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基层中药材和饮片的质量问题以及流通和使用特点,为监管工作提出建议。方法:以调查研究和数据文献整理相结合,分析质量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监管建议和策略。结果:由于从业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限、监管力量薄弱,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储藏、临床使用等环节不够规范,公众用药环节(医院药房、药店、个体诊所药房等)的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不容忽视。结论:提升中药材及饮片质量,应从规范种植养殖入手,对生产加工和流通使用等全链条的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和保证中药材及饮片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建立中药材及饮片生产流通使用各环节的监管长效机制,引导和督促各地政府和药监部门加大监管和惩治力度。
作者:温丽宏;于辉;李明华;刘薇;张萍;程显隆;魏锋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药品批发企业近效期药品情况,为减少近效期药品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2014年某药品批发企业近效期药品批次及金额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连续3年近效期药品批次及金额呈相对稳定趋势,没有因近效期药品造成重大损失。滞销是导致近效期药品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销后退回药品。结论:加强滞销药品的管理,完善售后跟踪,控制采购、收货、验收、保管和养护等环节的管理,强化事前监控,主动减少近效期药品的发生。
作者:宋秀君;王德印;王胜利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食品安全抽验监测工作效能提供参考建议。方法:介绍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抽检监测的定义和种类,总结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结果与结论:加强对不合格食品生产者的跟踪抽检和企业的自身管理;加强监督抽检队伍建设,提高抽样人员素质水平;加强社会监督,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通过这些措施,解决抽检过程中的难点及热点问题,让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更有效地进行。
作者:李越凡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为完善我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制度提出建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我国港澳台和世卫组织等国家、地区或组织的GSP或药品分销质量管理规范(GDP)认证管理办法。结果:国外GSP认证在是否强制性认证、认证后监管和检查员培训上都有较大的不同。结论:国内GSP认证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完善认证管理立法,对药品批发和零售两类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并逐步引入第三方机制,保证药品经营质量。
作者:洪兰;王璇;贡庆;叶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药品经营企业质量负责人对于现行GSP认证制度的主观感受和真实认知,为进一步完善GSP认证制度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被调查者对GSP及认证基本持积极正面的态度,对施行后的实际效果给予肯定,但对于认证机构则有不同的看法。结论与建议:为提高企业的自律,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并实现社会共治,可以探索实施GSP认证多种模式。
作者:贡庆;丁源;洪兰;叶桦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实验室建设涉及众多相关专业的组合与配套,对其进行探讨有利于保证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方法:结合建设过程中的体会,进一步讨论实验室配电、通风、气体供给和自动控制等系统的相关需求。结果与结论:满足实验室标准及功能需求,更加有效地提高安全性,确保实验室的能效发挥。
作者:王治国;倪训松;姜蒙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云南省药品批发企业质量管理关键人员的配置情况,为药品流通行业人员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对云南省申请《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修订)认证企业的人员情况进行汇总和分类,分析质量管理及相关人员的专业、学历、药学专业技术职称情况。结果与结论:目前,云南省药品经营企业已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新修订)的要求建立了质量管理人员的基本框架,但部分人员的学历及专业技术职称仍需进一步提升。药品批发企业质量管理关键人员的配置,是决定企业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的关键,建议企业加强专业人员配置及培养工作,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
作者:周玲;王丹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GMP管理在医药科技中试技术平台中的有效实施,促进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中试技术平台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基于GMP与中试平台的关系,针对我国中试平台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中试平台应实施GMP管理,并详细阐述资源、人员、文件和记录、仪器设备、物料以及验证等管理工作。结果与结论:中试阶段的管理水平决定了终产品的质量,规范化程序的建立并有效实施良好的GMP管理,是优质产品诞生的必要条件。
作者:李孙华;李丽洁;王士义;李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减少住院药房退药差错,优化退药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医院床位周转效率。方法:以“减少住院药房的退药差错”为主题,按照品管圈10大步骤,通过主题选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原因分析以及对策制定和实施,开展品管圈活动并评价有形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住院药房退药差错下降53.6%,目标达标率为118.0%,修订完善住院药房退药流程并减少了退药差错。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减少了住院药房的退药差错及医院员工的工作量,提高住院药房的工作效率,减少病人办理出院时间,增强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庄权权;林志航;林燕芳;张清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为各地推行药房托管改革提供参考。方法:梳理国内探索药房托管的历史沿革和经验,从药房托管的合法性、合理性、利弊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推行药房托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与结论:我国自2001年即开始探索开展药房托管,期间很多省份均以失败告终。药房托管尽管能够减轻医院负担,提高药房运行效率,但并未彻底破除“以药补医”,不能杜绝商业贿赂,还存在药品供应不及时、质量不过关、冲击药师队伍等问题。各地在探索药房托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其弊端,做到多部门联合,多项措施改革联动,尽快出台药师法,设立药事服务费,推进信息公开,加强综合监管。
作者:张宇晴;管晓东;史录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降低退药发生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规范门诊药房退药管理。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我院2015年度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及退药说明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进行退药干预后,退药发生率明显降低,达到了预期效果。
作者:朱士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天然没药、胶质没药和穆库没药的原植物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国内外药品质量标准、植物学专著和相关文献,并进行比较、汇总和归纳。结果:天然没药的原植物主要为Commiphora. myrrhEngl.,胶质没药的原植物主要为C.erythraea,穆库没药的原植物为C. mukul.Engl。结论:国内现有标准和文献中关于没药基原的描述存在矛盾,本文的考证结果更为新颖与合理。
