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中国毒理学会
  • 国际刊号:1007-9718
  • 国内刊号:11-3920/R
  • 影响因子:0.62
  • 创刊:1992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14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药学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18年1期文献
  • 团体心理治疗对新型毒品依赖者成瘾行为及复吸影响的半年随访研究

    目的:研究团体心理治疗对新型毒品依赖者成瘾行为严重程度和复吸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共纳入自愿住院戒毒的受试者81例为研究组和对照组80例.研究组接受基于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设计的团体心理治疗8次.半年后进行随访,使用成瘾行为严重度指数(ASI)评估基线和随访时的成瘾行为严重度.结果:半年的随访结果提示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研究组的成瘾行为严重程度,表现为ASI量表的社会支持、物质滥用、违法犯罪、家庭社会关系和精神健康等因子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复吸率也有显著的下降(33.76%),与对照组相比(51.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499,P=0.034).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有效降低新型毒品依赖者的成瘾行为严重度和复吸率,有助于其心身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恢复.

    作者:全军;文春;周茜;赖华;吴霜;李水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6年6月期间在广州某医院住院且接受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41例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符合ICD-10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标准.结果:各类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和行为障碍接受MECT治疗的痊愈率为43.9%,显效率为53.7%,有效率为2.4%;甲基苯丙胺组、氯胺酮组、多种药物滥用组均有效.MECT治疗后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值得在合成毒品所致的精神障碍中应用推广.

    作者:丁毅;王达平;王怀坤;段炼;蓝晓嫦;周超;刘玉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335例男性甲基苯丙胺使用者的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甲基苯丙胺的使用可以导致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病性症状,通过探索影响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出现幻觉妄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测、干预甲基苯丙胺所致精神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5年至2016年强制隔离戒毒所内收治的335名男性戒毒学员,根据受试者是否曾在使用物质期间出现精神病性症状而分为两组,评估其人口学情况、甲基苯丙胺使用情况等,并用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评估其冲动性.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使用者年龄较小、未婚与精神病性症状相关;曾出现症状组的首次吸毒年龄(t=4.32,P<0.01)较小;曾出现症状组BIS-11总分及3个分量表得分都较高(P<0.01),脱毒前30天平均每天用量较无症状组高(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未婚[OR=3.94,95%可信区间(C1)2.12 ~7.30]、脱毒前30天平均吸食天数较高者(OR=1.02,95% CI 1.00 ~ 1.04)及BIS-11量表总分较高(OR =2.08,95% CI 1.30~3.33),为精神病性症状的危险因素.结论:使用者年龄小、未婚、首次吸毒年龄小、吸食量大、BIS-11量表得分较高是精神病性症状的相关因素,在临床上对未婚、吸食毒品频繁且BIS-11量表得分高的甲基苯丙胺使用者应注意评估精神状况.

    作者:杨铖;刘丽华;陆晓姿;苟作诗;杨成斌;王涛;郝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2016年河南省合成毒品滥用者现状分析

    目的:了解河南省合成毒品滥用者现状,为更科学地进行药物滥用监测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检索国家药物滥用监测系统数据库,对2016年河南省合成毒品滥用者的人口学资料和滥用行为特征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合成毒品滥用以青少年、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男性、无业或者农民为主要滥用人群.滥用主要原因是好奇,滥用方式是烫吸,主要滥用场所为无固定地点,毒品主要来源是同伴提供.结论: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及女性群体的增长情况不容忽视,针对药物滥用者的人口及流行病学特征,应加大合成毒品的知识和危害的宣教力度,加大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主要滥用场所的监督和检查,也应扩大监测范围,以提高药物滥用监测覆盖率.

    作者:郭慧;刘曦朦;王干一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心肌损伤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治疗前的各项心肌酶谱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研究组治疗4周末进行对照研究,并与一般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研究组治疗前的AST、CK、CK-MB、LD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末后,研究组的AST、CK、CK-MB、LDH、HBDH等心肌酶谱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研究组治疗后的AST、CK、CK-MB、LD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分析发现,AST与年龄、首次住院年龄、毒品使用年限呈正相关(r1=0.292,r2=0.265,r3=0.285,P<0.05);CK-MB与毒品使用年限呈正相关(r=0.276,P<0.05).结论: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心肌损伤明显,与年龄、文化程度、住院次数、滥用毒品时间及滥用毒品种类有显著相关.

