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与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方法研究组42例,对照组38例, 取当日首次定量大便作活性菌培养,检测两组相同菌种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实验数据显示,研究组肠杆菌和梭杆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健康人群对照组以双歧杆菌、类杆菌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梭杆菌极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可能与梭状芽胞杆菌类致病菌增高,双歧杆菌类有益菌的降低有密切关系.
作者:龙泽荣;王建平;王怀宁;武新红;池晓霞;徐小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中内毒素(LPS)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及其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关联.方法采用鲎试剂三肽显色基质偶氮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正常人的血浆、6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血浆、腹水LPS和TNF-α水平,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无论有无合并SBP,肝硬化患者的血浆LPS、TNF-α及ALT、TBIL、 P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合并有SBP组高于无SBP组(P<0.05).结论检测血浆及腹水中的LPS和TNF-α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SBP,对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指导治疗以及判断疗效有一定辅助作用.
作者:陈惠新;许岸高;刘集鸿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首发症状及早期误诊原因,以期提高早期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78例SLE患者首发症状及早期临床资料.结果 178例患者中有76例(42.7%)患者曾被误诊,其中有32例(18%)被误诊两个以上的疾病.误诊的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结论 SLE患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首发症状无固定模式,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和思维局限等是构成SLE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积极进行相关的检查,可减少早期误诊率.
作者:郎连松;张亚萍;荣良群;王克勤;龚新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并发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易感因素和细菌学特点.方法评价LN并发NI的细菌学特征和实验室指标与NI的关系.结果 63例LN中,23例(31例次)发生NI,感染率为36.51%,感染例次率为49.21%.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白菌和白色念珠菌.贫血、营养不良、低IgG血症、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狼疮活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是导致LN易发生NI的因素.结论 LN易并发NI,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肺炎克雷白菌和白色念珠菌;易感因素有贫血、营养不良、低IgG血症、大量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狼疮活动、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等,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作者:吴宇芳;关晓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蛋白梯度(SAAG)在腹水定性诊断上的价值.方法选择2001~2004年收治的病因明确的152例腹水患者的血清及腹水标本,分为门脉高压性和非门脉高压性.腹水呈混合型表现有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1例、肿瘤4例,其中合并肝癌3例).腹水总蛋白(AFTP)≥25 g/L,腹水密度≥1.1018为渗出液,反之为漏出液.SAAG≥11 g/L诊断为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SAAG<11 g/L为非门脉高压相关性腹水.结果以SAAG<11 g/L为诊断标准判断腹水为非门脉高压性的准确率为91.3%,而AFTP为62.2%,P<0.01;混合性腹水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或肿瘤患者(应属于门脉高压性腹水、渗出液),SAAG的诊断准确率为100%(5/5),而AFTP的诊断准确率为20%(1/5).结论 SAAG直接反映了门脉压,建议在腹水的定性分类中用SAAG取代既往的渗出-漏出系统.
作者:倪伟虹;陈隆典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骨髓活组织检查在诊断骨髓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骨髓转移瘤患者行一步法骨髓抽吸取材,活检塑料包埋切片行HGF、Gomori染色,骨髓涂片行瑞特氏染色. 结果骨髓活检检出率为97.1%,骨髓涂片检出率为60.9%,骨髓活检与骨髓涂片诊断相符率为57.9%;骨髓活检检出率明显高于骨髓涂片(P<0.01).结论骨髓活检可作为诊断骨髓转移瘤的常规检测手段.
作者:陶英;李晓;刘薏芝;常春康;杨莲萍;浦权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临床上发现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糖升高已有多年,并有患者因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而死亡.因此,应重视HFRS患者糖代谢紊乱并发症,使患者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我们对1995年10月~2004年7月丹东市第一医院和丹东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87例HFRS患者糖代谢异常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国祝;徐辉;关丽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内外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显著疗效,胸腺肽具有增强免疫功能作用,弥补拉米夫定治疗中免疫调节功能不足的缺点,二者联合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玲;王淑兰;娄艳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前列腺素E2(PGE2)可以促进局部血流,增加黏液合成,抑制局部及全身免疫反应,对胃黏膜起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Hp)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因子损害胃黏膜,是胃部疾病中首要的致病因子.本实验主要研究了Hp如何通过对PGE2水平变化的影响,而进一步损害胃黏膜,以寻找治疗胃部疾病的新途径.
作者:夏允;张丽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食管乳头状瘤(EP)来源于上皮组织,是被覆鳞状上皮的息肉样良性肿瘤,呈外生性生长,无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生长的现象.过去被认为是罕见的疾病,但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有报道本病发病率为0.01%~0.43%.
