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联合化疗治疗肺上沟癌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证实为肺上沟癌的患者36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0例.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8天静脉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第1天静脉给予顺铂75 mg/m2,连续4个周期.125I粒子在化疗间期植入,中位粒子数43,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 120 Gy,粒子中位活度0.7 mCi(2.59×107 Bq),范围0.68 ~0.82 mCi (2.52×107 ~3.03×107 Bq).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观察生存率.结果 靶区瘤体周围处方剂量mPD (118.7±7.2)Gy,D90(126±4.7) Gy,D90>mPD.术后6个月胸部CT显示,完全缓解(CR) 11例,占30.6%;部分缓解(PR) 19例,占52.8%;疾病稳定(SD)5例,占13.9%;疾病进展(PD)1例,占2.8%;总有效率(CR+ PR)为83.4%,共30例.1、3、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83%和6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56.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1%、56.7%和36.8%,中位生存期38个月.结论 化疗联合组织间近距离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肺上沟癌的方法.
作者:阎卫亮;霍小东;霍彬;王海涛;郑广钧;石树远;冯震;柴树德;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不同放疗剂量短期疗效差异及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根据放疗剂量分为46和50 Gy两组,同步化疗方案以卡培他滨为基础,<75岁且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联合奥沙利铂,所有患者完成新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结果 共有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接受46 Gy放疗剂量治疗61例,2013年9月至2015年5月接受50 Gy放疗剂量治疗152例,其中男性145例,女性68例;T2期22例,T3期180例,T4期11例;下、中、上段直肠癌分别为82、115和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T分期及N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特征匹配.50和46 Gy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分别为24.3%和18.0%(P>0.05);病理缓解良好(GR)率分别为75.0%和67.2% (P >0.05);T降期率分别为46.7%和39.3%(P>0.05).T3N2/T4亚组分析:50和46 Gy组CR率分别为23.3%和6.3% (P>0.05);GR(病理消退分级3+4)率分别为72.1%和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降期率为46.5%和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0 Gy较46 Gy放疗剂量治疗局部晚期直肠癌未能提高肿瘤病理缓解率及T降期率,对T3N2/T4期患者,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验证.
作者:施利明;单晶晶;孙晓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索早期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计划设计过程中降低颈部皮肤受照剂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17例已接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早期鼻咽癌病例,将各病例颈部外轮廓内缩3 mm生成新的组织器官即颈部皮肤组织,同时清除各靶区与颈部皮肤组织的交叉部分;针对上述处理过的病例进行两组计划设计,常规(TP)组按照常规计划方法进行螺旋断层放疗计划设计;新计划(NP)组是将颈部皮肤组织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剂量限制计划设计;比较两组计划中各靶区以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参数、机器跳数以及治疗时间等参数.结果 两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处方要求,两组计划各靶区的D98、D95以及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NP组的脑干Dmax、脊髓D1cm3、右侧腮腺Dmean高于TP组接受的剂量(t=2.47、2.34、2.77,P<0.05),左颞颌关节Dmax较TP组低(t=2.30,P<0.05),皮肤V30、V40、V50、V60比TP组明显降低(t=8.37、6.02、5.82、4.89,P<0.05).NP组单次总机器跳数比TP组平均减少6.3%,单次实际执行时间比TP组平均减少8.1%.结论 早期鼻咽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应该勾画颈部皮肤,并在计划设计过程中将其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剂量限制,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颈部皮肤受照剂量,减轻放射治疗过程中皮肤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张玉雷;廖雄飞;黎杰;白立新;徐鹏;李厨荣;陈亚正;王培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作者:张永侠;袁香坤;史福敏;胡建伟;郜蕾;苗珺珺;左晓娜;谢昱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宫颈癌病例在离线自适应放疗(off-line ART)中靶区的外扩边界及其剂量学参数.方法 选取50例宫颈癌病例,采用随机配对法均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例患者每周行2次锥形束CT(CBCT)扫描,记录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在左右(LR)、前后(AP)与头脚(CC)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利用靶区外放边界公式计算新的临床靶区体积(CTV)-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扩边界.同时,将摆位误差值归一至等中心点(ISO),回归治疗计划系统,对照组在原有PTV的基础上移动ISO后重新计算剂量,试验组在得到新的外扩边界后移动ISO重新计算剂量,比较评估两组计划在重新计算剂量后的CTV与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结果 根据靶区外放边界公式,CTV外扩边界在LR、AP和CC方向上分别为0.45、0.46和0.82 cm.治疗计划系统(TPS)剂量再计算结果显示,试验组在CTV的D100%与D95%上优于对照组(t=-8.16、-6.73,P< 0.05),在股骨头的V40、V30以及Dmean上均优于对照组(t=3.14、-9.52、-7.48,P<0.05),在骨盆的V34与Dmean上均优于对照组(t=10.14、-9.38,P<0.05).结论 在宫颈癌的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中,off-line ART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CTV-PTV的外扩边界,并且可以提高靶区的照射覆盖范围,减少相应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
