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影响因子:1.56
  • 创刊:195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
  • 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脑热清口服液治疗颅脑手术后发热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脑热清口服液治疗颅脑术后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神经外科自然病区随机分成脑热清组(简称治疗组,86例),脑热清结合西药组(简称结合组,276例)和西药组(89例).治疗组给予脑热清口服液50 mL,每天2~3次口服,西药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结合组在西药基础上给予脑热清,方法剂量同治疗组,连续用药7 d.比较3组的退热度数、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结合组组内对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退热度数和疗效,对脑膜瘤和胶质瘤的退热度数和疗效.结果治疗组和结合组,其退热幅度明显大于西药组,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西药组,治疗组和结合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脑热清对颅内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其对两者的退热度数、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合组对感染性发热退热幅度大,其余也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和结合组对脑膜瘤和胶质瘤术后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退热度数、治愈率、治愈加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热清口服液对术后发热有显著的退热作用,对感染和非感染性发热均有效,退热作用与脑瘤性质无关.

    作者:樊永平;胡以明;李艳;张琨;张庆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溃宁保留灌肠逆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伴异型增生的疗效观察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或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其发生的癌变,恶性度高,多在早期即发生转移,治疗非常困难[1].自1999年以来,我们运用中药煎剂慢溃宁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丽华;张燕生;高晓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芪丹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观察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的三芪丹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保持原有口服降糖药物不变,治疗组加服三芪丹颗粒.观察治疗前后的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脂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三芪丹颗粒可能通过调整脂代谢紊乱,改善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

    作者:汪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恢复期老年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恢复期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生存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135例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生存质量进行测定、评价.运用单因素和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脑梗塞患者恢复期的生存质量总分很低(46.78±8.95)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体重指数等因素对恢复期老年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无统计意义;病程、伴发疾病和既往疾病、神经功能状况、Barthel指数、空腹血糖、中医证候、自我健康评价、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经济收入、职业、居住环境等医学和社会因素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结论恢复期老年脑梗塞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低,躯体功能的受损程度大.社会因素、医学因素和中医证候均对生存质量有显著影响;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加强心理护理,提供家庭温暖和社会支持有助于改善恢复期老年脑梗塞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建生;余学庆;庆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肖承悰益气缩宫法治疗子宫肌瘤异常出血经验

    肖承悰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潜心研究中药治疗子宫肌瘤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受益匪浅.现就导师治疗子宫肌瘤常见的子宫异常出血症状的经验简述如下.

    作者:曾菲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通脉宁胶囊对LPC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观察通脉宁胶囊不同剂量药物血清对溶血磷脂酰胆碱(LPC)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培养,应用血清药理学的方法,LPC10-8 mol/L作为刺激因子,将通脉宁胶囊分为大、中、小3个剂量组.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通脉宁大、中、小剂量组可明显降低细胞的OD值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C诱导的VSMC增殖. 明显降低细胞的S期数目百分比,增加G0/G1期数目百分比,使VSMC阻滞在G0/G1期,抑制细胞进入S期.结论从细胞分子水平说明通脉宁胶囊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内DNA合成,减少有丝分裂,增加G0/G1期数目百分比,减少S期数目百分比而发挥抑制VSMC增殖作用.

    作者:董建勋;王硕仁;路广林;牛福玲;崔巍;李菲;陈淑长;黄启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复肝解毒方对酒精性肝病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激活作用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复方复肝解毒方治疗酒精性肝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模型组(30只),16周末断头处死正常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部分大鼠(9只),取血清和肝组织标本.模型组另20只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每组10只大鼠,24周后一并处死.分别以HE、SudanⅣ、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光镜下的病理改变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观察复肝解毒方对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和肝匀浆丙二醛(MDA)含量增高,肝组织表现有明显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PPARγ蛋白和mRNA的表达减弱;中药治疗组肝组织脂变、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接近正常对照组,PPARγ蛋白和mRNA的表达增强(与治疗对照组比较P<0.05); 治疗对照组血清ALT水平和肝细胞脂变程度较模型组减轻,但炎症、纤维化和PPARγ的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复肝解毒方可以有效逆转酒精所致的肝损伤,这与本方可以活化核因子PPARγ,抑制酒精性肝损伤的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赵彩彦;梁保丽;姜玲玲;邓卓军;刘敬稳;李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清开灵有效组分对缺血不同时段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的影响,以期从神经营养因子环节探讨清开灵有效组分抗脑缺血损伤的机制.方法参照Longa法复制脑缺血模型,清开灵有效组分干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脑组织NGF、bFGF、BDNF含量.结果脑缺血12 h和24 h,模型组脑组织神经营养因子含量反应性增加.脑缺血12 h和24 h栀子苷组、珍珠母水解液组脑组织NGF含量显著降低,脑缺血12 h胆酸组脑组织NGF含量显著升高;脑缺血24 h胆酸组脑组织bFGF含量显著降低,其余各用药组脑组织bFGF含量均增加;脑缺血12 h和24 h,各用药组脑组织BDNF含量均降低.结论清开灵有效组分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中,促进星形胶质细胞等产生bFGF是其主要途径.

