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 主办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解放军医学院
  • 国际刊号:2095-5227
  • 国内刊号:10-1117/R
  • 影响因子:0.81
  • 创刊:1980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811
  • 全年订价:2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 获第二届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奖
  • 医药卫生综合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杂志   2016年2期文献
  • 2009-2013年军队体检人群疾病检出率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军队体检人群的疾病检出情况,为制订有效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分析2009-2013年在部队定点医院进行常规年度查体的35岁以上军队人群的体检结果.结果 2009-2013年检出率前5位疾病依次为高脂血症、前列腺增生、脂肪肝、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检出率范围依次为30.69‰ ~ 55.38‰、21.87‰~ 49.66‰、25.40‰~41.47‰、12.59‰~ 25.02‰、10.58‰~ 23.35‰.此外,慢性咽炎总体检出率有所上升.男性更易发生冠心病、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慢性支气管炎等,女性则更易发生高脂血症、慢性咽炎、痔疮等.女性专科疾病中,乳腺纤维增生检出率高,2009-2013年检出率为13.60‰~37.87‰.结论 军队人群疾病检出率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和干预.

    作者:曾静;王建华;汤如;刘淼;吴蕾;杨姗姗;王义艳;张迪;曹秀堂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484例过敏性疾病患者化学物质斑贴试验分析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常见化学物质过敏原的种类,及其与性别、年龄、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6月-2015年3月1 484例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者进行斑贴试验并按性别、年龄和患病情况分组进行分析.结果 1 484例北京地区患者化学品斑贴试验结果总阳性率45.4%,男性阳性率42.8%,女性阳性率4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北京地区常见的致敏化合物为硫酸镍、氯化钴和重铬酸钾.氯化钴(P=0.031)、对苯二胺基质(P=0.012)、重铬酸钾(P=0.028)、硫酸镍(P=0.003)等化合物在不同年龄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硫酸镍(P=0.01)、Cl+Me-异噻唑(卡松CG)(P=0.008)等化合物在不同疾病组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斑贴试验可以帮助患者明确过敏原,从而对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同时,由于试验结果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疾病组阳性率存在差异,如氯化钴在青年组中斑贴试验的阳性率高于儿童组和老年人组,亚乙基二胺在湿疹组中斑贴试验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疾病组,且作为无创、安全的检验方法,斑贴试验可能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作者:李炳旻;唐浩文;王文娟;李恒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168例高龄老年人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与免疫炎症的关系

    目的 了解老年人群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水平,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健康查体> 70岁老年人168例,通过高效气相色谱毛细管层析法(HPLC-MS)检测标本中ω-3 PUFA和ω-6 PUFA的含量及构成,并分别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炎性细胞因子和C反应蛋白,分析多不饱和脂肪酸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人群总ω-3 PUFA 5.68%±2.01%,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0.32%±0.21%,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3.27%±1.10%,ω-3指数(ω-3 index)3.59%±1.18%;总ω-6 PUFA 26.76%±4.56%,ω-6/ω-3比值5.56±2.77.EPA、DHA、ω-3 index与IL-2呈负相关(rEPA=-0.153 2,rDHA=-0.305 5,rω-3index=-0.319 5,P<0.05),EPA、ω-3 index与PGE2呈负相关(rEPA=-0.167 8,rω-3index=-0.245 8,P<0.05),花生四烯酸与COX-2呈负相关(rAA=-0.167 7,P<0.05),PUFA与淋巴细胞亚群无相关性(P>0.05).结论 本组老年人群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处于缺乏水平,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机体有抗炎作用.

    作者:张珊;李红;董矜;王思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8月-2014年8月于济南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T2DM将患者分为两组,在发病后18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采用多元回归分析T2DM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和病死率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1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T2DM组417例,其中男性253例,年龄(63.40±11.26)岁;非T2DM组721例,其中男性460例,年龄(64.48±12.92)岁.非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484例,预后不良(mRS>2分)237例;伴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mRS≤2分)247例,预后不良(mRS>2分)170例.伴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比例(40.77%)显著高于非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32.87%)(x2=7.700,P=0.006).结论 T2DM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OR=1.997,95% CI:1.414 ~ 2.281,P=0.000)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慎军;王树才;谷明明;曹秉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玻璃体切割治疗复杂眼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运用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复杂眼外伤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的117例(117眼)复杂眼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成功111眼(94.87%),其中达到功能治愈62眼(52.99%),解剖治愈49眼(41.88%),未愈6眼(5.13%).成人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18岁的儿童患者;受伤后7~14d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成功率高于<7d及>14d手术;术前未合并视网膜脱离患者疗效好于合并视网膜脱离者;闭合性眼外伤患者手术成功率显著高于开放性眼外伤患者;眼球穿通伤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破裂伤患者;伤口位置位于Ⅰ、Ⅱ区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Ⅲ区患者.结论 复杂眼外伤患者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部分可达到功能治愈和解剖治愈,疗效与术前的视力、手术时机、年龄、是否有视网膜脱离、外伤类型及伤口位置紧密相关.