作者:郭玉青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对晚期大肠癌及胃癌而言,化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与乳腺癌及肺癌等比较,化疗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寻找治疗有效且副作用小的化疗方案尤为重要.L-OHP(草酸铂)为继顺铂之后的第3代新型铂类抗癌药,应用含L-OHP方案化疗大大提高了治疗晚期大肠癌及胃癌的疗效.我们自2002年3月~2004年10月采用FOLFOX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及胃癌患者共87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潘春霞;张桂敏;张捷;时淑珍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是一类由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在临床上常呈系统性多脏器累及.其中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T)在多种CTD中均可出现,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是CTD较严重的系统损害之一;而且其形成往往较隐匿,一旦发现,病情多已不可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疾病预后.
作者:潘国裕;韩咏梅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约半数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消化系统症状,但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SLE还鲜有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报道如下.
作者:郭长吉;林三仁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患者男,32岁,主因恶心、呕吐,伴头痛、发热1 d于2004年7月10日入院.患者1 d前因大量饮酒后,出现恶心、呕吐,伴头痛、发热,体温为38~40 ℃,既往病史无特殊.
作者:姜福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复发性多软骨炎(RP)是一种少见病.本病是一系统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和炎症性破坏性病变,可累及软骨、心血管、眼、耳、肾等.本文报道我院近期收住的1例.
作者:赵春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肝细胞癌形成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它以不断积累的基因改变导致肝细胞脱离正常生长,终形成了肝细胞癌(HCC).大细胞异型增生、小细胞异型增生、低度异型增生结节和高度异型增生结节已经被描述为癌前病变.当慢性肝病出现硬化时,有80%会发生肝细胞癌.HBV、HCV、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癌形成的常见条件.肝癌形成的因素可能源自在慢性坏死性炎症和增强的再生中,对DNA的直接损害或间接损害及DNA修复受到损害.虽然肝细胞癌形成的一般途径已经发现:所发生的基因类型和序列的改变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个HCC都有独自的特点和基因改变的过程.
作者:王志东;张子军;周琏 刊期: 2005年第23期
糖尿病(DM)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人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肾病(DN)已成为终末期肾衰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近40%的透析患者是DN.DN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仍然是一大难题.肾脏是典型的微血管器官,DN是DM微血管并发症与重要死因.DN基本病理改变包括肾小球肥大、细胞外基质堆积、基底膜增厚与肾小球硬化,单核/巨噬细胞在肾组织广泛浸润是DN进展的组织学特点.新近观点认为,DM是一种慢性炎症[1-4],P-选择素及其介导的内皮细胞-巨噬细胞黏附在DN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锋;汪年松 刊期: 2005年第23期
随着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成功,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逐渐转移到基因功能的执行者--蛋白质组上来.蛋白质组(Proteome)这一概念是由澳大利亚学者Wasinger等[1]于1995年提出来的,指的是生物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基因组活跃表达的全部蛋白质.
作者:刘华 刊期: 2005年第23期
据北京2005年全国肝炎及肝病会议的资料,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亿人口中约1/2的人生活在HBV高流行区,约20亿人被证明有HBV感染,3~4亿人为HBV慢性感染,其中25%~40%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在全球10位疾病死因中,乙肝占第7位,每年因乙肝死亡者约为75万例.所以乙肝并肝硬化的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王守义 刊期: 2005年第23期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现在慢性HBV感染者为3.5~4.0亿人,其中15%~30%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而过早死亡.抗病毒治疗的目的是抑制HBV复制,减少肝硬化的发生和肝癌的出现.
作者:罗生强;张玲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肝炎C病毒(HC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总的流行率为3%~5%,一般人群感染率为1.8%,估计有1.7~2.0亿人感染HCV,是一全球的健康问题.慢性丙型肝炎(慢丙肝)的抗病毒治疗近10年从标准干扰素单治疗发展到标准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RBV)联合治疗,新近又发展为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 interferon)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引起持续病毒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率提高,疗效增加,成为当今抗HCV治疗的模式.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5年第23期
近年来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丙肝,CHC)治疗有较大进展,以抗病毒治疗为中心从标准干扰素(interferon,IFN)单治疗发展到以IFN/RBV(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近2年来由于pgeylated(PEG,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开发,提倡PEGIFN/RBV联合治疗,这种方法使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是当今好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作者:张健 刊期: 2005年第23期
骨关节炎(OA)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群,可累及全身的多个关节,尤以膝关节常见和突出.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制剂具有消炎镇痛作用,是膝骨关节炎患者常用药物,口服制剂长期使用常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及肾脏等损害.应用局部外用制剂,可能会减少其全身不良反应.双氯芬酸起效快,已有临床研究证明,外用1%双氯芬酸钠凝胶(diclofenacsodiumgel,DSG)治疗OA临床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1] .
作者:鱼云霞;孙维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