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比较在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和氯胺酮混合滥用者与相应单一药物滥用者之间所表现的精神症状的差异,推测两者在诱导精神症状方面的相互作用.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瘾病房收治的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氯胺酮,及其混合滥用所致的精神障碍的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组别对患者入院时BPRS评定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分和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 <0.001),而在激活性因子分,思维障碍因子分,和敌意猜疑因子分显著低于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P<0.001).(2)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为主的混合滥用组在焦虑抑郁因子,活力缺乏因子分显著高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单一滥用组;(3)以氯胺酮为主的混合滥用组BPRS总分,思维障碍因子,激活性因子,敌对猜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氯胺酮单一滥用组.结论:氯胺酮可能加重苯丙胺类兴奋剂滥用者抑郁,失活性症状;苯丙胺类兴奋剂可能加重氯胺酮滥用者思维障碍,激活性和猜疑敌意,但可以减弱失活性症状,这提示苯丙胺类兴奋剂和氯胺酮所导致的精神症状可能存在不完全相同的精神病理学的机制.
作者:汪润澜;张胜;陈绘景;杨巍;江涛;张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与运动干预对强制隔离戒毒者的心理健康干预作用,探索心理健康显著改善所需的佳时间节点,从而为戒毒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方法:从收治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抽取120名苯丙胺类成瘾者入组,通过随机数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作为实验组,进行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加运动综合干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测评,在0周、4周、8周及12周分别予以测评,在每个时间节点进行两组的比较,并在实验组中进行纵向各时间阶段的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干预后各时间节点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上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8周的时间段显现出相对稳定的显著效果.结论:团体心理辅导与运动干预对苯丙胺类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改善,干预时间一般在8周左右可以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水平.
作者:郑志军;倪志惠;沈伟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对海洛因依赖者脱毒不同阶段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riiodothyronine,TT3)与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otal thyroxine,TT4)水平的影响.方法:224名海洛因依赖者来自于强制隔离戒毒所,根据其脱毒不同时间段分为急性脱毒期、脱毒巩固期、脱毒康复期、回归社会期四个阶段,并将处于同一脱毒阶段的人员随机分为脱毒对照组与脱毒按摩组.脱毒按摩组人员接受穴位按摩干预12周,脱毒对照组不给予干预.所有被试者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周和12周后接受血清TSH、TT3、TT4水平检测.将脱毒各期被试者干预前的血清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将脱毒对照组与脱毒按摩组干预前后各指标的差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急性脱毒期人员血清TT3、TT4显著性降低(P<0.01).急性脱毒期(女)、脱毒巩固期(男)、回归社会期(男)脱毒按摩组干预8周前后TSH差值与脱毒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脱毒巩固期(女)脱毒按摩组干预8周前后TT4、TSH差值与脱毒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脱毒康复期(男)脱毒按摩组干预8周前后TT4差值以及12周前后TT3差值与脱毒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脱毒康复期(女)脱毒按摩组干预8周前后TT3、TT4差值与脱毒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急性脱毒期甲状腺激素减低;穴位按摩可促进海洛因依赖者脱毒早期TSH、TI4恢复.该结果提示穴位按摩在戒毒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靳慧亚;付晓艳;李文涛;莫兴邦;明海霞;李莉;朱槿宏;蔡天山;颜丽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背景:流动人口是中国城市安全和公共卫生的挑战,根本原因是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可获取资源的差距.目的:客观评价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融合程度,掌握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针对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生活感受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确定4项评价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融合程度的量化指标,可反应34.5%-75.8%的流动人口融合度.结论:由于各地经济、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全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分析情况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
作者:孙忆萱;贾忠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4-二羟基二苯甲酮(2,4-dihydroxybenzophenone,BP-1)对可卡因致小鼠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和y-氨基丁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随机分成1%吐温组、1%吐温+可卡因组、3个BP-1+可卡因组和3个BP-1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不同处理组小鼠脑中神经递质含量.结果:急性注射可卡因后,小鼠脑中多巴胺、5-羟色胺和y-氨基丁酸水平显著增高;与1%吐温+可卡因组相比,BP-1(100和200 mg·kg-1)+可卡因组多巴胺水平降低,5-羟色胺含量升高;BP-1+可卡因组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与1%吐温+可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低剂量BP-1可逆转可卡因所致小鼠脑中多巴胺含量的变化,对5-羟色胺含量变化有一定影响.BP-1预给药对谷氨酸和y-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未见明显作用.
