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短期滥用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的脑诱发电位变化.方法:对73例滥用时间≤12个月的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行听觉诱发电位AEP、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以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短期滥用甲基苯丙胺类物质者AEP的P1、N1、P2、N2潜伏期;VEP的P1潜伏期;SEP的N2潜伏期均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SEP的N1潜伏期短于正常对照组(P<0.05).AEP的P2、N1-P2、P2-N2波幅;VEP的P2、N1-P2、P2-N2波幅;SEP的P2、P2-N2波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P300靶刺激各项指标:N1、P2、N2、P3潜伏期,P2、P3波幅及非靶刺激各指标:N1、P2潜伏期,P2波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甲基苯丙胺类物质短期滥用者出现了AEP、VEP、SEP的多项改变;但未出现事件相关电位P300异常;滥用时间长短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有影响.
作者:田艳;徐四清;项沫;雷国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慢性吸烟者是否存在脑灰质改变.方法:采用磁共振三维成像技术对44名吸烟者和44名相匹配的不吸烟者脑结构扫描,利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进行吸烟与非吸烟者两组之间的脑灰质体积比较.结果:与不吸烟者组相比,吸烟者组的左侧丘脑、额中回区和扣带回灰质体积下降(P<0.001,未纠正).结论:本研究发现了慢性吸烟者的脑灰质改变(丘脑、额中回区和扣带回灰质体积下降),此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慢性吸烟的大脑作用机制.
作者:廖艳辉;唐劲松;刘铁桥;陈晓岗;郝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1,3-二苯-1,3-丙二酮(DPPD)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可卡因急性肝损伤模型采用♂C57BL/6N小鼠,DPPD(200,400,800 mg·kg – 1/d,ig)预给药4 d,末次给药30 min后,sc可卡因70 mg·kg -1造模,24 h后处死,测定血清ALT,AST,LDH的活性及肝脏MDA含量,观察肝脏病理变化.DPPD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采用♂ICR小鼠,DPPD预给药3 d(给药剂量同前),末次给药30 min后,sc可卡因20 mg·kg - 1造模,记录小鼠0-180 min的活动次数.结果:可卡因70 mg·kg-1致部分小鼠死亡(5/7),存活小鼠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MDA含量显著升高,肝脏病理损伤明显,而DPPD预给药组无死亡,血清ALT,AST,LDH活性及肝脏MDA含量显著降低,肝脏损伤明显改善,呈剂量-效应关系;DPPD抗可卡因神经毒性研究发现,DPPD预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DPPD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有拮抗作用.
作者:吕艳;丁兆丰;马秋霞;何月莹;贾凤兰;阮明;张宝旭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重庆市美沙酮服药者对包皮环切术的接受意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良好的包皮环切术推广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面对面一对一的问卷调查方式对408名年龄在18-45 a的美沙酮男性服药者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吸毒行为,性行为等特征描述结果与重庆市其他调查中美沙酮门诊服药者结果一致.在单因素分析中,包皮是否过长,知道该手术原因数多少,是否知道该手术并发症,身边是否有人做过该手术等方面,包皮环切术接受愿意和不愿意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包皮过长和不知道该手术并发症在两组之间仍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包皮是否过长和是否知道该手术并发症可能是影响接受包皮环切术意愿的主要因素.因此可针对本次调查结果和美沙酮门诊服药人群的特征,制定佳的包皮环切术宣传方式.
作者:李凌竹;李革;秦波;王婷;周文洁;窦贵旺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调查上海市禁毒社工丙肝(HCV)相关知识水平,初步了解禁毒社工HCV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提供HCV相关服务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65名禁毒社工HCV 相关知识及工作中为帮教对象提供相关服务情况进行评估,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受试对象一般情况、提供HCV相关服务情况及HCV相关知识评估.结果:被试对象HCV相关知识问卷平均得分为8.47分,76%的禁毒社工在工作中从未给患者提供过HCV相关知识,86%的禁毒社工认为自己没有掌握足够的HCV相关知识,98%的禁毒社工认为自己需要进一步接受HCV相关知识的培训.知识评估得分较高者以及认为自己具备足够HCV 相关知识的社工在实际工作中更多地为帮教对象提供相关服务.结论:禁毒社工对HCV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欠缺,需尽快对他们进行HCV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今后工作中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干预.
作者:李质彬;杜江;傅鹂鸣;赵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多次脱毒失败病人脱失的危险因素,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降低美沙酮维持门诊治疗点的脱失率,有效防止复吸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海洛因依赖相关因素调查表对四川省成都及乐山地区两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两次以上脱毒失败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调查,保持每两周随访一次,6个月后将尚在维持治疗及脱失的人员分为两组,用Cox生存回归方法分析治疗脱失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戒药次数越多,大使用量越大者脱失率越高.结论:既往戒药次数多,曾经使用毒品量较大的成瘾者容易脱失,建议门诊事先对病人进行评估,对具有危险脱失因素者进行针对性地干预,坚持随访,降低脱失率,防止复吸.
