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4年3期文献
  • 口服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观察口服莫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30例,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宋莹;方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常见肺段病变的CT诊断

    目的分析慢性肺炎、肺结核和肺癌引起的肺段病变的CT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4例肺段病变的CT资料(15例慢性肺炎、12例肺结核、17例肺癌).全部经病理、痰检结核菌证实.重点观察病灶的外形、边缘、密度、支气管和邻近改变.结果大多数肺段病灶均有2~3个以上的CT层面呈楔形或锥状(尖朝向肺门,底部位于肺外周),少数病灶需将各个层面叠加起来方呈锥形外观.慢性肺炎病灶边缘多稍内凹或平直,楔尖支气管通畅,未见结节;密度较均匀,可见支气管气相或支扩;底部相邻胸膜增厚明显.结核病灶边缘常不规则或模糊;密度不均;楔尖未见结节,可有支气管狭窄;卫星病灶和胸膜增厚较多见.肺癌病灶边缘可见外凸;密度均匀或较均匀;楔尖支气管阻塞和结节.诊断符合率75%.结论三种肺段病变CT表现有一定特点,诊断时须综合分析各种征象.不典型病例的诊断有赖于病理.

    作者:柯维旭;马伟宁;孙佩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耐药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肺癌耐药性形成机制,已成为肺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1].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耐药的原因较多,肺癌耐药机制复杂.肺耐药蛋白(lung resistance protein,LRP)、多药耐药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是近年发现的肿瘤耐药相关基因,在肺癌耐药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本实验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RP、MRP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与临床的相关性.

    作者:徐建芳;周彩存;易祥华;孔洁;张容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下呼吸道厌氧菌感染83例临床研究分析

    我们于1998年5月~2002年10月对217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纤维支气管镜镜检刷取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范迎胜;张彩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院内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研究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病人血及分泌物分离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符合院内感染并剔除重复株后共44株,复习临床资料及药敏结果.结果感染多见于呼吸道(32/44,72.7%),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侵袭性操作,药敏结果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分别为 6.8%及9.1%.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常见的院内感染致病菌,ICU病房的分离率高,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操作、对该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检测,有利于预防及控制医院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

    作者:季蕴辛;黄志刚;李明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期间发热的原因和处理

    目的调查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病人发热的原因,探讨其处理对策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7月~2002年12月机械通气发热病人76例.结果机械通气期间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发热60例(78.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40例(52.6%),鼻窦炎5例(6.6%),原发革兰阴性菌败血症5例(6.6%),导管相关性败血症3例(3.9%),难辨梭菌性结肠炎3例(3.9%),脑脓肿2例(2.6%),尿路感染2例(2.6%);非感染性发热16例(21.1%),其中脑出血6例(7.9%),输血后发热3例(3.9%),药物热2例(2.6%),急性坏死型胰腺炎2例(2.6%),肺癌2例(2.6%),心肌梗死1例(1.3%).非感染性发热很少超过38.9 ℃,且持续时间多小于72 h.结论机械通气间发热的原因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大多数为感染性的,尤其以VAP常见.合理的处理需要一套全面的、系统的诊治程序,首先排除非感染性原因,然后确定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

    作者:左六二;荣福;郭苏;罗冠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纵隔型肺癌的诊断--附27例分析

    目的探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方法.方法收集纵隔型肺癌27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结果.结果纵隔型肺癌早期多伴有呼吸道症状;X线及CT表现为中央型、周围型及隐匿性3种;病理学检查多为鳞癌.结论紧密结合临床症状,认真把握影像学特点,早期进行病理学检查,可提高纵隔型肺癌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章必成;杜光祖;孙志强;李欣;高建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尿κ轻链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价值初探

    目的探讨尿κ轻链(KLC)在早期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分别以散射比浊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尿KLC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 结果 2型糖尿病组尿KLC高于对照组(P<0.001).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组尿KLC高于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对照组(P<0.01).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大部分同时存在尿KLC和UAER的升高.尿KLC和UAER两种方法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非常显著关联性,且诊断结果无差别.在9.91 mg/dl水平,尿KLC诊断早期DN有较高的特异性. 结论尿KLC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肾小管病变指标,因与UAER存在分离现象,和UAER联检可更好地早期诊断和监测糖尿病肾病,建议尿KLC≥9.91 mg/dl为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界限值.

