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0254-5098
  • 国内刊号:11-2271/R
  • 影响因子:0.70
  • 创刊:1981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8-93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 1997年中国科协期刊二等奖
  • 特种医学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4年5期文献
  • 鼻咽癌同期放化疗中急性皮肤黏膜反应的临床观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鼻咽癌患者同期放化疗中急性皮肤及黏膜反应的影响因素,对主要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85例接受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并记录BMI、每周放疗剂量、口腔黏膜及颈部皮肤反应情况、血常规等15项临床指标及实验室指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决定性影响因素.结果 与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吸烟史(OR=3.467,P<0.05)和原发灶GTV单次量>2.15 Gy(OR =3.393,P<0.05);与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史(OR=87.859,P<0.05),放疗前1周血红蛋白值> 130 g/L(OR=21.404,P<0.05).结论 对于同期放化疗的鼻咽癌患者,吸烟史和原发灶GTV单次量为急性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尿病史和放疗前1周的血红蛋白值为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成灏;吴慧;卢晓旭;徐靖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早期鼻咽癌临床靶区的探讨

    目的 分析早期鼻咽癌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复发模式,探讨临床靶区确定和勾画的合理性.方法 124例初治Ⅰ~Ⅱb期鼻咽癌接受单纯根治性调强放疗.临床靶区(CTV)根据早期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特性和规律,并结合鼻咽和颈部大体肿瘤靶区(GTVnx和GTVnd)所在的解剖位置以及邻近结构的特征划分为高危和低危的临床靶区(CTV1和CTV2).GTVnx、GTVnd、CTV1和CTV2的处方剂量分别为30次68、60 ~ 66、60和50~ 54 Gy.分析放疗后复发病灶与靶区的关系及复发模式,统计局部和区域无复发生存率并观察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中位随访期111.4个月.局部复发2例,复发病灶均位于GTVnx内,皆为野内复发;区域复发3例,复发病灶均位于CTV2内,其中2例为野边缘复发,1例为野外复发.5年局部和区域控制率分别为98.4%和98.3%,总生存率为94.3%.未观察到4级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3级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9.7%和4.8%.结论 良好的局部和区域控制率、较低的野边缘和野外复发以及较轻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提示该早期鼻咽癌的临床靶区确定和勾画较为合理,但其准确性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曹燕青;韩非;肖巍魏;沈关驻;吴奕珊;李安川;李阳;赵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压脂T2W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肺癌靶区勾画中的可行性研究

    CT图像已广泛应用于肺癌靶区的勾画,但当肺癌合并肺不张时难于准确区分肿瘤及不张肺组织的边界[1-2].弥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无创且可早期反映细胞结构、功能变化和代谢异常的MRI技术[3],但图像分辨率较低,边界模糊不易辨认.T2加权成像(T2WI)突出组织间或组织状态间T2信号差别,较DWI有更高的组织分辨率且能清晰显示正常解剖结构.DWI联合T2WI技术(T2WI-DWI)在肺癌影像学诊断方面存在很大价值[4-5].本研究分别采用增强CT及T2WI-DWI图像勾画肺癌靶区,探讨T2WI-DWI技术在肺癌靶区勾画中应用的可行性.

