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原因.方法:对地高辛血浓度>2.0ng·ml-1的51例患者病历进行分析.结果:病人年龄在50~93(76±11.0)岁,平均血药浓度为(2.89±0.89)ng·ml-1.致地高辛血浓度>2.0 ng·ml-1的主要原因有:患者高龄、肾功能不全、不规则用药等等.大多数病人同时伴有中毒症状,少数病人(17.65%)无中毒症状.结论: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非常必要.对地高辛血浓度>2.0 ng·ml-1的患者,还须根据临床症状及体征区别对待.
作者:胡毅坚;俞恩珠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简称女吸毒者)的人格状况.方法:对江西省女性吸毒劳教所的157名吸毒劳教人员进行了16PF人格测量.结果:女吸毒人员在乐群性、敏感性、幻想性和忧虑性四个因子上高于常模,而在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十个因子上低于全国女性常模;女吸毒人员中大学文化者在恃强性上高于初中以下文化者,而在敏感性上却低于初中以下文化者;通过对女吸毒人员16种人格的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我们从中提取出六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情绪因子、独立因子、乐群因子、严谨因子、幻想因子和世故因子.结论:女吸毒人员的人格有很大的特殊性.
作者:汪小琴;熊红星;王敬群;宋波;邓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钩藤碱对大鼠苯丙胺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及钩藤碱的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方法:连续给予苯丙胺(2 mg/kg,sc,每日1次)4 d,引起大鼠产生显著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建立苯丙胺位置偏爱模型.钩藤碱低、中、高剂量(10、20、60 mg/kg)+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2天sc苯丙胺12 h后分别按剂量ip给予钩藤碱,氯胺酮+苯丙胺组在训练阶段第3天sc苯丙胺之前15 min给予氯胺酮(15 mg/kg,ip),均连续3 d.钩藤碱+生理盐水组连续给予钩藤碱(60 mg/kg,ip,每日1次)4 d.结果:钩藤碱各剂量组和阳性药氯胺酮组大鼠在伴药箱的逗留时间均明显缩短,钩藤碱三剂量组随剂量的增加其作用相应增强.钩藤碱+生理盐水组大鼠不形成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预先给予钩藤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苯丙胺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而钩藤碱本身未显示精神依赖性潜力.
作者:周吉银;莫志贤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社区戒毒康复现状,探索适合于上海戒毒康复体系和进一步完善措施.方法:通过机构调查和对上海市2003年10月-2005年1月分布在19个区、县,232个街镇登记在册19738名吸毒者社区康复帮教工作进行统计,并对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上海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原先只由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和居委会作为主要力量,致使戒毒人员重返社区后的康复帮教工作相当薄弱,戒毒后复吸率高.对此,引起了上海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三个方面:(1)建立专职禁毒社工队伍,使社会帮教工作得到有效落实.(2)将心理治疗、预防复吸作为戒毒康复重要组成部分.(3)将公共卫生方面的精神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功能延伸到社区戒毒康复.结论:上海市目前虽然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戒毒康复基础工作条件.但如何将司法、医疗、社区各部门的资源更好地加以整合,发挥其大的社会效益,推动社区戒毒康复相关工作系统科学地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空白点,有待进一步完善.
作者:薛丽燕;何锡金;张艳;张俭琛;袁家珍;李学海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l-四氢巴马汀对羟考酮依赖动物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以连续递增给药建立羟考酮依赖小鼠和大鼠模型,l-四氢巴马汀伴随给药,观察1-四氢巴马汀对羟考酮依赖动物戒断反应的影响.结果:l-四氢巴马汀40、60 mg·kg-1能明显抑制羟考酮依赖小鼠戒断跳跃反应和体重的降低;20、30mg·kg-1也能显著降低纳络酮催促戒断所致羟考酮依赖大鼠的戒断症状和体重下降.在两种动物模型上,1-四氢巴马汀抗羟考酮依赖作用强度均有剂量相关性.结论:l-四氢巴马汀可抑制羟考酮躯体依赖的形成.
