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证患者临床特征与生化水平,并分析其与痰湿证的相关性.方法 463例PCOS患者分为痰湿证组和非痰湿证组,记录PCOS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及多毛、痤疮、黑棘皮评分;于自然月经周期或孕激素撤退出血的第3~5天空腹采血,测定性激素、血脂、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结果 痰湿证PCOS患者284例,占65.14%,非痰湿证PCOS患者152例,占34.86%.痰湿证PCOS患者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WHR)和痤疮、多毛、黑棘皮评分均高于非痰湿证PCOS患者(P<0.05);痰湿证PCOS患者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载脂蛋白(ApoA1)低于非痰湿证组,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IR)高于非痰湿证组(P<0.05);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体重(OR=1.550,P=0.042)、BMI(OR=14.360,P=0.001)、痤疮(OR=1.185,P=0.000)、黑棘皮(OR=9.272,P=0.007)、TG(OR=1.939,P=0.013)和FPG(OR=9.966,P=0.000)与痰湿证呈正相关,而LH(OR=0.457,P=0.000)、FSH(OR =0.261,P=0.000)、SHBG(OR=0.973,P=0.000)、HDL(OR=0.389,P=0.038)和ApoA1(OR=0.309,P=0.004)与痰湿证呈负相关.结论 痰湿证较非痰湿证PCOS患者有明显临床及生化水平紊乱,其中,体重、BMI、痤疮、黑棘皮、TG和FPG为痰湿证的危险因素,而LH、FSH、SHBG、HDL和ApoA1为痰湿证的保护因素.
作者:张红阳;侯丽辉;徐芳;王颖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瘀热内结证患儿血清中细胞免疫因子的变化,了解患儿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对50例RRTI患儿及50例健康儿童血清中的IFN-γ、IL-4、IL-10、IL-12进行检测.结果 RRTI患儿血清中IL4、IL-10、IL-12较健康组儿童明显上升(P<0.01),IFN-γ、IL-4、IL-10、IL-12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结论 RRTI瘀热内结证患儿发病时出现免疫失衡,表现为Th1类因子及Th2类因子表达均上调.
作者:郭璠;崔霞;姚楠;张雯;张宏贤;周倩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 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作者:刘宏伟;王一战;江澜;闫如玉;韩笑;张小健;邹忆怀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郁痰阻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使用益肾温胆汤干预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疗效相关性.方法 57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益肾温胆汤联合舍曲林)29例、对照组(舍曲林)28例,分别于基线及治疗后第2、4、6、8周末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情况,记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中药组在第8周T4值与基线比较、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T3在第2、4、6、8周与基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FT4在第4、6、8周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TSH均从第2周开始至第8周呈缓慢下降趋势,中药组早于对照组.结论 益肾温胆汤联合舍曲林对调节肝郁痰阻型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激素T3、T4、FT4、TSH水平有积极作用,对患者抑郁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舍曲林.
作者:尹霞;韩楠;柏林;田静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从中医运气学的角度探讨重度抑郁症病人的先天运气禀赋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5 957例住院重度抑郁症患者出生时的五运六气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度抑郁症患者出生时的岁运、司天、在泉以及岁运-司天-在泉综合运气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岁运以太木之年人数多,以太水之年人数少,司天以阳明燥金人数多,以太阴湿土人数少,在泉以少阴君火人数多,以太阳寒水人数少,综合运气以少火-阳明-少阴人数多,以少火-太阴-太阳人数少.结论 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罹患与出生时的运气禀赋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作者:尹冬青;贾竑晓;李自艳;张翼;朱虹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临床表现纷繁复杂.西医学对双相情感障碍发病的认识不够完善,影响了临床诊疗的发展,使得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率、误诊率、致残率居高不下.本文借助五运六气理论,从“天人相应”角度分析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病机,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的反复发作是由于人体不能适应自然界阴阳的运行规律,使自身阴阳的动态平衡失调所致,提出从“个人体质”和“自然气候”两个角度把握双相情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为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李自艳;贾竑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王彦恒经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不通则乱,乱则不通”是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病机,“精神障碍,以通为本”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治疗方法,灵活使用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清泄阳明、活血化瘀等各种通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杰;贾竑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中医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产生的副作用,疗效明确.王彦恒老中医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分期治疗:初期清热解毒重脾胃;发展期滋阴养血兼顾五脏;晚期活血通络以治脑、益肾养脑是为根.以此指导临床,思路清晰,疗效确切.
