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1期文献
  • 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浓度及t-PA活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液纤溶系统功能改变,探讨房颤引起血栓前状态的原因.方法用散射比浊及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对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LPAF)患者分别于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1周、28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持续性房颤(RHD)测定外周静脉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浓度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变化,并与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及20例健康志愿者相对照.结果LPAF组患者房颤发作时、LSAF和RHD组病人,反映纤溶功能的血浆Fib、D-D浓度比房颤终止后1周、PSVT、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而血浆t-PA活性无明显改变.LPAF组患者房颤发作时血浆Fib含量与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结论无论是孤立性房颤还是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无论是持续性房颤还是阵发性房颤发作时都存在纤溶系统功能的低下.

    作者:夏小杰;昝沁;陈红;孙安琼;杨俊芬;黄元铸;曹克将;许香广;胡雪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氯氮平起效的动态过程

    目的探索氯氮平起效的动态过程.方法对1996~2001年4种杂志上发表的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过程进行指数曲线配合.结果指数曲线配合的总相关指数(R2)=0.958 5.结论氯氮平的起效过程呈指数曲线规律.

    作者:喻东山;孙旦晖;徐捷;周庆;朱新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异常患者24h平均脉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3例健康者,46例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36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耐量异常(PH+IGT)患者的平均脉压(MPP)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PH+IGT组脉压明显增高,与PH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2)PH+ICT组中LVH及CVD事件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脉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PH+IGT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PH患者,有助于危险性分层和指导治疗.

    作者:张静;高宇新;吕明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心肌胶原纤维合成与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讨未成功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胶原纤维合成以及左室收缩、舒张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Ⅰ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含量.超声测定患者出院前、第90天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的比值.将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作相关分析.3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5天、15天、30天、90天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组在出院前和第90天时的LVED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LVEF和E/A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第90天的E/A比值与血清PⅠCP和PⅢNP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P<0.001).结论未成功实现早期再灌注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ⅠCP和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并持续3个月以上.左室舒张功能障碍与心肌纤维化密切相关.

    作者:李果明;刘先哲;田丽红;黄秀凤;揭育丽;徐晓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E-选择素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E-选择素(E-selectin)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地区壮族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法检测187例脑梗死及210例对照者E-selectin基因第2外显子G98T、第4外显子A561C多态性,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梗死和对照者血清E-selectin水平.结果脑梗死组E-selectin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E-selectin基因A561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基因型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AC基因型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1.968倍(0R=1.968,95%CI:1.128~3.495),AC基因型携带者的E-selectin血清水平显著高于AA基因型[(59.13±15.92)ng/ml vs (50.46±14.38)ng/ml,P<0.01].结论E-selectin基因A561C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人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AC基因型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E-selectin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作者:韦叶生;刘运广;徐群清;赵邦;蒙兰青;梁丽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辛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目的为了探讨辛伐他汀对老年血脂异常患者的调脂作用及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40例老年高脂血症患者(治疗组)调脂治疗(辛伐他汀20 mg每晚服用,共4周)前后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iysosomal GP53,CD63)、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a(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Ⅱb,CD41a)、血糖、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等.结果(1)治疗组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2)治疗组经治疗4周后,CD63及CD41a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36±0.34)vs(4.26±1.06),P<0.01;(123.54±19.73)vs(253.78±16.75),P<0.01.(3)从相关分析看,血脂的变化与CD63、CD41a的下降有一定的正相关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血脂异常患者,在调脂治疗的同时,可抑制血小板活性.

    作者:陈哲;张健;李春盛;夏成青;齐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病变特点及并发症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的2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3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造影,对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单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44% vs14%,P=0.006),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三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心肌梗死(54% vs 20%,P=0.009);并发症比较发现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4% vs 22%,P=0.003),余未见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的预后较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人差.

    作者:于维雅;杨庭树;沈琳;邵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8例Tolosa-Hunt综合征临床分析

    Tolosa-Hunt综合征(THS)由Tolosa[1]和Hunt[2]首先报道,是一种特殊的痛性眼肌麻痹,具有独特的病理及临床表现,现就我院1993年以来诊治的8例THS分析报导如下.

