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对比分析三联疗法和根治性放化疗对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局部晚期可手术食管鳞癌12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三联疗法组(54例)和根治性放化疗组(70例).三联疗法组为手术联合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放化疗,根治性放化疗组仅接受放化疗.评估两种治疗方法对肿瘤局部控制率、3年生存率及治疗相关死亡的影响.结果 三联疗法组和根治性放化疗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8.5%和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5,P<0.05);三联疗法组和根治性放化疗组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65.3% (95% CI 50.7~80.5)和31.9% (95% CI 19.6 ~ 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66.3% (95% CI 43.0~89.6)和34.4% (95% CI 21.1~4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联疗法组和根治性放化疗组的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1.9%和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根治性放化疗组中接受放疗剂量50~ 50.4 Gy和>50.4 Gy的患者3年生存率分别为39.9% (95% CI 18.5 ~61.3)和31.5% (95% CI 14.8 ~ 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根治性放化疗相比,三联疗法有更好的局部控制率、PFS和OS,而治疗相关死亡率相似.另外,增加放疗剂量并不能作为代替手术的治疗方法.
作者:蒋晨雪;陈武成;韩水云;朱湘;孙晓江;许亚萍;陈奇勋;毛伟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对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技术放疗的长期疗效,并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三维技术放疗食管鳞癌患者373例.其中三维适形放疗(3D-CRT) 231例,调强放疗(IMRT)142例;单纯放疗202例,放化疗联合171例;累及野(IFI)照射249例,选择性淋巴引流区预防(ENI)照射124例;根治量50 ~60 Gy者60例,60 ~70 Gy者313例.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预后影响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法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组l、3、5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69.4%、33.7%、22.9%和63.8%、32.8%、22.4%,中位OS和PFS分别为22.7个月(95%CI 18.6 ~25.4个月)和19.2个月(95%CI 16.7 ~ 21.3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不同三维技术、是否联合化疗、淋巴引流区是否预防照射、不同根治量对OS和PFS无影响(P>0.05);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GTV体积影响OS和PFS的因素(x2 =5.836~ 14.526,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和GTV体积是影响OS和PFS的因素(x2 =5.345~12.216,P<0.05).两个淋巴结区域转移患者的OS和PFS曲线均差于1个淋巴结区域转移者(x2=4.467,4.169,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采用三维技术放疗的长期疗效明显提高.N分期和肿瘤体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淋巴结转移区域数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于波;汪建林;刘惠兰;戴圣斌;沙莎;王琼;茅卫东;周菊英;王利利;王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采用部分腮腺靶区行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腮腺癌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13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早期腮腺癌患者14例,所有患者手术均行肿物局部切除,术后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根据靶区设计不同分为两组,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每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并比较两组病例靶区体积、植入粒子数量、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颈髓、外耳道、中耳、乳突等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结果 经随访51~116个月,两组病例均未见局部区域复发及远处转移,总生存率及局部控制率均为100%.部分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90.3±20.4) Gy,全腮腺靶区组CTV D90平均为(104.3±10.1)Gy,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和全腮腺靶区组的靶区体积平均分别为(9.2±2.4)和(35.1±13.5)cm3(t=5.003,P<0.05).两组患侧下颌骨升支、咽缩肌、外耳道、中耳、乳突平均剂量及颈髓大剂量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34、4.279、3.034、3.471、7.221、6.103,P<0.05),部分腮腺靶区组较全腮腺靶区组靶区体积缩小、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明显降低.结论 早期低度恶性腮腺癌保守切除后,近距离治疗采用肿瘤周围区域的部分腮腺靶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可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作者:朱俏;张建国;郑磊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前列腺癌术后中等分割照射的急性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8月,本院20例前列腺癌术后患者入组.中等分割处方剂量为盆腔45 Gy/25次,1.8 Gy/次;前列腺床62.75 Gy/25次,2.51 Gy/次.不良反应的评价采用北美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急性不良反应评价标准和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 4.0.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7.5个月.1例(5%)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胃肠反应;2例(10%)患者出现了2级急性泌尿反应.2例(10%)患者放射治疗期间出现了2级尿失禁,放疗后1个月恢复至0级或1级.结论 与既往常规分割照射文献相比,前列腺癌术后中等分割照射模式(2.51 Gy/次×25次)没有明显增加患者急性胃肠、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近期随访结果显示,没有增加患者尿失禁风险.