    作者:翟冲亚;葛红;贾丽洁;张建伟;李定杰;叶柯;杨成梁;曲金荣;孙亚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目的 评价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42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用吉西他滨诱导化疗7周,每周1次,每次1 000 mg/m2,休息1周后开始放疗同步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卡培他滨剂量为825 mg/m2,2次/d,5 d/周;放疗采用常规分割1.8~2.O Gy/次,中位照射剂量54 Gy(34 ~64 Gy).结果 临床受益反应(CBR)20例,占47.6%;近期疗效: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8例,稳定(SD)27例,进展(PD)5例,中位生存时间10.1个月(4~36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是38.2%和18.2%.骨髓抑制1~2级20例,3级以上5例;胃肠道不良反应1~2级22例,3级以上4例.结论 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再放化联合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祁英;陈东基;马有国;王小鹏;党有权;段云龙;陈喆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种放疗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目的 比较容积弧形调强(VMAT)、固定野动态调强(IMRT)及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对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部分乳腺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取20例临床分期为T1-2N0M0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VMAT,并同时设计IMRT及3D-CRT,比较3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包括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剂量适形度、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结果 IMRT及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其中大剂量,平均剂量及适形指数(CI)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86、8.57、18.23,P<0.05).正常组织受量:VMAT计划在患侧乳腺V5上优于IMRT及3D-CRT计划(F=5.83,P<0.05);IMRT在患侧肺V20、V5及D5上有优势(F=16.39、3.62、4.81,P<0.05);在对侧肺的统计中,IMRT计划在大剂量及D5上可以得到比VMAT和3D-CRT更低的剂量(F=3.99、3.43,P<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机器跳数值分别为621.0±111.9、707.3±130.9、1161.4±315.6,计划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0,P <0.05).VMAT、3D-CRT和IMRT计划所需治疗时间分别为(1.5±0.2)、(7.0±1.6)、(11.5±1.9) min.结论 IMRT和VMAT计划靶区剂量分布优于3D-CRT计划,而不提高患侧肺剂量.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疗,容积弧形调强放疗在降低机器跳数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姚晖;邱健健;王芸;徐志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一例192Ir致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临床观察

    目前职业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较为少见,但由于违章操作致局部受照的事故仍时有发生,近期本院收治了1例因事故致意外受照的患者,其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局部改变较为典型.特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事故经过:患者男,26岁,从事无损工业探伤工作.2012年5月23日凌晨发现单位探伤用192Ir放射源发生脱落,该源为70 mm×5 mm不锈钢链状源,新源源强3.7×1012Bq,受照时源活度1.71 ×1012Bq.

    作者:郭伟;赵凤玲;王永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某市放射工作人员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河南省菜市放射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该群体的心理支持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市32个单位放射工作人员424人,进行一般人口学资料、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收集个人剂量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筛选.结果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SAS及SDS得分高于中国常模(t=10.55、20.1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培训与否是焦虑情绪影响因素(x2=47.21,P<0.05);学历、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培训与否是抑郁情绪影响因素(x2=329.83,P<0.05).结论 该市放射工作人员的焦虑、抑郁情绪发生率高于中国常模,并且受性别、学历、个人剂量及是否参加过培训的影响.

    作者:孔雪源;刘玉龙;张冰洁;李元;陈熙昀;邱梦悦;卞华慧;陈炜博;王优优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三例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医学随访

    目的 通过对3例事故照射所致的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诊治及随访,探讨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救治和远期效应.方法 采用“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采集病史,进行详细体格检查,观察临床表现、眼晶状体、细胞遗传学指标、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等的变化.随访期间对3位受照者进行心理测评.结果 事故后,3位受照者中2例发生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1例发生Ⅱ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医学随访显示,2位受照者有无力型神经衰弱症状发生,2例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皮肤损伤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心理测评提示1例患者平时焦虑、紧张,不能适当表露情绪.结论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可迁延成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观察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远期医学效应有重要意义.

    作者:蒲汪旸;庄志祥;刘玉龙;李元;张玉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盐诱导激酶2对放射损伤后细胞周期检查点中的调节作用