    作者:肖雁;唐冬良;江拥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低分子肝素钠和辛伐他汀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我院2000年1月~2004年6月,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和辛伐他汀治疗3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AMI),并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方鸣;李自芳;丁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主动脉夹层误诊15例分析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是一种起病急剧和发展迅速的疾病,为进一步提高对AAD的正确诊断率,降低病死率,对我院1993年7月~2003年6月收治的36例AAD患者中误诊的1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作者:王锦乾;阮爱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58例平板运动试验可疑阳性原因分析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诊断冠心病无创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将TET可疑阳性与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相对照,分析影响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因素,以提高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

    作者:吴小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家族三代扩张型心肌病4例主动脉环扩张症2例报告

    I1,男,72岁,身高1.74 m,体重70 kg.因反复心慌,气短,以扩张型心肌病,充血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收住院.查体: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16次/min,律不齐,心音低弱,心界扩大,心尖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肝大,双下肢浮肿.心电图:窦性心律,频发室早,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超声心动图:主动脉根部32mm,左房内径41 mm,左室舒张末径72 mm,收缩末径67mm,右室内径26mm,右房内径50 mm,室间隔9 mm,后壁8 mm,EF21%.患者于2001年3月猝死.

    作者:艾尼;卡米力江;帕提姑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

    一、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曾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包括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目前代谢综合征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获得性的,包括超重或肥胖、体力活动减少和饮食中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二是遗传因素,涉及多个基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该综合征是在遗传的背景下,由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合,其中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腹型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微量白蛋白尿、高凝状态、高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中高胰岛素血症与胰岛素抵抗是其中心环节,与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腹性肥胖密切相关.代谢综合征终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周围血管疾病和内皮功能不全等.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代谢综合征的工作定义是:糖调节减损或糖尿病,和/或胰岛素抵抗,并伴有另外二项或二项以上的成分,如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HDL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或微量白蛋白尿.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三次指南(NCEP-ATPⅢ)也提出了一个诊断标准:(1)腹型肥胖:腰围男性>102 cm,女性>88 cm.(2)血脂异常:TG≥3.9 mmol/L,HDL-C男性<1.0 mmol/L,女性<1.3 mmol/L.(3)血压:≥130/85 mm Hg(1 mm Hg=0.133kPa).(4)空腹血糖≥6.1 mmol/L.

    作者:贾卫国;黄德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脏变时性

    变时性反应是心脏电活动和心脏节律方面的一个重要功能.长期以来,心脏变时性功能仅仅是运动生理学范畴的术语.具有变时性功能的频率反应性起搏器的问世大大推进了心脏变时性功能的研究,并使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临床心脏病学和心电学领域.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率与寿命

    近十几年来科学研究及流行病学均表明,心率与寿命有关,而且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现就心率与寿命相关性作简要综述.

    作者:林治湖;杨延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率与心血管病中的作用

    心率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病死率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关注,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1-4]心率持续增高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衰)有关,是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猝死和总病死率)的强烈预测因子;控制心率可延长缺血/非缺血性心脏病人及其他病人的寿命.本文重点讨论自主神经对心率的调控和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率与心血管病中的作用.

    作者:刘仁光;张英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心率与冠心病

    心率是一项常用的生命体征,有关心率在心血管病方面的预测意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心率与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密切相关,减慢心率应成为心血管病防治的另一靶点.

    作者:张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干细胞再生心肌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肌梗死发生后心肌细胞数目减少,随后发生的心室重塑过程使心脏功能进行性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心肌细胞增殖能力极其低下,坏死的心肌组织无法再生,而只能由无收缩功能的瘢痕组织替代.目前采用的药物及介入治疗方法即使恢复血流,也只能改善缺血后顿抑心肌、冬眠心肌的功能,而无助于坏死心肌组织功能的恢复,因而只能有限改善临床症状和预后.当坏死心肌面积较大时,随着心室重塑的发生,终会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只能以药物、心室辅助装置以及心脏移植延长患者的寿命.

    作者:程立松;齐新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