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记忆合金抓髌骨器联合克氏针治疗髌骨粉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病人采用硬脊膜外阻滞麻醉,常规髌骨内侧弧形切口,清理关节内淤血后,10例仅行抓髌器固定,20例行复合式固定,术后3 d屈伸活动膝关节,3周逐渐负重行走.结果共治疗粉碎性骨折30例,除复合固定组1例因感染1周后取出内固定,其余病例骨折全部于手术后6~8周愈合,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8~74个月,优良率95%.结论抓髌器联合克氏针治疗髌骨粉碎骨折克服了单纯应用抓髌器产生在骨折块间的剪切力作用,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首选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报道颈外浅静脉移植在下肢大血管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临床应用颈外浅静脉移植治疗下肢大血管缺损20例,其中感染性股动脉瘤11例,外伤性股动脉瘤4例,动脉损伤3例、静脉损伤2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5年,全组病例吻合口通畅,吻合段血管无栓塞、无破裂出血、无动脉瘤复发. 结论在下肢大血管损伤性缺损或感染性股动脉瘤的治疗中,可首选颈外浅静脉移植,效果良好.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索诊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评价其疗效的方法.方法对A、B两组患者前列腺液(EPS)中白介素-10(IL-10)水平与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两组患者EPS中IL-10水平明显升高,A组比B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EPS中IL-10水平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症状有相关性.结论患者EPS中IL-10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评价其疗效的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不放置引流物的可行性及适应证等问题.方法随机将待手术的1450例良性甲状腺病人分成两组,其中不放置引流物的725例,放置引流物的725例,对近期效果以及远期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放置引流物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不放置引流物的725例在近期效果优于对照组,而远期效果二者差别不大.结论不放置引流物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要掌握好适应证,如果有放引流物的适应证,就应放置,以免因小失大.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腰椎稳定性、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4例退变性脊柱滑脱患者进行腰椎动力位X线摄片,测量每例患者不同体位的腰骶角度和椎体滑脱程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腰骶角与前向椎间位移不稳及退变性脊柱滑脱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立位、过伸位的腰骶角度及椎体滑脱程度明显大于卧位.结论腰骶角的大小与退变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椎体滑脱程度有直接的关系,腰椎动力位摄片更有利于脊柱滑脱的显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评价开放性小切口直接入路甲状腺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3年6月,采用小切口直接入路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的210例(A组)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资料,并与1995年1月~1998年12月,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218例(B组)甲状腺结节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A组与B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估算)和住院时间比较分别为:(3.7±0.4) cm和(5.2±0.5) cm,(45.9±10.4) min和(74.4±17.7) min,(46.0±13.1) ml和(75.8±17.3) ml,(3.5±0.6) d和(6.0±0.7) d,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4例(A组172例,B组152例)随访2~8年,复发率分别为3.49%(6/172)和4.61%(7/152),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切口平整,疤痕短小,颈部切口周围皮肤感觉无明显异常.结论小切口直接入路法是治疗原发性甲状腺良性结节创伤小的开放性术式,简单安全,疗效可靠.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中显露和保护喉返神经的方法.方法施行经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时,常规显露并保护喉返神经.结果 8例经胸入路腔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均清楚显露并有效保护了喉返神经.结论熟练掌握甲状腺游离和切除的顺序及精湛的手术技巧是清楚显露并有效保护喉返神经的关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对腕前区毁损性损伤的早期显微外科修复.方法对1998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腕前区毁损伤患者13例,分别对肌腱、神经、血管、皮肤损伤进行显微外科修复.结果术后13例手全部成活,随访4个月至5年,屈指功能优9例,良2例,可2例.正中神经优3例,良6例,可4例.尺神经优1例,良3例,可9例.结论对腕前区毁损伤采取早期显微外科修复可极大程度恢复手的功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总结改良Nicks法行小主动脉瓣环扩大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特点、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2004年8月治疗的6例用改良Nicks法行小主动脉瓣环扩大及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猝死1例;早期频发室性早搏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5例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人工主动脉瓣跨瓣压差(21±7) mm Hg (1 mm Hg=0.133 kPa),无瓣周漏,无二尖瓣关闭不全.5例随访0.5~3.5年,无远期死亡,无抗凝相关并发症;NYHA Ⅰ级.结论对儿童及成人主动脉瓣环窄小而需行主动脉瓣置换者,改良Nicks法为一简单有效的瓣环扩大方法,尤其适用于需同期置换二尖瓣者.