作者:汪露;余春风;黄燕飞;柴芸;王佳浩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单侧乳腺癌放疗所致健侧乳腺的剂量,并估算放疗诱发健侧乳腺癌的风险.方法 在同一医院调查49例接受单侧乳腺放疗患者的基本情况,从治疗计划系统上获取其健侧乳腺的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委员会报告Ⅶ第2部分(BEIRⅦphase 2)推荐的风险模型,结合我国人口寿命表,预测不同年龄段单侧乳腺癌患者接受放疗诱发健侧乳腺癌的风险.结果 患者的处方剂量均为50 Gy,健侧乳腺的平均剂量为(1.21±0.89) Gy(0.14~3.59 Gy),大点剂量平均为(17.42±13.20) Gy (0.98 ~45.27 Gy);健侧乳腺的大点剂量和平均剂量变化幅度大,且有显著相关性(R=0.527,P=0.000),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健侧乳腺平均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健侧乳腺的平均剂量,估算出受照年龄为35、40、50、60、70和80岁患者的健侧乳腺癌终生归因风险分别为2 449/10万人、1 857/10万人、994/10万人、446/10万人、173/10万人和55/10万人.结论 患者接受单侧乳腺癌放疗过程中,其健侧乳腺剂量可达1 Gy水平,可能增加健侧乳腺癌发生风险对年轻患者不容忽视,在制定放射治疗计划时应尽可能控制对患者健侧乳腺的照射.
作者:黄莹;卓维海;刘海宽;郑向鹏;邱健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检验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γ能谱实验室对放射性核素的测量和分析能力,确保放射性核素γ能谱测量结果的质量.方法 开展2016年度放射性核素γ能谱分析能力考核工作,总结并分析全国放射卫生技术机构γ能谱实验室测量土壤样品中放射性核素232Th、40K和137Cs活度浓度的准确性与精确度.结果 本次考核一共收到45份回执,提交的有效结果报告为43份,其中2家机构中止考核,不计入本次考核结果统计.所有机构给出232Th、40K和137Cs的活度浓度值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大部分都在±20%以内,有两个测量值相对参考值的偏差超出20%,其超出的原因可能是效率刻度不准确而导致,但经过判定,43家参加考核机构的结果都合格,整体合格率为100%,其中优秀的机构有5家,优秀率为11.6%.结论 所有机构提交的考核结果准确,反映出较好地检测水平.但一些机构的考核结果与参考值的相对偏差较大,今后需要加强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的规范,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精确度.
作者:李则书;拓飞;张京;周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薏苡仁注射液对人肝癌细胞Bel-7402活性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Bel-740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薏苡仁组、单纯照射组和联合处理组.采用X射线照射,同时联合薏苡仁注射液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的变化,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率的变化,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癌细胞中Bax、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细胞克隆形成法观察存活细胞数,单击多靶模型拟合剂量存活曲线,计算细胞平均致死剂量(D0)值.结果 薏苡仁注射液和X射线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联合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明显高于薏苡仁组和单纯照射组(8 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3、11.26,P<0.05);与薏苡仁组和单纯照射组相比,联合处理组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t =24.80、20.19,P<0.05).薏苡仁组、单纯照射组及联合处理组Bax的mRNA和蛋白水平依次升高(F=437.92、67.91,P<0.05),而Bcl-2的mRNA和蛋白水平逐渐降低(F=31.18、48.50,P<0.05).单纯照射和联合处理组D0值分别是4.27和3.34,放射增敏比为1.27.结论 薏苡仁注射液可能通过凋亡相关因子Bax和Bcl-2抑制肝癌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具有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杨颖;李志鹏;贾春丽;刘强;杨志芳;张瑞丽;毛睿;张华;艾斯克尔·吐拉洪;包永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预测食管癌放疗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人食管癌Eca-10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14只,接受单次剂量15 Gy6MVX射线照射)和对照组(10只,无治疗),均在实验组照射前及之后的l、6、13 d行DWI检测.比较不同时间点两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体积差异.结果 两组ADC值在第1天均下降,在第6、13天时实验组逐渐升高,并高于照射前,而对照组持续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78、16.181、58.733,P<0.05),且ADC值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8、12.360、35.140,P<0.05);而照射前两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瘤体积在照射前及照射后的前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增长明显慢于对照组(F=28.587,P<0.05).对照组移植瘤实验前的ADC、实验后第1天的ADC与其体积的后期变化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放疗后0~ 24 d,r值从-0.118逐渐升高至0.896.结论 磁共振ADC值可在食管癌移植瘤受照射后早期先于形态学发生变化,并且与肿瘤后期的体积变化存在相关关系.
