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房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房颤的资料,总结治疗经验.结果 3例24 h内自动转复,5例经加服胺碘酮后转复,13例静推去乙酰毛花甙丙后,静脉应用胺碘酮后转复.结论房颤的治疗首先是控制心室率,然后进行复律治疗,胺碘酮对CABG后AF转复安全、有效.
作者:张刚;张广福;郑晓舟;姜贯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治疗Pilon骨折的经验.方法对2000~2004年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不同的手术固定方式,骨折均愈合,但术后有皮缘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Pilon骨折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以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的方式优点较多.
作者:张会久;郑学成;廉明;贾俊;梁龙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安全性、效果和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从2000年8月~2002年10月,应用AO经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齿状突骨折16例.其中Ⅱ型9例,Ⅲ型7例.采用1枚螺钉固定13例,2枚螺钉固定3例.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体格检查,拍摄上颈椎正侧位及张口位X线片和CT检查.结果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6例全部获得随访.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率93.8%(15/16),1例经过延长外固定时间终达到骨愈合,2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O颈前路空心螺丝钉内固定治疗成人Ⅱ型和Ⅲ型齿状突新鲜骨折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是治疗该类型骨折的佳选择;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以及术后适当的外固定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穆卫东;周东生;王鲁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胰腺外伤的早期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95~2003年收治的16例闭合性胰腺损伤病例资料.结果 16例患者中均合并其他脏器损伤,16例均在剖腹探查术中才发现胰腺损伤.12例行胰腺清创与外引流,4例行胰体尾脾切除.并发胰外瘘3例.治愈13例,死亡3例.结论剖腹探查术是早期诊断简单可靠的方法.闭合性腹外伤中保持对胰腺外伤的警惕,并在剖腹探查中常规探查胰腺是早期发现和避免漏诊胰腺外伤的关键.术式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胰腺损伤的类型、合并伤和病人全身情况,选择合理手术方式.
作者:李化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过程中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作用.方法 11例SAP在进行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选择阶段性营养支持的方法,观察其营养改善情况和预后,评价阶段性营养支持的疗效.结果 9例痊愈,2例死亡.维持生理平衡阶段(52.0±11.2) h,全肠外营养(11.8±3.8) d,肠外营养+肠内营养(12.4±3.2) d.结论阶段性营养支持治疗在SAP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从而对改善SAP的生存率和预后起着积极作用.
作者:高振明;罗福文;王立明;田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膝关节微创外科围手术期创伤应激反应的激素水平、C-反应蛋白(CRP)和机体能量代谢的变化.方法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病人16例,交叉韧带损伤病人26例,均为闭合性损伤.分为A组22例膝关节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B组20例切开关节直视下手术.两组患者于手术前1 d,手术后1 d和手术后3 d早晨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离体后检测胰岛素、生长激素、皮质醇、CRP.同时测定静息能量消耗(REE)和呼吸商(RQ).结果 胰岛素在B组患者手术后第3天与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生长激素、皮质醇、CRP术后上升在B组明显高于A组(P<0.05 ).两组患者静息REE术后较术前显著增加,而术后B组患者REE明显高于A组(P<0.05 ).两组患者RQ术后较术前均有显著下降.结论 膝关节关节镜微创外科手术创伤小,应激水平低,对患者代谢影响小,有利于机体应激激素、氮平衡和能量代谢的恢复.
作者:李康华;刘文和;王斌;李先安;陈志伟;覃芙;陈立科;吴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总结急性心包填塞的救治经验.方法自1993年1月~2004年6月抢救急性心包填塞24例,其中胸部外伤21例,心脏肿瘤破裂、急性夹层主动脉瘤、不明原因右心房破裂各1例.入急诊室时收缩压低于60 mm Hg(1 mm Hg=0.133 kPa) 9例,4例在接诊后即刻发生心搏循环骤停.12例B超检查明确诊断,急诊室剖胸探查11例,手术室手术13例.结果抢救成功21例(87%).结论急性心包填塞病情危重,快速正确诊断、及时手术处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急诊B超检查诊断急性心包填塞准确率高,急诊室剖胸手术能达到及时解除心包填塞、挽救生命的效果.