    作者:高旭辉;刘铁城;代艾艾;李淑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中瘤体破裂对腹膜后脂肪肉瘤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术中瘤体破裂对腹膜后脂肪肉瘤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87例完整临床资料,根据术中瘤体是否破裂分组,其中术中瘤体破裂组23例,术中瘤体未破裂组64例,分析两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 两组肿瘤分化程度(x2=7.814,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瘤体破裂(x2=12.637,P=0.000)、肿瘤分化程度(x2=12.104,P=0.001)、手术方式(x2=9.930,P=0.002)与腹膜后脂肪肉瘤预后相关.术中瘤体破裂组的1年、3年、5年生存率为73.9%、39.1%、21.7%;术中瘤体未破裂组为93.7%、59.4%、48.4%.结论 术中瘤体破裂的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黄晓东;李沛雨;卢灿荣;黄晓辉;刘娜;张颖;侯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巨核细胞形态在3种骨髓增殖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形态及百分比在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 thrombocythaemia,ET)、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PMF)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5年1月-2015年1月确诊的ET患者181例、PV患者85例、PMF患者230例的一般临床特征、骨髓涂片细胞计数和骨髓活检中巨核细胞形态及百分比.结果 3组一般临床特征及骨髓涂片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组巨大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及巨核细胞簇百分比(80.74%±5.81%、6.91%±1.50%)明显高于PV组(56.57%±7.52%、2.66%±2.05%)、PMF组(30.71%±10.40%、2.10%±1.47%)(P<0.05);少分叶核型巨核细胞百分比PV组(34.18%±6.27%)>PMF组(18.87%±6.64%)>ET组(9.07%± 4.88%)(P<0.05);PMF组核固缩型巨核细胞及骨小梁旁巨核细胞百分比(25.81%±7.24%、21.05%±7.81%)明显高于ET组(0.70±1.04%、2.26±0.89%)和PV组(2.14%±1.59%、3.00%±2.55%)(P<0.05).结论 骨髓活检中巨大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及巨核细胞簇的形态及百分比可有效鉴别ET;少分叶核型巨核细胞的形态及百分比可有效鉴别PV;核固缩型巨核细胞及骨小梁旁巨核细胞的形态及百分比可有效鉴别PMF.

    作者:顾李霖;潘玉玲;王会中;康慧媛;刘改霞;葛素君;李绵洋;王成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口服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预防消化道出血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对高出血风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和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4年6月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行PCI术且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5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高出血风险患者,分为雷贝拉唑组(10 mg口服,1次/d)、泮托拉唑组(40 mg口服,1次/d)及对照组,比较3组术后30 d内消化道出血率及MACE发生率.结果 3组基线特征及入院后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CI术后30 d消化道出血率(13例,6.3%)明显高于雷贝拉唑组(3例,1.8%)及泮托拉唑组(4例,2.1%)(P=0.028),雷贝拉唑组与泮托拉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3组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6).结论 雷贝拉唑及泮托拉唑可以减少高出血风险PCI术后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短期内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贾立伟;李欣;孙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6月入住武警总医院心脏病监护病房(CCU)的ACS患者80例,采用自身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每例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方法的皮下注射.方法A:注射10s,停留10s之后拔针,拔针后轻按注射点10s;方法B:注射10s,停留10s之后拔针,拔针后按压注射点5 min.根据患者皮下注射48 h后有无皮下出血,将注射分为出血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胰岛素应用、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血小板、INR指数、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皮下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每例接受2次注射,160次注射中出血组94次(出血组)、未出血组66次(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糖尿病史、是否应用胰岛素、血小板计数、INR指数、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体质量指数、腹部皮褶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注射后按压注射点程度是皮下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低体质量指数ACS患者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更易出现皮下出血,而拔针后的按压程度(大力度,长时间)则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于云;沈志奇;孙滕伟;张利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胰腺癌调强放疗的摆位和图像引导参数

