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年19期文献
  • 脑血管病患者的纤溶、凝血指标变化及干预治疗

    目的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正常对照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对急性脑梗死干预治疗后这些指标的变化.方法对上述患者常规行t-PA、TM、PAI、D-dimer 4项检查,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治疗后再查这些项目.结果TM: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D-dimer:急性脑梗死、陈旧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与陈旧性脑梗死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t-PA:急性脑出血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急性脑出血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正常对照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PAI: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与正常对照组之外的其他组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各类脑卒中存在着明显的纤溶和凝血异常,测定t-PA、TM、PAI、D-dimer对判断卒中的类型、严重程度、疗效、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胡文立;陈宇丹;徐霁华;米和音;庞宝森;王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O、T-AOC及血浆AT-Ⅲ、APTT、t-PA改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后血清一氧化氮(NO)、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的改变,以探讨其与抗自由基、抗凝及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ACI患者106例,入院时即采集静脉血,进行NO、T-AOC、AT-Ⅲ、APTT及t-PA检测,并设104例体检对照.结果ACI组AT-Ⅲ及t-PA活性较对照组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NO、T-AOC、APTT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抗自由基治疗ACI地位不那么重要,ACI时机体不一定处于高凝状态,梗死病因复杂.ACI时应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颜凯世;阚明晴;伏开新;齐华国;林福军;邵爱平;张再伦;刘文仕;王余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鞘内注射氨甲蝶呤和地塞米松治疗重症中枢神经狼疮初探

    目的探讨氨甲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效果.方法对20例鞘内注射的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头颅CT或MRI进行分析,并与41例无鞘内注射者的死亡情况对比.结果20例中除1例死亡外,其他均明显改善或完全缓解;脑脊液压力明显下降,蛋白降低,糖升高,但后二者无统计学差异;4例ANA阳性者全部转阴.结论氨甲蝶呤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治疗SLE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明显效果,尤其是有定位表现者,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副作用轻且少,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许杰州;孙明亮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几何构型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左心室几何构型对左心房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38例患者和86例正常者(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检测.依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将138例EH患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组(58例)、向心性重构组(22例)、向心性肥厚组(21例)、离心性肥厚组(37例).应用单元和多元回归分析观察左房内径指数(LADI)、左房射血力(LAEF)与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EH各左室构型组的LADI、LAEF较对照组增大(P<0.05~P<0.01).结论LADI、LAEF增大出现于EH患者左室肥厚之前,并存在于各种左室几何构型中.肥厚性左室构型、年龄、收缩压(SBP)分别与左房扩大及做功增强相关,是导致EH患者左房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史卫国;袁佩芬;秦丕效;丁灵芝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诊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降与中远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诊溶栓后心电图抬高ST段的回降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远期顸后的关系.方法对35例AMI急诊溶栓后ST段的回降幅度进行分级分组(平均回降幅度A组≤30%,B组31%~69%,C组≥70%),比较各组发病后第2周和第3个月心绞痛发作和心功能情况.结果溶栓后2 h心电图ST段回降幅度越大,患者发病第2周和第3个月的心绞痛发生率越低.心肌梗死后2周和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C组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第3个月射血分数也高于A组(P<0.05).结论对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回降的幅度进行分级,可能有益于急诊溶栓患者中远期预后的判断.

    作者:钱远宇;郭彤;孟庆义;刘桂玲;刘金华;李良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DSA能明确诊断,显示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的情况.52例栓塞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单纯真丝线段栓塞36例,真丝线段和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联合栓塞16例.栓塞程度: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者12例,畸形血管团减少75%以上者21例,畸形血管团减少在50%~75%者11例,畸形血管团缩小不足50%者8例.结论DSA检查是脑动静脉畸形合理而可靠的诊断方法,有利于估计其预后并制订治疗方案,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孙清荣;刘卫金;程相晨;梁开运;夏良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胸腺脂肪变与成年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成年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的胸腺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对正在接受临床治疗的成年人O-MG患者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20~55岁,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其中16例增强扫描.对照组50例为相同年龄段非重症肌无力患者(N-MG),其中20例增强扫描.观察两组胸腺变化关系包括脂肪变、增生、占位效应等.结果(1)胸腺脂肪变O-MG组25例,对照组8例.(2)胸腺增大:O-MG组4例,其中2例含结节灶;对照组无一例增大.(3)胸腺出现占位病灶仅见于O-MG组5例.(4)胸腺未发现异常:O-MG组16例,对照组42例.(5)统计学处理显示:胸腺脂肪变O-M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胸腺的异常率比较,两组同样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胸腺脂肪变是成年人O-MG患者常见和主要异常变化.MRI能提供胸腺形态和组织变化的客观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和疗效观察.

    作者:王颖;李志钊;彭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127例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特征

    目的探讨卒中患者急性期脑血管血液动力学(CVHD)指标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7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在发病1周内进行CVHD检测,分析各检测指标的特征.结果与对照组CVHD测定值比较,平均血流速度、血流量、大血流速度、小血流速度和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均有明显降低(P<0.01),而脉搏波速、外周阻力、特异性阻抗以及临界压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结论卒中发病1周内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CVHD检测能较敏感地反映脑血管供血不足或预警卒中发生.