    作者:钟相根;李澎涛;王永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羟基红花黄色素A抑制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研究

    目的从中药中寻找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并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机理.方法从红花中提取分离羟基红花黄色素A,利用鸡胚尿囊膜(CAM)实验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T-PCR实验,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CAM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flt-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提取出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纯度达到了98.9%,浓度为0.59 g/L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使CAM血管数明显变细减少(P<0.01)并能显著抑制CAM组织中bFGF、VEGF及VEGF-R(flt-1) 的mRNA表达(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首次得出羟基红花黄色素A能显著抑制CAM新生血管生成,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bFGF、VEGF及VEGF-R(flt-1)的mRNA表达来实现的,提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能是一很有潜力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作者:张前;牛欣;闫妍;金鸣;杨向竹;李金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Wistar成年大鼠,去除大鼠脑左侧皮层血管建立脑缺血模型,在此基础上加用孤养法和慢性不可预见的温和性应激方法,造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结果造模后即予行为学测试,模型组大鼠蔗糖水饮用量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反映模型组大鼠兴趣和快感缺乏.旷野试验中模型组大鼠水平及垂直得分均小于正常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模型组大鼠活动性减少,兴趣缺乏.模型组大鼠游到终点的时间延长,错误次数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反映模型组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动物模型快感缺乏,活动减少,能充分模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核心症状,实验重复性较好,是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理想模型.

    作者:唐启盛;裴清华;侯秀娟;曲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鹌鹑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菊苣提取物N2对其的影响

    目的观察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状况下血液流变学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同时观察菊苣提取物N2对模型血液流变学和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用酵母塑造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鹌鹑模型,观察模型血液流变学和纤溶活性的变化及菊苣提取物N2对其的影响.结果实验性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鹌鹑血液流变学和纤溶活性出现明显异常,菊苣提取物N2可显著改善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鹌鹑的血液流变性和纤溶系统活性.结论高尿酸并高甘油三酯血症病理情况下的血液流变学会出现明显异常,菊苣提取物N2对其有逆转作用.

    作者:叶国华;张冰;萨翼;刘小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益气止血方对脾不统血证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劳倦、泻下同时施加出血因素对大鼠出、凝血过程中某些环节的影响,及益气止血中药在其中的纠正作用.方法采用游泳、番泻叶、水蛭同时施加于大鼠塑造原模型,水蛭施加于脾气虚大鼠塑造新模型,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常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两模型组大鼠均有出血倾向,后者作用为明显.结论脾气虚状态对于出血因素 (水蛭粉)更加敏感,益气止血方对此状态有良好纠正作用.

    作者:黄雪琪;陈家旭;林海;周峻伟;刘晓兰;季绍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风邪致病的病因病机

    风邪致病在中医病机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特点,而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风邪致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文即针对风邪致病的病机特点进行阐述.

    作者:韩振蕴;白文;吕家坤;张允岭;王玉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关于中医药学百年纷争的断想

    中医药学近百年来的历史风云变幻,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可以梳理出发展传统和重新构建两大思潮,这两种思潮的对立、转化,是科学精神与科学观传播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也可以说是东西方思想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必然.笔者尝试从认知心理学、知识论、可误论、科学精神几个角度对该现象进行分析,不求得出某种结论,只想通过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内涵,深入认识中医药学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期对形成中医药学研究工作中的应有态度有所裨益.

    作者:王睿;杜文斌;赵宜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PLC法测定益气活血方药活性部位中五种蒽醌成分的含量

    目的对益气活血方药活性部位中的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18分析柱250 mm×4.6 mm 5 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87∶13),检测波长:436 nm,流速:1.0 ml/min,柱温:室温.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30%、97.12%、98.18%、97.66%、97.16%、RSD分别为1.64%、1.15%、0.95%、1.51%、1.64%(n=5).结论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以用于该活性部位的质量分析.

    作者:马学敏;郭亚健;王力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粒径黄连粉体中小檗碱体外溶出研究

    目的考察不同粒径黄连粉体化学成分体外溶出情况.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黄连常规粉体、超微粉体和纳米粉体中小檗碱体外溶出量和溶出速度.结果黄连纳米粉体与超微粉体中小檗碱溶出量与溶出速度均高于黄连常规粉体,其中黄连纳米粉体表现得更加明显.结论黄连经超微化和纳米化后可明显提高黄连中小檗碱的溶出量和溶出速度.

    作者:丁志平;孙毅坤;乔延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沙漠嘎种子的TLC鉴定及超临界CO2萃取物的GC-MS测定

    目的研究沙漠嘎种子化学成分及药材鉴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定超临界CO2萃取物化学成分;药材鉴定采用薄层色谱(TLC)法.结果从哲里木盟产沙漠嘎种子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共检出72个成分,鉴定了其中60个,并测定了各化合物在挥发油中的百分含量.结论超临界CO2萃取物中,9,12-十八碳二烯酸含量高,达28.52%,其次是n-十六酸;建立了沙漠嘎种子TLC鉴定方法.