    作者:官莉莉;顾维正;朱麒钱;斯徐伟;马静波;叶飞;丁建仁;谢科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22株阴沟肠杆菌的耐药特性分析

    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近年来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被感染人群极高的病死率[1,2].及时了解该菌的感染部位及耐药特性,可为临床治疗和控制其感染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陈青松;谢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经胸针吸肺活检引起气胸的危险因素探讨

    目的研究经胸针吸肺活检(TNAB)引起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 424例符合穿刺指征患者予同样的方法行经胸针吸肺活检,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穿刺针的直径,病灶的直径、深度,肺叶位置和患者肺功能与气胸的关系.结果出现气胸43例,发生率10.1%.年龄与气胸发生有关, 气胸组平均年龄高于无气胸组(P<0.01),直径小的病灶增加气胸发生率(P<0.01),位置深的病灶增加气胸发生率(P<0.01).气胸组FEV1%、FEV1/FVC低于无气胸组(P均<0.01),穿刺针的外径粗细与气胸发生率有关,外径粗气胸发生率高(P=0.0397).结论年龄、病灶直径和深度、肺功能和穿刺针直径与经胸针吸肺活检并发气胸有关.术前予肺功能检测是必要的.

    作者:李文;吴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557例,其中脑梗死组200例,无脑梗死组357例,测定血压(Bp)、血甘油三酯(TG)、血胆固醇(TCHO)、空腹血糖(FBG)和血空腹胰岛素(FBI),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Bp、TG明显高于无脑梗死患者,分别为Bp(198.3±27.3)mmHg、(163.4±25.4) mmHg,TG (1.9±1.2) mmol/L、(1.4±0.9) mmol/L,P<0.05;而ISI则显著低于糖尿病无脑梗死组患者分别为(-0.012±0.870)、(0.156±0.800),P<0.05.脑梗死组血TCHO亦高于无脑梗死组为(5.6±1.5) mmol/L、(5.0±1.0) mmol/L,P<0.01.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高血脂是促使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瑨;殷常乐;张名学;李晓鹏;董秋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6例临床分析

    将我院2000-2002年收治的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6例做一临床分析.

    作者:苏波;陈海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胰岛素抵抗对脑卒中的影响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与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研究结论也较为肯定,但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还存在争议[1~3].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IR[1,2,4,5].本文就IR对脑卒中的影响作一简述.

    作者:刘琮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糖尿病肾病的诊治现况

    随着糖尿病患者寿命的延长,其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肾病(DN)所致的尿毒症已成为主要死因之一.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病、肿瘤之后第三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DN是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DN一旦发生就常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衰(ESRD),如何在早期阶段就能发现这类疾病,进而进行干预治疗是关键所在.

    作者:程立新;何东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嗜酸细胞性肺炎

    1 概述嗜酸细胞性肺炎是一种与肺嗜酸细胞浸润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与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药物过敏等有关,但很多病因不很明确,发病机制亦不清楚.本病亦可称为:嗜酸细胞肺浸润、嗜酸细胞浸润性肺炎、肺嗜酸细胞增多症、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等,这有待今后进一步统一.

    作者:何权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寄生虫性肺炎

    非寄生虫流行区的寄生虫性肺炎较细菌性、病毒性肺炎发病率低,故常被误诊.笔者认为寄生虫性肺炎感染的提示:(1)来自寄生虫流行区域有可能感染的环境.(2)免疫功能降低的慢性病人.(3)胸片有炎性浸润或病变有迁移征象.(4)痰呈果酱、巧克力样或血痰,或含异物样痰.(5)末梢血嗜酸粒细胞增多.(6)寄生虫感染常为全身性,故尚可有其他部位的相应表现.(7)抗菌药物无效.当查到寄生虫或对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查阳性则确诊.现简述国内常见寄生虫性肺炎的诊治.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化学性肺炎

    化学性肺炎是指接触化学刺激性气体和有机粉尘所引起的化学中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和过敏性肺炎.