作者:于新兰;孙磊;徐纪民;李革;马双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我国药品短缺问题的研究现状,为该领域后续研究及解决药品短缺问题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我国药品短缺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为1989年1月至2015年4月。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分别从研究背景、现状、原因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出现药品短缺的品种合计达148种,其中化学药126种,中成药22种,化学药品短缺品种多于中成药;短缺的化学药多集中在生物制品、心血管系统用药、血液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等;短缺的中成药多集中在内科用药;我国药品短缺的原因复杂,如政府层面的定价政策不合理、配套措施不健全、招标体系不完善、相关部门监管不严格等,还包括医院方面“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以及患者用药知识缺乏等;现有文献关于药品短缺问题的解决策略主要有设置专门的部门管理药品短缺,建立短缺药品管理指南和药品短缺信息沟通网络平台,制定合理的药品价格以及招标政策,加强药品的注册管理,以及实施短缺药品的常态化储备等。结论:当前我国药品短缺的品种多,覆盖的疾病种类广;有关药品短缺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药品短缺的策略研究不够细致,付诸实施的有效措施较少;有关药品短缺对于医疗结果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还需不断进行药品短缺问题的跟踪评估和干预策略研究,为解决我国药品短缺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和策略。
作者:武丽娜;方宇;杨才君;沈倩;常捷;朱稳稳;叶丹;吕冰;杨世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民族药材青阳参不同产地药材中白首乌二苯酮的含量。方法:采用安捷伦ZORBAX S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20︰80),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280 nm,柱温25℃。结果:该方法准确、简便、可行,可作为青阳参药材的含量测定方法。结论:各产地青阳参中均含有白首乌二苯酮,但不同产地的青阳参中白首乌二苯酮的含量差别较大。
作者:昝珂;张欣;刘杰;郑健;过立农;马双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厂家生产的消炎片的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分析检验结果的差异,为提高中成药产品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对消炎片进行方法验证,并按验证过的方法对细菌、霉菌、酵母菌数以及控制菌进行检查。结果:不同企业生产的消炎片检测出的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生产单位的车间升级改造和生产管理可对微生物污染途径进行有效控制。
作者:张裕民;张纯溪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比较国内外阿德福韦酯说明书的异同,分析药品说明书在警示风险中应发挥的作用。方法:对我国市场上国内外企业生产的阿德福韦酯药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如警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应关注阿德福韦酯致骨软化症的不良反应,长期用药时,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血磷。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跟踪产品上市后风险,不断完善和修订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应关注说明书的差异和更新情况,掌握新风险警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作者:崔小康;田月洁;谢彦军;许莉莉;翟淑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用药教育,评价用药教育对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知-信-行”水平的影响,以此考察用药教育的有效性,为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设立对照组与试验组,对试验组实施2型糖尿病用药教育,并在实施用药教育前后分别对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汇总调查问卷后,使用SPSS 19.0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及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结果:用药教育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教育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糖尿病用药知识水平、用药信念水平、用药行为水平得分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用药教育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用药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知-信-行”水平。
作者:黎海凌;莫承科;谢小妃;刘佐仁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口服降糖药的新应用近况和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口服降糖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长江流域医药情报研究所提供的南京地区2012-2014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数据,采用限定日剂量分析法,对该地区34家医院近三年口服降糖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进行回顾性统计与分析。结果:销售金额排名前三位的药物是阿卡波糖、格列美脲、二甲双胍,DDDs排名前三位的药物是格列美脲、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总销售金额和总DDDs均呈逐年增长趋势,销售金额与DDDs的序号比值在0.3~2.3之间。结论:2012-2014年南京地区口服降糖药需求量逐年增加,药物使用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原则。
作者:王璐璐;刘慧;陶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对国内7家不同生产企业的102批珍珠明目滴眼液的质量进行对比研究,评价该品种的质量现状。方法:采用法定标准检验方法对102批样品进行检验,并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对制剂原辅料、生产工艺、渗透压、乙醇量、抑菌剂和抑菌效力、微量元素及有害元素、多肽、总蛋白量、氨基酸、包装材料及贮存条件等进行考察。结果:102批样品按法定标准检验均合格;探索性研究显示该品种渗透压项目控制较宽。结论:该品种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质量标准有待提高。
作者:费毅琴;侯俊杰;丁晓萍;聂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分析重型药疹的特点,对临床药师提出药学服务建议。方法:对我院2013-2015年36例重型药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重型药疹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岁以上;常见的致敏药物为抗菌药物(22.22%)、抗痛风药物(22.22%)和解热镇痛药(19.44%);所有致敏药物均有明确的潜伏期,8例患者(22.22%)存在药物过敏史;致敏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口服(58.33%)为主;1例死亡患者药疹类型为大疱性表皮松解型。结论:临床药师可从药学服务方面更好地协助临床医师防治重型药疹,包括重点监护40岁以上患者、警惕常见致敏药物、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关注家庭和门诊用药以及提供全程药学监护等。
作者:曹媛;邓蓉蓉;夏延哲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陕西省零售药店口服降糖药的可获得性情况,并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药物可负担性。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行动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调查方法,对陕西省6个城市的零售药店中常用的3种口服降糖药及DPP-4抑制剂类药物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3种常用降糖药中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的原研药和仿制药可获得性在50.0%~97.2%之间,可获得性均较高,格列美脲的原研药可获得性一般(29.2%),仿制药可获得性高(80.6%)。3种常用降糖药仿制药的可负担性优于原研药的可负担性,其中二甲双胍和格列美脲仿制药的治疗费用小于1倍低日工资,可负担性较好。而DPP-4抑制剂类的可获得性一般,且可负担性较差。结论:陕西省零售药店口服降糖药的可获得性整体情况良好,但原研药和部分仿制药的可负担性情况依然较差,政府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并规范糖尿病用药的生产供应,进一步提升糖尿病用药的可获得性和可负担性。
作者:朱稳稳;杨才君;武丽娜;沈倩;叶丹;常捷;方宇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