作者:聂梦林;王澜;韩春;许立昂;任雪姣;刘树堂;刘丽虹;田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前后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改变在预测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中的意义.方法 对87例接受胸部放射治疗的Ⅰ~Ⅲ期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严格随访,动态观察其放疗前及治疗开始后3个月内血清中K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改变,结合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改变,探讨其在预测或早期诊断RP的作用.结果 87例肺癌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胸部CT表现,发现有13例被诊断为并发≥2级RP.该13例患者和74例0~1级RP患者在放疗前血清KL-6平均水平分别为(247±105.44)和(209±71.09) U/ml,≥2级RP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内血清KL-6高水平达(456±202.84) 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达(2.01±1.04)倍;而0~1级RP患者放疗3个月内KL-6高水平为(222±80.42)U/ml,放疗后与放疗前比值为(1.13 ±0.60)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1,P<0.05);而血清TGF-β1与LDH在放疗前后没有明显变化.对放疗后与放疗前血清KL-6比值升高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以1.435为临界值,血清KL-6比值升高诊断≥2级RP的敏感性为0.923%,特异性为0.851%.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L-6比值升高(OR=12.886,95% CI=3.372 ~49.247,P=0.002)为≥2级R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放疗过程中血清KL-6比值升高≥1.435倍与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相关,可作为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2级RP的预测因素.
作者:彭伟;陈津;魏伟;崔兆磊;苏光建;陈岩松;陈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对第1及第2术者位置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常用的足位、右足位、头位、左足位、左侧位、左头位、右侧位7个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对标准仿真人模体进行曝光采集.测量高度取125及155 cm,在不同采集体位时,用剂量仪测量不同悬吊防护屏位置时第1及第2术者位置的体表入射剂量率,并比较其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对于第1术者只在左足位测得有效剂量率值,且悬吊防护屏靠近患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术者时(t125=46.9,t155=4.1,P<0.05);第2术者在足位、右足位、左侧位、右侧位悬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高于靠近患者时(t125=11.9、24.4、11.2、2.7,t155=16.1、2.8、14.4、28.8,P<0.05);在头位、左足位、左头位时吊防护屏靠近术者时的体表入射剂量率低于靠近患者时(t125=-4.3、-2.4、-80.4,t155=-10.2、-6.7、-152.6,P<0.05).结论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过程中悬吊防护屏位置的变化能引起操作者所受剂量的改变,但是不同体位时悬吊防护屏位置变化所引起的操作者所受剂量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针对不同投照体位合理应用悬吊防护屏,以有效减少操作者所受剂量.
作者:王智廷;郑翔;叶虹;闻彩云;黄伟剑;曹国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针对目前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中的优化时间长和解的可重复性差等问题,探讨一种基于快速梯度下降的优化算法.方法 利用梯度下降算法求解由少数固定野组成的常规调强放疗(IMRT)计划,通过叶片序列生成算法得到优射野孔径形状和权重.在保持已有优化射野的前提下,渐进地增加并优化新的射野直到达到所需射野数.通过实际病例对该方法的性能进行评估.结果 针对头颈部肿瘤病例,VMAT计划的优化时间约为5 min,而目前使用的商业VMAT优化算法一般需要10~ 20 min.由于梯度下降算法为确定性算法,得到的优化解可重复.VMA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度皆优于IMRT计划.对大部分危及器官的保护而言,VMAT计划略好于IMRT计划.结论 和已有VMAT优化算法相比,新算法不仅优化时间大幅缩短,而且保证了解的可重复性.