    目的 了解盐诱导激酶2(SIK2)在电离辐射诱发G2/M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60Coγ射线照射HeLa细胞,慢病毒载体(pSicoR)构建SIK2的小干扰RNA(shRNA)表达载体,Lipofectamine 2000介导转染构建SIK2敲低表达细胞模型.Western blot检测SIK2的蛋白表达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磷酸化组蛋白3(pH3 Ser10)作为流式细胞检测分子标记物分析G2/M期检测点功能.结果 γ射线照射能诱发HeLa细胞SIK2蛋白表达增加.成功构建shRNA敲低HeLa细胞SIK2表达的细胞模型,并通过该细胞模型观察到在不同剂量照射后(1、2、4、6 Gy)降低SIK2蛋白表达水平导致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增高(t=-3.445、-2.581、-3.251、-2.553,P<0.05),γ射线诱发的细胞周期G2/M边界阻滞在照后5、6h被提前解除(=4.341、6.500,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SIK2敲低细胞与对照细胞相比,放射损伤诱发的磷酸化CHK2蛋白提前消退.结论 SIK2在细胞放射损伤反应中参与细胞的G2/M检查点功能的调节,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作者:尹姣姣;周丽君;王豫;刘晓丹;顾永清;周平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含非甲基化二核苷酸的寡脱氧核苷酸1826对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预防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含非甲基化二核苷酸的寡脱氧核苷酸(CpG ODN) 1826对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的防护作用.方法 采用6MVX射线单次左肺照射20 Gy,建立大鼠放射性肺纤维化模型.SD大鼠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和药物干预组3组,每组30只.在照后0、1、3、5和7d,腹腔注射CpG ODN1826.照后5、15、30和90 d,取材,记录肺系数.照射肺石蜡切片HE染色、Masson染色,行肺纤维化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TGF-β1浓度,碱化水解法检测肺组织羟脯氨酸(Hyp)浓度.结果 成功建立了放射性肺纤维大鼠模型.照后5d,健康对照组肺系数低于单纯照射组和药物干预组(t =3.046、2.252,P<0.05).照后15、30和90 d,药物干预组肺系数低于单纯照射组(t=4.120、5.226和5.719,P<0.05).单纯照射组及药物干预组照后30 d肺系数高.药物干预组肺纤维化评分低于单纯照射组(t=3.212、4.959,P<0.05).药物干预组血清TGF-β1浓度低于照射组(t=4.138、5.924、5.294和4.076,P<0.05).单纯照射组照射肺Hyp含量高于药物干预组(t=7.527、8.416,P<0.05).结论 CpG ODN1826可以降低放射性肺纤维化大鼠血清TGF-β1浓度及Hyp含量,预防放射性肺纤维化.

    作者:李轩;乔田奎;庄喜兵;张继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α粒子照射诱发DNA双链断裂修复及其在染色质中的分布

    目的 探索α粒子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双链断裂(DSB)的修复特点及与染色质结构的关系,为其作为α核素内照射鉴定指标和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4名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0.5 Gy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照射后10 min~48 h DSB分子标志物γH2AX焦点、同源重组(HR)修复蛋白Rad51焦点的形成及其消除过程,以及它们在染色质中的分布.结果 与未照射时相比,人淋巴细胞经0.5 Gyα粒子照射后10 min ~2 h,可见明显的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t=ll.12、14.40、16.56,P<0.05),至照后6h基本消失;而γH2AX焦点形成数在α粒子照射后30 min达到大值(t=51.72,P<0.05),6h内快速下降(t=29.83,P<0.05),至照后24 ~ 48 h残留焦点数约为16%;照后10 min,约27%的γH2AX焦点位于DAPI亮染的异染色质区,可能降低了其修复效率.而0.5 Gyγ射线照射后10 min ~48 h,未见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随机、散在分布的γH2AX焦点均位于DAPI淡染的常染色质区,焦点形成数与残留数均显著低于α粒子照射诱发的焦点数.修复蛋白Rad51焦点在α粒子和γ射线照射后30min ~2 h有升高趋势,但与本底值无明显差异,且与γH2AX焦点的共定位仅占3% ~8%.结论 α粒子照射诱发入外周血淋巴细胞线性γH2AX焦点径迹形成可作为判断是否存在α粒子内照射的生物指标,其在照射后稳定存在一定时间的特性,为其作为生物剂量估算指标提供了可能.

