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5~7岁发病率较高[1],但近年来9岁以上人群发病明显增多.
作者:冯胜强;刘德军;罗军;刘芳;胡山;杨景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战备坑道储水卫生质量,直接关系到战时入驻坑道官兵的身体健康,对保证部队作战和演练任务的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1992年以来,我们从战备坑道水库储水的水质调查研究入手,对华北地区坑道26个水库的13~25年储水水质进行了检查.
作者:张永良;郑世英;王红霞;郑铁钢;邓国兴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65岁.因全身皮肤红斑、瘙痒4个月,伴四肢无力1个月入院.4个月前双眼睑、前额、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逐渐漫延至四肢及全身.入院前1个月,双眼睑及面部出现水肿性红斑,伴乏力、肩背部酸胀、吞咽不适.
作者:汪鑫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肾绞痛是泌尿外科常见急症,为进一步探讨药物治疗的方法,我们于1997~2003年采用硝苯地平、吲哚美辛栓联合治疗肾绞痛100例,效果较好.
作者:余清平;宋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病例报告例1男,86岁.因左鼻腔反复出血1天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病史30余年.入院前因打喷嚏致左鼻腔出血约200ml,门诊给予油纱条填塞止血后收入院.入院查:血压195/140 mmHg,血红蛋白106 g/L给予半卧位、鼻部冰敷及降血压、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检查仍见口咽有较多血液自后鼻孔向下流.
作者:潘明金;刘莎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坐骨结节囊肿是较常见的疾病,好发于老年女性,若治疗不当,复发率较高.我院近5年来共手术治疗18例,效果满意.
作者:周松;陈达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995~2003年,我院采用自体带蒂小阴唇皮瓣修复尿道远端缺损5例,效果满意.
作者:毛乃文;刘文成;曹参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锁骨骨折以往多采用克氏针加钢丝捆绑内固定.2001~2003年,我们采用生物内固定治疗锁骨斜形骨折17例,手术方法简便,避免了二次手术折除内固定,效果满意.
作者:曾可培;杨利;赵珂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闭合性腹部创伤较常见,不仅病情危重、复杂,且病死率高、救治难度大.1998~2003年,我们共收治此类伤47例,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潘新宇;周三权;郑钧;张志杰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是严重的原发性弥漫性脑损伤,是引起死亡、植物生存和严重致残的主要原因.1997年1月~2003年9月,我院共收治DAI 87例,现就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
作者:何鹏;陆俊地;杨锦平;蔡泽伟;林铮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连枷胸(flail chest,浮动胸壁)是严重胸外伤之一,病死率超过10%[1].重症连枷胸大都合并肺挫伤,加重伤情并易出现呼吸困难与低氧血症.2000年至今,我们共救治重症连枷胸伤11例,均治愈.
作者:李川;马春山;杨力;孙强;沈璇;张海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新型麻醉方法,具有腰麻(SA)和硬膜外麻醉(EA)的双重优点[1].老年人心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因而全髋置换术时要求麻醉起效快、安全、维持时间长及术后镇痛效果好.2002年11月~2003年6月,我院应用CSEA加用术后镇痛泵法给老年人施行全髋置换102例,效果满意.
作者:方丹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尤其是重症胰腺炎合并细菌感染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病人接受常规药物和(或)手术治疗,主要症状(剧烈腹痛等)缓解后常有腹部隐痛、腹胀不适、胰周包囊积液、体质虚弱等持续存在.
作者:陈冬;陈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1年9月以来,我院采用经腹腔镜对输尿管结石16例行后腹膜手术切开取石,疗效满意.
作者:张经中;王昆峰;侯振宇;曾伟;张超;王旺和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999~2003年,我院共救治老年人小脑出血32例,将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汤深;郭俭;高述礼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1年3月~2003年6月,我们应用卡托普利联合螺内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4例,效果满意.
作者:周勇;单文俊;郝章英;王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977年Gruenting创立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国内1984年开展此项技术[1].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成熟,目前在基层医院已广泛开展.我们自2000年8月~2003年8月开展PTCA及支架术治疗冠心病107例,手术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陈良金;方云山;刘静;张继东;赵子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疗效各不相同.1997年1月~2002年12月,我们应用骶管冲击疗法加服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9例,疗效较好.
