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证,术中处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自1987年10月~2004年12月对96例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8%(19/96),术后30d病死率为3.1%(3/96),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6%(76/91)、57.8%(37/64)和39.1%(18/46).结论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治疗中心型肺癌是可行的,不仅大限度地保留了肺组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而且为部分肺功能差的患者提供了切除病变的机会.
作者:邹礼明;潘承欣;姜玉娥;涂秋平;徐业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总结骨盆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减少误诊.方法搜集11例病理证实的骨盆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囊状骨质破坏6例,占54.5%;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占27.3%;多房性骨质破坏2例.CT扫描破坏边缘硬化2例,软组织肿块3例,该3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及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强化.结论骨盆骨巨细胞瘤以囊状骨质破坏和单纯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囊状破坏可有硬化边、软组织肿块病例增强扫描软组织肿块和破坏腔内瘤组织均有强化.
作者:成素琼;蔡福铃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在颅底胆脂瘤显微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胆脂瘤20例,其中经乙状窦后入路10例,颞下经小脑幕入路6例,改良翼点颞下入路3例,颞枕开颅幕上下联合入路1例.结果显微镜下手术后应用神经内镜观察,20例均有肿瘤残留.全切15例,次全切5例.术后无并发症儿例.新增动眼神经麻痹3例,展神经麻痹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轻面瘫3例,肢体轻偏瘫2例,短暂失语1例,无菌性脑膜炎1例.15例患者随访3~36个月,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根据胆脂瘤的主体部位及其生长方式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应用神经内镜辅助有助于减少手术创伤,提高肿瘤切除率.
作者:鲁祥和;郑伟明;叶盛;吴哲褒;张宇;曾博;诸葛启钏;吴近森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高血压脑出血行显微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 60例患者发病后8 h内手术48例,死亡6例(12.5%);超过8 h手术者12例,死亡4例(33.33%).术后无再出血.ADL评级:Ⅰ级12例,Ⅱ级21例,Ⅲ级9例,Ⅳ级6例,Ⅴ级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良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锋;陈平;吴珍珍;江博雄;吴启华;周克城;陈旭鸿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比较危重患者经鼻空肠管与经鼻胃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一条更有效的肠内营养途径.方法对37例危重患者采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开始实施时间、达到预计能量需要时间以及并发症等,并与经鼻胃管进行比较,评价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及达到预计能量所需时间与营养管途径有关,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的开始时间与鼻胃管比较U=4.497,P<0.01;达到预计能量所需时间比较U=4.04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症比较x2=5.5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经鼻空肠管途径比经鼻胃管更为安全有效,并能将实施肠内营养的时间显著提前.
作者:李瑞红;李德春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优点和应用要点.方法采用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28例,并进行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病变全切23例,近全切除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大部分切除2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瘫痪、后组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小脑性缄默征等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
作者:赵建华;杨雷;钱希颖;柏顺明;杨滨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老年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2005年6月因胃癌行全胃切除的66例老年患者,术后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34例与肠外营养(PN)组32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EEN组与PN组的术后营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EN组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术后EEN支持治疗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利于老年全胃切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费用低廉,实施方便.
作者:刘斌;于东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肺切除术后转归的影响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4例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的治疗经过、术后并发症和近期肺功能变化.结果34例患者中全肺切除术5例,肺叶切除术28例,肺叶楔形切除术1例.术后发生心肺并发症16例(47.1%),死亡2例(5.9%).术后3个月复查肺功能大自主通气量(MVV)、用力呼气肺活量(FEV1)及FEV1%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重度低肺功能患者对肺切除术有潜在代偿基础,正确的术前评价、适当的手术方式和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并获得治愈的关键.
