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影响因子:1.56
  • 创刊:1959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
  • 中药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2006年9期文献
  • 开郁清胃颗粒对不同血糖水平患者β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复方开郁清胃颗粒对不同血糖水平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葡萄糖、血糖水平和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受试者根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PBG)分为3组.第1组:7.8 mmol/L≤PBG<11 .1 mmol/ L;第2组:11.1 mmol/L≤PBG<16.7 mmol/L;第3组:PBG>16.7 mmol/L.观察62例糖代谢异常患者在开郁清胃颗粒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并用OGTT数据评估β细胞功能:计算HOMAβ细胞功能指数(HBCI)、糖负荷30 min胰岛素增值与30 min血糖增值的比值(ΔI30/ΔG30)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INSAUC).结果 ①第1组、第2组患者在开郁清胃颗粒治疗前后体重及腰臀围、血糖、血脂明显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而各点胰岛素(lNS)水平呈下降趋势,HBCI及ΔI30/ΔG30升高,INSAUC减小.②第3组患者血糖、血脂下降,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而各点lNS水平无明显变化,HBCI、ΔI30/ΔG30略有升高,而INSAUC前后对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当PBG<16.7 mmol/L开郁清胃颗粒通过降糖、降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β细胞功能,特别是对β细胞早相分泌较好的改善作用与糖负荷后2 h血糖的显著降低密切相关;当PBG>16.7 mmol/L时,高浓度葡萄糖抑制胰岛素分泌,表现出葡萄糖毒性作用,β细胞功能受损明显,开郁清胃颗粒通过降糖减毒使β细胞功能有所恢复.

    作者:赵昱;仝小林;刘素宾;陈良;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痰瘀同治对脑梗死急性期t-PA、PAI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化痰祛瘀汤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水平的影响,以及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 42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采用中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中药汤剂化痰祛瘀汤.治疗前后行神经功能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定,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t-PA、PAI水平.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达75%,对照组为4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改善,明显提高t-PA水平,降低PAI水平(P<0.05),对中医证候的改善具极显著意义.结论 化痰祛瘀汤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作为脑梗死急性期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影响t-PA、PAI活性有关.

    作者:李京;曹锐;胡文忠;朱宏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优化防治方案研究的统计分析

    目的 探讨统计分析方法在中医疾病及证候疗效评价研究中的合理应用问题.方法 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Ridit分析、一元和多元方差分析等方法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优化防治方案研究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中医组和中西组证候疗效、证候总积分均优于西药组;中医组在疾病综合疗效、降低血清肌酐、升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肾功能方面优于中西组和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上述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是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代偿期比较优化的治疗方案;合理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是进行中医疾病及证候疗效评价研究的重要环节.

    作者:白云静;申洪波;赵进喜;王连心;赵世初;孟庆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证候研究用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信息采集表的制订及评价

    目的 探讨借鉴信度评价的方法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研究中所采用的临床症状信息采集表进行评价和优化,以期制定一个可靠有效的症状采集表.方法 运用制定的症状采集表在全国6个中心进行调查,选择连续就诊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在同一时间由经过培训的2名合格的调查医师分别对同一名患者进行症状信息采集并填写信息采集表,比较不同医师之间对同一症状所评打分值的相关系数.结果 参照评分者信度评价的方法对采集表进行评价可以反映出不同评分者之间的差异;采集表中多数症状的相关系数值合乎要求.结论 能够参照该方法对采集表进行评价;制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症状信息采集表可以用来进行证候研究中的症状调查.

