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和爽(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中的清洁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拟行结肠镜检查患者166例,随机分成研究组(80例)和对照组(86例),分别采用和爽、甘露醇行检查前的肠道准备,以结肠清洁情况为主要评价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80/80),对照组为97.67%(84/86),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1/80),表现为恶心、呕吐;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8%(3/86),2例为恶心呕吐,1例为一过性低血压,经补液后好转.结论和爽用于肠道准备清洁效果较好且安全.
作者:张柏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中肾上腺醛固酮瘤(APA)和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IHA)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肾上腺醛固酮瘤(腺瘤组)和17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醛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腺瘤组基础血醛固酮水平及尿醛固酮水平高于特醛症组,而血钾水平则低.48例肾上腺醛固酮瘤及14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行速尿激发实验结果:肾上腺醛固酮瘤患者激发后醛固酮较激发前增加或无明显变化27例,较激发前下降21例;14例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激发后醛固酮均较激发前升高.88例行CT检查,CT准确率为84.2%.结论腺瘤组生化异常较特醛症组明显,体位实验在腺瘤组和特醛症组中有部分重叠,立位血醛固酮增加不能完全排除肾上腺醛固酮瘤,而血醛固酮下降则可确诊为肾上腺醛固酮瘤.结合体位实验及CT结果可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
作者:于晓静;吕朝晖;王晓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短期强化治疗恢复糖尿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30例门诊和急诊糖尿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8例,均使用常规剂量磺脲类药物,但血糖控制不良.应用双相门冬胰岛素30后血糖达到控制良好3个月,之后停用胰岛素,继续以前的口服药物的治疗.结果停用口服降糖药之前3个月内平均血糖为(9.4±7.5)mmol/L,餐后2 h血糖(或随机血糖)为(14.2±7.2)mmol/L;应用胰岛素达标时的空腹血糖为(5.7±0.7)mmol/L,餐后2 h血糖为(7.2±1.4)mmol/L;应用胰岛素期间的空腹血糖为(6.0±0.8)mmol/L,餐后2 h血糖为(7.8±1.2)mmol/L;停用胰岛素时,空腹血糖为(6.1±0.6)mmol/L,餐后2 h血糖为(7.7±1.3)mmol/L.在改用原来口服降糖药后,1个月内平均空腹血糖为(6.5±0.5)mmol/L,餐后2 h血糖为(8.1±0.8)mmol/L,与应用胰岛素前相比,血糖降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可能恢复糖尿病患者对磺脲类药物的敏感性.
作者:李莉;杨川;曾映娟;钟娃;唐平;杜婧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对肺癌细胞及对照组肺上皮细胞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表达的研究,明确其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分型及分期的特异性检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肺癌99例,对照组21例,制做组织芯片,切片后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根据免疫染色结果,细胞表达TTF-1分为阴性(<1%细胞表达),弱阳性(1%~49%细胞表达)和强阳性(≥50%细胞表达),再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TTF-1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小细胞肺癌TTF-1的强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P<0.05),肺癌分期与TTF-1的表达有显著相关性(γs=0.572,P<0.05).结论 TTF-1可作为鉴别肺癌和非肺癌、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及肺癌发展不同阶段的相对特异的检测指标.
作者:吴西雅;余健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线清除监测(on-line clearancemonitor,OCM)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时应用OCM和常规取血法测定尿素清除指数(Kt/V),对两者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 OCM测定的Kt/V(Kt/Vm)=1.18±0.25,取血法计算的Kt/V(Kt/Vc)=1.45±0.19,二者相关性良好(r=0.942,P<0.001).同一患者的Kt/Vm较Kt/Vc低0.19±0.11(P<0.001).Kt/Vc与身高及干体重负相关(r=-0.533和-0.485,P<0.001),与透析超滤量正相关(r=0.331,P=0.008).通过OCM调整透析处方,短期内即可纠正透析剂量不足.结论应用OCM测定Kt/V,可即时、方便、准确地反映尿素清除效率,有利于分析透析剂量不足的原因并及时调整透析处方,很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莉;王梅;徐莉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核因子κB(NF-κB)活性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以SIRS患者为对象,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NF-κB活性及血清TNF-α水平,以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判断病情轻重.结果 SIRS患者较对照组存在明显的NF-κB活化;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组和死亡组分别高于非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组和存活组(P<0.05);NF-κB活性、TNF-α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SIRS患者存在明显的NF-κB活化,伴随着TNF-α的过量表达.NF-κB活性对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病情轻重具有重要决定作用.
