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血管畸形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的疾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症状.由于该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和有效可靠的检查方法,给临床诊治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年收治的20例胃肠道血管畸形患者的诊治情况,现总结如下.
作者:沈伟;李德春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肺、食管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控制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纳入902例肺、食管择期手术病人,观察切口感染及相关因素,并对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式等15项变量与切口感染的关系,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肺、食管手术切口感染率为3.66%.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血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式中的多切口手术、失血量、术后诊断为食管上段癌与切口感染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筛选出3个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术后血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多切口手术(P<0.05).结论肺、食管手术后血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采用多切口手术与切口感染有着密切联系,手术后血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应注意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蒋雷;陈晓峰;高文;石应康;赵雍凡;周清华;童稳圃;丁嘉安;姜格宁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比较胃癌术后早期低热量肠内外营养支持对胃癌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123例可切除胃癌病人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7例术后第2天开始接受低热量肠内营养.B组56例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接受低热量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免疫指标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与B组相比,A组术后血IgA、IgG、IgM下降较少(P<0.05),而CD3和CD4/CD8在A组更易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两组的血清CRP变化在术后第4天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第8天,A组血清CRP下降明显(P<0.01).结论早期低热量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胃癌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改善.
作者:王敏;詹利永;韩文兰;陶素萍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中nm2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研究,并对所有病例进行了随访.结果65例胃肠道间质瘤nm2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良性90.9%(20/22)、潜在恶性89.3%(25/28)、恶性80.0%(12/15);三者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恶性组nm23阳性率:有转移的为85.7%(6/7),无转移的为75.0%(6/8),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65例PCNA平均标记指数分别为:良性34.5%、潜在恶性62.3%、恶性88.7%;三者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转移组PCNA指数为95.4%,无转移组PCNA指数为73.6%,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m23蛋白检测无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检测PCNA有助于判断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及预测预后.
作者:邹继彬;黄广恩;张炽新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48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术中膀胱黏膜下、切缘注射白细胞介素-2(IL-2),术前术后膀胱灌注卡提素+IL-2或卡介苗(BCG)+IL-2.结果随访6~48个月,两组各复发2例(8.3%).卡介苗+IL-2组17例有膀胱刺激症状,其中3例肉眼血尿.结论术中膀胱黏膜下、切缘注射IL-2及术前术后灌注卡提素+IL-2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毛和平;李韶山;赵杰;刘志斌;张英杰;史华胜;郑航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手术中大出血预防与处理的方法.方法分析1981-2003年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148例PRT手术中发生大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中大出血12例,发生率8.1%.12例中平均出血量1 233 ml,术中输血量平均1 066ml,伴出血性休克4例,无因出血而死亡.结论骶前纱块填塞是简单有效的止血方法.采取有效地防治手术中大出血的措施与方法,可提高PRT手术切除的成功率.
作者:田兆仑;何东生;王明才;申耀宗;于世良 刊期: 2004年第20期
急性肠套叠患儿手术中发现肠套叠已经完全复位或大部分复位的病例并不少见.误施手术不仅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且增加了发生意外的风险.我们统计了2000-2002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张连德;赵玉玮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结核性食管呼吸道瘘极为罕见.现将我院1980-2003年收治的3例患者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作者:孙松汉;程正波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肠穿孔的特点及治疗,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1例新生儿胃肠穿孔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原发疾病中先天性肠闭锁2例,胃壁肌层缺损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先天性巨结肠7例,肠旋转不良2例,特发性穿孔4例.治愈12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3例.结论新生儿胃肠穿孔病因复杂,一旦诊断确定,应尽早手术,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有效术后管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陈聪德;陈肖鸣;李仲荣;刘平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对比性地研究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TUVP)与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割术联合电切术(TUVP+TU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方法收集TUVP组和TUVP+TURP组的临床病例,观察手术前后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以及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结果术后12个月,两组术后各参数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即两组的治疗效果相似.近期并发症比较:联合治疗组稍优于TUVP组.结论两种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均有效,TUVP+TURP在近期并发症方面稍优于TUV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黄晓军;姚茂银;杨建军;苑章;苏昀;柳靖;杨关天;张晓文;霍明东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输尿管石街的处理方式.方法对32例输尿管石街病人应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同时放置双J输尿管支架管,确切引流尿液.结果32例病人全部完成碎石、排石;其中26例一次完成碎石,3例二次完成碎石,1例三次完成碎石;2例合并梗阻性肾盂肾炎,先行肾造瘘,再行输尿管弹道碎石,效果良好.结论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石街的首选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成功率高的优点,能较快较好引流尿液、挽救肾功能.