    作者:林航;杨渤生;陈兴国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首选托吡酯单药治疗儿童癫疗效观察--附202例报告

    目的观察首选托吡酯单药治疗儿童癫癎的疗效.方法对202例癫癎儿童首选托吡酯治疗,其中部分性发作103例,全身性发作93例,首日0.5~1.0 mg/(kg·d),1日2次口服,每7 d加量1次,目标剂量4~10 mg/(kg·d);West综合征4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2例,首日剂量1.0 mg/(kg·d),1日2次口服,每1~3 d加量1次,目标剂量10~15 mg/(kg·d).治疗1年后根据发作频率,将疗效分为完全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结果103例部分性发作患儿治疗后完全控制86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12%;93例全身性发作患儿治疗后完全控制67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32%;4例West综合征治疗后完全控制1例,有效3例;2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有效2例.结论托吡酯是一种广谱、安全、高效的抗癫癎药物,适用于小儿各型癫癎的单药治疗.

    作者:李海波;常桂芬;郭虎;吴惠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心衰患者用卡维地洛心排量和血心钠素与一氧化氮的变化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用卡维地洛对血浆心钠素(ANP)、一氧化氮(NO)和心排量(CO)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10 mg/d),在治疗和观察期满3、6个月分别测ANP、NO和CO.结果CHF患者用卡维地洛治疗后ANP、NO和CO各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CHF时血ANF、NO和CO的变化是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特征性变化,而卡维地洛则可以改善上述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李月华;董利军;刘晓红;赵美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血红素氧合酶-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将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48例).并选择冠脉造影正常的40例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心绞痛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1的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HO-1表达的程度及强度.通过Westem blot对HO-1表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HO-1表达于胞浆.冠心病患者HO-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HO-1表达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0.01).结论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HO-1的表达水平升高.

    作者:陈宋明;李玉光;王东明;王伟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和高血压的关系.方法222例高血压患者,男123例,女99例,平均年龄(48.68±11.05)岁,测定其静息心率,并进行分组研究.结果高血压组静息心率(88.78±9.75)次/min,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2.76±6.99)次/min,P<0.05,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组高于无左室肥厚组,P<0.05.结论静息心率与高血压痛有关系,是一个危险因子.

    作者:王鼎铁;王丽萍;张桂华;贺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106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小儿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儿童时期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其诊断数量亦明显增多,已成为小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1].川崎病的主要危害为其心血管并发症,特别是冠状动脉损害.预防川崎病并发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进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辅以阿司匹林和潘生丁口服.然而,由于川崎病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尤其是在出现指(趾)端脱皮之前,给早期治疗带来困难.为加强对该病早期临床特点的认识,本文对我院自1999年1月~2003年9月收治的10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绪武;赵晓红;鞠红;陶哲;石丽杰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血浆C反应蛋白对心绞痛患者和心脏病事件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心绞痛患者和心脏病事件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11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及33例正常对照者的hs-CRP含量,并按危险度高低分为Braunwald Ⅰ、Ⅱ、Ⅲ级,分别比较各级的hs-CRP含量,观察各级的心脏病事件发生率.结果(1)UA组与SA组比较,hs-CR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2)Braunwald Ⅰ、Ⅱ、Ⅲ级hs-CRP浓度,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脏病事件发生率依次增加.结论hs-CRP含量反映冠脉病变炎症反应的程度,UA患者的hs-CRP含量随Braunwald分级增加而依次增加,心脏病事件发生率也依次增加,hs-CRP含量可用于UA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测预后的指标.

    作者:胡庆美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变化与临床关系

    目的分析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探讨NSE在乙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NSE含量.结果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含量在初期即有增高,极期达高峰,恢复期下降.比较各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NSE含量,显示初期和极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E含量的测定对乙脑患儿脑损伤程度的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刘泽明;赵建文;余光开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连续收治的222例AMI患者,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46例为观察组,其余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症状不典型多,常合并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病死率高.结论AMI并2型糖尿病合并症多,预后较差.

    作者:邓兴臣;冯愉态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心肌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动态变化.方法对92例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者进行血清cTn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检测.结果发病后3 h cTnT 阳性检出率为53.8%,明显高于CK(20%)、CK-MB(23.1%);中毒后5d cTnT阳性检出率为69.2%,而CK和CK-MB仪为8.0%和4.0%.结论(1)急性氟乙酰胺中毒者存在急性心肌损伤.(2)血清cTnT能早期确切诊断急性心肌损伤,有较宽的时间诊断窗,是心肌损伤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徐瑞华;杨忠;曹蓉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ATP对风湿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经右心房输注三磷酸腺苷(ATP)对心脏术后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15例确诊为风心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早期经右心房输入30~100μg/(kg·min)的ATP,观察用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与用药前相比,小剂量[30~70μg(kg·min)]输入ATP,在不降低平均体动脉压的前提下,特异性地降低肺动脉压力(P<0.01)和肺血管阻力(P<0.01).大剂量输入[100μg/(kg·min)]ATP,在明显降低平均肺动脉压(P<0.01)的同时,平均体动脉压也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P<0.05).肺循环阻力与体循环阻力都呈现减低趋势.结论对于风心病肺高压,利用ATP半衰期很短的特点,经右心房输注ATP,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可呈现选择性的肺血管扩张效应.