作者:陈鸿雁;王健;贾竑晓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男性生殖系统对射线高度敏感,射线可导致睾丸结构、功能损伤,引发男性生精功能与性功能障碍,进而导致男性暂时或永久性不育.近年来,人们发现有些中药及方剂对电离辐射所导致的生殖系统损伤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缺乏对其背后中医机制的探讨.本文结合电离辐射的中医病因学特点,运用中医理论探讨辐射导致生殖系统损伤的中医病机,认为基病机为:肾气亏虚、生精乏源,脾失健运、生精乏源,毒邪炽盛、耗气伤阴,以期为中医药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作者:卢曦;胡素敏;李盼飞;王艳;王安;石中玉;陈瑞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甲状腺炎作为由自身免疫、感染、慢性硬化、放射损伤、肉芽肿、药物、创伤等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类甲状腺异质性疾病,按发病缓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甲状腺炎,临床表现及预后各异,目前西医上无针对性用药.依据其发病机制及相应中医理论,甲状腺炎归为中医“瘿损”范畴.随着病因的不同及病程演变过程,中医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并在不同阶段依据病机及临床表现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
作者:周静鑫;杨杰;缪娟;金健;李春桂;苗桂珍;朱学敏;刘铜华;吴丽丽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受试者招募困难是所有临床试验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多适用于药物临床试验..由于针灸临床试验干预措施与药物不同,具有“理、法、穴、术”的特殊性,因此制定适合于针灸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招募策略很有必要.本文在分析常见临床试验招募方式及其利弊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针灸临床试验中所采用的招募方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与药物不同,针灸属于操作性治疗手段,临床试验中更强调就近原则,可选择一种招募方式,也可以同时选择传统与现代多种招募方式相结合,以更好地提高针灸临床试验中招募的成功率及病人的依从性,为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王天琪;杨静雯;屠建锋;林璐璐;李永婷;孙宁;刘存志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祛瘀生新亦称化旧生新、除旧生新,一方面通过祛瘀、化旧或祛腐等方法来祛除体内沉积的瘀血及其他陈旧性的病理产物,另一方面强调应用生新方法来召他血、生新血、生新络、生新物,“祛瘀”与“生新”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胸痹心痛),尤其对心肌梗死后治疗性血管新生(形成和开放冠脉侧支循环、微循环)以及心肌重塑的改善,疗效卓著,本文就此予以探讨.
作者:王帅;赵海滨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岭南罗氏妇科流派源远流长,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颇具特色.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岭南罗氏妇科认为先兆流产合并绒毛膜下血肿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夹瘀,以补肾健脾、活血化瘀为基本治则,注重衷中参西,病证结合.强调养血活血而不动血,化瘀止血而不伤正.活血化瘀类药物宜选择平和之品,如丹参、鸡血藤、三七等;临证时亦需严格掌握剂量和用药时间,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
作者:王松露;朱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本文就外感发热中的汗出热减,继而复热;日晡潮热;真寒假热3种发热类型进行辨析.汗出热减,继而复热见于湿热病的中焦湿热证候,病机为湿热裹结,治法为清利湿热,利尿通阳;日晡潮热为阳明热盛,耗气伤津所致,见于阳明热结之证,病机为热盛伤津,燥屎热结,治法为攻下热结,通腑泄热;真寒假热表现为高热与四肢厥冷并见,其病机和治法与“高热”相同.
作者:刘宁;李洪洲;赵兰波;高士双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根据症状表现,可将帕金森病归属于中医“老年颤证”.王永炎教授认为本病本虚标实,病机复杂,本虚为发病基础,标实为发病依据,内风为发病动因,治疗当以熄风、化痰、活血为通则,兼以解毒,固本培元缓图收功,疗效显著.