作者:钟明;唐顺利;李凯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在胃肠钡餐和胃镜及CT中的表现,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术前诊断的方法,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对胃肠钡餐和胃镜及CT在39例经手术和病理学确诊的胃恶性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钡餐对胃恶性淋巴瘤的术前诊断率为46.1%.胃镜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仅有59.0%.CT对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达91.2%.结论术前胃镜和胃肠钡餐联合应用可使胃淋巴瘤的诊断率提高到82.1%,结合CT检查,可使术前诊断率明显提高(91.2%).借助CT表现可以和胃癌区别开来并可以协助临床确定病变的分期和预后.幽门螺杆菌(Hp)及Ki-67、p53、bcl-2免疫标志物的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察有无复发可能.
作者:叶金明;瞿丽;周娟娣;陈辉;房房;王国良;施政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为了有效地救治重症急性胆管炎(ACST)病人,达到降低病死率.方法通过对36例ACST病人治疗预后的回顾性分析,找出该类疾病治疗的一般规律性.结果5例死亡,31例抢救成功,从中摸索出手术治疗的时机应在病人Charcot三联征的基础上尚未发生较重休克和神经精神症状之前较为安全.结论重症急性胆管炎是一个多样化临床病理过程,必须早期在未发生严重肝脏及多器官损害之前,不失时机地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并减压引流.
作者:卢国仁;赵汉鹏;陈汉杰;卢冬青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总结吻合器和吻合环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经验.方法全胃切除后用Roux-en-Y方式重建消化道,其中食管空肠吻合由吻合器完成,而空肠之端侧吻合则由手工缝合或用可降解吻合环完成.结果本组56例食管空肠对端吻合及空肠端侧吻合均获一次性成功,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等.手术时间1 h30 min~5 h 10 min,平均2 h 40 min;其中,加用吻合环完成空肠端侧吻合者平均手术时间仅为2 h10 min.术后6~12个月随诊检查胃镜或钡餐,54例吻合口愈合良好,仅2例出现吻合口狭窄,并通过气囊扩张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与传统手工吻合相比,吻合器和吻合环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有利于防止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我们认为只要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尽量采用一次性吻合器和吻合环重建消化道.
作者:陈小春;张桂英;潘凯;夏利刚;陈杰;郭春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我科自1998年12月~2003年3月手术治疗支气管异物1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其中儿童9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10.2岁;成人1例,28岁.病程2~30 d,平均16.1 d.8例有明确吸入史,2例因发热、咳嗽、咳痰内科治疗1个月,进一步检查而发现.
作者:刘瑞林;李永军;周连亚;石彦涛;王有富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影响脑转移瘤手术治疗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转移瘤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成6组,统计分析各组治疗结果.结果1年生存率为48.6%,2年生存率为14.3%,5年生存率为2.9%.手术加放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4.6±1.8)个月,显著高于单纯手术组的(8.3±1.9)个月(P<0.05).手术加化疗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0±3.5)个月,与单纯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转移瘤经外科治疗后预后仍差.手术后结合放疗优于单纯手术,而手术后化疗不能有效地延长脑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周忠清;梁冶矢;张劲松;石祥恩 刊期: 2004年第20期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发生的癌称为残胃癌(gastric stump carcinoma,GSC),我院从1994-2003年共收治GSC 8例,占同期住院胃癌1.6%(8/492),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病例共8例,全部为男性,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1.8岁.距胃大部切除手术时间17~36年,平均28.3年.
