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掌握在戒学员装病现象的基本情况,分析、解剖原因,探讨应对措施.方法:针对在戒学员进行调查问卷,并与在戒学员和一线民警、医生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访谈.结果:有9.9%的在戒学员以装病行为寻求治疗;在戒学员的生理心理因素、监所的环境和管理因素等交互作用催生装病现象潜规则.结论:在完善医疗水平、管理能力的基础上,需要加大探寻心理咨询、社会工作等专业方法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刁淦桓;邓桂发;彭志尚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认知功能检测结合PET影像学研究新型毒品滥用者大脑神经毒性损害的改变.方法:纳入华西医院精神卫生中心2010年1月-2010年5月新型毒品滥用者共18例,采用临床症状评估、认知功能检测和PET检查结合的方法,研究新型毒品滥用者的神经精神毒性损害的程度和相关脑区的改变.结果:在临床表现症状中,广泛性焦虑所占比例高,达到72.2%的新型毒品依赖者出现广泛性焦虑症状.吸食新型毒品种类以冰毒为主,(在认知功能测验中,单字、单色、双色患者组均较对照组长,颜色字意的干扰、颜色记忆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T的结果显示,糖代谢降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额叶组织,其余各个大脑区域(顶叶,颞叶,海马,大小脑等组织)均有不同比例的糖代谢降低.PET显示脑区(纹状体、海马、额叶)出现代谢性变化与认知功能(记忆、焦虑、注意力)损害相对应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的PET显像各脑区均出现了有临床意义的改变,与认知损害结果一致,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龙江;况伟宏;彭祖贵;郑涵予;王朝敏;谢靓;王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察吗啡依赖大鼠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的特征性改变.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n=1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模型组采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吗啡,连续7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模型.比较各组大鼠戒断期CPP测试的变化及戒断症状的评分情况;记录戒断期大鼠额叶联络皮层的脑电活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d5在白箱内停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戒断症状评分在戒断d1-d3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戒断d3脑电活动出现α波及β波明显减少,δ波显著增多(P<0.01),0波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急性戒断期额叶联络皮层脑电活动存在特征性改变.
作者:李晶;潘群皖;朱再满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建立苯巴比妥躯体依赖及戊巴比妥精神依赖的动物模型,探索镇静催眠药依赖性评价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小鼠听源性诱导惊厥试验、大鼠戊四唑诱导惊厥试验、大鼠自然戒断试验建立苯巴比妥身体依赖性模型;采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CPP)建立戊巴比妥精神依赖性的模型.结果:(1)小鼠ig苯巴比妥30 d后停药,铃声刺激诱导惊厥反应,d1-7均有小鼠产生惊厥反应(P<0.01),体重明显降低(P<0.05,P<0.01);(2)在大鼠戊四唑诱导惊厥试验中,苯巴比妥组大鼠由戊四唑诱导的惊厥发生率为44.4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大鼠ig苯巴比妥90 d自然戒断,戒断后体重明显降低(P<0.05),食量减少(P<0.01);(4)在大鼠CPP试验中,戊巴比妥钠组大鼠在伴药盒停留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形成了明显的CPP效应.结论:大鼠、小鼠剂量递增ig苯巴比妥可以形成稳定的躯体依赖;大鼠ig给予戊巴比妥钠可观察到明显的强化效应,可以建立稳定的精神依赖.这些动物模型,可用于评价镇静催眠药的依赖性潜力.
作者:陈素青;崔艳英;邱毅;宁亚清;黄新洁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与吗啡联合使用对吗啡依赖性及镇痛耐受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吗啡依赖性小鼠模型及热板实验,评价单独使用吗啡(2.5 ml·kg-1)以及联合给药(吗啡2.5 mg·kg-1+TTX0.5μg·kg-1、吗啡2.5 mg·kg-1TTX1.0μg·kg-1)对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及镇痛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联合用药可以抑制吗啡依赖性小鼠戒断后体重的丢失,明显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后的跳跃反应,抑制小鼠热板实验的潜伏期时间的增加.结论:TTX与吗啡联合用药可以抑制吗啡的依赖性与镇痛耐受作用的产生.