    作者:张亚平;张旭霞;王晶;暴一众;李佳颖;殷丽娜;陈红红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基于DPM的调强放疗计划剂量验证工具的实现

    目的 基于简单快速蒙特卡罗程序DPM(dose planning method),通过植入照射源模型并改进程序,解决DPM中无法实现任意角度入射和非规则非均匀野模拟的问题,使其成为调强放疗计划系统的实用蒙特卡罗剂量验证工具.方法 通过加速器反演出的能谱结合优化给出的强度图模拟加速器的粒子输运过程.使用虚拟点源结合反演出加速器能谱模拟了加速器的照射源部分,基于DPM的粒子输运物理模型,结合调强放疗计划中的照射野强度分布,以及出射粒子的权重与强度图中的强度相结合,实现了算法.结果 通过将DPM模拟计算的规则野结果与三维水箱测量数据对比了百分深度剂量(PDD)和百分离轴剂量(OAR),误差在野内<2%,半影2~3 mm.以及DPM模拟计算非规则野的结果与有限笔形束剂量计算方法FSPB计算结果的对比,趋势符合,γ分析通过率为95.1%,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校验了改进的DPM的功能和计算精度.结论 植入简便照射源模型的DPM程序相较于经典蒙特卡罗程序,速度较快,计算精度和时间可以满足临床需求,可以作为调强放疗计划系统中剂量验证工具.

    作者:蔡金凤;林辉;曹瑞芬;代玉美;裴曦;章骏;徐公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数字摄影受检者辐射剂量调查

    目的 了解数字摄影(DR)检查中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水平,为数字放射摄影受检者指导水平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使用热释光剂量计TLD测量受检者不同部位、不同投照方向的入射体表剂量(ESD);使用剂量面积乘积仪测量受检者不同部位、不同投照方向的剂量面积乘积(DAP),并利用测量的DAP值,估算出有效剂量(E).结果 同类检查中,kV和mAs的变化范围较大,不同部位DR检查中ESD、DAP和E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 =33.47、24.68、43.19,P<0.05).其中,ESD和DAP均以腰椎(LAT)高,均数为4.62 mGy/次和2.26 Gy·cm2/次;E以腹部(AP)高,均数为0.59 mSv,高于腰椎(LAT)的0.31 mSv.结论 DR在加强受检者放射防护优化方面很有潜力,应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特征的数字放射摄影受检者辐射剂量的指导水平.

    作者:邱正帅;邓大平;李全太;宋钢;苏旭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装饰装修用石材所致室内γ外照射剂量率的估算方法研究

    目的 建立更加准确估算装饰装修用石材所致室内γ外照射剂量率的方法.方法 结合室内空间模型和装饰装修情况,基于Monte Carlo方法计算铺设不同面积和厚度石材后室内离地1 m中心处的外照射剂量率和剂量率转换系数,并开展实验测量验证;结合计算结果,进一步探讨装饰装修用石材的放射性含量限值.结果 在同一室内,随着石材铺设厚度或面积增加,石材中放射性核素所致室内γ剂量率随之增大.在相同铺设面积条件下,剂量率转换系数随铺设厚度近似线性增加;在相同铺设厚度条件下,剂量率转换系数随铺设面积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呈减缓趋势.在铺设相同石材情况下,房间越小,γ剂量率增加越大.模拟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在±20%以内吻合.结论 装饰装修用石材所致室内γ外照射剂量率的增加不仅与石材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有关,而且还依赖于石材的铺设面积、厚度以及房间大小.本研究的计算方法可更加准确估算出装饰装修石材所致居民的附加外照射剂量,可为修订装饰装修材料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限值标准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强;卓维海;孔燕;赵超;范敦煌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和肿瘤临床治疗进展

