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影响因子:1.56
  • 创刊:195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
  • 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3年4期文献
  • 陈淑长教授治疗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经验

    陈淑长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外科专家,中医周围血管病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近20多年来专门从事周围血管病的临床研究工作,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在周围血管病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陈教授治疗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短期内效果明显,远期疗效也较为肯定,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闫英;陈淑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脾虚证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健脾益气中药对其的影响

    目的研究中医脾虚证与胃癌病人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健脾益气中药参芪扶正注射液对其的影响.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标准,将102例患者分为胃癌无脾虚证和有脾虚证两组.分析统计胃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等.并将有脾虚组患者分为单纯手术组与手术+健脾治疗组,分别检测红细胞C3b受体花环(RBC-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RBC-IC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以及NK细胞活性.结果 102例胃癌患者中有63例(61.8%)合并不同程度的脾虚证.脾虚组与无脾虚组患者相比,其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PTNM分期的构成比不同,有脾虚证组T3~T4、低分化腺癌以及3、4站淋巴结转移患者较多,PTNM分期Ⅲ、Ⅳ期者较多(P<0.01).脾虚组胃癌患者手术+健脾治疗组较单纯手术组RBC-C3bRR、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含量、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RBC-ICR显著降低(P<0.01).结论胃癌患者脾虚证与其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合并脾虚证患者的预后比不合并脾虚证患者差.脾虚型胃癌患者术后合并应用健脾益气中药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

    作者:赵群;李勇;杨进强;陈少轩;焦志凯;张志栋;王力利;马志学;刘品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肺炎患者营养状况探讨

    研究30例老年人肺炎患者治疗前后身体测量、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皮质醇(Co)、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促甲状腺素(TSH)、白细胞介素-1β(IL-1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变化,并以19例健康青壮年人、2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探讨老年人肺炎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肺炎组治疗前后比较身体测量指标均有升高趋势.老年组TRF、T3、T4、TSH、Co、IGF-Ⅱ较青年组为低.肺炎组TRF、T3、IGF-Ⅱ较老年组降低,Co、IL-1β水平较老年组明显升高.肺炎组TRF、T3、IGF-Ⅱ治疗后明显升高,Co、IL-1β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老年人肺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状况低下,这与激素合成和细胞因子分泌发生不同程度的紊乱有关.治疗后反映营养状况的身体测量指标以及体内激素、细胞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作者:姚魁武;李建生;马利军;吴记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药治疗湿疹及皮炎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我科根据多年治疗湿疹及皮炎类皮肤病的临床经验,针对各期的皮损表现不同,分别采用中药湿敷及配制的外用药外擦,并设相关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方晴;朱永先;吴兰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异亚丙基莽草酸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前列环素的影响

    目的研究异亚丙基莽草酸(ISA)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释放前列环素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前列环素代谢物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含量;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结果异亚丙基莽草酸可促进正常的和H2O2损伤的HUVEC释放前列环素;ISA对正常的HUVEC增殖活性和NO的释放没有影响.结论异亚丙基莽草酸可促进HUVEC释放前列环素.

    作者:马怡;孙建宁;徐秋萍;郭亚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息化饮2号对高血压模型大鼠的降压实验及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息化饮2号对高血压病的降压及活血化瘀作用.方法观察息化饮2号对二肾一夹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2K1C-RHR)模型的血压及对凝血、纤溶系统及心肌病理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障碍,提高纤溶活性及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抗凝能力,防止机体血栓形成,延缓心室肥厚的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论证明了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病确实可提高疗效,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辉;徐贵成;刘坤;常志遂;王勒渝;陆军;李军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四种调理脾胃药对大鼠神经肽类递质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探讨四种经典的调理脾胃方药对大鼠脑组织神经肽类递质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分别胃饲补中益气汤、大承气汤、归脾汤、温胆汤、双蒸水,用药15天后,放免法测定大鼠皮层及海马SS、SP、VIP、NPY的含量.结果补中益气汤可显著降低皮层VIP、升高NPY含量;大承气汤可使皮层SS、SP及海马VIP含量降低;归脾汤可升高皮层SS的含量;温胆汤可降低海马VIP含量.结论四种调理脾胃药均在不同程度上对脑肠肽产生影响,这是可能是调理脾胃药具有精神作用的生物学基础之一.