    作者:李志更;王天芳;薛晓琳;何学红;刘光珍;张宁;王小琴;米杰;马居里;王庆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发病机理研究

    目的 选择与尿酸、脂代谢密切相关的酶学指标,通过观察不同病理阶段高尿酸血症鹌鹑各种酶活性变化,探讨该模型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 采用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动态观察血清及组织中黄嘌呤氧化酶(XO)、鸟嘌呤脱氨酶(GD)、腺苷脱氨酶(ADA)、脂蛋白酯酶(LPL)、肝脂酶(HL)的活性及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动物肝脏XO活性升高,基因表达显著增强,GD活性变化不明显,ADA及LPL活性显著降低,HL活性呈更迭变化.结论 鹌鹑高尿酸血症模型的病理机制可能与肝XO活性升高、 LPL活性降低有关;ADA、HL活性变化与高尿酸血症病理进程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冰;刘小青;丁正磊;孔悦;王莹;萨翼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与证候要素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目的 建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常见证候、症状和体征及证候要素文献数据库.方法 手工和电子检索现代期刊中出现的符合标准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证候、症状和体征,利用Access 2003数据库软件建立文献数据库,并提取出各文献中的证候要素.结果 建立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文献数据库,完成了中医证候、症状及证候要素分析.结论 利用Access数据库软件处理变量数未知的文献数据非常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者:尹英杰;万霞;胡立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基于复杂算法的中医证候研究

    目的 将中医诊断方法与复杂算法结合,以期通过复杂算法研究证候诊断的新思路.方法 通过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包括5种病的696例病例,采用信息熵的关联度和多元对应分析对中医证候中的血瘀证及亚型进行研究.结果 基于信息熵的关联度提取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阴虚血瘀、痰浊血瘀4种血瘀亚型的症状体征,得出4种亚型的共同症状体征共12项作为总体血瘀证的症状体征.说明血瘀兼证=血瘀证+兼证;同时得出气虚血瘀患者的总体血瘀证贡献度远大于其他3类亚型.利用对应分析得出5种疾病与血瘀兼证的相关距离表.结果显示气虚证位于5种不同部位血瘀证的中央.类风湿关节炎与阴虚血瘀证的关系密切;肝硬化与气滞的关系密切;月经不调与气虚、气滞的关系密切;脑梗死与气滞痰浊的关系密切;心绞痛与痰浊的关系密切.结论 综合以上2种算法,说明复杂算法适合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同时得出气虚证是伴随血瘀证的主要证候,不同兼证的血瘀证除有共同的症状和体征外,还各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公共症状,它们各自在不同部位所占的权重也不同.

    作者:王阶;李海霞;孙占全;邢雁伟;西广成;衷敬柏;胡元会;李军;马玉娟;孙文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TLC-HPLC法对归元口服液中鹿茸的鉴定

    目的 探讨归元口服液中主要成分之一鹿茸的鉴别方法,为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定性鉴别采用TLC法,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结果 TLC法鉴别,对照药材、供试品有相同颜色的棕红色斑点,阴性样品无干扰.HPLC法鉴别,测定鹿茸中的成分尿苷和次黄嘌呤,用ODS2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四氢呋喃(2∶1)]-水(0.1∶99.9)检测波长254 nm,尿苷回收率为99.67%,RSD=2.23%;次黄嘌呤回收率为98.18%,RSD=2.14%.结论 TLC-HPLC法可以作为归元口服液中鹿茸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处方中鹿茸的投药量不少于5.0%时,尿苷、次黄嘌呤在供试品中含量的低浓度分别高于0.130 g/L和0.050 g/L.

    作者:罗立宇;张贵君;李影;张佳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研究(Ⅰ)