    作者:刘益亮;朱进才;郭华贵;谢雪珍;黎勇航;梁淑婷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新型毒品成瘾者人格特质分析及预防复吸策略

    目的:探明新型毒品戒断者复吸风险与其个体人格特质的内在联系,借此提取与复吸者相关的人格特质,进而提出预防复吸的有效措施.方法:抽取吸食新型毒品且有戒断后复吸经历的200名戒毒人员进行了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Cattell's16 Personality Factor)的问卷调查,与标准分比较分析.结果:毒品戒断复吸人员与未接触毒品的普通人群人格特质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在人格因子聪慧性(t=-21.56,P<0.01),恃强性(t=9.63,p<0.01),有恒性(t=8.79,P<0.05),忧虑性(t=13.72,P<0.01)、独立性(t=-8.62,P<0.05)、紧张性(t=8.45,P<0.05)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结论:新型毒品戒断者与常模相比较,往往表现为低聪慧性、有恒性、独立性;高恃强性、忧虑性、紧张性的特点,更倾向于产生复吸行为.

    作者:唐浩;赵翎聿;李丹阳;宋恩丞;马传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太极拳防止女性合成毒品复吸的4年跟踪调查报告

    目的:防复吸是戒毒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历时4年跟踪调查受试者接受太极拳的运动康复干预后的复吸情况.对象:共80名女性合成毒品依赖者为实验对象,随机将受试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各组40人.实验组的平均年龄为34±7岁,毒龄7±4年.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38±10岁,毒龄8±6年.方法:实验组采用经改编的24式太极拳,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方法,包括广播体操、手语操和自习.前三个月的干预频率为5次/周,后三个的干预频率为3次/周.通过公安机关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网数据,并结合上海市戒毒管理局所掌握数据获得受试者复吸的具体信息.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4人复吸,对照组10人复吸.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吸率分别是9.5%和26.3%.在发现的复吸人群中,实验组的平均戒断天数为1209天,对照组为880天.结论:这一结果说明练习太极拳的复吸人数较常规康复练习人数下降了一半以上,而出所后的戒断时间延长了2倍以上.该跟踪研究结果证明,太极康复操在提高强戒人员复吸率上有较好的效果,其内在机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朱东;徐定;戴国斌;姚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强制戒毒人员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研究

    目的:探讨甲基苯丙胺强戒人员高血压患病率及高血压成因.方法:调查强戒人员吸毒史,测量血压、身高、体重,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分析高血压患病率与吸毒史的相关性.结果:497名强戒人员,年龄20 ~ 57岁,平均29.95±6.23岁,97名患高血压,患病率为19.52%;20 ~ 39岁年龄组458名,其中,高血压89名,患病率为19.43%;糖尿病6名,患病率1.31%;血脂异常22名,患病率4.8%;超重和肥胖共137名,患病率29.91%.40~59岁年龄组39名,其中,高血压8名,患病率为20.51%;无糖尿病6名;血脂异常4名,患病率10.26%;超重和肥胖共15名,患病率38.46%.20 ~39岁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0~39岁年龄段甲基苯丙胺强戒人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常人,吸食甲基苯丙胺可能是原因之一.

    作者:于传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农村成年人饮酒与自杀风险

    目的:了解农村成年人饮酒与自杀风险的状况,探讨饮酒与自杀风险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2052名农村成年人,采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AUDIT)、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简明国际精神访谈自杀筛选问卷(MINI)收集数据资料.结果:农村成年人危险饮酒率为11.5% (235/2052),自杀风险率为13.8%(283/2052).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30 ~39岁、40~49岁、50~59岁、不稳定婚姻、小学及以下、退休或无业、危险饮酒、重度和中度以及轻度抑郁是农村成年人自杀风险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控制了社会人口学变量和抑郁症状后,危险饮酒是农村成年居民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自杀风险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较高年龄组、女性、不稳定婚姻,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退休或无业、抑郁症状.

    作者:杨子益;肖水源;胡宓;周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海洛因成瘾者异常的灰质体积——基于体素形态学分析的元分析

    目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息息相关,本文从异常的大脑结构人手对海洛因成瘾的机制进行探索.方法:首先,在Web of science,Pubmed,Ebscco,CNKI、维普等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库建库以来至2017年10月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的海洛因成瘾者灰质变化的研究,然后通过GingerALE软件包对所检索结果进行Meta分析和归纳.结果:海洛因成瘾者相对于正常个体在额叶、扣带回、右侧颞上回、楔前叶、岛叶等脑区的灰质体积减小.结论:海洛因成瘾者异常的较差的认知加工和抑制冲动,造成成瘾者强烈的心理渴求和无法自控的自身给药行为,这可能能够解释海洛因使用者较高的成瘾率和复吸率.