    作者:倪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病毒性肺炎

    病毒性肺炎常为吸入性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病人,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染,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引起,也可继发于出疹性病毒感染,常伴气管-支气管感染.流行性感冒病毒是成年人和老人病毒性肺炎为常见的病原,婴幼儿病毒性肺炎则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其他如副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某些肠道病毒,如柯萨奇、埃可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性肺炎.在非细菌性肺炎中,病毒性肺炎占25%~50%,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流行,多见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原有慢性心肺疾病的病人.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药物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病人,以及爱滋病发病人数的增多,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逐渐增多,而SARS的流行使得病毒性肺炎显得尤为重要.一般的病毒性肺炎临床表现大多轻微,与支原体肺炎症状相似,病程1~2周.但重症肺炎可有持续高热、心悸、气急、呼吸困难、发绀,还可伴有休克和呼吸衰竭.

    作者:韩旭东;张永信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厌氧菌性肺炎

    在人的皮肤和黏膜表面寄生着大量的细菌,其中绝大多数是在无氧或氧分压很低的环境中生长、繁殖的,称为厌氧菌.厌氧菌性肺炎是胸部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局限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吸入性肺炎、坏死性肺炎、肺脓肿、脓胸、厌氧菌纵隔炎等.

    作者:王菡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1例延缓吸收性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使一些肺炎不能预期消散,致使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逐年增多.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是指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应用足量抗生素治疗后退热、症状改善,但到了第4周,胸部X线异常所见吸收不足50%的社会获得性肺炎(CAP)[1].现将2000-2003年入住我院呼吸科的11例延缓吸收性细菌性肺炎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73例4周内治愈的CAP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其特点、原因.

    作者:薛金河;陈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成人支气管异物误诊临床分析

    支气管异物常见于儿童,在成人较少见,如发生多能及时发现而避免误诊,但国内外亦有支气管异物误诊报道.本文收集总结我院1994年1月~2003年1月18 例支气管异物误诊患者,其临床资料及分析如下.

    作者:李儒佑;李清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长期机械通气研究进展

    近年来,长期机械通气(long-term mechanical ventilation,LTMV)已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平均住院日、死亡率和医疗成本均居高不下.据估计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约有5%~10%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超过7 d,其消耗的医疗资源及住院日占总量的35%~50%[1].尽管目前对机械通气提高急性呼吸衰竭生存率已有共识,但是机械通气对慢性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生存率的影响、LTMV治疗中各种通气方式的疗效比较以及LTMV的预后影响因素等问题仍未廓清,本文就此进行概述.

    作者:黄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的药物选择

    近年来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感染呈上升趋势,特点是: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医院内感染高于医院外感染,危重病房高于普通病房;院内感染仍多见于老年体弱重病者,但普通社区则多见于小儿[1~4].本文就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选择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作者:金仲品;王风秀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的临床应用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是根据某些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正电子湮没辐射和符合探测原理构成的计算机断层装置.它是核医学领域先进的医疗设备,是医学生物学研究和临床影像诊断有效的方法和装置之一.它是应用正电子技术和人体分子学的信息,对人体的正常代谢和病理改变进行数据图象显示以及独特的定量分析.它集解剖、功能、代谢图象于一体,使图象信息多元化.给科研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难得的多种超前信息.PET图象采用了新技术,用电子准直器代替了平面准直器,提高了灵敏度和分辨力,并利用透射扫描技术排除了组织衰减对图象的影响,故它又不同于CT、MRI所反映的组织密度信息为主的断层图象.众所周知,常用的CT和MRI图象在解剖结构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不能显示与代谢有关的生理和生化改变.MRl只是在体内有较大化学或物理改变时,才能检测到,PET是在早期很小的化学(分子)或物理改变时就能探测到.而PET就是从人体分子学水平来检测和识别在疾病状态下先于组织器官结构变化而发生的代谢改变的一种现代影像技术.

    作者:曹林发;余健民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