作者:阎辉;李晔雄;戴建荣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利用金属伪影去除技术去除基于12 bit和16 bit CT图像中金属植入物伪影,分析其对图像CT值分布和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将金属棒插入模体中,CT扫描得到12和16 bit原始CT图像,运用归一化伪影去除法(NMAR)分别对所得到的原始CT图像进行去伪影处理,得到NMAR修正后图像.临床中选取人工股骨头患者CT图像,对其进行同样处理.比较分析各图像伪影去除前后CT值分布.在放疗计划系统中,基于各图像设计放射治疗计划,计算剂量分布,比较分析各图像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 12 bit图像中金属CT值为3 071 HU,远小于金属实际CT值11 080 HU;16 bit图像中金属CT值为11 098 HU,与实际值很接近.原始CT图像在金属周围含有大量伪影,CT值与参考图像CT值偏差很大;NMAR校正后图像伪影显著减少,CT值与参考图像较接近.NMAR修正后16 bit图像的剂量分布与参考图像接近,中心轴上大剂量偏差为1.8%;12 bit图像与参考图像在金属后方剂量差异很大,大剂量偏差为81.6%.射线穿过原始图像伪影区域后导致剂量分布与参考图像有明显差异,引起大剂量偏差达21.6%.结论 含有金属植入物时,基于16 bit图像进行NMAR伪影校正可以得到准确的CT值分布,从而得到准确的剂量分布.
作者:高留刚;孙鸿飞;谢凯;林涛;眭建锋;倪昕晔 刊期: 2017年第12期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预后差.放疗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肿瘤的放射敏感性是影响放疗疗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及其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治疗抵抗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c-Met与食管癌放疗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蒋晨雪;顾飞英;许亚萍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仿真胸部体模研究胸部能谱CT不同方案成像模式与常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对比噪声比及主观评分对比,获得佳能谱扫描参数.方法 对仿真胸部体模分别进行常规胸部CT扫描以及3种不同扫描方式的能谱CT成像.3种能谱模式为宝石能谱CT(GSI) Assist模式(方案A)、管电流平均值时的GSI模式(方案B)及管电流大值时的GSI模式(方案C).所有扫描方式分别在噪声指数(NI) =9和11时,螺距0.984∶1,依次扫描.记录辐射剂量,同时测量感兴趣区(ROIs)5个不同层面水平的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图像噪声值(SD)以评价图像质量.所有扫描序列由两位资深放射医师对肺窗肺纹理及分支5分制主观评分.结果 NI =9和11时,常规CT平扫与方案A、B、C的有效剂量(E)值分别为(8.0、8.5、6.2、10.4)和(5.3、5.1、4.3、6.2) mSv.NI =9时,常规胸部CT平扫与方案A、C的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6,P <0.05);NI=11时,方案A、B、C与常规胸部CT平扫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8.425,P<0.05);常规胸部CT扫描中,NI分别为9和11时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0,P<0.05);在相同能谱扫描模式中,NI不同,S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I相同扫描模式不同及扫描模式相同NI不同时,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能谱扫描模式与常规扫描的辐射剂量没有明显差异,但能谱扫描模式可以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此外,选择合适的噪声指数在图像质量相仿的同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综合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能谱CT智能模式可以达到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双向平衡.
作者:徐秋贞;邵海磊;吕燕;郭文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在粒子植入过程中降低扫描条件进行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 RT大孔径CT,分别使用120、100和80 kV,初始毫安数为150 mA,以20 mA的间隔递减至10 mA的扫描条件组合对GEMS模体和包含不同密度组织替代物的062 M模体进行扫描.对扫描剂量进行记录,测量图像感兴趣区的CT值、噪声值,计算信噪比(SNR)值和对比噪声比(CNR)值,评估图像质量,优化出较为适合的扫描条件.结果 随着管电压和管电流的降低,图像的信噪比降低.除120 kV,150~70 mA及100 kV,150 ~90 mA,其余条件下图像的SNR与标准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10~3.717,P<0.05).随着管电压和管电流的降低,对比度差异较小的相邻组织的对比噪声比显著降低,当对比噪声比降到2以下时,图像质量过低无法评估.降低管电压和管电流对CT图像的高对比分辨力影响不大.结论 综合实验结果,使用管电压100 kV,管电流70 mA的扫描条件进行扫描时,其图像质量接近标准参数扫描图像.在粒子植入过程中,除第1次扫描外使用标准胸部扫描条件外,其余在反复扫描同一区域时可降低条件至100 kV,70 mA进行扫描,可使患者每次扫描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幅下降.
作者:郭妍妍;霍彬;程俊敏;曹强;霍小东;周雪丽;柴树德;王海涛;王俊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