    目的 确定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方法 建立醒脑滴丸及其大鼠体内血清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比较醒脑滴丸给药及未给药大鼠血清的HPLC指纹图谱,通过添加对照品的方法对指纹峰进行确认.结果 醒脑滴丸给药后,5个成分未被吸收或已被代谢,血中出现了18个移行成分,其中10个为原型成分,8个为代谢成分.结论 初步确定醒脑滴丸血清药物化学,为进一步阐明醒脑滴丸的药理活性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作者:阳长明;陈玉平;石任兵;李霄;刘斌;孙建宁;冯长根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冠心丹参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目的 研究冠心丹参胶囊和冠心丹参滴丸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含量和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冠心丹参胶囊和冠心丹参滴丸中的脂溶性有效成分,建立RP-HPLC法同时测定冠心丹参胶囊和冠心丹参滴丸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含量.采用DiamonsilTM(钻石)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270 nm.结果 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别在1.456~10.190 mg/L、2.160~15.120 mg/L和3.152~22.060 mg/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1、0.999 2和0.999 6.平均回收率隐丹参酮为98.0%(RSD =1.30%,n =3)、丹参酮I为100.0%(RSD=0.96%,n =3),丹参酮IIA为99.3%(RSD=1.40%,n =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快速、简便、准确,可用于冠心丹参胶囊和冠心丹参滴丸的质量控制.

    作者:黄喜茹;曹冬;雷鹏森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高脂饮食导致胰岛素抵抗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高脂饮食所致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物质基础.方法 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高脂组,正常对照组喂饲普通块料,高脂组喂饱和脂肪酸提供59%热卡的高脂饲料.各组共喂饲3月后测定体重,空腹血糖,糖负荷30、60、120 min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耐量,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谱.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脂组大鼠从第4周开始体重明显升高,空腹血糖和糖负荷30、60、120 min血糖,糖耐量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皮下注射胰岛素后40、90、120 min血糖,胰岛素耐量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血清瘦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明显升高.高脂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谱中饱和脂肪酸明显升高、不饱和脂肪酸明显下降.结论 肥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物质基础与脂肪代谢异常,特别是和饱和脂肪酸的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的下降有关.

    作者:柳红芳;陆菊明;母义明;陆祖谦;潘长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用的内分泌机制探讨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合谷、三阴交穴不同留针时间的电针刺激组合促分娩作用的内分泌机制.方法 选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应用2×2析因试验设计方法,分为4个电针组、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以血清前列腺素E2(PGE2)、雌二醇(E2)和孕酮(P)为指标.结果 先针合谷穴、次针三阴交穴后二穴共同留针时间的长短对血清PGE2含量有显著影响,留针5 min水平较20 min水平能显著提高血清PGE2含量,并使E2/ P值升高.而单独先针合谷穴期间的留针时间长短仅对血清P含量有显著影响,留针40 min 较20 min能显著提高血清P含量.只有先针合谷穴20 min,再加针三阴交穴5 min的时间组合能显著升高血清PGE2、E2含量及E2/P值.结论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合谷、三阴交穴影响促分娩效果的机理,可能在于协同或拮抗二穴分别通过内分泌及神经反射途径促分娩的作用.

    作者:马良宵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生物酶提取乌骨鸡的工艺研究与药效验证

    目的 以乌骨鸡为原料,优选生物酶酶解乌骨鸡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光密度法测定酶解液氨基酸为指标,对酶解温度、时间、pH和酶底比进行比较,用正交试验设计法筛选酶解佳工艺条件.以乌鸡白凤丸补气养血、调经止带主要药效为指标,对酶解提取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确定酶解方案为先用pH 8.3的人工肠液湿润,90 ℃加热,降温后转入50 ℃恒温水浴,加入12 000 U中性蛋白酶酶解4 h.结论 以乌骨鸡酶解工艺入药的乌鸡白凤丸不仅保持了原制剂工艺的作用,酶解工艺对测试的各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玉蓉;吴清;孙建宁;李银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

    科学诠释中药药性理论已成为中医学术发展及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中医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选择.对于中药学而言,现有中药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用药禁忌等,内容十分丰富.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核心是四性理论.中药四性包括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中医学理论认为,寒为凉之甚,热为温之极,认为寒与凉或温与热之间只有程度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区别,故从四性本质属性而言,只有寒热两性之分.我们认为,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建立科学的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在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采用当今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展开研究,创新中药药性理论,实现对传统理论的超越,才能使中药药性理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不断推进中药现代化发展进程.

    作者:欧阳兵;王振国;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