作者:郑涵予;王雪;谢靓;胡泽卿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在中国南方新近出现的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合并东莨菪碱、异丙嗪药物依赖者(简称BSP依赖者)脑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并比较其与海洛因依赖者脑结构损害的异同.方法: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方法对16例BSP依赖者、20例海洛因依赖者停药3 d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设立18例正常对照者.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SP依赖者额叶、胼胝体、顶叶以及颞叶脑区FA值降低;与海洛因依赖组相比,BSP滥用组在左侧后扣带回处白质FA值低于海洛因依赖组,其他区域未见差异;BSP依赖者和海洛因依赖者均存在双侧胼胝体前端FA值降低.结论:BSP依赖者额叶、胼胝体、顶叶以及颞叶脑区白质完整性下降,这进一步提示神经核团(灰质)之间神经联系(白质)的损害可能是脑功能连接异常的结构基础.前额叶和胼胝体前端FA值降低可能是药物依赖者一个重要影像学特征.
作者:周旭辉;王绪轶;刘军;郝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本文从复吸毒品的多因素分析为切入点,探索强化决心、互动帮教、家庭协同、社会综合、同伴互助、适时跟进支持等方法,构建持续综合支持戒毒康复模式,以改变过去较单一的戒毒康复模式,提高戒毒康复效果,降低复吸率.
作者:孙安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给药剂量及毛发颜色对豚鼠毛发中氯胺酮分布与代谢的影响.方法:豚鼠分高、中、低给药剂量3组或黑、棕、白色3组,单次和连续腹腔注射(ip)盐酸氯胺酮,给药后不同时间采集豚鼠毛发,毛发样品处理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全扫描定性,气相色谱(GC)定量分析毛发中的氯胺酮及其代谢物.结果:给药剂量与毛发内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的检出量之间相关系数r值平均为0.91和0.84,3种毛发颜色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含量顺序为黑色>棕色>白色(P<0.05).结论:给药剂量与毛发内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的检出量之间有相关性,不同毛发颜色中氯胺酮及去甲氯胺酮检出量不同.氯胺酮滥用案件中可根据毛发内药物检出量推断滥用剂量,实际应用中应考虑毛发颜色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作者:刘俊芳;李鹏旺;王玉瑾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为寻找防治药物依赖新方法,本文以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为模型,探讨伏隔核电刺激对阿片类物质奖赏效应的影响.方法:20只成年大鼠分为两组: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组和假DBS组.用立体定位手术将DBS装置的电极部分植入一侧伏隔核(NAc)核心部,与脉冲发生器(IPG)连接后,一起固定于大鼠颅顶.一周后以递增剂量腹腔注射(ip)吗啡,产生位置偏爱后给予DBS组130 Hz高频电刺激(HFS),每日1次.结果:电刺激14 d 后DBS组未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再现,假DBS组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结论:伏隔核高频电刺激能够抑制大鼠吗啡CPP的再现.
作者:刘鸿宇;崔建梅;王晨光;张磊;金捷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我湖南省药物滥用流行病学特征,为药物滥用监测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05年-2009年<药物滥用监测调查表>收集的数据.结果:近5 a资料反映,汉族、男性、青壮年、家庭不稳定者、无业或个体人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为药物滥用高危人群;滥用的主要物质为海洛因,每年均占90%以上;2006年以来,丁丙诺啡滥用均占第二位;2009年安定滥用占第三位,氯胺酮占第四位,甲基苯丙胺占第五位;满足好奇感、追求欣快/刺激是5 a中滥用毒品占前两位的原因;2005年和2006年占滥用原因比例较高的解除戒断症状,在2007年-2009年中已消失;2007年后选择无固定场所和注射滥用比例上升迅速;药物来源占前两位的是黑市和同伴提供;多数为一次以上参加脱毒治疗者.结论:5 a 的监测数据反映了湖南省的药物滥用流行情况;预防和监管为主,治疗和监测为辅,可有效遏制药物滥用的泛滥.
作者:余永红;陈光建;李柱;吕宪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四川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推动全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的深入开展.方法:通过问卷调查、现场数据核实等形式了解各门诊运行情况.结果:截至2009年3月底,全省共设立38所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累计入组病人17 161人,门诊所在地估计吸毒人数为46 420人,3月份门诊在治病人为8258例;所有门诊均提供了外展服务,有34所门诊建立了针对病人的激励机制;尿检阳性率为41.16%,脱失率为46.93%.结论:四川省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存在治疗工作覆盖率低、病人脱失率高、多部门合作不力和部分门诊工作管理薄弱等问题.
作者:毛晓英;李恬;龚毅;牟敬锋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近年来抗抑郁药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原因在于抗抑郁药发挥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抑郁症状、认知障碍症状,提高患者自知力,改善其整体状况的作用[1].
作者:张春长;王学义;姚少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药物滥用与依赖一直是全世界所面临的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给滥用者个体、家庭、社会都带来巨大灾难.药物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药物依赖者不顾后果的冲动性觅药行为和戒断后的高复吸率是其显著特征,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1].
作者:王二磊;娄明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烟草和酒精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为广泛的两种成瘾性物质.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两者有极大的相关性.吸烟者的酒依赖几率是非吸烟者的 10倍,有酒依赖史的吸烟者更容易出现尼古丁依赖.因此,寻找一种既能戒烟同时又能降低戒酒后的心理渴求的药物,对于降低复发率,维持长时间操守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孙洪强;邸晓兰;陆林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ICD)中精神和行为障碍部分类似,是国际公认并被很多国家接受作为精神疾病分类和临床诊断标准.其第五版(DSM-V)的诊断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发布,现就其中涉及物质相关障碍的一些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王清亮;刘志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