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5年19期文献
  • SAH早期继发癫癎持续状态的抢救

    目的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继发癫痢持续状态(SE)的病程特征,探讨有效的抢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8~2004年,经头颅CT或腰椎穿刺证实的367例SAH患者中,早期(7 d内)继发SE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6例,中、小量出血4例(死亡1例),大量出血12例(死亡4例);均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SE,SE持续时间0.5~23.9 h 8例(死亡1例),24~47.9 h4例(死亡1例),48~72h4例(死亡3例).抢救成功11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31.25%(5/16).结论SAH早期继发SE的病程进展,主要受患者出血量及SE持续时间的影响,临床治疗困难,需积极探索有效的救治措施.

    作者:梁志坚;郑金瓯;莫雪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心脏超声对风湿性瓣膜病术后房颤自动复律的预测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房颤动患者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与不能恢复窦性心律患者的心脏超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可能因素.方法选择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患者515例,术前心电图检查均示有房颤,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非自动恢复窦律对照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左房直径(LAD)、右房直径(RAD)、心脏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率(FS)等超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维持窦律时间较长组LAD、左房容积(LAV)明显低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而EF、FS则明显高于非自动复律组(P<0.01).结论从心脏超声指标分析,风心病瓣膜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维持时间与左房大小及心功能有密切关系.

    作者:施玲辉;涂学军;王玉新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早期高压氧与schell干预对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影响

    目的对脑卒中后失语症康复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比较.方法对34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schell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组和单纯语言训练组(每组17例).采用中国康复中心失语检查法(CRRCAE),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语言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经2~4周治疗后,schell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组患者在听理解、复述、命名和阅读方面的评分均较单纯语言对照组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 Schell训练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提高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较单纯语言训练治疗疗效优越.

    作者:潘翠环;王璇;罗爱华;黄怡;黄振新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探讨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纤溶状态及胰岛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经怡那林治疗前后纤溶及胰岛素抵抗水平,对二者与高血压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ELISA、发色底物法以及RIA方法分别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活性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治疗后t-PA和PAI-1水平均有下降趋势,t-PA活性上升,PAI-1活性下降,胰岛素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部分高血压患者常有胰岛素水平的增高并伴随PAI-1活性增高.提示在这些高血压患者治疗中应重视对高胰岛素血症的控制.

    作者:阎欢;钟述猷;王丽莉;杜卫京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检测β-内啡肽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检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血及脑脊液(CSF)中β-内啡肽(β-EP)及C-反应蛋白(CRP)对早期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65例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设为观察组,其中病毒性脑炎组(病脑组)48例,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12例,结核性脑膜炎组(结脑组)5例,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及脑脊液中β-EP及CRP的含量,另外24例有神经系统症状但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感染早期各观察组血浆及脑脊液β-EP含量均明显升高,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上述指标明显下降.化脑组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相比,血清CRP浓度在急性期明显升高,恢复期明显下降;而病脑组和结脑组则始终在正常范围.各组脑脊液CRP浓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无明显变化.结论 测定血浆及脑脊液中β-EP的含量有助于早期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同时检测血清CRP有助于早期鉴别化脓性及非化脓性感染.

    作者:林茹珠;邓向红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方法检测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成人的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活性及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组AT、PS、PC活性明显降低,APCR阳性率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100例LDVT患者抗凝蛋白缺陷的总发生率为25%(25/100),以PS缺陷的发生率高,为13%(13/100),其次是PC,为8%(8/100),AT缺陷占5%(5/100),APCR缺陷的发生率小,为4%(4/100).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群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机制之一,因此有必要对LDVT病人进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作者:芦璐;房淑欣;高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变化的动态研究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1(sICAM1)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前、术后1~3 d、7~9 d、13~15 d血清sⅠCAM-1进行动态观察,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结果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在术后1~3 d、7~9 d各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尤以术后7~9 d变化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sICAM-1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有关.

    作者:陆士奇;孔小明;冀勇;惠国桢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心衰患者尿酸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别嘌呤醇的干预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尿酸(UA)升高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别嘌呤醇干预对尿酸升高的慢性心衰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别嘌呤醇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5例,用常规药物治疗2周;别嘌呤醇组1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呤醇.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舒张功能,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浆UA和内皮素(ET-1).结果(1)用药前,二者比较UA水平及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别嘌呤醇组UA水平及ET-1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用药后UA水平及ET-1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2)别嘌呤醇组和对照组肱动脉内径基础值无明显差异(P>0.05),反应性充血引起肱动脉内径变化别嘌呤醇组明显增加(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两组肱动脉内径均明显扩张,但两组肱动脉内径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衰患者经药物干预后,UA水平降低,ET-1水平随之下降,尤以别嘌呤醇组降低明显.别嘌呤醇治疗后UA水平明显降低,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别嘌呤醇是慢性心衰的一种便宜而有效的辅助药物.