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膀胱病(DCP)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探讨发病机制及病理演绎过程,减少晚期DCP的发生,为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糖尿病患者病程分为:早期DCP患者组(32例),晚期DCP组(28例)及非糖尿病人群对照组(22例)分别进行尿动力学测定,获得大尿流率、排尿量、初始感膀胱容量、大膀胱压力、大逼尿肌压、大膀胱容量、残余尿、膀胱颈压、大尿道压及括约肌肌电图等参数,对以上数据作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早期DCP患者大尿流率偏低[(15.97±5.71) ml/s,P<0.05],逼尿肌活动亢进(占5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占37.5%);而晚期DCP患者大尿流率明显下降[(8.75±4.20) ml/s,P<0.01],膀胱容量增加[(472.5±32.9) ml,P<0.01],残余尿量增多[(62.59±19.87) ml,P<0.01],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结论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有膀胱尿道的动力学改变,以逼尿肌活动功能亢进、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较常见,晚期以逼尿肌收缩功能减弱为主,建议对DCP患者早期就应给予干预,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外伤性迟发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临床少见,我院神经外科自1994年8月~2005年2月共收治迟发性外伤性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er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s,DTISH)8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现将我院普外科1997年7月~2004年5月收治的7例甲状腺切除术后乳糜瘘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颅内常见疾病,好发于50岁以上老年人,约占颅内血肿10%,手术疗效满意,但术后血肿复发率为5%~33%[1],使脑损伤进一步加重.因此,对术后血肿复发的防范十分重要.我们对19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其预防对策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无菌性脑膜炎为颅内肿瘤术后的一种并发症,以表皮样囊肿多见,如处理不当可导致严重后果.我科自1999年5月~2005年1月对235例行颅内肿瘤切除术后,其中23例患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经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后均痊愈出院,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开创了心脏直视手术的新纪元,但由于血液与许多非生理性人工管道的接触,外科手术的损伤,麻醉及人体温度的变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等,伴随CPB,随之而激发产生了CPB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从而使患者处于灌注后综合征(postperusion syndrome)的风险之下,病情危重者甚至因此而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MODS).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重症患者是营养不良、菌群易位、获得性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症监护病房内多达40%的病人可能罹患医院内感染[1],导致住院时间延长,死亡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增加.如何有效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谷氨酰胺被认为是一种条件性的必需氨基酸,在分解代谢应激条件下[2],内源性谷氨酰胺生成不能满足机体增长的需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脊柱侧弯在希腊文中称scoliosis,Galen公元131~201年首先用此名词命名,脊柱侧弯是脊柱常见的畸形,早在希波克拉底时代就已对脊柱弯曲有过描述.Andree于1741年就用弯曲的脊柱作为矫形外科学的标记[1].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创伤.随着对胸腰椎骨折的形态学、损伤机制和损伤后稳定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技术也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成为治疗急性胸腰椎骨折的为简便、灵活和有效的首选方法,可以做到一期三柱坚强固定和稳定性重建.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一、概述脊柱骨折伴截瘫一直被认为是骨科领域内尚未攻克的难题.在临床上以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圆锥和马尾损伤多见.伤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固然与初次损伤程度有关,但是受伤脊柱的活动和移位的骨片及破碎椎间盘的压迫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十分不利.因此,对骨折脱位的早期复位与固定,保护脊髓免受再损伤,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等至关重要.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齿状突骨折是上颈椎常见的骨折之一.由于该骨折多为严重的颈部外伤所致,并且经常伴有寰枢椎急性不稳,导致上颈椎和脑干损伤,一些病人在受伤现场即死亡,能够进入医院的病人也有较高的病死率.同时,齿状突骨折由于其解剖特点,治疗困难,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而备受重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目前颈椎椎弓根钉植入技术已应用于临床.因其良好的生物力学固定性能,愈来愈受到重视.其自身的解剖结构及复杂的毗邻关系,决定了该植入技术的风险性.现就颈椎椎弓根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生物力学研究、临床应用技术及疗效作一介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膀胱肿瘤与子宫及卵巢肿瘤虽同位于盆腔,因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故临床上相互误诊的几率较低.我院在2004年误诊2例,现就其过程及误诊原因作一分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
收集我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通过住院手术治疗且资料保存完整的肌间血管瘤患者13例,经临床、X线等检查,均误诊为软组织肉瘤.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