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16期文献
  • 颈椎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方法,评价其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旁正中切口棘突重建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11例,根据JOA评分和术后CT判定改善率.结果术后随访9~17个月(平均14.3个月),应用JOA评分改善率均>75%,CT示处于良好开门状态,疗效满意.结论本改良术式较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手术并发症减少,但对手术者要求较高,应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

    作者:李程;张立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外科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5月~2004年9月收治的219例SAP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总存活率92.69%(203/219),非手术治疗组96.35%(132/137),手术组92.68%(76/82).结论个体化综合性治疗SAP是安全有效的,但当继发明显感染、胆道梗阻或出现暴发性胰腺炎(FAP)时应及时手术.

    作者:李德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颅内肿瘤1 6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颅内肿瘤发病规律,探索其流行病学特点,以期增加手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方法从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及病理学特征等方面,对1992~2003年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 628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为多见,约占总病例数的79.73%(1 298/1 628).组织病理学类型依次为神经上皮肿瘤(31.39%)、脑膜瘤(21.44%)、垂体腺瘤(17.94%)、转移瘤(6.38%)及其他各类肿瘤.结论颅内肿瘤在发病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病理分型、部位等方面均有规律性可循,颅内肿瘤的病理学分类统计资料有所不同.

    作者:王建华;邵明海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输尿管镜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后尿道狭窄及闭锁的探讨

    目的总结运用输尿管镜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后尿道狭窄及闭锁的经验.方法对运用输尿管镜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的34例后尿道狭窄及闭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34例均获得尿道瘢痕的准确切开和切除,尿道可顺利通过24~26F探条,术后排尿通畅.手术并发症:尿道热2例、急性附睾炎2例.3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大尿流率>(18.6±2.7) ml/s,性功能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运用输尿管镜联合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后尿道狭窄及闭锁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吴荣海;廖勇彬;陈立新;庞健;黄晓生;程洲平;黄黎明;林绮平;余新立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胸腺瘤细胞中PCNA、HSP70的表达水平的研究及意义

    目的研究PCNA、HSP70在胸腺瘤细胞及正常胸腺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20例恶性胸腺瘤、18例良性胸腺瘤及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PCNA、HSP70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20例恶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80.0%(16/20)、75.0%(15/20);18例良性胸腺瘤中PCNA、HSP7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38.9%(7/18)、27.8%(5/18);12例正常胸腺组织细胞中分别为8.3%(1/12)、0(0/12),PCNA蛋白及HSP70蛋白的表达在良、恶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三者之间差异都有显著性(P<0.001),且在良、恶性胸腺瘤之间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性(P<0.05).但良性胸腺瘤和正常胸腺组织相比,PCNA及HSP70蛋白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检测HSP70与PCNA在胸腺瘤的表达水平,可以判断胸腺瘤的良、恶性,为术后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光居;牛义民;杨国青;任广军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总结

    目的总结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经验及效果.方法 67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98条患肢)均采用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全部患肢曲张静脉消失,无复发,原有色素沉着减轻,溃疡愈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腔内激光结合高位结扎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微创,恢复快,效果好.

    作者:杜焕社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胸骨下段切口与右腋下斜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胸骨下段切口与右腋下斜切口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特点.方法随机选取8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采用胸骨下段切口34例,右腋下斜切口46例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对术后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时间(CPB时间)与胸骨下段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其肺部并发症相对较多,但切口隐蔽、美观性优于胸骨下段切口.结论腋下斜切口更具有美观性和隐蔽性,而胸骨下段切口有利于意外情况的处理,安全性高、适应证广.

    作者:单清华;张德奎;张书海;樊建;孙国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关节镜下微创刨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下,微创刨削抽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30例(40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均行深静脉造影.全部病例首先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经用充盈液扩张皮下浅筋膜层,通过2个小切口分别放置关节镜与刨削系统,对曲张成团的浅静脉刨削抽吸清除.结果术后40条患肢主要症状消失,皮肤营养明显改善,慢性溃疡在术后3~6周愈合.术后出现皮下血肿、局部轻度硬肿等不良反应,经处理后短期内消失.结论关节镜下微创刨削清除下肢浅静脉曲张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一种新方法.

    作者:黄远翘;曾荣洽;郑若;容英潮;谢丽芬;潘贤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3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诊断、治疗原则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6月~2004年6月收治的38例SAP的治疗经验体会,为制定完善的诊疗方案提供参考.结果非手术治疗12例,治愈9例;手术治疗26例,治愈20例.全组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急性肾功能不全6例,肝功能不全2例,心功能不全4例,消化道出血3例,共死亡9例,病死率23.7%.结论彩色B超、CT检查有助于SAP的早期诊断,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SAP成功的关键,合适的手术时机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黄培洁;姚维深;林宜生;林有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体外冲击波碎石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研究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中应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方法将63例结石病人按结石部位与复杂程度分为三组:单纯肾结石组、输尿管结石组、复杂性尿路结石组,然后在ESWL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血、尿标本,分别作细菌培养,并以显色法作为内毒素浓度的测定.结果三组病人ESWL治疗前后血液内毒素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纯肾结石组、输尿管结石组病人ESWL治疗前后尿液内毒素浓度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复杂性尿路结石组病人ESWL治疗后尿液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结论 ESWL造成泌尿系结石病人全身感染的可能性小,但引起复杂性、多发性结石病人尿路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这些病人ESWL治疗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感染性结石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是必要的.