    目的 分析胰腺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 radiation therapy,IMRT)的治疗摆位和图像引导位移参数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治疗精确度提供重要信息.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43例接受大分割螺旋断层放疗的胰腺癌患者采用体膜固定,分时口服造影剂及CT模拟定位,勾画胰腺肿瘤靶区.胰腺癌患者接受治疗前根据体表标志摆位兆伏级计算机断层(Megavoltage CT,MVCT)扫描,获取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和横断面旋转(Roll)方向的位移参数,校正位移误差并图像配准后行调强放疗.分析图像引导相关参数及影响参数的因素.结果 43例共接受923次MVCT扫描,在x、y、z方向线性位移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0.02±0.68) mm、(-0.34±2.41) mm、(0.52±1.03)mm;Roll方向旋转误差为(0.08±0.26)°,在x、y、z方向外扩5.38 mm、14.19 mm、4.65 mm.既往化疗、年龄对z方向位移的影响,性别对Roll方向位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引导频率(每天及每周图像引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的比例在x、y、z、Roll方向上分别为25.6%、9.3%、25.6%、14.0%,x、y、z、Roll图像引导方向上至少1个存在明显差异的患者占51.2%.治疗时间上(每周之间)图像引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的比率在x、y、z、Roll方向上分别为23.08%、17.95%、10.26%、10.26%,x、y、z、Roll图像引导方向上至少1个存在明显差异的患者占51.3%.结论 图像引导和治疗靶区外放可以有效减小摆位误差,提高胰腺癌放疗的精确度.每天1次图像引导,为胰腺癌调强放疗提供了必要的质量保证.

    作者:谢瑾;徐寿平;解传斌;巩汉顺;王小深;曲宝林;王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索肺癌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exhaled nitric oxide,eNO)的数值变化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64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出气一氧化氮和肺功能的检测结果,另外选取172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平均值为33.85 ppb,明显高于健康人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平均值16.80 ppb(P<0.05).FEV1%≥80%的肺癌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平均值为32.50 ppb,明显低于FEV1%<80%患者的43.54 ppb(P<0.05).164例中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类癌、其他类型分别占18.90%、68.90%、3.66%、6.71%、1.83%,前4组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值分别为39.85 ppb、32.94 ppb、38.95 ppb、24.48 ppb,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肺癌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高于正常水平且以鳞癌和小细胞肺癌尤为明显,因此开展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肺癌的分类诊断有提示意义.

    作者:刘鹏飞;赵大辉;张杜超;肖坤;解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在创伤性血气胸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与传统剖胸术在治疗胸部创伤性血气胸中的临床疗效,为胸部创伤的救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2012年10月-2015年2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胸心外科收治胸部创伤性血气胸患者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3)和对照组(n=43);治疗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剖胸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创伤性血气胸,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刘鹏;郝登荣;魏学强;丁晓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远端进展期胃癌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远端进展期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4年7月间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92例远端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Billroth Ⅰ式(A组)、Billroth Ⅱ式(B组)、Roux-en-Y式(C组)消化道重建,观察重建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3组间血清总蛋白[(64.24±8.76) g/L vs(62.54±9.76) g/L vs (68.65±11.43) g/L]及前白蛋白[(336.56±67.76) g/L vs (330.76±61.65) g/L vs (346.65±83.54) g/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红蛋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重建前,3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消化道重建后,A、B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总体健康评分高于A组和B组[(84.95±13.27)vs(70.58±9.35)vs(72.15±10.32)](P< 0.05).结论 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oux-en-Y式重建方式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更显著.

    作者:孙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膝关节注射治疗的频次、药物及医院等级对注射后膝关节感染率的影响

    目的 分析膝关节注射治疗的注射频次、药物及治疗医院等级对注射后膝关节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预行关节置换术且有膝关节腔注射史患者121例,其中男58例,女63例,平均年龄(65±11)岁.根据急性化脓性关节感染诊断标准和假体周围感染国际共识,25例诊断为关节感染,设为感染组,其余96例设为对照组.比较组间关节注射频次、注射药物(玻璃酸钠/糖皮质激素)及注射医院等级(三甲医院/非三甲医院)等因素.结果 感染组和对照组关节腔注射频次分别为(4.6±2.2)次和(4.1±2.4)次,组间关节腔注射频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有60%和34.4%的患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两组关节腔注射的药物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有92%和66.7%的患者在非三甲医院行关节腔注射治疗,两组关节腔注射医院的等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关节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和非三甲医院行关节腔注射均可增加注射后感染风险,但注射频次的增加不会引起注射后感染风险的增加.