作者:孙明广;王芳;王冬慧;陈婷婷;马鹏珍;孙娜;何丽丽;谢颖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医学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医疗纠纷、医闹等事件的发生不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不利于医疗活动的顺利展开,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从医生和患者不同视角分析指出,医、患双方对医生职业、疾病认识、临床诊疗认识的差异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并从中医学、叙事医学等角度出发提出医护人员可通过增强职业认同、去专家化、进行压力管理等方面调整工作状态,更好地服务患者,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
作者:曹明月;王昊;杜渐;王子旭;孙雅伦;杨秋莉 刊期: 2019年第01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慢性前列腺炎(CP)、勃起功能障碍(ED)等男科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伴随而来的男性患者心理障碍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叙事医学的诞生使得以往单纯将医生作为主体的医疗模式过渡到现代医学“时空-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以患者为主体,加强医患沟通,是推进医学人文的有效手段.将叙事医学应用到男科疾病中,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走进患者的内心,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融合,从而提高临床的诊疗效率,有助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鲍丙豪;王继升;李曰庆;王彬;党进;代恒恒;李海松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在《现代中医临床》第五届编委会成立之际,总结2012-2017年的编辑出版情况,即圆满完成了上一届编委会工作任务,尤其是达成了进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目标.并在新的征程上,把握高概念时代特征,即科学成就与人文准则的融合,重视复杂系统关联性研究,既坚守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善于吸纳他国的文化养分与科技成果,以此为指导,全面推进编辑部的各项工作.
作者:周蕾;吴凤芝;张弛;席宁;李晓锐;李岩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按照联合国公认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目前看人口老龄化进程仍在加速,首要因素是平均期望寿命的增加,随着经济为主题的发展,公共卫生水平的进步,死亡模式转换为70岁以上人群占多数;再则是生育率的下降,2015年生育率暴跌或下降至需要维持人口规模的水平.虽然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但在延长的寿命中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否同样得到了提高,抑或是老年人仍处于较差的健康状态下生活了更长的时间?在老龄化加速的社会,老年人的健康亟待关注.对于中国,我们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是发展中国家中较早进入的,无疑对社会经济与文化带来了隐患,因此中国的老年人更需要关注,因为这将影响全球老龄化的进程.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1.随王绵之老师门诊:“凡治湿病无论选用何方,必加防风、白芷可以增效.”时缝1987年于湖南张家界义诊,后以临证验之体会先生授我锦囊.诠释:防风辛、甘、性温.太阳经本药,人手足太阴、阳明经,又随诸经之药所引而人,治风祛湿之要药,此为润剂.白芷辛、温,人手足阳明经气分.其气芳香,可散风除湿通窍,举凡湿浊、痰饮、著瘅等皆施治.运用防风、白芷以风药胜湿,可疏调肝气则利于气化助芳化醒脾、温通经络之力故可增效.
作者:王永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葛芪降糖方药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肾虚毒滞型)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且证属肾虚毒滞型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葛芪降糖方药联合甲钴胺)、西药组(甲钴胺),每组30例,8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变化情况,并检测肌电图的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较对照组更能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和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芪降糖方药联合甲钴胺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肾虚毒滞中医证候相关的症状和体征、密西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评分及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作者:肖若然;娄锡恩 刊期: 2019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大剂量生黄芪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的作用及对撤机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江苏省靖江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58例因呼吸衰竭而行有创通气的患者,统一采用辅助通气模式,在机械通气6 h后随机分为2组,各29例.对照组以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方法予以浅镇静,气道管理;同时予氨溴索化痰,能全力胃肠营养支持,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防止肠道细菌的移位等.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黄芪120 g、川芎10 g,每日1剂,分2次鼻饲,每次50 mL,疗程7 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力学指标、膈肌功能以及撤机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的大吸气压力(MIP)、潮气量(Vt)、膈肌增厚分数(DTF)、膈肌活动度(DE)在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DE对预后的判断价值较高(P=0.000);且实验组的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14,P=0.032),撤机成功率高.结论 大剂量生黄芪能够改善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改善预后.
作者:徐坡;孙腾;闻应时;朱洪 刊期: 201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