    作者:杨海玉;曾玉杰;廖琼;张红环;杨春梅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普通CT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普通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在发病后1~6 h内应用常规CT扫描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4h后复查螺旋CT或MR证实为脑梗死患者.结果 300例中出现异常征象者共有202例,超急性期脑梗死CT征象包括:脑实质局部密度轻度减低者126例,局部脑肿胀、邻近脑沟变浅、脑室变形变窄者52例,大脑中动脉密度增高者94例,豆状核密度减低108例,脑岛、外囊和屏状核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模糊87例.结论超急性期脑梗死常规CT虽然征象轻微,但结合临床,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张铭秋;赵东菊;杨瑞民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闭锁综合征6例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是由于双侧皮质脊髓束及皮质延髓束受损,导致几乎全部运动功能丧失,脑桥及以下脑神经均瘫痪,表现为四肢瘫,不能讲话和吞咽,可自主睁眼或用眼球垂直活动示意,看似昏迷,实为清醒.脑电图正常.多见于脑血管病引起脑桥基底部病变[1].其诊断主要依靠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和CT、MRI检查.临床病例较少见,现将我们遇到的6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韩新生;裘丽红;马丽丽;张保华;罗志刚;邱刚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引起视网膜急性缺血,若不及时处理轻则视力下降,严重则导致失明.以往传统的常规保守治疗效果较差.自20世纪90年代Schumacher等[1]首次报道采用介入的方法超选择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以来,为该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随着微导管技术的发展,该项技术在临床的不断应用,已渐成为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方法之一.我们将近8年通过微导管技术超选择眼动脉内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3例加以总结.

    作者:丁宁;赤克美;王虔;秦朝晖;孙艳斌;孙林;余华峰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永久性心房颤动自行转为窦性心律2例报告

    例1患者,女,61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扩张术后10年,心房纤颤、全心衰竭病史7年.于19988年10月12日,以呼吸困难伴咯血为主诉入院.查体:血压95/60mmHg(1mmHg=0.133 kPa),脉搏76次/min,末梢紫绀,下肢中度水肿.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肺底闻及湿性啰音,心率98次/min,律绝对不齐.

    作者:程玉海;王幼萍;王丽军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脑血管病

    一、关于同型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又称高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为一种含硫氨基酸,正常标准为5.0~14.9μmol/L,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人体摄入的Hcy有70%经肾脏排出.Hcy在人血浆中主要以三种方式存在,即游离的Hcy、Hcy的二硫化物和以二硫键结合的Hcy化合物.

    作者:刘颖;李永杰;高旭光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Utrophin与Duchenne肌营养不良

    duchenne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lal dystrophy,DMD)是神经肌肉系统常见的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发病率占活产男婴的1/3500,儿童早期发病,以进行性近端肌无力、萎缩为特征,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很高,患儿在13~14岁前即运动受限,需依赖轮椅,通常在20岁左右死于呼吸及循环衰竭[1,2].自duchenne于1868年首次描述此病以来,人们就对该病进行了不懈的研究.

    作者:陈素秀;曾谦;蒋亦燕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甘露醇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应用中有关问题的再探讨

    甘露醇自1963年被Wise等应用于神经科临床以来,作为一种有效的降颅内压药物,长期应用于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随着甘露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对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亦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对甘露醇在脑血管病急性期的使用时机、用药剂量、作用时间等问题尚存在许多争议.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珊;史福平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国际上有权威的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Framingham心脏研究[1]2004年底报道了有关心房颤动终生危险的研究.结论是40岁以上的男性和女性一生发生房颤的危险大约为1/4,即40岁以后每4人中就有1人会发生房颤.高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1/5)和女性乳腺癌的危险(1/8).

    作者:朱宁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心房颤动诊治的新认识心房颤动心电图诊断中的有关问题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颤的临床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心悸、加重心功能不全)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影响;更严重的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显著增加致残、致死率.心电图是临床房颤诊断简单、实用的方法.

    作者:刘仁光;刘爱纯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经导管射频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现状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经历了近10年的不断探索,近年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1998年,法国电生理学家Haissaguerre等[1]报告了肺静脉内异常电活动在房颤触发机制中的作用并应用导管消融治疗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这是房颤消融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作者:高连君;林治湖 刊期: 2005年第19期

  • 心房颤动控制心率还是控制节律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中几乎每一位医生都会遇到的心律失常,可以引起心悸、血液动力学改变、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生活质量下降、血栓栓塞并发症等,是无可争议的中风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需要多面性治疗措施,强调个体化治疗.

    作者:薛玉梅;吴书林 刊期: 2005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