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寻常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经验,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将562例寻常痤疮患者分5型辨证治疗.肺胃蕴热型予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胃肠湿热型予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痰湿瘀滞型予海藻玉壶汤加减治疗;冲任不调型予自拟调经方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予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4周后计算积分改善率.判定治疗效果.结果 肺胃蕴热型、胃肠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痰湿瘀滞型、冲任不调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94.8%、94.4%、93.1%、92.0%.结论 辨证治疗寻常痤疮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方亚雯;廖培辰;潘厚儒;李映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牛黄为主的中药组方加减对化疗导致的毒副作用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8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化疗同时开始服用中药汤剂.并连续服用2~3个月,对照组单纯使用化疗药物.观察2组化疗前后化验室检查变化及化疗毒副作用.结果 化疗后治疗组蛋白质代谢及免疫功能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化疗后口腔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牛黄为主的中药组方加减能够减轻化疗导致的毒副作用,不影响肿瘤对化疗的反应,能明显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王振宇;刘秀林;孙秀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老年性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严重损害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老年人SMD的患病率为6%~15%[1].
作者:汤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肠胃湿热型面部痤疮的中医治疗方法.方法 将98例肠胃湿热型面部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予中药汤剂内服,同时外用中药面膜;对照组予中药汤剂内服.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内服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肠胃湿热型面部痤疮疗效显著.
作者:徐国梅;张定学;刘存晓;夏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03年8月~2007年2月,我们用三苯氧胺加六味地黄丸合加味逍遥丸治疗37例乳腺癌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例,并与单纯用三苯氧胺治疗38例进行对比,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于洁;王笑民;杨国旺;唐武军;赵文硕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顺应四时规律的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一大特色,对于治疗和预防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作者:刘品祥;王红伟;李海燕;郭霞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中风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中风患者的预后,也是影响患者功能康复和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中风发病率的增高,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病也呈上升趋势.李继安,男,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作者:李继安;张树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王为兰教授生前为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国内著名的风湿病学专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
作者:王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李日庆教授多年来致力于男科病研究,尤其对弱精子症、精液不液化有独特的诊治思路,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显著.本人随李教授临床学习,现将1则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苏全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李元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首届青年名中医,在治疗皮肤性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孙占学;姜颖娟;徐晶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重要原则.在临床诊治中.作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基本法则,辨证过程尤为重要.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方可据证立法、以法统方、依方选药.本文将临证诊治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阐述如下.
作者:占程燕;张铁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产后关节痛亦称产后痛风,属中医痹证范畴,多因产后气血两虚、荣卫不和、腠理不固,感受风、寒、湿邪而致,笔者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兹介绍如下.
作者:席恒;李凯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EH)的临床研究文献的总体水平做出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出截止到2005年的中医药治疗EH的临床研究文献,按标准纳入文献,搜集其研究方法和内容,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整体评价.结果 在1185项纳入的临床研究中,说明诊断标准的917项(77.38%),辨证论治的492项(41.52%),有疗效标准的932项(78.65%),随机对照试验534项(45.06%),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的791项(66.75%),报告有不良反应的157项(13.25%),有随访报告的98项(8.27%).结论 EH的中医治疗性临床研究呈递增态势,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之处.应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试验,采用先进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指标,完善统计方法、不良反应报告和随访等.
作者:温志浩;农一兵;于友华;林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肺脏疾患包括的范围较广泛,本文提到的肺脏疾患包括了中医病名中的咳嗽、咳血、咯血、哮喘,西医病名中的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等,病位都在肺.
作者:高艳;解秸萍;汪家柔;吴玉翔;李春华;王医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在临床科研中,在考虑到所要研究的相关因素后,研究者据此所采用的研究设计的强度在临床科研中即成为医学证据的重要方面.我们通常用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来提供治疗和预防的证据,而对病因学的研究等则用观察性研究而非随机对照试验.
作者:李赞华;万霞;刘建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