作者:秦尚彬;高献书;李洪振;李晓颖;亓昕;任雪盈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对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内乳淋巴结局部放疗,探讨一种新的切向50°双弧容积弧形调强放射治疗(tangential 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T-VMAT)技术的剂量学特点,评价T-VMAT对心脏的潜在保护作用.方法 15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常规加楔形板切线野(W-TF)、6野调强适形放射治疗(6F-IMRT)和T-VMAT计划,靶区处方剂量50 Gy/25次,计算并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体积参数和适形指标.结果 与W-TF相比,T-VMAT技术不仅可降低心脏和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和≥10 Gy剂量区体积(P<0.05),而且有降低5 Gy剂量区体积V5Gy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6F-IMRT相比,T-VMAT技术可明显降低心脏的Dmean、V5Gy、V10Gy和V200Gy,以及LAD的Dmean、V5Gy和V10Gy(P<0.05).与W-TF相比,T-VMAT计划中同侧肺V20Gy和健侧乳腺V5Gy均未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靶区剂量覆盖和适形度均明显优于W-TF,热点体积V110明显低于W-TF(P <0.05).结论 在不增加同侧肺和健侧乳腺受照体积的同时,T-VMAT不仅可以降低心脏和LAD高剂量区受照体积,而且有降低心脏和LAD低剂量区受照体积的趋势.
作者:高艳;钟鹤立;周亚燕;李壮玲;李炜澔;刘雅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统计射波刀治疗中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的利用率,并分析金标弃用的原因,为射波刀治疗金标植入、放射治疗计划设计和放射治疗操作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2017年3月至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植入金标52例,其中肺22例、肝12例、纵隔淋巴结5例、腹膜后淋巴结8例、胰腺3例、腹腔淋巴结1例、盆腔淋巴结1例.射波刀共治疗45例肿瘤患者,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进行治疗,3例因不能使用金标改为脊柱追踪.植入金标52例中,有7例未行射波刀放疗.统计患者在射波刀治疗时使用金标和弃用金标的数量,得到金标利用率和弃用率.对弃用金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42例使用金标联合呼吸追踪患者植入131颗金标有85颗使用,利用率为64.89%;弃用46颗,弃用率为35.11%.造成金标弃用的主要因素有刚性误差大12颗(26.08%),植入金标不符合要求有19颗(41.31%),其中45°共线的有2颗(4.35%)、金标间距小于阈值的有4颗(8.70%)、连线角度<15 °的有5颗(10.87%),其他因素有15颗(32.61%),其中无法正确识别的5颗(10.87%)、物体遮挡的有4颗(8.70%)、移位的有6颗(13.04%).植入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有气胸4例,血胸1例,疼痛2例,未出现感染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与既往单纯CT引导徒手植入和超声引导下金标植入文献比较,CT引导3D打印共面模板辅助金标植入,可减少穿刺针数目,降低患者穿刺造成的风险和创伤,降低金标植入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植入的金标会因各种原因造成弃用.因此,在金标植入等环节中需考虑此情况.
作者:徐飞;郭福新;彭冉;范京红;李卫燕;张喜乐;王巍;程程;赵田地;王俊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采用6MVX射线有均整器(FF)与无均整器(FFF)模式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IMRT)技术放疗后的辐射致癌风险进行比较,为临床放疗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6MV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两种放疗技术分别对20例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设计两野共面动态调强治疗计划.在95%体积的计划靶区(PTV)、临床靶区(CTV)满足处方剂量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尽量降低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非均整模式下调强计划的射野参数和计划优化参数与均整模式下相应参数一致.进而,通过辐射致癌风险模型计算,比较两组治疗计划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危及器官的辐射致癌风险.结果 两组计划的靶区均达到临床处方剂量的要求.FFF模式计划中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当量剂量(OED)和超额绝对风险(EAR)均相对小于均整模式计划中的相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9.72,2.11 ~9.99,P<0.05).采用FFF模式能明显降低右侧乳腺当量剂量和超额绝对风险.结论 早期、左侧乳腺癌患者放疗中采用6MVX射线有、无均整器模式调强放疗技术,其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能满足临床治疗要求.FFF模式能降低右侧乳腺、肺、甲状腺、肝脏等器官的超额绝对风险.
