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伴有躯体疾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在维持治疗6个月期间合并使用海洛因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用自拟调查问卷对目标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对其在被疾病困扰时,对海洛因的欲望和行为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在被调查的45例病历中,88.9%的患者在出现诸如躯体疼痛、咳嗽或发热等症状时和77.8%的患者在心情不好时有很强的偷吸海洛因的欲望,其中,有50%以上的可能性付诸行动者分别为93.3%和66.7%;另外,55.6%的患者禁不住毒友邀约的诱惑而可能偷吸.结论:虽然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成瘾效果确切,但合并躯体疾病时仍需得到积极有效的治疗.建议加大为该人群提供有利的医疗和社会支持服务,以提高患者操守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庄海燕;荀建平;李秀婷;邓会才;曹怀林;代莉花;陈芬;曹利慧;陈秋月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盐酸氢吗啡酮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方法:采用小鼠催促戒断跳跃、大鼠催促戒断和大鼠自然戒断3种实验模型.结果:(1)在小鼠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sc,累积剂量分别为7、70和480 mg·kg-1)和吗啡组(sc,累积剂量为480 mg·kg-1 )小鼠出现跳跃的百分率和跳跃次数及体重下降百分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在大鼠ig给药的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77.25、154.5和309.0 mg·kg-1)及吗啡组(累积剂量为1030 mg·kg-1)的大鼠和sc给药的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14.4、48和51.75 mg·kg-1)及吗啡组(累积剂量为345 mg·kg-1)大鼠的戒断症状分值和体重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在大鼠sc给药的自然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207、310.5和621 mg·kg-1)和吗啡组(累积剂量为2070 mg·kg-1)大鼠在停用吗啡后体重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盐酸氢吗啡酮与盐酸吗啡相似,对实验动物无论是ig给药还是sc给药,戒断后都可使动物出现戒断反应,都具有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
作者:陈磊;尹萍;邱毅;宁亚清;崔艳英;潘励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大鼠在吗啡依赖、自然戒断和使用戒毒药玄夏治疗时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2、IL-4和IL-6进行测定,以了解戒毒药玄夏对大鼠体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24只,随机分配到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自然戒断组和玄夏治疗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每日两次sc生理盐水.余3组每日sc吗啡,共8 d,建立吗啡依赖模型.玄夏治疗组于给吗啡的d4起每日ig玄夏,正常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于后一次sc吗啡后取脾脏,自然戒断组和玄夏治疗组于停吗啡72 h后取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加入Con A后置CO2 细胞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FN-γ、IL-2、IL-4和IL-6 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脾细胞培养液中,IFN-γ、IL-2和IL-6 3种细胞因子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吗啡依赖组大鼠Th1型因子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2的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2型因子IL-6水平则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自然戒断组,IFN-γ的水平较吗啡依赖组有所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L-2的水平进一步升高,与吗啡依赖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6的水平较吗啡依赖组稍有增加.玄夏治疗组,IFN-γ水平较吗啡依赖组低,而且明显低于自然戒断组,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相似;IL-2水平较自然戒断组和吗啡依赖组低,接近正常对照组;IL-6的水平则显著低于自然戒断组(P<0.05).结论:大鼠使用玄夏后,Th1型细胞因子IFN-γ和IL-2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提示玄夏能抑制大鼠吗啡依赖时增强的Th1型免疫应答,对Th1/Th2平衡有调节作用.
作者:孙莉;沈黎阳;邓艳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吸毒者与一般对照人群的家庭环境、羞耻感、自尊、社会期望以及抑郁水平的差异,了解吸毒者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家庭环境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及其情绪问题,为做好预防吸毒和戒毒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对照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三版(FES-CV-III)、抑郁量表(CES-D)、羞耻量表(Shame Scale)、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期望量表(MSCD),对来自湖北5个治疗社区的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105名成员以及108名非吸毒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1)吸毒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显著低于常模,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高于常模;(2)吸毒人员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常模;(3)吸毒人员组羞耻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吸毒人员中,抑郁水平与羞耻感、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抑郁水平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吸毒者的家庭环境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和高控制性的特点显著;吸毒者自我意识呈现高羞耻、低自尊和高社会期望的特点;吸毒者中存在严重抑郁问题,其抑郁水平与其负性家庭环境及负性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作者:易春丽;周婷;陈凌隽;崔忱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慢性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征,探索综合式家庭干预对远期戒酒的疗效.方法:对231例符合ICD-10中使用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中的163例依入组先后分为干预组(82例)和对照组(81例),干预组进行综合式家庭干预.结果:231例慢性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中妄想症占29.4%、急性醉酒状态占25.1%、戒断综合征占24.6%及肝功异常占55.0%.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再住院、完全或基本戒酒、社会功能与饮酒有关的负性事件(违法行为、离异和失业等)等多个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戒断综合征、急性醉酒和妄想等为主,主要的躯体损害为肝功异常.对慢性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综合式家庭干预是维持疗效的较好方法.