作者:雷玉涛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跖肌腱扇形膜片治疗跟腱严重马尾状损伤的术式及结果.方法对18例急性闭合性跟腱严重马尾状损伤患者,在改良Kessler法端端吻合的基础上,采用跖肌腱扇形膜片加固术.结果平均随访14.2个月,按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评估,优15例(83.3%),良2例(11.1%),优良率为94.4%.结论跖肌腱扇形膜片可应用于跟腱严重马尾状损伤的患者,手术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潘哲尔;张纯武;王莹;叶澄宇;朱雄白 刊期: 2004年第20期
根据WHO的报道,前列腺癌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1].早期筛选和早期诊断尤为重要.PSA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问题而使应用受到限制,近些年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相关PSA的研究.一些指标的联合应用,在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筛选率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操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志宇;范治璐;张智勇;刘用楫;李霞 刊期: 2004年第20期
非小细胞肺癌(NSCLC)Ⅰ、Ⅱ期患者,在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占半数,远处转移在复发病例中占大多数,总体疗效难以令人满意,新辅助化疗(即术前化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作者:丁嘉安;周逸鸣;周晓 刊期: 2004年第20期
胸腔镜的早应用是在1910年,瑞典医生Jacobeaus首次应用膀胱镜来观察胸腔内结构,松解胸腔黏连,使肺萎陷以治疗肺结核.加世纪80年代末,随着电视胸腔镜、电子技术以及胸腔镜专用器械的发展,使胸腔镜技术逐渐完善.近二十年来,胸腔镜(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ST)已应用于多种胸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胸腔镜手术治疗与常规开胸比较具有胸壁创伤轻、切口美观、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文主要讨论胸腔镜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熊海;王锦光 刊期: 2004年第20期
肺癌是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长快、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威胁大的恶性肿瘤.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的治疗问题尤为棘手,有关其治疗的方法、模式等仍存在较多争议[1].本文拟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LANSCLC治疗的争议与共识作一介绍,希望对从事肺癌临床研究的同道有所裨益.
作者:周清华 刊期: 2004年第20期
淋巴结转移是肺癌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肺癌手术根治性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对指导肺癌淋巴结廓清、提高手术根治性及改善其预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作者:李玉;王润智 刊期: 2004年第20期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其病死率已占恶性肿瘤的首位.外科手术仍然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主要的方法,但与其他癌种相比,治疗效果不佳.肺癌外科手术后,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不是局部复发,而是远处转移.Matthews等报告了在行根治手术后30 d内由于其他疾病而死亡的202例患者中,尸检发现29例(24%)有远隔脏器转移存在.
作者:顾春东;李锦绣;熊海 刊期: 2004年第20期
我院自1999年5月~2003年9月,在126例肺切除术中应用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支气管残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男78例,女48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56.4岁.其中原发性支气管肺癌112例,支气管扩张6例,结核性毁损2例,肺囊肿2例,肺良性肿瘤、炎性假瘤4例,肺隔离症、肺曲霉菌病各1例.行肺叶切除114例,全肺切除12例.其中合并糖尿病18例,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19例.
作者:曹建军;刘伟;樊汉利;况成明;王宏宇 刊期: 2004年第20期
肿瘤的微转移(micromatastasis)是指非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的微小肿瘤细胞灶.常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常规的检查方法如CT、MRI、普通的病理检查都很难发现[1].许多肿瘤(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及妇科肿瘤)患者在手术治疗时临床未见有转移,但相当一部分患者术后仍有复发,这可能与患者在手术时未能清扫淋巴结、骨髓及腹腔内的微小转移灶有关.因此,肿瘤微转移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检测肿瘤微转移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方法及肿瘤标志物,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技术发展,微转移的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孔德玲;侯爱芬 刊期: 2004年第20期
目前认为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可能是由于支配括约肌的重要神经受损或对Oddi括约肌的器械损伤所致,但多数病人的病因不明.十二指肠乳头良性狭窄分为两种类型:(1)Oddi括约肌狭窄(sphincter of oddi stenosis,SOS)和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kinesia,SOD).此两型间的区别很困难,甚至无法区分.可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作者:杨维良;张新晨 刊期: 200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