    作者:徐驰;倪明;张庆猛;李恒;张振东;李睿;李昕;陈继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刀豆蛋白A诱导肝损伤模型中免疫细胞及因子研究进展

    根据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s,AIH)和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VH)的临床病理特点,刀豆蛋白 A(Concanavalin A)诱导的肝损伤模型相对于其他肝损伤模型具有操作简单和方便等特点,优于四氯化碳(CCl4)和D-氨基半乳糖苷模型.过去20年,虽然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肝损伤免疫学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进一步阐述和深入研究.本文对刀豆蛋白A导致免疫性肝损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郑晨宏;谢晓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是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酶活性的改变直接影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因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讨论目前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娇;张冬青;王海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内皮细胞膜微粒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基础,内皮细胞膜微粒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之一.对内皮细胞膜微粒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具有疾病预测价值的内皮细胞膜微粒表型,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邢建丽;刘丹;张法军;董艳娟;武云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放射性直肠炎的中医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在盆腔肿瘤患者的放射治疗中,放射性直肠炎的防治一直是困扰临床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中医认为,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是正气亏虚、湿热毒邪蕴结肠道的结果,采用内外治法结合、中西医并重的疗法,效果突出.本文就放射性直肠炎在中医领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作一概述.

    作者:王毓国;秦丽;窦永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运动性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

    运动对于一个人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和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不科学、高强度的运动造成的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却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虽然这种损伤大部分可逆,但是在竞技运动员以及军事参训人员中,这些病理改变往往预示或进展为更加严重的急性肾病变.本文就运动性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早期诊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引起临床重视,指导诊疗.

    作者:宋磊;周春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抗乙肝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apolipoprotein B mRNA 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G,APOBEC3G)是一种天然抗病毒因子,目前研究证明其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它可能通过影响HBV DNA逆转录、诱导HBV DNA超突变、包装到HBV病毒粒子中、参与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等方式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它为新型抗病毒药物的开发和机体天然免疫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可能对未来的HBV防治提供新的线索并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王建军;赵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焦磷酸钙沉积症1例报道

    目的 探讨超声在焦磷酸钙沉积症(calcium pyrophosphate deposition,CPPD)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报告1例于2014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收治的CPP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疗经过,结合复习相关文献,总结本病的特点和超声影像表现.结果 患者女性,49岁,因反复发作性多关节疼痛而长期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后经超声发现其双腕关节桡骨远端软骨内、双侧股骨下端软骨内存在与骨面近平行的高~强回声线而确诊为CPPD.结论 超声是CPPD患者确诊的重要工具.

    作者:孙飞;张红;文琼芳;杨金水;金京玉;赵征;朱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以胰腺炎为首发症状的二次铊中毒1例

    目的 报告1例二次铊中毒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解放军总医院2015年2月29日收治1例铊中毒女性患者,42岁,以腹痛、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为首发症状,按照“急性胰腺炎”治疗好转.1个月后出现突发性精神行为异常及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样临床表现,血液及尿液中铊浓度明显升高,诊断为铊中毒,结合病史及相关文献,推测患者经历2次铊中毒,既往未见此类报道.结果 尿检证实铊中毒,经积极治疗后恢复较好.结论 若神经系统症状、腹部症状及脱发同时或相继出现,应警惕铊中毒.

    作者:苏慧;李梅芳;于生元;张世敏;黄德晖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槲皮素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目的 探讨槲皮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72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SCI组)、槲皮素组(Que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各24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脊髓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脂质过氧化产物(malony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取血清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病理变化,全血细胞分析检测血液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槲皮素组大鼠脊髓损伤后6h脊髓组织MPO含量由(65.5±12.3) nmol/mg降至(42.2±10.3) nmol/mg,MDA含量由(62.9±2.7) U/g降至(50.3±1.8) U/g,SOD水平由(212.4±10.3) U/mg升至(310.6±11.3) U/mg,血清TNF-α水平由(398.1±7.4) pg/ml降至(284.4±7.6) pg/ml,血清IL-6水平由(359.1±20.9) pg/ml降至(242.9±5.2) pg/ml,血清IL-10水平由(288.3±4.8) pg/ml升至(347.9±5.9) pg/ml,全血白细胞计数由(6.6±1.2)/视野降至(3.4±0.8)/视野,脊髓损伤后14 d时BBB评分由6.7±0.4升至9.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脊髓组织损伤程度降低.结论 槲皮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从而调节炎症反应及自由基而实现的.