    作者:黄永汉;张海滨;刘建华;叶珊;伍仕伟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月经性气胸的外科治疗

    月经性气胸属于自发性气胸,发生于月经期,临床上反复发作,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高,疗效差,激素治疗可以缓解术后胸痛,但不能降低气胸的复发率.为此,我们将1990年2月~2002年5月收治的8例月经性气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此病的病因、手术方式、手术时机进行讨论.

    作者:徐中一;王强;张灿斌;余立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新生儿环状胰腺的手术治疗体会

    环状胰腺(简称环胰)是新生儿较常见的上消化道畸形及急腹症之一,临床发病率较低,国内报道较少,术前不易确诊,病死率高.我院1997~2003年,收治环状胰腺6例,经手术治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浩川;陈肖鸣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右心室外伤性异物1例报告

    患者女,47岁.于2000年5月5日在家中打扫卫生后将杂物放入土灶中焚烧,正待低头看炉口火时,一声爆响患者倒地,20 min后送入我院.查:神志清,脉搏细弱120次/min,血压8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音遥远,左肺呼吸音弱.左前胸锁中线内侧第二肋间有一长约1.5 cm皮肤裂伤口并有少量淤血渗出.

    作者:杨煜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下肢静脉溃疡的病因学研究和治疗现状

    下肢静脉曲张、静脉性溃疡和溃疡复发的发病率分别为20.0%、0.5%~3.0%和67.0%,10年以上病史的溃疡发生率为10%[1~3],内外科治疗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说明静脉性溃疡课题的社会性和艰巨性.为此,对下肢静脉的临床解剖、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改变和治疗现状的介绍,对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作者:邬寿贞;查跃英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性激素及其受体对前列腺增生作用的研究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见疾病,50岁的男性约有40%,80岁以上约90%均有组织学意义上的前列腺增生,其中部分可发展成为有临床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迄今为止,尚无一种能够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相媲美的非手术治疗方法,这是因为目前对前列腺增生的病因学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

    作者:黄永勤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脊髓栓系综合征与排尿功能障碍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如脊柱裂、脊髓脂肪瘤、外伤等引起脊髓末端回缩不良,马尾终丝被粘连、束缚及压迫,使圆锥被牵引而导致发育不良,产生下肢运动失常、排便及排尿功能障碍.TCS的患病率约为0.17%.TCS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90%或以上,严重者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作者:谢克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排尿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概况

    排尿功能障碍(voiding dysfunction,VD)是一种涉及多种学科的常见疾病,不仅使病人痛苦,而且常损害双肾功能,甚至导致尿毒症.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对排尿和尿控相关的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药理学和排尿器官的功能性解剖学(functional anatomy)等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现代电子、传感以及影像学的迅速发展,在泌尿外科领域创建了一门新的学系--尿动力学(urodynamics).它为临床诊断VD提供了新的检测手段.为复杂的神经源性膀胱分类和不稳定膀胱的诊断提出客观依据[1~3].

    作者:吴永安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糖尿病膀胱诊治现状

    糖尿病膀胱(diabetic cystopathy, DCP) 是糖尿病引起的泌尿系统高发并发症,也称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neuropathic vesicourethral dysfunction of diabetic,NVUDD).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DCP正日益受到泌尿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医生的关注.DCP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主要有神经源性损伤和逼尿肌肌源性病变两大方面.DCP的诊断和治疗也是现在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王东文;双卫兵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男性与女性尿失禁手术治疗现状

    既往报道男性尿失禁发生率为1.5%,女性为30.0%,据国际尿控协会(ICS)的新定义,尿失禁是一种给病人及其照料者带来社会及卫生问题的尿液非随意流失的疾病.据此定义,近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显示,尿失禁的发生率远远超出人们预想水平,2000年报道60岁妇女尿失禁实际达55.3%[1],在我国,北京地区的总发生率为29.4%,女性为46.5%,男性为12.1%.

    作者:卫中庆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的诊治现状

    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虽然只占女性排尿异常的0.5%~4.6%[1,2],但由于其排尿梗阻症状和排尿刺激症状易与其他神经源性和非神经源性的病变相混淆,常常延误本症的确切诊断和正确治疗.随着尿动力学检查的普及,女性原发性膀胱颈部梗阻检出率正逐步提高.

    作者:叶敏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腹部手术后近期医源性再手术29例分析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近期再手术病人的原因、预防及再手术时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8月~2004年12月腹部手术后近期医源性再手术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9例均治愈.结论此类手术虽然难度大、风险大,但只要把握手术时机、重视手术方法、加强并发症防治及术后综合治疗,仍可提高再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疗效.

    作者:宋文华;程凯 刊期: 2005年第16期

  • 卫生部首届医药卫生优秀期刊颁奖大会暨期刊发展论坛在张家界召开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