    作者:闾夏轶;王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原发性非炎症性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2例

    例1,女,21岁,未婚.因突然头痛1周,伴呕吐、精神异常3 d于2003年11月29日入院.1年前曾患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治疗痊愈,无中耳炎病史.查体:T 37.4℃,P 85次/min,R20次/min,Bp100/60mm Hg(1 kPa=7.5 mm Hg),神志清,表情呆,言语表达时有不准.双视乳头水肿,颈部抵抗感,双克氏征(±);四肢肌力5级,双巴氏征(-).

    作者:孙美华;石义亭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心肌炎酷似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1例

    患者,女,38岁.因畏寒、发热(体温38~39℃)、头痛、腹泻、活动后明显心慌,第5天就诊入院.体检:T 38.4℃,P115次/min,R 20次/min,8888/mm Hg(1 kPa=7.5 mmHg).

    作者:边亚和;姜春玉;马晓明;赵霞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析与研究

    目前,我国在学龄儿童中,感觉统合失调的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10%,而且,在一些大城市的发生率更高,由于这些孩子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严重地威胁着儿童的身心健康,此项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医学界、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小儿心理、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科研课题.为帮助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摆脱困难,促进其身心健康,本文就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分析与研究作如下综述.

    作者:高正春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血管活性物质与血压的近日节律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业已证实,人体各系统的生理活动与生化现象均具有明显的节律现象,其中又以近日节律(节律周期接近24h)为常见.人类心血管系统的各种生理现象与病理事件均表现为典型的近日节律.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血压昼夜节律的临床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发现血压的时间生物学特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儿茶酚胺、血管内皮系统等血管活性物质在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现就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郭艺芳;刘坤申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硝酸酯类药物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首次进入医疗实践是19世纪后叶,第一个引起医学界兴趣的硝酸酯类物质是硝酸异戊酯,1867年英国爱丁堡一名医生Lander Brunton发现其治疗作用.

    作者:杜志民;吴杏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密切相关,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及血栓形成则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主要原因.ACS是近年来提出的有关冠心病诊断的新概念,其包括了不稳定型心绞痛、Q波心肌梗死、非Q波心肌梗死及心脏缺血性猝死;ACS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存在,继而发生了痉挛、破裂、出血和血栓形成.由于血栓形成与血小板黏附及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强及纤溶活性减弱等有关,故抗血小板治疗及抗凝治疗在冠心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本文仅就冠心病抗凝治疗的有关问题作一简介.

    作者:宋治远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冠心病的调脂治疗

    长期研究表明,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中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冠心病发病及其相关心血管病事件重要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病人需要长期调脂治疗.冠心病一级干预预防研究中,美国Framingham研究显示血清胆固醇每降低1%,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

    作者:于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自从1979年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获得成功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不但挽救了数以百万计人口的生命,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在我国溶栓治疗已日益完善,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项有效措施.

    作者:齐国先;佟利剑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

    近年来,人们已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病机制是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的破裂,由易损斑块的破裂引起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凝系统,形成血栓.根据血栓是否自溶,是否完全阻塞血管而在临床上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所以,在临床治疗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则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杨新春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人类缺血性脑血管病遗传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自1970年Kannel等人依据流行病学调查首次提出遗传因素参与脑血管病发病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证实了脑血管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脑血管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是加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探寻更有效治疗方式的关键所在.由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卒中的80%以上,国内外的研究重点多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作者:霍阳;姜红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胸闷四肢乏力酸痛酶谱异常

    病历摘要患者男,51岁,因发现血脂高8年、血压高5年、胸闷伴四肢乏力酸痛3 d于2003年5月13日入院.患者8年前体检发现血脂高,经饮食控制后复查仍高,长期间断服用益多脂、月见草油胶丸、烟酸等药,效差.多次查血胆固醇波动于7.4~11.1 mmol/L,甘油三酯波动于2.5~9.9 mmol/L.

    作者:周春蕾;王达理;楼建英 刊期: 2004年第19期

  • 华法林负荷量及依负荷量推算维持量的研究进展

    华法林是抗凝的选用药,通过抑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的合成(如凝血酶原因子Ⅶ、Ⅸ、Ⅹ,蛋白C、蛋白S)而发挥其抗凝作用;用药后体内凝血因子Ⅶ的水平于24 h内迅速降低,但由于因子Ⅱ的半衰期较长,3 d后仅降至正常水平的50%,通常用药3 d后才能充分显示抗凝效应[1,2].

    作者:罗伟良;申源生;朱伟燕 刊期: 200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