作者:严跃红;荆小莉;陈益民;陈燕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变化特点.方法 267例疑诊或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及CAG分三组:冠脉正常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急性心肌梗死组.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化验血脂.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早期(发病24~36 h内)血脂水平已出现明显变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均下降.与冠脉正常组相比,TC、TG、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TC、LDL-C、Apo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脂TC、HDL-C、LDL-C、ApoA降低,不应以此时的水平作依据,而应早期积极干预治疗.
作者:刘晓辉;吴鹤;孙玉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肾上腺素是公认的一线复苏药物,但临床应用中其疗效并不理想,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仍低,生存率<10%[1].尤其心肺复苏期间心跳呈缓慢节律者(过缓-停搏现象)较表现为快速心率者(如心室颤动等)预后更差,院内存活率为0~3%,大剂量肾上腺素并不能提高人类心肺复苏成功率.近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心肌缺血和缺氧时存在大量的腺苷释放,推测拮抗腺苷的药物可有助于心跳骤停的治疗.据此对急诊科进行心肺复苏时出现心脏停搏,且反复应用肾上腺素无效的患者,试用腺苷受体拮抗剂氨茶碱进行继续复苏32例,报道如下.
作者:穆晓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科2002年7月~2005年5月,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法[1-2]心包穿刺置管引流23例恶性心包积液,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余世庆;黄晓英;李丹奇;张祖贻;朱丽娟;杨小骏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肺血栓栓塞症(PTE)未经治疗病死率为20%~30%,如经正确诊断和治疗可降低至8%以下[1].可见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挽救PTE患者生命、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有重要作用.在基层医院由于设备和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对疑诊PTE的患者往往无法作确诊检查,而又因为种种原因患者不愿意转院时,如何对这些疑诊患者采取及时、有效、安全的治疗,是基层医生经常涉及而又很棘手的问题.我们通过对36例疑诊PTE患者进行调整剂量的普通肝素钠抗凝治疗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疑诊肺栓塞的治疗策略.
作者:陈钰;梁勇;甘秀梅;梁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在急救与全身麻醉中,气管插管是一项关键步骤,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和全身麻醉的成败.但患者气道解剖的异常会造成气管内插管困难,据统计,困难气管插管的发生率为2%~3%.我院为18例困难气管插管的患者用胆道镜引导行气管内插管,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鄢水旺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突眼-黏液性水肿-骨病综合征又简称为EMO综合征,是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基础上出现突眼(exophthalmos)、黏液性水肿(myxedema)、骨质粗厚(osteoarthropathia hypertrophicans)三联征,该综合征十分罕见.现报道3例如下.
作者:梁华晟;蒙碧辉;罗佐杰;秦映芬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患者女,48岁,因乏力、纳差、水肿2年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全身水肿、四肢无力、食欲减退,在当地医院检查尿蛋白(++++),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给予泼尼松、雷公藤、双嘧达莫等药物治疗2年余,无明显疗效.
作者:蒋天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2型糖尿病发病的中心环节之一是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其表现为胰岛素分泌功能进行性降低.近,一种参与下调胰岛素分泌的线粒体上的蛋白质--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引起普遍关注.其中Ucp2在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它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又如何呢?现就线粒体内膜上的Ucp2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璐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手段[1-2].它运用心脏起搏来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传导异常,恢复心脏的电机械同步,改善心脏结构和功能.当前的研究显示,CRT不仅能有效地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运动耐量、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3-10].以下简要介绍CRT适应证、机制、方法、疗效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者:高连君;夏云龙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细胞移植防治慢性心力衰竭至今已开展十余年了,尽管初医学界对于这种治疗方法存在疑义,但是此后进行的许多大规模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细胞注入可以产生新生心肌组织并能改善心脏功能.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非常多,而我国尚缺乏相关的指导规范,适时地总结以往研究进展,为今后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研究提供参考显得尤为重要.现仅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细胞移植治疗做以综述.
作者:黄榕翀;钱菊英;葛均波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一、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历史及分类β受体阻滞剂多年来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并取得了显著疗效.我国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是0.9%,因缺血或非缺血性心肌病导致的稳定、轻度、中度及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并存在左室射血分数减低的患者(NYHAⅡ~Ⅵ级),均需要接受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除非存在禁忌证(Ⅰ级,证据级别A).AMI后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即使无心力衰竭的症状,为了降低病死率,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基础上建议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Ⅰ级,证据级别A).欧洲心脏学会专家共识中指出,在左室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也建议使用β受体阻滞剂(Ⅱa级,证据级别C)[1].
作者:张妍;周旭晨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以神经系统受损为主时,易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我院自1996~2004年收治的以意识障碍和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低血糖反应30例,其中19例误诊为急性脑血管病,误诊率达63.33%(19/30),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王丽萍;王丽雪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