作者:吴晓明;江南;吴云舒;张学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介入方法对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患者经降压、止痛等术前准备后(发病2周内)在全麻下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5例患者腔内隔绝术均获成功,出现Ⅰ型内漏1例,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胸痛全部缓解,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介入治疗对于急性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冯增斌;张潮满;张志民;刘志伟;房大广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胸廓改形术加转移带蒂肌瓣一期手术治疗曲菌性脓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曲菌性脓胸患者手术治疗情况,术中行不同程度的胸膜纤维板剥脱术和改良的胸廓成形术.结果术后2例达一期愈合;1例术后残腔变小,经加强抗真菌及局部冲洗等处理后延期拔除胸管治愈;1例术后合并肺炎,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并行抗真菌及抗炎治疗好转.结论采用胸廓改形术加转移带蒂肌瓣一期手术治疗曲菌性脓胸其创伤较常规胸廓改形术小,术后经合理的支持及抗真菌治疗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是治疗曲菌性脓胸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文龙;成向阳;韦兵;殷伟强;刘君;何建行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一种合理的环形混合痔的手术方法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139例环行混合痔随机分为治疗组(外剥内扎+括约肌切断术)76例和对照组(单纯外剥内扎术)63例.对其术后疼痛、大出血、肛门失禁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139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年,均一次手术治愈,两组间疗效及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大出血、肛门失禁等严重并发症,但治疗组术后伤口疼痛、创缘水肿、残留皮赘、肛门狭窄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手术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肛门外形美观,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李春雨;董卫;聂敏;聂娜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通过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探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对185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分别经手术内固定或手法复位,78例手术治疗,107例手法复位治疗,并进行追踪调查,对伤肘功能的恢复状况、骨折愈合时间及畸形出现情况进行分析,阐明治疗方法的选择.结果伤肘功能恢复状况,手法复位优于手术治疗;患儿临床愈合时间,手法复位较手术复位平均提前3~4周;关节畸形的出现率,手术复位比手法复位低.结论对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除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治疗失败者选择手术治疗外,其余应选择手法复位非手术治疗,手术的不恰当应用,会降低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总体疗效.
作者:滕核建;江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前,胫骨平台骨折已占各种骨折的4%[1],且青壮年多发.因胫骨平台骨折复杂,手术及固定方法趋于多样化.手术相关设备及器械的更新及应用,使微创术式及间接复位技术得以应用.自2002年2月~2005年4月,我们采用电透下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固定,选择性治疗16例17例次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类Ⅰ、Ⅳ、Ⅴ型)[2],疗效满意.
作者:赵永旭;杨冰;高辉;尚静波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患者 15岁,因腹痛4 d,伴尿急、尿痛1 d入院.查体呈急性痛苦面容,全腹均有压痛及反跳痛,肌紧张明显,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2.6×109/L,血红蛋白150 g/L,红细胞5.00×1012/L;B超提示:左肾轻度积水,盆腔积液.普外科以急性腹膜炎、阑尾炎于2003年10月8日收入院,当日行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有大量淡黄色液体,盆腔内有少许稀薄脓性液,阑尾充血水肿,行阑尾切除,腹腔探查未见其他脏器损伤,冲洗腹腔后置腹腔引流管1枚,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管引出淡黄色透明液600~700ml.
作者:荀有海 刊期: 2006年第14期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预后比其他消化道肿瘤更差[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直接影响治疗方式、局部复发和远期生存.因此,探索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机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途径.
作者:陶文虎;于在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导航辅助下的神经外科手术是微侵袭神经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无疑会极大地推动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导航技术是由立体定向手术、数字化扫描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等的新进展综合发展而来的,是一种人工智能化的神经外科手术辅助系统,它使神经外科手术的定位更精确,术中精细测量变得非常简单,误差降低到小,减少手术时间和侵袭性.
作者:佟小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生Lars Leksell提出了放射外科这一概念,在理论上和许多实践方面研究和论证了不同放射源的优缺点,利用自己研制的立体定向头架进行了第1例放射外科手术,放射源为200 kV的X线管.Leksell将这种技术称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并沿用至今.
作者:徐德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神经内镜应用于临床有近百年历史,发展极其缓慢,中间还有停顿;近十年来,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神经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迅速普及,已被国内外许多学者称为是一项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技术.在对脑积水特别是梗阻性脑积水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因其避免了异物置入人体内,创伤小,并发症较少,手术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迅速,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已逐渐成为首选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宗绪毅;张亚卓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从15世纪末,Leonado Da Vinci提出立体定向的构想,19世纪末,Dittmen介绍立体定向术原理和动物试验,Zemov制造出极坐标定向仪,到20世纪初Clark和Horsley设计出三维坐标定向系统,直到1947年Spiegel和Wycis完成有史以来第1次人脑立体定向手术,人类在立体定向手术的前期准备花费了4个多世纪的漫长时间.1946年世界上第1台计算机问世,1979年Brown提出定向仪和CT相匹配,不久定向仪与MRI、DSA、PET结合相继有了报道,1986年Robert介绍了无框架立体定向系统.
作者:傅先明;凌士营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血管内治疗对于多种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成熟的微侵袭治疗手段.过去的几十年见证了神经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巨大进步,这些技术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技术日趋完善.
作者:范一木;孙立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提高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 6例患者术前均误诊.诊断为肾癌3例、肾结核1例、输尿管结石伴脓肾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3例,行肾切除术3例.术后随访1~12年,疗效良好.结论 CT和肾动脉造影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术前确诊有赖于尿泡沫细胞检查和肾穿刺活检.综合分析临床资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减少误诊的惟一方法.
作者:张科;黄杰;王田;杨小华;唐丽明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