作者:刘艳丽;吴春福;宫泽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吸毒方式海洛因依赖者的HCV感染与肝功能异常情况,评估HCV感染和吸毒方式与性别、年限的关系.方法:327例海洛因依赖者入院时均进行血清HCV标志物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结果:327例海洛因依赖者中,HCV感染114例(34.9%),ALT异常41例(12.5%).在注射方式依赖者中,感染率为62.3%(71/114);HCV感染与性别无关,与注射吸毒年限有关.吸毒年限≤1年的,感染率为36.8%,吸毒年限>1年的,感染率为75.0%.烫吸方式依赖者,感染率为0.ALT异常主要与HCV感染有关.结论:注射方式吸食海洛因是海洛因依赖者感染HCV的主要因素,且感染率与注射吸毒年限呈正相关.
作者:李子红;汤元兴;王颖;卫小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抗瘾健口服液的一般药理作用、药效学及毒性作用.方法:应用光导管测大小鼠自发活动.用多导仪、多用生理电信号分析仪测血压、心率呼吸参数变化.以扭体法和热板法测定镇痛效果.观察该药对纳洛酮促吗啡依赖小鼠戒断症状抑制作用,用纳洛酮催促给予该药后小鼠戒断症状试验.用灌胃给药测小鼠急性毒性作用、大鼠长期毒性作用.结果:抗瘾健口服液对大小鼠具有镇静、镇痛作用,能抑制其戒断症状,无成瘾性,对大鼠心率、血压、呼吸参数无明显影响.结论:该药对吗啡依赖性小鼠戒断综合症抑制作用明显,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孙选;金有豫;李举寿;陈丽萍;王继红;周玉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无业海洛因依赖者的生涯及经济来源.方法:对入院时自称无业的海洛因依赖者营生手段和经济来源进行调查.通过与患者个别聊天时患者自述;同期住院其他患者指认;通过对患者亲属、朋友入院或探访时询问所得.结果:有249例(56.72%)均从事与现行政策、法令相悖的各种营生,排列前三位的是涉赌72例(16.40%)、涉黄68例(15.48%)、扒窃38例(8.65%).娱乐休闲业主和经商共81例(18.44),无业人员94例(21.41%),情况不详15例(3.42%).结论:所谓无业的吸毒人员中绝大多数均有其各自的营生勾当,或涉嫌违法犯罪活动或从事不太体面的职业,故而羞于启齿,诡称无业.
作者:贾一夫;朱伟俊;杜新忠;李身录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和探讨酒精依赖者的人格特征与心理卫生状况.方法: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男性酒精依赖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MPI进行测查,并与78例正常人测查结果作为对照.结果:酒精依赖者的MMPI临床量表Pd、Ma、Pt、Hs、Hy、Sc等的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01);81%的酒精依赖者的Pd量表T分超过正常水平(T分超过60分),达到或超过常模均分的1个标准差以上.正常对照组的MMPI临床量表的T分均在常态范围.结论:根据MMPI测查结果的个案资料分析表明,大多数酒精依赖者在人格方面具有共同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存在明显的问题.
作者:陈瑞玉;谢加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Th1/Th2类细胞因子在海洛因依赖者中的变化,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免疫学状况.方法:利用细胞因子诱生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0例海洛因依赖者及24名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培养上清中Th1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IL-2及Th2细胞的代表性细胞因子IL-4、IL-6的分泌,比较海洛因依赖者与正常人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结果:海洛因依赖者IL-2、IFN-γ水平降低,而IL-4、IL-6水平增高,与正常对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海洛因依赖者存在Th1/Th2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h1细胞功能降低,Th2细胞功能亢进,这可能是海洛因依赖者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和虹;杨丽萍;杨国军;邵宗鸿;陈萍;杨桂益;李志东;宋鲁燕;储榆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者特殊的外部体征,为早期发现、治疗、帮教吸毒者和建立无毒社区提供初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分别对海洛因依赖者和对照组进行尿检并观察他们的外部特征,进行对比和逐步Lo西stic回归分析.结果:皮肤针痕、面黄肌瘦、竖毛(鸡皮疙瘩)、瞳孔扩大(光线亮)、文身和注意力分散等是海洛因依赖者的典型体征;吸毒组吸烟和饮酒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01和0.0100).结论:吸毒者典型特征可以作为初筛海洛因者的参考依据.