作者:冯仲苏;吴昊;铁剑;程金生;孙全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尿钚放化分离结合α谱分析的监测方法作为职业人员吸入钚所致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的适宜性,为核工业职业卫生管理和钚设施单位开展尿钚监测提供参考.方法 以美国能源局(DOE)核设施单位的钚化合物组成为例,使用模拟计算的方法,分别推导了急性和慢性吸入钚化合物致个人有效剂量分别为1 mSv时的尿钚水平,并与放化分离后α谱分析的典型探测限进行比较,分析尿钚监测用于个人剂量估算的适用性.结果 仅对于吸入M类钚化合物后10 d内使用放化分离α谱分析进行尿钚监测可以满足1 mSv探测限要求.结论 制定人员尿钚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计划,须考虑监测方法的探测限,必要时通过工作场所监测结合受照时间等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进行评价.
作者:王秀琴;姜霞;周文明;战景明;杨凯;刘占旗;马如维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索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细胞中富含肿瘤干性细胞群的球囊.将ECA-109及其干性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单纯照射组以及药物+照射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 LISA)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浓度,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中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 阿帕替尼作用于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24、48和72 h后,ECA-109干性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较其亲本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明显升高(t=8.17、9.29、18.85,P<0.05),且其细胞抑制表达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亲本细胞:r2 =0.94~0.97,P<0.05;干性细胞:r2 =0.94~0.98,P<0.05);不同浓度阿帕替尼(亲本细胞:10和20 μmol/L;干性细胞:30和40 μmol/L)联合不同剂量X射线(6和8 Gy)照射后,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增强(t=5.20 ~39.68,P<0.05).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的VEGF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5,P<0.05),且单纯药物组(20μmol/L)及药物+照射组(20 μmol/L,6 Gy)处理后,两种细胞VEGF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亲本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51、26.40,P <0.05).药物+照射组ECA-109亲本细胞的G2/M期及凋亡细胞比例均较细胞对照组增高(t=8.83,11.59,P<0.05);与细胞对照组(0 μmol/L)比较,单纯药物组的ECA-109亲本细胞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3.36、4.10,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药物+照射组ECA-109亲本细胞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显著下降(=9.05、2.36,P<0.05).结论 阿帕替尼能增强食管癌ECA-109亲本细胞及其干性细胞的放射敏感性,ECA-109干性细胞放射抵抗的原因可能与干性细胞更高表达VEGF蛋白有关.
作者:孔泽;汪建林;孙志强;王坚;封悦;孙菲;华秋;周梦耘;于静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miR-21在肺癌组织及血清中的表达与肺癌预后及放疗因素的关系,进而探讨电离辐射对人肺癌A549细胞体内外表达miR-21的影响.方法 收集肺癌患者病理组织及血清样本,检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组织及血清中的miR-21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是否接受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生存分析;以2、4GyX射线照射体外培养的A549细胞,并以A549细胞制备裸鼠肺转移癌模型,分别检测A549细胞与裸鼠血清及肺中miR-21的表达水平.结果 肺癌组织中miR-21高表达占60.0%;肺癌血清中miR-21高表达占50.5%,腺癌与鳞癌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6,P<0.05);87例非小细胞肺癌中放疗患者miR-21检出率66.7%显著高于非放疗患者39.6%(x2=6.321,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miR-21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低于低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miR-21高表达、区域淋巴结转移及放疗均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4GyX射线照射A549细胞后不同时间点miR-21表达显著升高(t=-7.552 ~-1.206,P<0.05),miR-21在裸鼠血清及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t=-47.845~-2.356,P<0.05).结论 电离辐射可上调A549细胞体内外miR-21的表达水平,可能与增强A549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相关.