作者:朱水波;殷桂林;庞大志;张晓明;王荣平;刘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1983~2003年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26例,对其临床特点及各种检查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并对其误诊原因进行讨论.结果术前明确诊断22例,为84.6%.26例病理检查证实为移行细胞乳头状细胞癌,其中G1级3例,G2级16例,G3级7例;Ⅰ期4例,Ⅱ期12例,Ⅲ期6例,Ⅳ期4例.得到随访21例,14例无瘤生存3个月~14年.结论血尿、腰痛和肾积水是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主要临床表现.术前联合应用静脉肾盂造影检查(IVU)、B超、逆行造影、CT、MRI、膀胱镜和尿脱落细胞学等检查,可提高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正确诊断率.根治性肾、输尿管膀胱袖口样切除术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积晔;荆孝东;田兵;吴风华;赵长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126例股骨颈骨折.探讨其术后骨折愈合率及骨不连、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情况.方法应用带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纯钛空心钉治疗不同病因、不同年龄及不同程度的股骨颈骨折126例,术后随访1年9个月~5年7个月,对其临床功能,X线片进行评估.结果功能优良者102例(81%),骨折不愈合8例发生率为6.4%,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6例,发生率为12.6%,二次行全髋人工关节置换,预后良好.结论血管蒂髂骨瓣转移、BMP人工骨植入加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机率低,内固定稳定性强,手术时间短,临床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作者:芦健民;赵德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996年8月~2003年4月我们对18例男性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的同时,采用新的耻骨前尿道切除技术,取代经会阴尿道切除术,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胜文;林相国;张士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腺闭合性损伤,因其位于腹膜后腔,位置深在,隐匿性较强,术前往往难以发现胰腺损伤及损伤的程度,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作者在临床中诊治12例,取得一定经验,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海;李杨;王毅;钱鼎锋;沈文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膀胱痉挛是前列腺摘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们采用硬膜外腔注药防治前列腺摘除术后膀胱痉挛,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拟行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患者60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5岁.术前60例患者均经B超检查诊断为前列腺增生Ⅱ~Ⅲ度,无严重心肺或神经系统合并症.术后均经病理切片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
作者:梁延海;林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大部分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均可治愈,难以控制的脑脊液漏在临床工作中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现回顾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及茂名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2月~2004年3月,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治疗脑脊液漏18例,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钟景灿;张嘉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例1 男,52岁,因大量饮酒后出现剧烈呕吐,上腹部剧痛2 h入院.查体:体温38.2 ℃,血压12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20次/min,率齐,无杂音.腹肌紧张,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患者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拟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穿孔,经胃肠减压、输液、抗炎等保守治疗,腹痛无缓解,且感胸闷.胸透示右侧液气胸,腹透未见膈下游离气体,胸腔穿刺发现胸水中有食物残渣.口服美蓝后胸水发现美蓝,确诊为食管破裂,急症手术,术中见食管下段右侧壁有长约2 cm的裂口,给予修补,18 d痊愈出院.
作者:慕常松;张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46岁,左侧小脑肿瘤术后8年,头痛1个月加重2 d入院.1994年8月因后枕部疼痛行头颅MRI检查示左小脑实性占位.10月24日在某医院行小脑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脑血管母细胞瘤.经过中科院肿瘤医院对手术切片病理会诊诊断:脑血管外皮母细胞瘤.术后恢复良好,1995年复查头部MRI,无复发.1996年10月出现全身乏力,查头部MRI增强扫描示:肿瘤复发约2.5 cm.11月行γ-刀治疗.后服用中药治疗.1998年因上腹不适,行肝脏B超,发现肝内囊肿,约9 cm×9 cm.在当地行肝囊肿抽液,抽出浅黄色透明液体,行无水酒精注入.开始囊肿减小,但是1个月后复查B超回报囊肿肿大同前,且囊内可见乳头状瘤.
作者:刘兰芳;刘欣燕;李青山;吕喜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 男,44岁.咳嗽约1个月,未有明确的咯出粉皮样物或咯清水样痰及皮肤荨麻疹病史.既往有养犬史,无外地及牧区长期居住史.入院查体:双肺部有局限叩诊浊音区.胸片示:右上肺、右下肺及左下肺类圆形囊状高密度影,约5~6 cm,边界光滑清晰.脾脏超声:脾内见41 mm×45 mm的囊性肿物,囊内未见其他回声.胸部CT示:右侧肺上叶后段、右肺下叶外基底段、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及左侧脾实质区见多个囊状影,边界光滑,密度均匀,其中右肺下叶灶已呈空腔状,下方见皱缩子囊沉积,右肺上叶灶内亦可见少量充气影,灶周围见小斑片实变区.术前诊断:多发肺包虫、脾包虫.手术选择:左肺包虫及打开膈肌脾包虫一期内囊摘除,右肺上下包虫二期内囊摘除.手术中见:右肺上叶、下叶、左肺下叶及脾脏囊肿,部分钙化呈灰白色,触之有囊性感,右上肺、右下肺、左下肺及脾脏囊肿大小分别约5 cm×6 cm×7 cm、6 cm×7 cm×6 cm、7 cm×9 cm×10 cm、4 cm×5 cm×5 cm.