作者:刘永有;曾岳峰;王增珍;姜东林;汪再兴;李玲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女性海洛因依赖者月经周期变化与吸毒方式、吸毒时间、吸毒剂量的关系及躯体脱毒后月经恢复情况.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既往月经情况及吸毒后月经变化等,选取了425例女性海洛因依赖者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结果:海洛因依赖者月经紊乱以闭经及月经周期延长多见;月经紊乱发生率随吸毒剂量增加、吸毒时间延长而递增;注射毒品比其他吸毒方式更易引起月经紊乱;戒断毒品6个月内97.8%的吸毒者月经可恢复正常.结论:海洛因对女性生殖内分泌系统能存在显著影响,但为可逆性改变.
作者:辛彦君;杨会;赵金;徐本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如何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成为社会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严重问题.为了解老年人镇静催眠药物依赖情况,查阅我院一年内门诊艾司唑仑处方,并结合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进行分析.
作者:黄泰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电针治疗,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治疗中.我中心在戒毒治疗过程中,应用电针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尤其是减轻或消除稽延性戒断症状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贺捷灵;李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前,滥用药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化学检测法、光谱法、色谱法和免疫法.化学法灵敏度低,样品需要量大;光谱法仪器简单,测定快速,但易受体内代谢物质的干扰,选择性差;色谱法测定准确,但提取过程复杂,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免疫法可直接测定生物样品,需样量少,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国际上通用的筛选方法.
作者:黄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一类新型抗抑郁剂,已广泛应用于精神科临床.该类药物作用机理的共同特点是阻滞神经突触前膜五羟色胺(5-HT)再摄取,使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升高,递质浓度的持续升高对突触后膜受体产生降调节作用,受体的密度和活性恢复到正常水平,进一步可能影响到第二信使乃至第三信使的传导过程,导致DNA转录过程的变化.除了对五羟色胺神经介质系统的影响外,该类药物对去甲肾上腺素系统、胆碱能系统也有作用,部分对多巴胺系统也存在影响.
作者:张天亮;孙青;吕晓敏;米国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重庆是中国毒品泛滥的重灾区之一,重庆自1993年开展劳教戒毒工作以来,充分发挥劳教戒毒优势,不断总结戒毒经验,改进戒毒方法,坚持戒毒矫治标本兼治,使戒毒矫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为重庆乃至全国禁吸戒毒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李正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戒毒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是一项系统工作,目前提高劳教戒毒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对戒毒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我们应该用科学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指导戒毒工作.当前戒毒劳教人员的教育矫治重点应该是:激发戒毒劳动教养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树立起科学戒毒观念、落实教育制度、探索新的管理、教育方法、以心理矫治和切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尤其是解教后的后续接茬帮教促进戒毒质量的提高.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应该注重在下几点:
作者:陈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湖北省狮子山戒毒劳教所是以劳教戒毒为主题的劳教场所.近年来,积极开展了劳教戒毒模式的探索,通过理顺五大矫治手段的关系,营造戒毒工作氛围和机制,建立戒毒综合方法体系,促进戒毒人员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初步形成了社会心理康复戒毒新模式.
作者:陈长华;周劭睿;詹绍虚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全国自愿戒毒所的逐步建立,药物戒毒治疗研究不断取得了新的成绩,为吸毒者解除了不少痛苦,挽救了一些吸毒者的生命,为社会安宁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作者:欧阳茂;谢春亮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