作者:吴永江;黄锁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1999~2001年,我们应用甲硝唑、诺氟沙星、地塞米松、氢氧化钙加木榴油制成复方抗生素糊剂,用于年轻恒牙疾病46例的根尖诱导成形术(Ap),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军冬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眼球钝挫伤为常见的机械性闭合性眼外伤,对眼组织损害广泛且轻重不一.传统的眼科检查往往不能作为视功能评价的客观依据,应用视觉电生理(VEP)能客观判断眼球钝挫伤的视网膜功能状态、视觉传导通路是否完整以及损伤程度,也为医学鉴定提供了客观依据.2001~2003年,我院收治眼球钝挫伤165例,现将其视觉电生理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黄雪丽;叶瑞珍;陈小春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鼻窦囊肿发生在上颌窦多见.2000年以来,我们收治以眼球突出为首发症状的巨大筛、额窦囊肿合并感染1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阙镇如;王琼珍;郑青山;庄丽萍;林丹琪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面神经损伤多由医源性或外伤性(颞骨穿透伤或颞骨骨折)等引起.医源性损伤可见于中耳(易损伤前庭窗上方和面神经)、乳突(易损伤水平段)、中颅凹(易损伤迷路段)及腮腺手术等.据资料[1]统计,中耳乳突手术所致面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1974年3月~2003年8月,我院做中耳乳突手术306例,其中发生面神经损伤5例(1.6%),经及时处理后均痊愈.
作者:洪锦科;高盛宏;张俊;周锦川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近年来,因美发致接触性皮炎逐渐增多.2001年3月~2003年3月,我院共收治因烫发、染发、护发等致接触性皮炎16例.
作者:刘辉;罗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常见病,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颈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骨质增生引发.1990~2002年,我们运用电围颈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疗效满意.
作者:郭丁选;潘军华;郭颜军;李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随着我军建设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单位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更新换代,条件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官兵的就医.但随着对医院内感染的深入研究,防止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在医院内感染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口腔科治疗的特殊性、基层部队口腔医疗设备及人员状况的特点,使基层部队口腔医疗中感染的概率增大.因此,应重视基层医疗单位口腔医疗中传染病的预防.
作者:华小明;王治国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多,疗效各异.2000年2月~2003年2月,我们采用以硬膜外及骶管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2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作者:肖绪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好发于婴幼儿的结缔组织病.因其易侵犯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因而越来越引起儿科医师及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我们对1992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川崎病68例分析如下.
作者:马武祥;钱新宏;焦西英;李如英;钮晓青;丁翠玲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高血压病妇女绝经后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高,主要原因为性激素水平改变,脂(糖)代谢紊乱及血压增高等.1997~2003年,我们检测了女性高血压病139例血脂及血清载脂蛋白水平,结果验证了绝经者血脂及载脂蛋白平均水平比未绝经者明显增高,为绝经后妇女的冠心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智;史丽红;徐英丽;杨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2002~2003年,我们在妇产科手术中采用改良腹部横切口及缝皮法缝合,效果良好.
作者:曹清;卢昆林;林巧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脑干出血伴高热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降温毯及降温帽降温3~5天,急性期疗效于治疗10天后评定,观察病死率、GCS评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恢复期疗效评定分别于治疗30、90、180天后进行,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治疗10天后,观察组存活率为79.2%,对照组为55%;GCS评分:观察组为9.90分,对照组为7.4分,经X2检验,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部分生命体征的改善亦优于对照组;恢复期30、90、180天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7%、75.0%、75.0%,而对照组分别为40.5%、45.0%、50.0%,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亚低温疗法是目前治疗脑干出血伴高热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余小骊;涂怀军;何大贵;赵绿卫;刘红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南海海防守岛官兵的皮肤病情况,为驻岛官兵皮肤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驻不同气候条件的南海海岛和大陆官兵分为三组进行皮肤病流行病学调查,对有皮肤病者进行重点检查,无皮肤病者亦对其手、足、股、臀等处皮肤进行详细检查,怀疑有真菌感染者进行真菌镜检等;确诊后统计分类,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驻地条件较差海岛的官兵皮肤病发病率为73.3%,分别与另两组官兵31.2%、21.6%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皮肤病发病率与驻地环境、卫生、医疗条件、皮肤病防治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各种皮肤真菌病的发病率较高.结论:远离大陆,物质保障差、生活艰苦和卫生条件不良等是皮肤病高发的重要因素.