作者:康世荣;曹春莉;高旭东;梁俊国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自1987年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以后,腹腔镜外科在腹部外科发展很快,然而,因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胰腺解剖位置深在、缺乏特殊器械等因素,腹腔镜胰腺外科手术发展缓慢,现就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何家驹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诊断极为困难,临床病人3/4为Ⅲ、Ⅳ期,由此导致胰腺癌的治疗效果很不理想,胰头癌手术切除率仅15%~20%,切除后5年生存率为0~10%.过去在胰头癌探查时,门静脉和/或肠系膜上静脉(PV/SMV)被肿瘤累及,意味着无手术根治的机会,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同时行PV/SMV切除报道逐渐增多,使胰头癌切除率从10%~20%提高到26%~46%[1~3],手术病死率<5%,5年生存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20%[4,5].目前学者一致认为:胰腺癌侵犯PV/SMV并非皆属肿瘤晚期,改变了放弃手术的观点.尽管合并PV/SMV切除增加了手术复杂性和危险性,但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提高切除率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发生[5,6].综合国内外文献,现就有关问题体会如下.
作者:苗毅;戴存才;奚春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的常见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胰腺癌患者症状出现迟,不易早期发现,病死率高.早期发现直径≤2 cm的小胰腺癌并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有效的手段[1].因此,如何早期发现胰腺癌是影像医学的研究重点之一.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超声、CT、MRI、ERCP等,国外采用PET诊断胰腺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为发现癌灶、获得术前肿瘤分期的影像学资料、评价肿瘤的可切除性.
作者:龚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20世纪70年代以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开展较少,术后近期(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达20%.80年代以来,PD得到普遍开展,手术病死率已下降到1.4%~5.0%.因此,PD的后期(术后1个月以后)并发症如术后胃肠吻合口溃疡、胆管炎、糖尿病、肝脓肿、肝内结石等开始受到关注[1,2].本文就几种PD后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作者:陈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腺癌的预后很差,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为 1 %~5%,主要是胰腺癌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虽然影像学检查比较直观,但敏感性、特异性不高,难以发现1.5 cm以下的占位,而且对良、恶性以及在慢性胰腺炎之间有时较难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因此对其血清标志物的测定显得尤为重要.近来,有关胰腺癌血清标志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目前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以及应用状况作一介绍.
作者:杨德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腺及壶腹部周围肿瘤的主要手术方式,因其手术切除范围广泛,创伤较大和重建吻合口多,是腹部外科破坏较大、操作极为复杂、难度和风险均较高的手术之一.其手术病死率仍徘徊在3%~5%[1],术后并发症为25%~40%[2].进一步降低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是腹部外科医师的关注点,在加强围手术期处理的同时,亦应重视术中有关的一些注意点.
作者:李德春;陈易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原发性空回肠肿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征,除手术病理证实外缺乏其他有效的诊断方法,极易出现误诊.收集我院1972年1月~2003年12月38例原发性空回肠肿瘤误诊病例,将其临床资料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刘志坚;伍姗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美国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年发病人数超过100万,并发肺栓塞死亡超过20万,80岁以上DVT发病率为10.7%[1],防治任务艰巨,是一具有挑衅性的课题: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深静脉阻塞的分流和反流瓣膜的修复的效果并不满意[2,3].本文就DVT病因、诊断和临床分类及外科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介绍.
作者:邬寿贞;查跃英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病历摘要患儿,男,10岁.因误食除草剂2 d在当地医院抢救,洗胃3 h后突发腹部剧痛,呼吸困难而转入我院.患儿既往无类似腹痛病史,体查:神志清醒,无紫绀、呼吸急促(40次/min),血压125/85 mm Hg(1 mm Hg=0.133 kPa),颈胸部弥漫性皮下气肿,腹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全腹压痛以剑下为著.化验:血常规WBC 12.4×109/L,Hb 110 g/L,血小板正常.胸腹部摄片见颈胸部明显皮下气肿,纵隔增宽,拟诊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可能.即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但仅见腹腔内淡黄色渗液约100 ml,别无特殊发现.术后呼吸困难依旧,皮下气肿面积扩大,40 min后再摄胸片示右侧气胸,SpO2为80%,遂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呼吸机辅助呼吸,正压通气,SpO2仍继续下降,又摄胸片发现明显纵隔气肿,左侧气胸,经纵隔切开排气,左侧胸腔闭式引流后情况逐渐好转.
作者:申捷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一、前言医学临床试验是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如两种疗法优劣比较.医学临床试验的对象是人,情况比在实验室内进行动物实验复杂.在医学临床试验中,即使用某疗法治疗某病患者痊愈,也不能肯定该疗法对该病有治疗作用.这是因为人的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工作性质、社会地位、卫生习惯以及思想意识等都会对疗效产生影响,而研究者的主观愿望与受试者的心理状态也会给疗效的评价增加复杂性.所以研究者应当对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有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非研究因素,如人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暗示、环境因素、疾病的自愈倾向给予充分的考虑和注意[1].
作者:潘兴仪;郭秋杞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