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海洛因成瘾者接受美沙酮药维持治疗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及特点,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兰州市七里河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MMT)2007年1月至2009年5月入组的1516名海洛因依赖者进行筛查,经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CV抗体.结果:1516名吸毒者中,抗-HCV阳性率为19.5%.静脉注射吸毒者有317人,抗-HCV阳性率为59.9%,高于非静脉注射者的8.8%;有38人曾共用过注射器具,共用注射器具的感染率为39.5%,非共用注射器具的感染率为62.7%.结论:海洛因成瘾人群HC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相关危险行为突出.
作者:何晓娴;吕炯;魏慧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维持康复期角色转换技能训练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维持期15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及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研究组进行为期1年的角色转换技能训练,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和自编角色调查表(SRI),分别于6个月、12个月后进行随访评定.结果:入组时两组SDSS和SRI评定差异无显著性(P>0.05),6个月、12个月随访时SDSS总分研究组[(4.56±1.82)分;(3.58±1.2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0.42±3.86)分;(9.23±3.91)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研究组6个月、12个月随访角色退却分别为45例(56.2%);51例(63.7%),对照组分别为20例(25.6%);21例(26.9%),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角色转换技能训练能有效的改善维持期患者的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
作者:姬红瑞;杨丽萍;张波;刘显玲;张锐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酒依赖患者乙醇脱氢酶2不同基因型(ADH2*1/ADH2*1(野生型)、ADH2*1/ADH2*2(杂合型)、ADH2*2/ADH2*2(突变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状况.方法: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韦氏记忆量表对107例酒依赖患者进行智力和记忆功能评定,对不同基因型患者认知受损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突变型患者智商、记忆商均显著低于野生型及杂合型.结论:突变型酒依赖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更加严重.
作者:鲍建军;鲍天昊;武文煜;张旭兰;吴雪梅;吴昊;刘红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考察团体心理辅导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60人,随机分为辅导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对辅导组实施为期3个月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两个组的成员施测,辅导组成员通过自编团体辅导活动效果问卷,评价团体辅导效果.结果:SCL-90评分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辅导组的海洛因依赖者的焦虑因子分有显著性下降外,其他方面没有显著性变化,而与对照组相比,辅导前和后的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团体辅导效果问卷评估中,辅导组对团体辅导活动比较满意,96%以上成员愿意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结论:研究结果未表明团体辅导心理康复模式的有效性,但仍提示团体辅导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孔燕;耿勇;陈利;李立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厦门地区静脉吸毒者传染病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为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吸毒人群传染病的感染与传播提供依据.方法:同时收集静脉吸毒者血清1036份和正常人群血清标本874份,进行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检测,作对比分析.结果:1036例静脉吸毒者血清标本中,肝功能异常率30.5%;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7.86%;丙肝抗体阳性率55.3%;梅毒抗体阳性率4.5%;艾滋病抗体0.68%;对照实验:874例正常人群,肝功能异常率5.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10.18%,丙肝抗体阳性率2.7%,梅毒抗体阳性率0.8%,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零.两组结果对照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吸毒者肝功能、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血清学标志物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是传染病感染与传播的高危人群.吸毒者的吸毒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各项传染病感染与传播的主要因素.
作者:吴统健;孙林渥;郭永炼;包炳辉;谢加奖;黄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网瘾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方法:从本中心2005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入院的网瘾青少年中随机抽取50例进行焦虑、抑郁状况及人格特征调查.结果:SAS显示:50例调查对象中,轻度焦虑22例,中度焦虑18例,重度焦虑4例.SDS显示:轻度抑郁14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2例.EPQ显示:典型内向者13人,内向倾向者22人;典型情绪不稳者6人,情绪不稳倾向者23人.结论:在网瘾青少年中,存在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的患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心理问题得不到适当、有效的引导和矫正,可能会使网瘾成为引发青少年精神疾病的一个重大因素.目前,除了对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加以适当的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另外,本调查提示:某些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可能是网瘾的易感人群.
作者:刘悦;王清;杨国栋;周文华;姚新民;方政华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对41例单纯美沙酮治疗患者、35例美沙酮加心理治疗患者在入组初和治疗1年后分别进行SCL-90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果:入组初,单纯美沙酮组和美沙酮加心理治疗组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1年后单纯美沙酮治疗组的各因子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其中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阳性症状数显著低于入组初(P<0.05);1年后美沙酮加心理治疗组的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阳性症状数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所有因子分较入组初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偏执分较单用美沙酮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美沙酮维持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综合干预能更好地改善其心理状况.
作者:周春英;戴伟华;宋红兵;黄晓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戒毒康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大鼠戒断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吗啡依赖性大鼠催促戒断模型和自然戒断模型.结果:(1)在吗啡依赖性大鼠催促戒断治疗试验中,戒毒康胶囊0.25、0.5和1.0g/kg剂量均可显著降低吗啡依赖性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分值(P<0.01),0.5和1.0g/kg剂量抑制体重下降(P<0.05或P<0.01).(2)在吗啡依赖性大鼠自然戒断治疗试验中,戒毒康胶囊0.25、0.5和1.0g/kg剂量,均可明显抑制吗啡依赖性大鼠自然戒断后的体重下降(P<0.05或P<0.01).结论:戒毒康胶囊能显著降低吗啡依赖性大鼠催促戒断和自然戒断后所产生的戒断反应,具有明显的脱毒治疗作用.
作者:陈磊;尹萍;邱毅;潘励山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112例患者应用氯硝西泮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112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氯硝西泮治疗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患者用药后出现头晕、乏力、步态不稳者11例,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2例患者出现便秘,112例患者使用氯硝西泮治疗期间无发生严重跌倒以外事故.结论:在用药过程中,做好用药指导、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护理,度过一周适应期,防止跌倒意外事故的发生至关重要.
