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0年12期文献
  • 自发性小脑出血86例临床分析

    目的:对自发性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CT结果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总结86例自发性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本病多见于60岁以上,以高血压为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包括小脑本身损害及邻近组织受压;预后与出血量相关;手术治疗良好率与内科保守治疗未见明显差异,但手术组良好者出血量明显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P <0.05).结论:CT是目前诊断自发性小脑出血的好方法;小脑出血的手术指征不应过于放宽,应综合考虑;出血量大于15 ml者内科保守治疗和出血量大于25 ml者外科手术治疗的死亡率均很高.

    作者:韩杰;吴崇巍;靳楠;赵宏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颅内蛛网膜囊肿29例报告

    目的:报告29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探讨其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有手术指征的27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分别采取了囊肿壁全切除术、囊肿壁大部切除建立与周围脑池交通、囊肿壁大部切除置管行蛛网膜下腔分流及切除病灶同时加用654-2明胶海绵贴敷等术式,结合文献加以分析讨论.结果:通过对临床症状及CT表现随访5个月~10 a,死亡率为零,除2例颅内蛛网膜囊肿全切除术后复发,1例缩小外,24例均治愈,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结论:颅内蛛网膜囊肿经手术切除并充分建立囊肿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之间的交通,保持各脑室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推荐手术同时加用654-2明胶海绵贴敷以提高疗效.

    作者:张秀亭;郭伟;董翠香;高荣祥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卧位排便对心功能、心率和血压的影响

    排便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尤其是卧位排便,由于病人不习惯这种体位,故常需多次屏气才能使大便排出,为观察卧位排便对人体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影响,我们做了以下实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潘海昌;潘伟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出血及二次开胸

    我院自1989-1999年,共行各种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术1 014例,其中27例(2.66%)因术后出血行二次开胸,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琦峰;王胜利;胡型锑;杨美高;赵曙光;黄宪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游离包皮内板片一期正位开口修复尿道下裂13例报告

    我院自1998年1月~1999年6月采用游离包皮内板片一期正位开口修复尿道下裂1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袁源湖;邹晓峰;黄明;肖运政;肖日海;邓春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腹腔内感染菌群调查

    本资料观察统计了我院1997年2月~1999年3月腹腔内感染的常见细菌和抗生素的敏感性, 并分期做了对照与比较.

    作者:马晓薇;马少林;马晓强;陈景伟;曹相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激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分析激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资料及方法:收治3例冠心病患者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有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3例均合并Ⅱ期高血压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为0.57~0.62,FS 0.28~0.30.经心肌核素扫描( 99mTc-Mi Bi)及心电图检查均提示前壁及下壁缺血.在全麻下经左胸前外侧第5肋间进胸,显露左心室壁,采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打孔器(梅曼公司HL-100型)在左室缺血区域打孔8~14个.结果:3例病人术后2周全部康复出院,术后无心律失常,无心衰及心肌梗死,术后心绞痛症状均全部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结论:激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对于国人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纤细,激光血运重建术适应症可适当放宽.

    作者:赵根尚;法宪恩;冯德广;庄世才;张大新;初佩俊;任曼曼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临床诊断冠心病而冠脉造影正常临床分析

    在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中约10%~30%冠脉造影正常[1],我们试对其病因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高进炬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肾素系统在胰岛素抵抗性高血压中作用的探讨

    目的: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角度初步探讨胰岛素抵抗(IR)时高血压及左室肥厚(LVH)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以高蔗糖饲料喂养8周形成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的大鼠(IRHR)(n=13)和正常对照SD大鼠(n=10) 为研究对象,用放免技术测定了其循环和心肌组织RAAS各成分的变化,并了解其LVH情况.结果:IRHR组血压、血清胰岛素(INS)、甘油三酯、醛固酮(ALD)、左室相对质量、心肌组织肾素活性(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其血浆RA、AngⅡ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光镜及电镜观察发现其左室心肌细胞明显肥大、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结论:高蔗糖饲料喂养SD大鼠可以形成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并有脂质代谢紊乱, 其高血压的形成可能与IR时的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HIS)有关.这种模型下HIS可能对循环RA 、AngⅡ不起或只起短暂作用,而其血浆ALD及心肌RA、AngⅡ水平的增高可能是其长期维持高血压的重要因素,其LVH的形成除与血压升高、INS的直接促增殖作用有关外,还可能与HI S引起的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的激活有关.

