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和研究直肠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佳治疗术式.方法对24例下段直肠癌经腹和肛门联合切除术,采用结肠与直肠末端进行吻合,并观察其术后排、控便功能效果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术后10~12周对排气和干便控制良好,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9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2%、59.8%.结论对于临床分期比较早和肿瘤分化良好/或由于病人拒绝Miles的下段直肠癌,选择经腹、肛门行保留直肠末端的联合切除术后行结肠与直肠末端吻合方法,除操作比较简单外,其术后可恢复或接近肛门正常排、控便功能.
作者:覃谦;李洪;廖爱毛;熊秋华;李君久;王力斌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青年人与老年人食管癌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年组63例(≤39岁)、老年组(≥70岁)146例的食管癌患者,并对两组病理特征、性别、诊疗过程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青年组男性患者居多(P<0.01).(2)青年组肿瘤浸润深(T4)(P<0.05).(3)青年组首次误诊率高于老年组(P<0.01).(4)青年组手术比例高(P<0.05),术后并发症少(P<0.01),但根治性切除比例低(P<0.05);而老年人倾向于放化疗.(5)3、5年生存率青年组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青年人与老年人食管癌相比,青年人男性患者比例高,病情进展快,恶性度高且易误诊,三早及根治性切除可提高远期生存率,综合治疗能延长生存期.
作者:刘彦中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为给临床新生儿小脑延髓池穿刺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4具新生儿尸体的小脑延髓池进行解剖观测,确定进针位置、方向及安全穿刺深度.结果穿刺点位于枕外隆凸下方31.2~46.0mm,平均(38.4±5.8)mm,即枕外隆凸至两侧肩峰连线垂直距的中、下1/3处,方向指向两侧额结节连线中点,小穿刺深度为13.0~21.3mm,平均(17.5±2.3)mm,大穿刺深度为16.0~24.4mm,平均(21.5±2.3)mm.结论按照上述穿刺点和进针方向,可以获得大的安全穿刺深度.
作者:刘荣志;田顺亮;贺生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方法对328例贲门癌手术切除的淋巴结分组检查,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淋巴结转移占61.3%,转移度22.7%,胸下段食管旁组转移21.0%,腹腔内转移53.0%.淋巴结无转移组和转移组生存率差异明显(P<0.000 1).结论病变长、浸润深、恶性度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病变累及下段食管时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明显增加.淋巴结转移与否是影响远期疗效的独立因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对生存率影响大.应常规行包括下纵隔与腹腔内的区域淋巴结清扫.
作者:陈于平;杨捷生;杨卫平;刘迪填;李华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行手术治疗的21例大肠癌合并糖尿病病人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1例均为2型糖尿病、行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切口感染23.2%(5/21)、吻合口瘘9.5%(2/21)、肺部感染14.3%(3/21)、腹腔感染4.8%(1/21)、无酮症酸中毒及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大肠癌合并糖尿病只要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合理应用胰岛素,可达到理想的外科治疗效果.
作者:毛国璋;曹晓东;胡学龄;冯运红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明了,诊断和治疗尚有争议.我科自1996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62例,均手术治疗,其中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58例.现对其临床诊断及手术时机探讨如下.
作者:朱深义;李丹;朱勤辉 刊期: 2004年第16期
2002年8月~2003年1月,我们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遮挡技术对预防感染起到明显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治疗组:在膝关节置换中运用遮挡技术共31例,其中女27例,男4例,年龄37~79岁,平均年龄53.6岁,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A)14例,骨关节炎(OA)16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
作者:陆晓文;吴岳嵩;徐卫东;孙来卿;马玉海;陆晴友;羊国民;陈昌伟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研究胰头癌手术中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的疗效情况.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胰头癌患者46例,随机分成两组,改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加区域性淋巴结清扫22例为观察组,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2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生存病例、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在癌肿直径大小、病理组织学分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经随访2~66个月,观察组死亡7例,对照组死亡17例,观察组死亡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5年生存病例高于对照组.结论胰头癌根治术中应用区域性淋巴结清扫可使淋巴结广泛得到清除,延长存活的时间,提高胰头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作者:李宗文;何日荣;吴永强;张甲佑;何国永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加盖岛状皮瓣法行保留尿道板手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119例保留尿道板加盖岛状皮瓣尿道成形术的手术效果.结果阴茎前、中型尿道下裂中手术成功率为91.93%(57/62),尿瘘发生率为8.07%(5/62);阴茎后型手术成功率87.71%(50/57),尿瘘发生率12.29%(7/57).结论保留尿道板加盖岛状皮瓣法适宜于阴茎前、中型尿道下裂且无或伴有轻度阴茎下曲者.
作者:马少锋;陈江谊;陆金荣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肿瘤外科诊治的价值及适应证.方法颅内肿瘤患者30例(包括脑膜瘤16例、胶质瘤4例、垂体腺瘤3例、听神经瘤4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皮样囊肿1例),术前3D-CTA检查,以容积重建法(VR)及大强度投影法(MIP)法等作图像三维重建处理,模拟手术入路.结果本组所有病例3D-CTA图像均可较清楚地显示肿瘤的生长部位、形态、大小等;并立体地将肿瘤与血管、颅骨及周围结构呈现,与手术及病理检查吻合,与MRI诊断效能一致.结论3D-CTA能作MRI的补充,对颅内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设计手术入路等有独到和重要的意义.