作者:季绍珍;麻显娇;梁丽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2005年至2008年我中心收集到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四个品种,了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中心2005年至2008年收到来自江西省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个人上报的因使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有关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经分析评价后,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523份ADR病例报告.结果:在523份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氯氮平272例,利培酮214例,阿立哌唑31例,奥氮平6例,新的一般病例28份,占5.35%;严重病例3份,占0.57%.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病、心动过速、便秘、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流涎、嗜睡等.不良反应结果大多好转或治愈,有后遗症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检索到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已知的不良反应,因此更要警惕及预防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伏新艳;高菁;钟瑞建;潘蕾;方欣;车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1 病例资料例1 患者,女,86岁,一天前无明显诱因,导致头晕、无恶心、无呕吐;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口角向右歪斜,无头痛及无意识丧失;肢体无抽搐,无发热、无发冷;无咳嗽、无咳痰,无胸闷、无气短及无心前区疼痛;无腹痛、无腹泻.查体:BP-170/80mmHg,T-36.0℃,P-72次/分,R-16次/分.完善各项检查,确诊为脑梗塞,高血压三级高危.
作者:周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2009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3例ADR中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占68.06%);抗感染药引发ADR居首位(75例,占28.52%),其次是中药制剂(56例,占21.2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常见(103例,占39.16%).结论:应强化ADR监测意识,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
作者:贾建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报告12例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发生4例堵管的案例.通过科学认真的分析和讨论,认为即使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进行输注药物,由于伊曲康唑药物特性和PICC导管本身的特点,也极易导致PICC管腔堵塞.得出结论:在没有配套的伊曲康唑专用冲洗液出现前,PICC不适合输注伊曲康唑注射液,经浅静脉输注该药物才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胡红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新型毒品是相对于海洛因、鸦片等传统毒品而言的,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是由国际禁毒公约和我国法律法规所规定管制的直接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人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使人产生依赖性的一类精神药品(毒品)[1].
作者:苏俊义;方英燕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禁毒法重构了我国的戒毒体系,对我国戒毒工作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戒毒工作人才的培养也将受到影响.本文对新形势下戒毒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定位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作者:蒋玉芝;陈卓颐;王晓秋;王海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美沙酮门诊维持治疗是迄今用于阿片类物质依赖治疗的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美沙酮维持治疗,使海洛因滥用者有机会得到生理、心理、行为和家庭治疗,为海洛因依赖者正常生活和融入社会提供了条件.由于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收治对象的特殊性,导致医护人员受到暴力侵袭的现象较为普遍.
作者:贾彩娥;贾伟;贾利军;张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毒品,这是一个全世界闻之色变的话题.当前毒品泛滥全球并波及中国.由于国际毒品犯罪分子看中了中国所隐藏的巨大市场,世界两大毒品生产基地金三角、金新月(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交界处)又毗邻中国边境,这使我国成为新的毒品过境国和销售市场;又由于贩毒的高暴利,使许多贪欲者铤而走险,毒品在我国开始沉渣泛起,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的毒品市场.
作者:穆悦;顾迎莉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乌灵胶囊在酒依赖治疗过程中主诉睡眠差、疲乏无力、肌肉酸胀、记忆差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将使用乌灵胶囊病例与不使用病例进行对照观察,时限1个月,对不适症状消除时间进行评估,得出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主诉症状改善明显快于对照组.睡眠障碍(P<0.05),疲乏无力(P<0.01),肌肉酸胀(P<0.05),记忆商数(MQ)(P<0.05-0.01),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内含多种有效成份的纯中药制剂乌灵胶囊在酒依赖治疗中有明显缓解主诉不适症状之作用.
作者:史锡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对酒精依赖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10月住院的酒精依赖病人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的正确运用可以改变酒依赖病人不良行为模式,建立健康良好的生活信念.
作者:史文惠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社区药物维持治疗中美沙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门诊在治的70例受治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维持治疗中美沙酮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性功能下降和便秘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次为嗜睡、出汗、排尿困难、皮肤瘙痒及体位性低血压.多数不良反应发生在服用美沙酮的初期,不良反应发生的程度与剂量有关.结论:维持治疗中美沙酮的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
作者:赵晓芬;邢小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帕罗西汀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脱毒后的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对脱毒后的海洛因依赖者随机抽取帕罗西汀治疗者50例(治疗组)与安蔚组50例(组对照)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AMA和HAMD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帕罗西汀能有效缓解海洛因以依赖者脱毒后焦虑和抑郁症状.
作者:曾友志;刘芬;戢汉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谭某,男,39岁,汉族,湖南人,小学文化,未婚,无业.因吸毒成瘾16年于2009年3月7日强制入所.93年首以烫吸方式吸食海洛因,97年改为静脉注射,03年采用双侧腹股沟血管注射,05年发现右侧腹股沟处有一小包,近年常加安定1支同时用,毒品用量0.3-1.0g/天、频数1-10次/日,有时在注射间隔时间针具不从血管拔出,躺位吸只烟后仅更换注射器继续注射毒品,注射毒品时常出现注射则下肢短时的麻木无知觉,注射后多需按压局部数分钟才不会有血液渗出.吸毒过程中曾强制戒毒数次.
作者:刘晓滨;刘永存 刊期: 2010年第03期
应美国司法部缉毒署的邀请,笔者曾于2006年11月18日~12月9日期间前往美国缉毒署实验室了进行了为期三周的学习与交流.结合笔者这几年与美方实验室的技术探讨与交流,现将美国缉毒署实验室的情况简单介绍如下,希望在某些方面能够对国内的同行们有所借鉴和帮助.
作者:徐鹏;张春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是指<条例>中所确定的麦角酸、麻黄素等物质,品种目录见本办法附件1.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