    重离子辐射肿瘤放疗的临床研究起始于20世纪40年代,Wilson在1946年提出了质子治疗肿瘤的设想[1].1954年,美国的Lau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进行了首次质子肿瘤治疗.在1994年和1997年,日本国立放射医学综合研究所(NIRS)和德国重离子研究GSI中心分别开始了碳离子放疗的临床实验研究,之后在日本的兵库县、群马县,中国的兰州,德国的海德堡也开始了重离子肿瘤放疗的临床研究.目前至少还有8座医用重离子放疗装置在计划建造中或已经建成,其中包括我国上海质子重离子肿瘤中心和甘肃武威重离子肿瘤治疗中心.截至2013年,已经有超过1万名的患者接受了碳离子放疗.下面对近年来重离子辐射生物学研究和肿瘤临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俞家华;曹建平;柴之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酪氨酸激酶在紫外线辐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

    紫外线是一类波长为10 ~ 400 nm的电磁波,窄谱中波紫外光疗法(NB-UVB)是世界上较先进的皮肤光疗方法,对由黑色素减少所致的白癜风、白化病和皮肤炎症后的色素减退治疗效果良好[1].其生物学机制主要是刺激黑素细胞的增殖和移行,当黑素细胞吸收UVB能量后,刺激酪氨酸酶的活性并加速酪氨酸的氧化和聚合,使黑色素合成增加.然而有研究发现紫外线也是引发色素减退的一个诱因[2].鉴于酪氨酸激酶在黑色素合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Ras/Raf/MAPK和PI-3K/Akt途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Sre、Bcr-Abl和JAK/STAT途径5个方面对酪氨酸激酶在紫外照射生物效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高玲;李晶;董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迭代算法在鼻窦多层CT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鼻窦多层CT(MSCT)检查中应用迭代算法(iDose算法)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53例鼻窦图像,计算其平均对比噪声比(CNR),以此值为基准选择合适的离体头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改变扫描参数(kV及有效mAs),分别使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和迭代算法(iDose等级1~7)重建图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找出可以符合诊断需求的参数组合.结果 冠状位图像的CNR高于水平位图像(t=-6.86,P<0.05).120 kV、100 mAs/层、iDose5算法与常规扫描参数FBP算法所得图像CNR相当;100 kV、60 mAs/层、iDose4算法所得图像可满足对炎症的诊断,100 kV、80 mAs/层、iDose4算法所得图像可同时满足对炎症和外伤骨折的诊断,有效剂量可分别降低82%和75%.结论 使用iDose算法对鼻窦炎症及骨折的诊断,可以在保证满足诊断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有效剂量.

    作者:郭森林;牛延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扫描协议优化研究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扫描协议优化的可行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7例,选择标准灌注扫描协议(19圈容积采集);试验组13例,通过合理改变采集间隔,减少扫描期相,采用一组新的灌注扫描协议(11圈容积采集).图像分析感兴趣区(ROI)设为两侧额叶白质、顶叶白质、半卵圆区、基底节区、枕叶、小脑,大小约(20±2)mm2.计算得到各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值,包括脑血容量(rCBV)、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延迟时间(DT).结果 试验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较对照组降低了42.02%.两组不同层面左右两侧ROI区的各灌注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上述各个对应部位的ROI区各灌注参数无明显差别.结论 优化后的扫描协议得到了与厂家推荐的标准协议无差异的全脑灌注参数值且降低了辐射剂量,推荐常规使用.

    作者:曹国全;许化致;潘克华;陈伟建;郭翔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高度重视人为活动引起的天然辐射水平升高

    近来一段时期内,“核雾染”在微博上广为传播,称华北雾霾与内蒙古伴有铀类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以及内蒙古大营地区新发现的大型铀矿资源有关.作者利用目前公众极度关注的“雾霾”现象,联系到内蒙古的大营地区“共存”的铀矿和煤矿,凭借自己的推测,得出终日不散的雾霾是因为燃煤排放的放射性铀粉尘电离大量的空气分子和粉尘颗粒所致,从而引出了“核雾染”的说法.这篇文章引起热烈的讨论,但仔细研究却充斥着无理的联想与凭空的推测,其结论是不可信的.

    作者:潘自强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