作者:徐开俊;周娟;翟清波;赵继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的家庭功能状况.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对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79例无网瘾孩子的正常家庭的家长进行评定;并对该79例有网瘾孩子的家长及网瘾青少年进行访谈.结果:(1)t检验发现网瘾组家庭在情感介入、情感反应、沟通、总体功能上分值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访谈发现,网瘾青少年所在家庭在解决孩子的网瘾问题上都未能较好地实现其各项基本功能.结论:家庭功能失调是造成和维持青少年网瘾症状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惠敏;宁丽;陶然;刘彩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针对药物依赖患者回归社会在帮教环境缺失环境下很容易复吸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行为治疗的药物依赖治疗设备的实现.方法:该系统由智能手机、语音呼叫识别器和远端计算机构成.以该设备为手段实时了解患者行为情况,必要时提供人工心理疏导,规范药物依赖患者作息和活动的模式.结果:系统已经实现手机佩戴患者语音识别,位置定位,高危区域提示、患者病历管理功能.结论:该设备的研制为戒毒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有望促进患者戒断成功.
作者:杨波;陆林;赵旭;唐慧;杨贵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的:本研究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及Stroop字色干扰测验来检测新型毒品滥用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点.方法:对42例新型毒品滥用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与50例健康对照采用可重复的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量(RBANS)和Stroop字色于扰测验进行对照检测.结果:在Stroop字色干扰测验中,除双字项目外,病人组的成绩均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RBANS测查中,病人组在延时记忆因子的成绩比对照组差,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毒品滥用者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在执行功能和延时记忆方面.
作者:郑涵予;彭祖贵;王朝敏;谢靓;王雪 刊期: 2012年第04期
酒精是一种常见的成瘾性物质,具有多种行为和神经生物学效应.作为精神活性物质,酒精能引起一系列的行为反应,包括合群、镇静作用、攻击、执行功能的丧失和认知功能的缺陷等.同时酒精也能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本综述对酒精的各种生物学效应和神经生理学效应进行系统回顾,以期对酒依赖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作者:胡红星;刘铁桥;郝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目前,咖啡因对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已受到了广泛关注与研究.咖啡因的主要摄人源是咖啡和茶[1].每克干茶中咖啡因含量高达20 mg,通常一杯标准冲泡茶中其含量则在60 mg左右,但茶叶中咖啡因所产生的兴奋作用,似乎远不及咖啡[2-4].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引起茶与咖啡对神经系统作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茶叶中茶氨酸对咖啡因诱导的神经兴奋作用存在拮抗效果.
作者:俞辉;马军辉;丁艺丰;王校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30岁,间断烫吸海洛因4年左右,每日2 g左右,近一两年海洛因滥用量大增,每天8 g左右,仍为烫吸方式.于2012年1月30日来我戒毒中心自愿戒毒,人院前半小时烫吸海洛因2 g.3年前患糖尿病,近1年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稳定.自诉平时经常咳嗽,尤其在夜间及早晨起床时严重,滥用海洛因后咳嗽缓解.
作者:丁丽;焦泽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患者,男,40岁.籍贯:安徽.小学文化程度,个体户.自2008年9月-2011年5月期间多次在不同地区滥用毒品甲基苯丙胺(冰毒),被当地公安机关分别处以罚款、社区戒毒、行政拘留.2011年5月7日上午9时经人举报其在上海暂住地以烫吸方式滥用冰毒,被当地派出所民警查获.随即由民警带至当地医院做尿液毒品检测,经三合一(吗啡、甲基苯丙胺、苯丙胺)金标筛选试剂检测,尿样中甲基苯丙胺呈阳性.
作者:刘黎明;曹佩青;施大庆;李煜 刊期: 2012年第04期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但是监测数据显示吸毒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1].随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强戒所)的日常工作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从事艾滋病病毒感染人员管理和治疗工作的专管民警和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日益增大.
作者:陈福明;胡光宇;段琳;荣念赫;庾波;郑振玉;王志锋 刊期: 2012年第04期
据<2011年世界毒品报告>统计2009年数据,全世界15-64岁人群中约1200万至2100万人使用阿片制剂,其中约四分之三的人使用海洛因.<2011中国禁毒报告>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发现登记吸毒人员154.5万名,其中海洛因成瘾人员106.5万名,占69%.毒品滥用是全世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之一.
作者:吴钢;冯艺萍;陈君;陈丽;伍善广;李惠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