作者:王一超;孙艺;崔蓉;张宝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苯丙胺类物质(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滥用者人口学资料,吸毒史及ATS滥用后果的差异,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个性化的心理治疗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来自上海强制隔离戒毒所的1991例ATS滥用者,其中男性1559例,女性432例,比较男女ATS滥用者在人口学资料,吸毒状况(首吸年龄,吸毒年限,使用频率,吸毒原因等)及ATS滥用后果(抑郁、焦虑情绪,高危性行为)上的差异.结果:女性平均滥用年龄显著低于男性5岁左右(P<0.01);男女在婚姻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更多处于未婚状况(P<0.01);女性的首吸年龄显著小于男性(P<0.01),在滥用频率上,女性多药物滥用问题显著高于男性(P<0.01),同时,男女在使用原因、场所以及来源等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抑郁得分显著高于女性(P<0.01),二者在焦虑得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男女在使用中ATS后发生高危性行为的概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男、女在药物滥用及行为后果上存在不同,因此需要重视男女性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心理治疗干预.
作者:王姗姗;韩慧;李煦;江海峰;杜江;徐定;赵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现有的青少年社区戒毒(康复)介入方式大多照搬成年人的模式,缺乏针对吸毒青少年阶段发展特征的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模式的研究.本研究提出社会工作专业介入青少年社区戒毒,需要注重戒毒青少年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基于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和问题,了解导致其复吸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充分借鉴国外戒毒领域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模式,基于需求评估分析及案例研究,针对社区戒毒中青少年群体的特定需求,引入动机访谈技术,激发社区戒毒青少年自主改变的动机,帮助他们学会情绪感受的自我表达和情绪行为的自我管理,逐步实现个体认知和行为的持续改善,以更有效的介入策略促进青少年社区戒毒模式的完善和创新,为进一步验证和推广社会工作专业介入青少年社区戒毒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打下基础.
作者:童韵;潘东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利用数学模型对我国未来五年的毒品形势进行预测研究,为公安机关禁毒管理部门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方法:采用Oringin软件对我国2009年-2015年十一年来破获的毒品刑事案件、抓获的毒品犯罪嫌疑人、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缴获的海洛因、缴获的冰毒及缴获的易制毒化学品进行趋势预测并分析.结果:用小二乘法预测未来五年每年的毒品刑事案件数为17.398、19.517、21.781、24.188、26.740(万件);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抓获的毒品犯罪嫌疑人为20.541、23.465、26.658、30.119、33.848(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每年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为233.937、266.228、301.361、339.337、380.154(万人);预计未来五年每年缴获的海洛因数量为11.321、13.176、15.274、17.615、20.199(吨);预计未来五年每年缴获的缴获的冰毒数量为25.404、29.541、34.036、38.889、44.101(吨);预计未来五年每年缴获的易制毒化学品数量为3781.289、4175.505、4578.456、4990.143、5410.564.结论:通过数学建模预测我国未来五年毒品刑事案件、毒品犯罪嫌疑人和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缴获的海洛因、冰毒及易制毒化学品数量也逐年增多,该结果有助于我国下一步制定有效的禁毒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闫志伟;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调查男性醉酒驾驶者人格特点和应付方式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比较酒精依赖程度高的驾驶者和酒精依赖程度低的驾驶者在人格特点和应付方式等因子方面的差异.方法:采用密西根酒精调查表(MAST)、卡特尔(16PF)、应付方式(CSQ)量表问卷,对2013年北京某看守所的385名男性醉酒驾驶者进行测查和分析.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一般性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醉酒驾驶者16PF有12项因子与全国常模有显著差异.不同酒精依赖程度的醉酒驾驶者在16PF中有14个因子有显著差异.醉酒驾驶者16PF因子与应付方式的6类应付方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1)醉酒驾驶者在人格各因子方面异于常模是异质群体;(2)反复饮酒影响躯体或心理方面,酒精高依赖组在人格方面各项指标明显差异于酒精低依赖组;(3)醉酒驾驶者的人格与应付方式呈现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
作者:夏艳;黄亮;李勇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JCI标准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麻醉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2015年使用的麻醉药品进行统计、汇总,采用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及购药金额排序(B)与DDDs排序(A)的排序比(B/A)为指标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JCI认证后我院麻醉药品用量和销售金额呈现增长趋势;0.5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DDDs两年均占据首位;舒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瑞芬太尼、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DDDs较JCI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0.5 m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排序比为3,具有良好的药物经济学.结论:JCI标准下我院麻醉药品使用基本合理,但仍需严格管控,使之更加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作者:陈春燕;杨梅英;耿伟;王建华 刊期: 2016年第05期
1引言烟草是当今世界上使用多,危害广的成瘾性物质之一.中国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相关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30年全球每年因使用烟草导致的死亡人数将上升至800万.虽然在任何年龄阶段停止吸烟都有利于减少烟草有关的疾病,但是如何戒除吸烟行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在试图戒烟者中有绝大部分会在戒断后数周之内复吸,而能持续戒断数月的比例微乎其微.对于烟草使用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需要探明烟草使用的原因.