    作者:贺娟;甘贤兵;梁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参乌胶囊对拟亨廷顿病大鼠行为及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拟亨廷顿病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改变情况,脑黑质、海马部位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改变情况及参乌胶囊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Ⅱ/Ⅲ抑制剂--3-硝基丙酸(3-nitropropionic acid,3-NPA)20 mg/kg对SD大鼠隔日腹腔注射连续造模20 d,建立HD大鼠模型.造模的同时,用药组大鼠给予参乌胶囊连续灌胃25 d.阳性对照药组自造模当日起给予氟哌啶醇.应用Morris水迷宫及避暗实验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及CA4区BDNF、GDNF的细胞数量及细胞面积.结果 Morris水迷宫实验中,模型大鼠的游出时间及游出距离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参乌胶囊用药组可以显著缩短大鼠的游出时间及距离.避暗实验中,参乌胶囊用药组大鼠较模型大鼠进入暗箱的潜伏期分别显著性延长56.69 s和54.24 s.在海马CA1及CA4区,模型组动物BDNF、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组细胞数减少,阳性细胞总面积减少.而962中剂量组对于此区BDNF、GDNF阳性细胞的表达明显具增强作用(P<0.01).结论参乌胶囊可以明显增强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增强3-NPA模型大鼠海马处BDNF及GDNF的表达.

    作者:张如意;李林;张兰;王辉;叶翠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

    目的针对方剂配伍研究中优剂量配比的分析和预测,对丹参、三七7种不同剂量组合治疗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犬的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方剂优剂量配比分析的综合评价方法.方法采用多目标优化、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结果明确了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总体药效及其趋势,发现丹参、三七10∶6、10∶3组对病变的改善程度与消心痛对照组接近,是实验所选各比例的优.结论此方法适用于中成药二次开发中方剂优剂量配比分析的综合评价.

    作者:商洪才;李梢;高秀梅;张伯礼;王永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连苏止呕胶囊对化疗呕吐家鸽胃肠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对连苏止呕胶囊抗化疗呕吐的内在机制加以探讨.方法采用家鸽腹腔注射顺铂法制造模型,用放免试剂盒检测胃肠激素.结果连苏止呕胶囊高剂量组能明显升高外周血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含量(P<0.05),连苏止呕胶囊低剂量组、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外周血中胃泌素(Gas)的含量(P<0.05,P<0.01),连苏止呕胶囊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外周血中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含量(P<0.05).结论连苏止呕胶囊对胃肠粘膜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对胃肠运动具有改善作用,这可能是该药抗化疗呕吐尤其是迟发性呕吐的机制所在.

    作者:白建乐;张再康;李国明;韩晓;冯瑞雪;张明泉;曹刚;张雪静;宗全和;牛兵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药

    1纳米技术简介1.1纳米与纳米技术纳米(nanometer, nm)是一种度量单位,1 nm =10-3μm =10-6mm =10-9m.一个纳米相当于十个氢原子并排起来的长度[1].目前国际上公认0.1~100 nm为纳米尺度空间.也有人把尺寸100~1000 nm视为亚微米体系,尺寸1~100 nm划分纳米体系,而将尺寸<1 nm的粒子称为团簇[2].团簇是指几个或几百个原子的聚集体,它比分子大,而比小片的晶体小.[3].当物质加工到纳米尺寸0.1~100 nm时,表现出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效应和量子隧道效应[4].

    作者:丁志平;乔延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从《黄帝内经太素》论杨上善对命门学说的贡献

    根据目前史料,命门之词起自<内经>,但学术贡献把它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来论述者,则源于<难经>.而<内经>、<难经>所论命门之歧义,至今仍是一桩历史悬案.在既往中医学发展史上,多数学者认为,命门学说自提出后的近千年中,经历了相当长的沉寂阶段,一直到宋明时期才有了实质性的建树.但笔者通过对杨上善所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的学习,感到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作者:林殷;鲁兆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对方剂配伍临床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析

    本文对临床方剂配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分析后,指出目前临床组方普遍存在方杂量大的问题;对临床组方配伍的方法大都强调辨证与辨病的结合,但如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却少有论及;中成药使用中方证不明了,成药之间缺乏配伍等,故疗效难以保证.作者认为,应重视方剂学作为中医临床基础的特点,加强临床病证的发展演变规律研究,特别是潜在病机的深入系统研究,结合运用方证相关与病证相关理论探讨临床配伍方法及规律,是适应临床需要的当务之急.

    作者:韩涛;王均宁;刘莹;王洪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

    中医五脏模型是中国古典哲学和合思维的产物.五脏系统是一个多元、多变量、非线性的系统,五脏模型不是形态学模型,只是一种超形态、关系型的功能分类模型.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调节方式上,可归纳为:外在调节、内在调节、自组织调节;即时调节、后时调节、前时调节;一元调节、二元调节、多元调节.五脏模型的不足表现为分类的不足和功能关系的不足,两者比较而言,分类的不足并非真正不足,因为任何一种超形态的功能模型总是企图将复杂的生命现象作有限的、简单的分类,临床实践证明五脏模型还是优化的选择.其真正不足是五脏功能和五脏关系的不足,对此可继续通过临床实践加以补充和修正.