    作者:郭磊;孙天胜;江武;钟剑峰;侯景明;刘佳;陈杨葭;张桂通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替莫唑胺-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缓释系统对C6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PLGA)缓释微球对胶质瘤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C6胶质瘤细胞样品分为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试验组加入载药量分别为2.5%、5%、7.5%及10%的替莫唑胺-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空白对照组仅加入PLGA而不加入任何药物.全自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性,多参数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结果 2.5%、5%、7.5%及10%实验组在第14天时肿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0.45%±0.24%、35.87%±0.58%、41.56%±0.82%、43.34%±1.24%,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3.02%±0.24%)相比,均能更有效杀灭C6胶质瘤细胞,并且载药量越高效果越强(P<0.05).使用MTT法检测各组C6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活性,2.5%、5%、7.5%、10%实验组在第3天时细胞活性分别为23.47%±2.65%、14.58%±5.76%、6.24%±7.32%、4.36%±2.41%,与对照组(99.60%)相比,均能更有效抑制肿瘤细胞活性,且载药量越高效果越强(P<0.05),但7.5%组与1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载药量不同的TMZ-PLGA缓释微球均对C6胶质瘤细胞有杀灭作用,一定范围内,载药量越高的缓释微球抑制胶质瘤细胞活性的作用越强.

    作者:林和璞;王强;徐维林;张宏伟;马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构建6MV-X射线的大鼠放射性食管炎模型

    目的 建立6MV-X射线所致大鼠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方法 对各组Wistar大鼠以不同物理剂量6MV-X射线进行照射,于照射后7d、14d、21d取全长食管进行病理学分析,选定佳造模照射剂量,同时观察大鼠各时段饮食量及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各组大鼠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0 Gy剂量照射组大鼠7d时全部出现放射性食管炎病理改变,未见死亡,且该剂量组大鼠局部照射后7d、14 d食管组织变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照射后7d,实验动物饮食量及体质量达到低点.21 d食管黏膜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弱.结论 Wistar大鼠经6MV-X射线40 Gy剂量局部照射后7d,放射性食管炎动物模型建立成功.

    作者:路军章;孙志高;蒲香蓉;牛保龙;曲宝林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肾动脉栓塞法建立犬肾功能不全模型

    目的 探索新的犬肾功能不全模型建立方法,为心肾综合征研究提供模型.方法 将20只比格犬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过肾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造成部分肾血管栓塞,引起肾缺血,从而建立肾功能不全模型;假手术组不栓塞肾动脉,其他步骤与模型组相同.3个月后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含量等肾功能相关指标,观察肾功能损伤对血压和心房颤动诱发率的影响,同时检测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结果 3个月后与假手术组、自身基线水平比较,模型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含量均显著升高,肾功能显著下降.模型组收缩压由(170.9 ± 12.8) mmHg(1 mmHg=0.133 kPa)升高为(191.1±17.8) mmHg(P<0.05),舒张压由(104.4±10.9) mmHg升高为(126.3±19.8)mmHg.假手术组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模型组心房颤动诱发率为41%,与自身基线水平(25%)、假手术组(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肾素、醛固酮浓度及心房血管紧张素Ⅱ浓度显著升高.结论 通过肾动脉栓塞方法可有效稳定地建立犬肾功能不全模型,为心肾综合征研究提供新的建模方法.

    作者:邓龙;李健;陈福坤;梁卓;李延广;国建萍;林琨;时向民;单兆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舌鳞癌侵袭转移相关蛋白CD63-LEL结构域表达及纯化

    目的 构建pET-29a-CD63-LEL重组质粒,诱导蛋白表达,鉴定表达产物并纯化蛋白,为后续研究CD63-LEL蛋白对人舌鳞癌侵袭转移的影响奠定基础.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查询到的CD63-LEL基因序列,运用RT-PCR技术从TCA-8113细胞中获得CD63-LEL的cDNA序列,经PCR、双酶切及测序确定获得pET-29a-CD63-LEL重组载体后,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中,通过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lthio-β-D-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运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pET-29a-CD63-LEL融合蛋白.结果 成功构建了pET-29a-CD63-LEL重组质粒,经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在37℃,1 mmol/L IPTG诱导12 h pET-29a-CD63-LEL蛋白表达量高;在咪唑浓度为MCAC-80/100/200/500条件下可洗脱目的蛋白,Western blot检测Ni-NTA agarose纯化蛋白大小位于26 kU和35 kU处.结论 在大肠埃希菌中获得了pET-29a-CD63-LEL蛋白的大量表达,经镍柱亲和层析可得到较纯的pET-29a-CD63-LEL蛋白.

    作者:侯美玲;梁雪雪;谭李倩;刘文慧;王文;赵微;李新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