作者:林小华;江其生;吕进;高俊;段影;王思念;宋秀军;于慧杰;陈火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3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对每例患者根据不同优化方法,分别制定3种计划,分别为手动计划组,基于图形优化;逆向1计划组,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逆向2计划组,在逆向1组基础上增加了靶区(CTV)大剂量限定.比较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100、D90、均匀性指数(HI),以及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剂量参数D0.1cm3、D1cm3、D2cm3.结果 CTV方面,手动组和2个逆向组的D100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逆向组的V200、V150、V100、HI参数明显优于手动组(t=-3.422~9.910,P<0.05).逆向1组的V100和D100优于逆向2组(t=7.238、5.032,P<0.05).危及器官(OARs)方面,与手动组相比,2个逆向组中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D0.1 cm3、D1 cm3和D2 cm3明显降低(t=2.235 ~5.819,P <0.05).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基于3组优化方法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需求,且使用逆向优化方法保证了靶区剂量覆盖,同时减少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大受量.
作者:陈开强;游鸿强;李奇欣;倪晓雷;陈文娟;张秀春;柏朋刚;曹叶;陈济鸿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 ±0.047)和(0.127±0.051) 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 ±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作者:何闯;陈玉潇;李良山;杨丽;袁晶;李廷源;黄学全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太赫兹波频率位于宏观电子学和微观光子学之间,因此,这种辐射既表现出类似光子特性,又表现出类似电子特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力发展,太赫兹源与检测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国际科技界认为,太赫兹波可能引发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近年来,太赫兹波辐射对生物的影响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新课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均属起步阶段.因此,本文就太赫兹波特性、生物医学应用、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太赫兹波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伊如汉;彭瑞云;王波;赵黎 刊期: 2018年第03期
影像组学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分析方法,大量研究证实了其在食管癌分期、治疗反应和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预测价值.本文从影像组学的研究背景出发,就其在食管癌的临床应用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侯震;李双双;闫婧;万遂人 刊期: 201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上肢血管内瘘造影成像中应用迭代重建时,与常规剂量滤波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重建图像质量相当的适合的低剂量水平.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研究,将150例拟行上肢内瘘血管CT造影成像(CTA)检查的患者按照同期随机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和4个实验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FBP重建,4个低辐射剂量的实验组应用正弦波图形法迭代重建,管电流分别逐级降低至常规对照组管电流(110 mAs)的70%、60%、50%和40%.取锁骨下动脉近肩关节层面以及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口相近层面作为两个感兴趣区,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指标[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以及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有效剂量)的差异.图像质量(各组的管腔对比度、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及图像总体质量)的主观评价采用4分法,采用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测得77、66和55和44 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常规剂量组的70%、55%、40%和25%.感兴趣区1中77、66和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的SNR和C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4.018,20.386,P<0.05);77和66 mAs组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4 mAs组低于常规剂量组;55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兴趣区2中77、66和55 mAs组SNR和CNR高于常规剂量组,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34、13.818,P<0.05);44 mAs组与常规剂量组比较,SNR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总体图像质量、图像对比度、血管边缘锐利度、主观噪声的结果,77、66和55 mAs组和常规剂量组得分较好,均≥3分,44 mAs组图像质量下降出现2分评价.5组图像的对比度、锐利度、主观噪声和总体图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10.268、14.542、15.840和11.01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显示55 mAs组为能够维持图像质量等同于常规剂量组的适合的低剂量组,曲线下面积为0.844,95%置信区间为0.705 ~0.982.55 mAs组有效剂量为(3.545±1.396) mSy,约为常规剂量组剂量(9.271-±2.892) mSv的40%.结论 迭代重建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噪声,在剂量降低为常规剂量FBP 40%的条件下仍能保持与之相当的图像质量.由此,可使患者上肢血管内瘘CT造影成像检查的辐射剂量降低至3,545 mSv.
作者:王悦;马可云;谢剑;胡红杰 刊期: 201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