作者:曾抗;张三泉;孙乐栋 刊期: 2004年第10期
作好卫生员培训工作是部队卫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目前,卫生员培训任务多由各部队体系医疗单位完成,这些医疗单位编制不同,培训的方式、方向不同,且培养周期不统一.我们在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后,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作者:陶发胜;曹金军;贾跃清;周丰伟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医疗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门诊工作作为医院的窗口,注重其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更显重要.近年来,我们根据各家医院门诊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探索出了一些管理经验,增强了监控管理的力度.
作者:罗悦;胡新勇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我院及服务体系部队驻地为结核病高流行地区,疫情对部队正常工作和训练影响较大,防治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1988年以来,我们在做好部队结核病病人收治的同时,对住院(门诊)病人及体系部队官兵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关于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显著提高了部队结核病防治效果.
作者:鲁云敏;张耀亭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贲门失弛缓症(achlasia)是一种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以食管缺乏蠕动和下食管括约肌(LES)松弛不良为其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吞咽困难、体重减轻、餐后反食、夜间呛咳和胸骨后疼痛等.食管吞钡检查可发现贲门鸟嘴样狭窄和食管扩张,LES压力测定显示静息压力升高,吞咽引起的反射性LES松弛失调、减弱或消失.此病并非罕见,但我国目前尚缺乏大批人群发病率的统计资料.1997~2003年,我们收治贲门失弛缓症200例,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3,其中20~40岁者占57.04%.
作者:张忠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银杏叶又名白果叶,在我国被用作药物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从1965年起,国内外学者先后开始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发现其对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均有较好疗效,还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癌等作用.EGb由多种分子组成,具相互弥补和协同治疗作用.我们将EGb作为一个混合物[1],对其药理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徐巧玲;蔡小兵 刊期: 2004年第10期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是常用的术中节约用血方法之一.目前,ANH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观点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血液稀释后凝血功能下降;(2)稀释后凝血功能不变;(3)稀释后凝血功能增强;(4)不同的稀释液对凝血功能产生不同影响.对此综述如下.
作者:朱科明;邓小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濒海演练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应付方式,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应付方式问卷表,同时对1 643人演练官兵进行测试和调查,回收有效答卷1 561份,分别统计SCL-90各因子分和应付方式分量表因子分,比较SCL-90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心理应付方式.结果:调查对象总体的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中国军人常模(P<0.05);心理应付方式中,低分组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分值均高于总体组和高分组(P<0.05),而低分组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分值均低于总体组和高分组(P<0.05).结论:演练官兵心理应激水平较高,心理健康者应付方式比较积极,心理障碍者应付方式则比较消极.
作者:黄景仁;江蔼云;卢祥发;王海军 刊期: 200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地方大学毕业生入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某部2003年特招入伍的82名地方大学毕业生做问卷调查,并进行相关心理分析.结果: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优于地方青年、军人常模、工科大学生和医科大学生,并与性别、吸烟有关,与婚姻状况、年龄及学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方大学毕业生招收工作的质量较高;应更加重视女性的心理辅导,提倡戒烟.
作者:刘胜军;陈立明;劳海苗;张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老年人高血压病是威胁其健康和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年轻病人相比,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更高,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1].因此,重视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对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其重要意义.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降低血压,控制症状;二是防止冠心病、脑卒中和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红海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在军事训练中,投弹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随着部队新训练大纲的实施,对投弹训练的要求有所调整,但在训练中,尤其是新兵训练中,肱骨骨折等投掷损伤仍时有发生,而此类损伤与一般骨与关节损伤的防治原则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和掌握投掷损伤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对预防训练伤的发生、保证部队正常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大雄 刊期: 200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