    作者:苗心;朱亮;曾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药物成瘾的强迫觅药模型

    药物成瘾患者缺乏对觅药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伴有以认知功能损伤为主要特征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不顾严重负性后果的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compulsive drug-seeking and drug-taking behavior).这些强迫症状往往出现在长期使用成瘾药物的患者中,即使在身体戒断症状消退后依然持久地存在,且与成瘾药物的复吸密切相关.因此,理想的药物成瘾模型不仅应造成动物的自主觅药行为及复吸,而且可再现长期使用成瘾药物后出现的强迫觅药冲动及认知功能损伤等核心症状.本文回顾近年有关药物成瘾强迫觅药模型建立及相关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提示不可抑制的觅药冲动、以及对惩罚的认知缺陷能够较好体现强迫性觅药伴随的认知功能的损伤,并且与大脑前额叶皮质功能紊乱关联密切.强迫觅药行为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阐明将为理解人类成瘾行为的生物学本质、开发有效治疗成瘾的新药提供策略依据.

    作者:余志鹏;徐鹏;沈昊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痴呆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痴呆(dementia)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损伤等进行性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个人及其家庭,而且给国家和社会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全球医疗保健的发展在促进寿命延长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从而增加了晚期生活中认知衰退和痴呆的风险.在过去的20年,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等神经影像学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在痴呆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并展现了不同痴呆类型自然病程中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模式.这里我们综述了几种常见痴呆类型的MRI和PET影像学研究进展,以期推进神经影像学在痴呆科研和临床中的应用.

    作者:张洋;孙艳;陆林;时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酒精成瘾与伏隔核内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及可塑性

    目前临床上治疗酒精成瘾的难点在于降低酒精渴求程度和复饮率,充分阐明酒精渴求和复饮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中脑-皮层-边缘环路异常的神经适应是导致药物渴求以及复发的重要机制,其中伏隔核和内侧前额叶两个脑区是该环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动物研究表明长期酒精暴露或摄取引起伏隔核内谷氨酸能传递及其突触可塑性异常,而这些异常适应性增加了饮酒行为复发的易感性.因此,本文将基于在动物模型上的电生理研究成果,重点讨论长期酒精暴露引起的伏隔核内谷氨酸能传递适应性相关的新研究进展;其次,简单探讨内侧前额叶-伏隔核谷氨酸能传递在酒精渴求及其复发中的作用;后,分析论证恢复伏隔核内谷氨酸能突触传递的异常适应,是否可以作为治疗酒精成瘾的潜在靶点.

    作者:梁玉慧;万家惠;王秀松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氨茶碱有害使用1例

    氨茶碱为平喘药,常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高使用剂量为1g/日.支气管哮喘是心身疾病之一,因为其情绪基础易迁延不愈并常过量服用药物.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门诊遇一支气管哮喘病患者有害使用氨茶碱.现将病例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0岁,已婚.主因“恐惧、胸闷、气喘伴口服大量氨茶碱32年”就诊.1985年,患者外出散步时出现气喘、胸闷、脸色发紫,就近急诊于某医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给予药物(具体不详)静点20min后症状完全缓解.1个月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于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诊断“支气管哮喘”,经“地塞米松”静点治疗后症状缓解.查过敏源仅发现番茄过敏,出院医嘱氨茶碱0.1 gpm.

    作者:许雅娟;于鲁璐;孟适秋;陆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γ-羟基丁酸的药理学和毒理学:血检和尿检以及急性中毒和戒断综合征的治疗

    γ-羟基丁酸(γ-hydroxybutyrate,GHB)是一种强效中枢镇静剂,其违法滥用在司法鉴定案件中很常见,γ-羟基丁酸钠也可作为一种药品在一些国家合法使用,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相关的猝倒症状以及辅助酗酒者的脱毒和戒断治疗.生理状态下,包括大脑在内的多种组织都可以产生微量的GHB(0.5-1.0 mg/L),它既是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前体,也是GABA代谢产物之一.研究表明,GHB是一种GABA能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它能与GABA-B受体亚型结合发挥生理作用.虽然GHB被许多国家列为管制药品,但由于用于合成GHB的前体物质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GBL)和1,4-丁二醇(1,4-butanediol,BD)不属于管制药品,所以其滥用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同时摄人GBL和BD之后,两者会迅速转化为GHB,20-40 min后达到血药高峰,随后GHB被迅速代谢排出体外,半衰期仅为30-50 min,尿液中仅有1%-5%的GHB以原型排出,检测时间窗相对较短(3-10 h),这就要求司法鉴定时应及时取样.目前还很难对娱乐性使用GHB的剂量做出准确评估,一般血浆浓度约100 mg/L时即可产生欣快感和脱抑制效应,达到500 mg/L时可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抑制而死亡,目前还没有能有效逆转GHB镇静和兴奋作用的解毒剂.针对GHB中毒患者,主要采用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长期规律使用GHB的药物依赖患者,不可突然停药,否则会导致戒断综合征.除苯二氮革类药物以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治疗GHB戒断症状的药物.

    作者:BusardòFP;Jones AW;陈文浩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