作者:李曦;袁明;胡小欢;李勇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毒品复吸是当前戒毒实践中面临的大难题之一.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降低用药剂量后发生.戒断反应也是导致吸毒者复吸的重要原因.海洛因复吸问题是当前戒毒实践中面临的大难题,也是药物成瘾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科学难题.据相关调查,目前海洛因的戒断率仍然低于5%[1].戒毒有效方法和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心理学工作者以及戒毒工作人员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和实践要求.
作者:唐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为纪念1909年在中国上海召开的、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解决鸦片问题的“万国禁烟会”100周年,联合国毒品和犯罪事务办公室(UNODC)在2008年全球毒品年度报告中以“国际禁毒百年回顾”(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为题,以整章篇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所遭受的鸦片毒害.根据该报告披露的统计数据,1830年中国的鸦片吸食者约为300万;而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90年达到1500万至4000万,占当时全国人口总数的3%-10%.另据当时官方向国际鸦片委员会提供的数字显示,在1906年中国鸦片吸食者为2150万人,23.3%的成年男性和3.5%的成年女性吸食鸦片上瘾;20世纪初占世界人口总数25%的中国人消费了全球鸦片总量的85%-95%.UNODC的这一报告认为,当时中国的鸦片滥用问题到了无以复加(never before)的严重程度[1].上述数据,无论是鸦片滥用人数,还是人群中的滥用比例,都远远超过了我们原来所了解的旧中国鸦片滥用人群规模(2000万人)的记录.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鸦片烟毒在旧中国泛滥成灾,使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遭到严重破坏,成为一切罪恶的渊源,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加速清朝政府覆灭、驱使中国人民走入苦难深渊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认识鸦片烟毒在旧中国流行的真实情况,探究造成鸦片泛滥的原因,本文以2008年UNODC报告为基础,对鸦片战争前后的一段历史进行了文献回顾,并提出对当代禁毒的一些启示.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右佐匹克隆为快速短效非苯二氮(卓)类镇静安眠药,该药为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与苯二氮革类结合于相同的受体和部位,作用区域不同,镇静、抗焦虑、肌肉松弛和抗惊厥的作用明显,且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与安全性均优于艾司唑仑[1],故在临床上较为常用.与此同时,其滥用和成瘾倾向日益严重[2],甚至是常见自杀药物之一[3].我院收治1例拟自杀患者口服大剂量右佐匹克隆片后致味觉异常,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云琛;曾莉莉;戴成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根据《禁毒法》的相关规定,吸毒人员是“病人”而不再是“犯人”,强制隔离戒毒所要根据戒毒人员的身心状况,对其进行生理和心理的治疗及训练,终使强制戒毒人员远离毒品,回归社会,健康的生活.《禁毒法》所说的“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病”.以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为对象的大量研究显示,他们具有较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其症状自评量表(SCL-90)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1-3],焦虑自评问卷(SAS)和抑郁自评问卷(SDS)平均得分较高[4].针对以上现状,发展构建一套简单、适用、有效的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式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的“戒毒”,更健康的回归社会很有必要.
作者:陈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常见滥用药物有阿片类、可卡因、酒精、尼古丁等,这些药物长期使用会导致成瘾.在美国,每年大概花费7000亿美元以上用于社会上药物滥用的管理[1].药物成瘾与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相关.神经激肽属于肽类神经递质,与药物滥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2],但是有关神经肽系统在成瘾中的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楚.
作者:李翔;白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在中国过去的四分之一个世纪里,药物的整体消费和药物使用的地域扩张正越演越烈[1].2013年中国禁毒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09.8万名,其中滥用合成毒品人员79.8万名,占38%[2].而这些物质使用障碍者(Substance Use Disorders,SUD)经常有许多社会、心理和精神健康方面的治疗需求[3],而目前针对他们的需求,我们还缺乏治疗经验和模式[2].在美国,门诊治疗作为一种检验病人照护的突出形态被超过80%的治疗机构提供[4],其中包括物质滥用治疗领域[5].而个案管理被视作各个不同专业一起工作的桥梁在西方国家已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社会服务中,包括药物滥用防治等领域[5].本文结合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合成毒品滥用门诊个案管理经验及相关文献,就个案管理应用的情况进行探讨.
作者:张丽琼;段春梅;杨星;唐晓欢;陶丹;张从斌;张锐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