    作者:李忠艳;李长育;刘永娥;冯晓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泛影葡胺和甘露醇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

    本文对行泛影葡胺与甘露醇联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从1990年2月~1999年12月共收治肠梗阻病人626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273例,男性145例,女性128例,年龄为16~76岁,平均为51.3岁,均行泛影葡胺和甘露醇联合治疗.

    作者:丁昌林;胡兴明;范现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77例临床观察

    比索洛尔(bisoprolol,BSP)是新一代选择性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有明显的效应.我院自1997年7月起临床应用BSP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胡雅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近况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患病率达84.29%[1].由于对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从已知的研究成果:神经病变超微结构的变化;神经血流量改变;神经营养因子IGF的缺乏;酶动力学的异常和药物新剂型方面的改进入手.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叶酸对小肠粘膜损伤修复作用的观察

    我们对66例婴儿腹泻病人应用叶酸治疗,并对疗效进行分析.1 一般资料1.1 例数选择腹泻不超过1周,大便每日10余次者为所试对象.共66例,男36例,女30 例,年龄3~44个月.随机抽样分两组,实验组46例,对照组20例.

    作者:王松华;陈群;李润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原发性低颅压4例误诊临床分析

    现就我院1991-1999年收住的原发性低颅压4例误诊病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刘克蕴;李金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并发乙状结肠扭转误诊误治4例报告

    就我院1990-1997年遇到的4例成人先天性巨结肠合并乙状结肠扭转的误诊误治情况进行剖析,以探讨其有关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

    作者:贺德龙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进展

    由于人群的老龄化,高血压的高发病率和低控制率,溶栓或直接PTCA使大量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存活,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估计总发病率0.3%~2.0%,而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可高达3.0%~13.0%.在新诊断的心力衰竭病人,年死亡率35%~45%.心力衰竭是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住院治疗常见的原因之一.

    作者:胡大一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双眼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无力

    病历摘要患者,女,23岁,因双眼视物不清4个月,右下肢麻木3个月,于1999年1月30日入院.

    作者:高慧娟;黄永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面肌痉挛治疗进展

    面肌痉挛(facialspasm)在中、老年人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特别是女性尤为多见.面肌痉挛是指面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发作性无痛性收缩,常起始于眼轮匝肌,随即波及到口轮匝肌,只限于一侧面部,又称为半侧面肌痉挛.

    作者:丛志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的外科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退行性疾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变性,使得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浓度下降,多巴胺介导的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对此部位的乙酰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造成丘脑底核(STN)和苍白球内侧部 (Gpi)过度兴奋,从而产生PD的症状.PD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静止性震颤、运动减少和肌僵直,另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方面的异常.

    作者:李萌;凌锋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方案

    在治疗帕金森病(PD)前应首先区分疾病类型,PD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遗传变性性及异质性 4类,后3类则各自称为相应的帕金森综合征.各种抗PD药物仅是改善症状的对症治疗,但从疗效来看,则以原发性好,遗传变性性及异质性基本无效.

    作者:庄柏翔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帕金森病病因及发病机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较多见的神经变性疾病,5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 1.4%,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反射障碍为临床特征,病理表现为选择性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及残余多巴胺能神经元出现嗜酸性包含体--Lewy体.PD病因迄今不明,但近年来流行病学及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为揭示PD病因及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

    作者:刘焯霖;徐严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 全国第八届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纪要

    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胰腺外科学组主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医学会协办的全国第八届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9月19日至23日在杭州市隆重召开.

    作者:刘忠;关凤林;陈海龙;闻庆平;倪晓光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