    作者:张其成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

    作者:张晓梅;肖培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医学与形态学研究

    形态科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在探索生命本质和生命现象过程中,人类不但解释生命现象是什么,而且在不断说明其为什么.唯物论和进化论认为生命的表现形式为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统一体,即生命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性.西方医学起源于实验医学,其体系的建立正是依托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形态学科和功能学科可形象地比喻作支撑生命科学得以存在和前进的两条腿,两条腿的协调运动促进了西方医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医学是经验医学,缺乏完整的、不同层次的从宏观到微观的形态科学的理论体系,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学和形态学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古今一致的、完整的中医学的现代形态学体系.

    作者:蒙一纯;李澎涛;贲长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头痛引经药物理论研究及方法论探讨

    头痛引经药物属于方剂学中的使类药范畴, 脱胎于中药归经理论, 并经过临床反复验证, 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头痛引经学说.但到目前为止, 虽然引经理论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但其内在作用机理尚未揭示, 所以引经药的药物组成上尚难整理其归类原理, 对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文试图从理论上确定引经药物所归的靶经络, 并探讨引经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研究方法.

    作者:郑一;高玉红;张学文;尹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垂盆草的化学成分研究(Ⅰ)

    目的从景天科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e.全草中分离鉴定化合物,寻找有效成分.方法通过硅胶等色谱手段分离化合物,借助UV、IR、MS和NMR等手段测定,解析其光谱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垂盆草的95%乙醇提取液的乙酸乙酯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小麦黄素-7-O-β-D-葡萄糖苷(tricin-7-O-β-D-glucoside Ⅰ)、木犀草素(LuteolinⅡ)、异鼠李素(Isorhamnetin Ⅲ)、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 Ⅳ)、槲皮素(quercetin Ⅴ)、双十八烷基硫醚(dioctadecyl sulfide Ⅵ)、棕榈酸(palmic acid Ⅶ).结论其中化合物Ⅵ、Ⅶ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Ⅰ有明显保肝作用.

    作者:魏太明;阎玉凝;关昕璐;刘玉法;魏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复方丹参方中丹参3种脂溶性成分含量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方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初步探讨丹参与三七配伍后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法,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于254 nm处检测.结果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高低依次是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复方丹参方中丹参/三七配比不同时,成分的含量及溶液稳定性有所差异.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作为复方丹参方的质量控制标准;复方丹参方中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稳定性及含量与丹参/三七的配比存在非线性关系.

    作者:潘桂湘;乔延江;张伯礼;杜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翼首草中糖的含量测定

    目的实验中发现翼首草所含糖分较多,为较全面地考察翼首草药材的质量,故测定其还原糖与多糖的含量,为制定翼首草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结果翼首草含糖量较高,且不同药用部位含糖量不同.结论糖的含量可考虑作为质量标准的指标之一.

    作者:关昕璐;阎玉凝;任子和;魏太明;李府垠;张樱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正交实验设计优选牛蒡子的提取工艺

    目的优选出牛蒡子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牛蒡子苷为指标用HPLC法比较了牛蒡子水提与醇提工艺,并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选出醇提工艺条件.结果牛蒡子的优工艺是乙醇浓度70%,回流时间1 h,溶媒用量8倍,提取3次.结论本工艺稳定可行,牛蒡子苷的提取率可达94.98%,可作为提取牛蒡子生产工艺参考.

    作者:王小琳;张玉杰;石任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姜黄素、阿米洛利联用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姜黄素(curcumin)、阿米洛利(Amiloride)联用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HSC-T6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姜黄素、阿米洛利共同培养24 h.LDH法观察姜黄素、阿米洛利对HSC-T6的毒性作用,以MTT法观察姜黄素、阿米洛利单用及联用对HSC-T6增殖的效应.结果各治疗组HSC的增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为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联用组对HSC增殖的抑制率高;联用组HSC的增殖更低于姜黄素组(P<0.05).各治疗组培养上清液中LDH活力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姜黄素、阿米洛利均可抑制HSC的增殖,且联用组优于姜黄素单用组;它们的作用不是非特异性细胞毒作用所致.

    作者:杨伟峰;陈厚昌;蒋毅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参桂胶囊药理学研究

    目的探讨参桂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垂体后叶素诱发心肌缺血法、离体心脏冠脉灌流法、JR86,D,Zb测定心肌营养血流量法、肌酸磷酸激酶测定法观察参桂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结果参桂胶囊能够缩小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引起的急性心肌梗塞范围,减轻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的大鼠心电图ST段及T波的改变,增加离体豚鼠心脏冠脉血流量,降低大鼠血清中肌酸磷酸激酶值,增强小鼠心肌对JR86,D,Zb的摄取,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结论参桂胶囊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比较强的作用.

    作者:李宗铎;索润堂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实验方法的探讨

    目的改进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营养性半固体黑色糊同时测定小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结果本实验方法可同时观察药物对胃排空和小肠推进的影响.结论本方法能反映药物对胃肠运动的影响,节省动物,提高实验效率.

    作者:邢建峰;封卫毅;侯家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