作者:南振国;崔勇;黄文生;牛亚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吸毒劳教人员中发现强迫性障碍患者一例.我们对其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心理治疗.患者躯体症状明显消除;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明显减少;焦虑、紧张情绪减轻;能够主动与人交往并参加集体活动,为其远离毒品,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莅;胡景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大鼠伏核中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观察CaMK Ⅱ及NOS阳性神经元的形态及数目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吗啡模型组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数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吗啡CPP大鼠伏核中显示CaMK Ⅱ及NOS的阳性神经元增多,参与了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
作者:李峰;刘洋;焦莹;宋月晗;赵雪松;刘晓兰;刘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海洛因依赖者的社会支持与自测健康状况的关系.方法:对30名正常人群(对照组)及30名海洛因依赖者(研究组),进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的测评,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两组SSRS和SRHMS各项评分比较,海洛因依赖者得分显著低于正常人群,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社会支持多个维度与自测健康状况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即海洛因依赖者获得的社会支持越高,其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社会支持与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社会支持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海洛因依赖者社会支持和自测健康状况较差.开展戒毒工作,应该重视社会支持系统对提高海洛因依赖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并对其有效利用.
作者:李遵清;吴玉秋;武之强;王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吸毒者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前后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心理、功能的恢复情况,为制订应对措施和进一步推广美沙酮维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现场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结果: 吸毒人员在参加美沙酮维持治疗后,海洛因的使用率减少、就诊维持率相比较高,违法犯罪、就业学习情况、家庭社会关系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的情况与参加治疗前相比都有所改善.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有助于吸毒人员恢复家庭、社会等功能,萎缩毒品市场,维护社会治安,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
作者:唐先娅;侯素琴;唐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应用以来,极大地降低了艾滋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延缓了患者的发病进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截止2006年底,我国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已经超过3万人[2],其中包括吸毒艾滋病患者.但由于吸毒艾滋病患者因药物滥用带来或伴随的一系列行为、心理和社会问题,对他们的治疗和管理存在困难,影响了HAART的实施和管理,因而在吸毒人群中并未收到与非吸毒人群同样的效果[3],对吸毒艾滋病人群HAART的管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在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对接受HAART的吸毒艾滋病人群进行了研究和干预,但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不多,为此,本文对吸毒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做一系统综述,以期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知识.
作者:周俊;王红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药物成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成瘾过程是由偶尔的用药过渡到强迫性用药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用药后的欣快状态、撤药后的戒断症状、对药物的强烈渴求以及不可控制的觅药行为[1].海洛因的成瘾性很强,脱毒后复吸率高[2].无论是用药后的欣快状态还是撤药后的戒断症状,海洛因成瘾者都普遍伴随着情绪异常问题,尤其是戒断后的负性情绪反应,对复吸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海洛因成瘾者情绪状态和情绪加工的行为异常、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及与情绪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异常.
作者:王爱花;肖壮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是上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是从基因水平研究基因序列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即:不同个体基因型对药物作用效应差异的影响.
作者:刘慧龙;刘端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女,17 a,学生.因反复滥用右美沙芬2 a入院治疗.患者于2005年11月起,因为与父母关系不和睦,心情烦躁,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滥用右美沙芬,初剂量为2片·次-1(15 mg·片-1),2 a内剂量逐渐增加到48片·次-1.
作者:何日辉;王晓丽;陈海龙;杨颖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 麻醉药品的消费动向2008年3月5日,联合国国际麻醉品管制局(International Narcotic Control Board,INCB)发布了2007年年度报告.截至2007年11月1日,全球共有186个国家/地区成为<1961年麻醉药品单一公约>缔约国家.根据该公约规定,缔约国有义务按时向INCB提供麻醉药品生产、制造、消费、储存和缉获情况的年度报告.现将根据2007年度172个国家/地区提交的麻醉药品年度统计数字整理的麻醉药品消费动向(包括医疗使用和非医疗滥用消费)介绍如下: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研究发现了导致初学走路的孩子和学龄儿童行为中的青少年行为障碍的可能的始作俑者.
作者:赵成正;刘彦红;曾岚;赵破;朱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是以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为基础模式的综合治疗,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来改变患者的高危险行为,恢复患者的个人、家庭和社会功能.要达到使患者恢复个人、家庭、社会功能,减少HIV/AIDS等疾病传播,减少伤害、减少犯罪这个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理想目标,就必须扩大治疗的覆盖面,尤其是提高HIV阳性患者的治疗覆盖面,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治疗的保留率.
作者:李瑜;张波;张锐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所谓同伴可以是同龄人、同性别的人、有同一种生理变化、同一种行为的人(如孕妇、吸烟者、吸毒者、患某种疾病的人等等).同伴侧重正确知识和核心信息的传达,而不将知识的讲解作为重点.
作者:章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非法药物使用量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预防毒品犯罪办公室(UNODC)报告,目前非法药物滥用者占全世界人口的3%-4%,酒精与烟草滥用者的比例更高[1].
作者:孙海明;范成路;赵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