    作者:王延年;乔延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HPLC-ELSD法测定清肝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清肝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新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HPLC-ELSD)法测定.结果黄芪甲苷在1.01~10.10 μg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n=5),平均回收率为98.27%.结论为控制黄芪甲苷的含量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郭莲玉;付文焕;周莉;乔庆彬;王玥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RP-HPLC法测定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藏红花酸含量

    目的建立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中藏红花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藏红花酸含量,运用YWG-C18色谱柱(250 mm×4.6 mm,10 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冰乙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423 nm.结果藏红花酸在0.022~0.110 μg范围内与其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为99.4%,RSD=1.90%(n=5).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准确,可作为清脑宣窍方有效部位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作者:陈玉平;石任兵;刘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生姜泻心汤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生姜泻心汤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制备反流性食管炎模型,对照组行伪手术.1周后治疗组生姜泻心汤灌胃给药,其余两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术后4周断头处死,食管作大体评分,并做组织病理学观察;制备食管组织匀浆,测定组织和血中的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并测定组织中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结果生姜泻心汤能显著降低组织及血中VIP水平,降低组织中MDA的含量,提高SOD和GSH-PX的活性,改进食管炎的大体和组织病理评分.结论生姜泻心汤能降低大鼠反流性食管炎模型VIP水平、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防治大鼠反流性食管炎的作用.

    作者:高艳青;司银楚;刘晓霓;骆庆峰;牛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脑络通方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脑内bFGF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脑络通方对光化学诱导脑缺血大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光化学诱导的脑缺血大鼠第5天时,各组脑内缺血灶、缺血灶周围、大脑皮层、海马、小脑等部位bFGF的表达.结果脑缺血5天后,脑内bFGF主要在缺血灶周围、海马部位表达,阳性细胞主要以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为主,治疗组表达比模型组明显增加.结论脑络通方可通过提高缺血灶周围和海马bFGF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后神经元的存活,参与脑内的损伤修复和神经再生.

    作者:郑一;高玉红;张梅奎;张笑明;汪茜;张学文;尹岭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丹参素对缺氧/缺糖损伤神经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丹参素对SH-SY5Y细胞缺氧/缺糖损伤时胞浆内[Ca2+]i、细胞凋亡率、细胞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探讨其对神经细胞线粒体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应用细胞培养、四唑盐比色实验(MTT)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Ca2+]i、细胞凋亡百分率和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SH-SY5Y细胞缺氧/缺糖损伤2 h时,细胞内[Ca2+]i明显增加,为8.46 nmol/L(P<0.01),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为18.59% (P<0.01),细胞内[Ca2+]i的浓度4 h时达到高峰,为9.89 nmol/L(P<0.01),而后呈下降趋势,细胞凋亡率随缺氧/缺糖损伤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高12 h时达到45.91%,细胞经缺氧/缺糖处理2 h后,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活性分别降低29.17%(P<0.01)、38.80%(P<0.01),随着缺氧/缺糖时间的延长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活性进一步下降, 12 h时分别降低56.72%(P<0.01)、63.58%(P<0.01),丹参素能显著降低细胞内[Ca2+]i,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提高细胞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与缺氧/缺糖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丹参素可抑制缺氧/缺糖损伤所致的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从而具有稳定线粒体膜电位的作用,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这种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神经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作者:张文生;朱陵群;张丽慧;牛福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谷氨酸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培养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加入谷氨酸观察谷氨酸对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及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的保护作用.结果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305 mg/kg能明显增高模型细胞的活性;610、305、153 mg/kg能显著降低模型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降低MDA生成;305、153 mg/kg可减少NO生成,610 mg/kg还可提高SOD活性.结论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培养神经细胞谷氨酸兴奋毒性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O含量、抗过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吴彦;孙建宁;于绍坤;石任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初步工艺研究

    目的采用新型缓释材料及固体分散技术制备三七总皂苷缓释片.方法以人参皂苷Rg1和Rb1为指标,采用单因素法考察辅料对缓释作用的影响,并优化处方.结果选择乙基纤维素(EC)为缓释部分的辅料,并以聚乙二醇4000(PEG-4000)为速释部分的辅料.结论初步实现了三七总皂苷缓释片的缓释效果.

    作者:洪燕龙;吴清;杜守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野牡丹的组织学研究

    目的通过对野牡丹全草进行生药学的研究,为正确用药提供鉴别依据.方法对该药材的根、茎、叶、根的粉末进行解剖研究.结果发现野牡丹的根、茎及叶的韧皮细胞均含有草酸钙簇晶,茎的横切面构造特异,皮层、髓部有异型维管束.结论所发现的特征均作为野牡丹的鉴别依据.

    作者:谢丽莎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