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2095-6606
  • 国内刊号:10-1157/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94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259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 中医学
现代中医临床杂志   2007年6期文献
  • 慢单平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慢单平冲剂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94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按病程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2组患者视力、视野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并进行2组间及与正常人对照组的对比研究.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全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15°环平均光敏感度及上1/2视野平均光敏感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半年后随访上述指标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慢单平冲剂可部分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功能.

    作者:贺义恒;白叶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风患者的中医诊断与颈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研究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析中风患者颈动脉病变的声像特点,探讨颈动脉病变程度与中风的中医分型诊断及证候诊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中风患者278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总结中风患者中医诊断与颈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用SPSS统计软件13.0版进行t检验及x2检验.结果性别、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中风病有明显相关性(P<0.05).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程度、颈动脉内斑块回声特性与中风患者等级及中风患者辨证分型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提高,中风患者的评分等级也升高.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中医临床对中风的防治.

    作者:刘艳;赵晖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苦楪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 探讨苦楪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并选取近10年来国内外期刊杂志公开发表的20篇苦楪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运用Revman 4.2.8软件对神经功能缺损疗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苦楪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相对危险度(RR)合并值为1.17[95%可信区间(CI)为1.11~1.2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标准化均数差(SMD)合并值为0.18(95 %CI为-0.13~0.49),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加权均数差(WMD)合并值为13.96(95%CI为2.14~25.78).结论苦楪子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在第14天时具有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总有效率的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差值变化虽有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意义不明显;具有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趋势.目前尚不能确定苦楪子注射液是否存在导致面色潮红、心慌等不良反应的危险.

    作者:疏欣杨;霍艳明;江涛;吴鲁华;李得民;白赟;刘金民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药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 通过临床研究,对药罐的疗效进行科学评价论证,为药罐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功效提出临床依据.方法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指数、压痛点数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治疗15 d后治愈率3.33%、显效率46.67%、有效率46.67%.治疗中未发现意外情况的发生.结论药罐对纤维肌痛综合征引起的周身肌肉酸痛有确切的缓解和减轻作用.药罐疗法安全可靠.

    作者:胡慧;曹卉娟;周丽;郑入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外用双黄连口服液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将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输注入静脉中,或输液器械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或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或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而引起的静脉壁局部的化学性炎症反应.它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而且也影响治疗[1],故预防及治疗静脉炎很重要.

    作者:耿庆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符合西医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同时符合湿热内蕴证、瘀血阻络证中医证候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以西医对症治疗为主,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软肝缩脾汤(以解毒通络法拟定)加减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肝纤4项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肝功Child分级、肝纤4项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通络法治疗失代偿期肝炎后肝硬化,在中医证候、肝功Child分级、抗肝纤维化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作用机制可能是保护肝细胞、抑制肝内炎症反应、抗肝纤维化、降低门静脉压力等,对肝炎后肝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胡立明;孙凤霞;李军祥;韩海啸;谢春娥;张厂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5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予针刺脾俞、肝俞、肾俞、大肠俞24次,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胺8周.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腹泻、腹痛、精神心理问题积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治疗上述症状的有效率分别88.5%,91.7%,80.0%.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作者:李彬;杨丽娟;冯毅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中药抑菌作用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临床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临床感染死亡率不断增高.

    作者:何明;张永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高脂血症是指空腹时血中的胆固醇超过200mg/dl(5.17 mmol/L)或甘油三酯超过150 mg/dl(1.69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超过130 mg/dl(3.37 mmol/L).中医学虽无高脂血症的病名,但历代医家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详细的描述,多把高脂血症归属于痰浊、血瘀、胸痹、眩晕、肥胖、污血、中风等病的范畴.目前,血脂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子,因此要积极地给予预防和治疗.近几年,中医药在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防治原则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将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优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王新陆教授运用经方治病的经验

    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乃是相对于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时方而言.由于经方具有用药精当、效专力宏的特点,辨证得当,收效往往立竿见影,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导师王新陆教授从事临床30多年,擅长经方治病,屡获佳效.

    作者:于丽红;王兴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吕仁和教授治疗疑难肾病验案1例

    吕仁和教授诊治复杂和疑难疾病甚多,常常取得良好效果.我们随诊中所见1例患有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害、高尿酸血症继发肾功能衰竭的复杂病例,经治疗效果明显,特介绍如下.

    作者:王颖辉;曹振华;吕仁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临床治验2则

    1 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水肿病例介绍:王某,女,65岁.主因双下肢浮肿2周于2005年12月就诊.患者2周前发现足背部和小腿出现浮肿,伴有肿胀感.近日浮肿逐渐加重,自觉行走困难,遂自行减少饮水量,但上述症状无好转,小便出现色黄浑浊.刻下症:双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气短,腰部酸重,小便色黄量少、略浑浊、有少量泡沫,大便尚可,心烦口渴喜饮,面色潮红,眠差.舌质偏红少苔,脉略细.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空腹血糖8 mmol/L.有高血压病史10年,高180/100 mmHg,服用洛丁新10 mg,每日1次,控制良好.无药敏史,否认急慢性传染病史,否认其他慢性病史.

    作者:林威君;李军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瘀血病口干燥治验

    王某,女,55岁,2007年1月21日初诊.口干燥喜饮1年.曾服中药治疗(方药不详),效果不佳.有高血压病家族史.7年前因头晕欲吐而发现血压高,经常服降压药(利血平每日2片,地巴唑每日2片,尼群地平、心痛定每日各1片.晚上服),血压尚能维持正常.饮食、二便均可.53岁绝经.舌质暗红苔黄厚干燥,脉沉弦细.辨证属阴虚燥热,宜滋阴清肝泻火.处方:滋水清肝饮.生地20 g,山药10 g,泽泻10 g,茯苓15 g,丹皮15 g,柴胡10 g,栀子5 g,黄芩10 g,当归10 g,赤芍10 g,白芍10 g,黄连5g,大黄10 g,滑石15 g,甘草5 g.7剂.

    作者:李晓丽;李留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药辅助治疗探讨

    自血液透析被用于临床并进入中国,已经走过了数十年的历史,治疗技术也日臻完善,患者存活时间越来越长,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有一些原来并不显现的问题,随着生存期延长而表现得较为明显,比如营养问题、肾性骨病问题、感染问题等,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有些采用中医药治疗是有一定优势的.

    作者:任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临床真寒假热证辨识举隅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而对于许多初涉中医临床的人而言,辨证的棘手之处在于临床证候表现的复杂性,甚至证候与本质的不符或矛盾.就疾病的证候而言,虚实有真假,寒热亦有真假,从临床经验来看,虚实的真假似乎易于辨识,而寒热的真假辨别起来则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真寒假热证,临床表现存在多样性,极易与实热证、阴虚证等混淆.

    作者:贺娟;赵才;陈爱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