作者:邝昆琦;陈坚;张菁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医用纤维蛋白胶在胰腺切除术中应用对预防术后胰瘘的效果.方法2002年2月~2003年11月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21例,术中使用纤维蛋白胶;2000年2月~2002年1月行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或胰体尾切除术18例,未使用纤维蛋白胶,作为对照.术后3~10 d,观察两组胰瘘发生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用胶组21例病人中发生胰瘘3例,发生率为14.3%;未用胶组18例病人中发生胰瘘8例,发生率为44.4%,明显高于用胶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8例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中共发生胰瘘7例,用胶组和未用胶组分别为2例和5例,两组差异不明显(P>0.05);11例胰体尾切除术中发生胰瘘4例,用胶组和未用胶组分别为1例和3例,两组差异亦不明显(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减少胰腺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其使用为预防胰瘘的一种有效手段.
作者:杨俊山;孙广新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膈疝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1例创伤性膈疝患者受伤的原因、临床表现、各项检查的诊断价值和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18例(85.7%),漏诊3例(14.3%),术后痊愈19例(90.4%),死亡2例,病死率9.5%.结论创伤性膈疝以左侧多发,往往以胸痛、腹痛、气促、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常合并有其他脏器损伤,容易漏诊.钡餐动态X线胸腹联透,具诊断价值.手术径路主视胸腹合并伤情况选择.
作者:刘汉云;钟映玉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我院在1997年5月~2003年5月共收治胰腺损伤病人24例,现将胰腺损伤的外科诊治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1.5岁.外伤原因主要有:交通事故16例(66.7%),坠落伤4例,刀刺伤2例,枪伤1例,其他1例,其中复合性外伤18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的情况:脑外伤5例,胸外伤9例,脊柱四肢外伤7例,肾外伤3例,腹部开放性外伤6例,腹部闭合性外伤18例(75.0%).该组病例实施淀粉酶检查者共有14例,其中血淀粉酶升高者5例,占35.7%.尿淀粉酶升高者6例,占42.89%.腹部CT检查24例,疑为胰腺损伤12例.
作者:邵本深;高飞;韩力;赵荣宇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目的观察大肠癌组织中p21(WAF1/CIP1)、cyclinD1基因的表达,探讨其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技术,以鼠抗人p21、cyclinD1单克隆抗体,标记40例大肠癌组织和10例正常大肠组织,并分析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指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1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可见p21阳性表达,而大肠癌中p21阳性率仅为42.5%;cyclinD1在正常黏膜中未见阳性表达,在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0%.(2)p21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p21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p21阴性者(P<0.05),而与肿瘤大体类型、组织学分级和Dukes分期均无相关性;cyclinD1表达与大肠癌各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3)p21表达缺失、cy-clinD1过度表达均与患者预后相关(P<0.05).结论p21表达缺失、cyclinD1过度表达均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陈进才;雷联会;许延发;王曙逢 刊期: 2004年第16期
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的急腹症,其他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常有发生,罕少见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发生率则更高.本文对罕少见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病例进行分析.
作者:董米连 刊期: 2004年第16期
近年来由于CT、MRI等影像学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在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存在着突出椎间盘组织的吸收或缩小现象,研究表明生化机制可能在椎间盘退变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促进体内、外软骨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合成,影响椎间盘退变,这方面的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现将bFGF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李新志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能产生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的肿瘤,大多数位于肾上腺髓质,9%~23%的病例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副神经节系统.肾上腺外PHEO常见于20~40岁的成年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作者:孔垂泽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简称原醛症)是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发生病变时,分泌过量的醛固酮,使人体内分泌代谢产生一系列紊乱现象,典型表现为特征性高血压、低血钾、高醛固酮分泌及低肾素血症的综合征.自1955年Conn首次报告以来,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作者:蔡松良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皮质醇增多症是因肾上腺过度分泌糖皮质激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912年由Harvey Cushing首先报道,故又称库欣综合征(Cushing syndrome).皮质醇增多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发于20~45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3~8.
作者:叶敏 刊期: 2004年第16期
1APUD细胞系统的概念APUD细胞系统是一种神经内分泌系统(neuro-endocrine system),由Pearse[1](1968)首先提出.目前已知该系统含有40种细胞,存在于身体各个部位,当这类细胞增殖或发生肿瘤时,即出现各自特有的内分泌激素临床征象[2,3].此类细胞具有摄取生物胺前体和脱羧功能,合成生物胺和多肽类激素.
作者:吴永安 刊期: 2004年第16期
儿童儿茶酚胺增多症其实体主要包括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髓质增生、肾上腺外(异位)的嗜铬细胞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属于APUD细胞,即神经内分泌细胞系统,可产生多种生物胺及多肽物质.嗜铬细胞瘤可以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变.儿童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很少见,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可以发生在儿童期的任何年龄段,但以6~14岁多见.男孩略多于女孩,为3:2.儿童表现特征为:肾上腺外(异位)及多发嗜铬细胞瘤比成人多.
作者:眭元庚 刊期: 2004年第16期
由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髓质增生(AMH)都分泌过量的儿茶酚胺并由此而产生相似的临床症状,故统称为儿茶酚胺增多症.由于本病确认的历史较短,临床上又比较少见,有必要对本病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性问题再加阐述.
作者:孙则禹;甘卫东 刊期: 200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