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心室率变化的意义,为临床如何预防心房颤动患者出现脑栓塞、心功能降低等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入院或门诊就诊病程超过1年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栓塞组和非脑栓塞组,各30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动态心电图计数比较两组患者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小心室率变化,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患者左房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变化,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凝固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左房内径大小、IN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栓塞组大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小心室率均明显快于非脑栓塞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非脑栓塞组.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降低心室率对预防脑栓塞、左心功能降低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月兰;李学渊;胡健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发病因素,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合并AA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AD的发生率为9.3%,与使用抗生素种类、联合用药数量及疗程、采用医疗干预措施、年龄等因素有关.引起AAD的抗生素依次为广谱青霉素或加酶抑制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克林霉素、碳青酶烯类、头孢二代、喹诺酮类.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减少侵袭性操作是预防控制医院感染AAD的关键措施.
作者:陈建荣;郭锡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近、远期并发症的差异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进行过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恶性气道狭窄患者近期咯血发生率高于良性气道狭窄患者,但其近期气道肉芽组织形成率低于良性患者;在远期,恶性气道狭窄患者的肺部感染率和肉芽组织的形成率都高于良性患者.结论镍钛合金支架置入是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有效方法,术后的并发症因不同的病因有较大的差别.
作者:汪春梅;柳广南;杨树栋;张建全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比较代谢综合征(MS)的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CDS)及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NCEP-ATPⅢ)的诊断标准对健康体检对象的MS检出率的异同,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1776例体检人员为对象,比较三种标准诊断能力的差异,分析单项指标切割点值对诊断率的影响.结果以IDF、CDS、NCEP-ATPⅢ的MS诊断标准,MS患病率分别为22.7%、14.9%、13.3%,IDF标准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DS和NCEP-ATPⅢ标准(P=0.000);CDS标准若下调空腹血糖和血压切割点可提高诊断率至19.5%(P=0.000)和19.2%(P=0.001).结论IDF标准能诊断更多的MS,影响CDS标准诊断率的主要因素是空腹血糖和血压切割点.
作者:李玲;张毅;李素玮;王贵新;刘聪;王艳军;岳桂英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初步探讨异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联合移植治疗白血病的安全性、疗效,以及对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移植物抗白血病(GVL)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外培养扩增供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联合组织相容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PBSC共同移植治疗2例白血病.结果联合移植无明显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ANC)≥0.5×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5 d、17 d,血小板(P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移植后21 d、25 d.移植后30 d经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STR-PCR)显示完全供者型植入.1例发生Ⅱ度急性GVHD(aGVHD).2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完全缓解(CR),目前持续CR.结论MSC联合HLA全相合PBSC移植治疗白血病安全、有效、可行性大,MSC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造血重建有促进作用,对GVHD及GVL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廖爱军;刘卓刚;杨威;王欢;李迎春;张嵘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即胡桃夹现象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具有胡桃夹现象的患者,除了检测平卧位及站立位背伸15 min后左肾静脉窄处(近心端)内径(a)和宽处(远心端)内径(b)外,同时检测上述部位的血流速度(Va、Vb),及窄处左肾静脉压力阶差(△P).结果胡桃夹现象患者左肾静脉远心端内径较近心端内径明显增宽(P<0.001),近心端血流速度较远心端明显增快(P<0.001),近心端△P升高.且站立位背伸15 min后较平卧位测量各参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卧位近心端△P≥4mm Hg(1 mmHg=0.133 kPa),诊断胡桃夹现象的准确率为91.6%.结论对无症状反复发作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除了直接测量左肾静脉受压征象外,定量检测△P可以作为诊断胡桃夹现象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杨世财;潘晓芳;姜慧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年人肺吸气相及呼气相高分辨CT(HRCT)表现,建立正常人肺吸气相及呼气相HRCT标准,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肺功能正常的64例成年志愿者进行了吸气相及呼气相HRCT扫描,主要测量正常成年人吸气相及呼气相的平均密度值、吸气相与呼气相的密度差值以及吸气相与呼气相的面积比值.结果正常人吸气相平均密度为(-795±58)HU,呼气相平均密度为(-706±59)HU,吸呼气相平均密度差为(90±43)HU,呼吸气相面积比为0.72±0.14.结论HRCT相关指标有望为肺功能测定开辟新的通道.
作者:徐茂盛;杜绪仓;王仁贵;曾艳;陈文聪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321例EH患者,按照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组第3次报告(NCEP-ATPⅢ)标准(腹围按照亚太地区的标准),分为MS组和无MS组.测定所有患者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比较两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左心室肥厚(LVH)的比率.结果(1)MS组患者的LVMI明显高于无MS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MS组患者LVH的比率明显高于无MS组患者(26.1%比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S与EH患者LVH密切相关,对LVH的干预,不仅要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还应对MS各因素积极干预,以有效的逆转LVH.
作者:刘艳;曲鹏;聂群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小儿脑卒中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增加趋势,临床表现多样,病因与成人有很大差异,探讨其病因及危险因素越来越受重视.现对1997~2004年收治的127例脑卒中患儿的发病原因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郑志辉;郑志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高热惊厥(FC)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儿科常见急症,现对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随访的128例FC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魏杰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简称肺栓塞)是一种较为常见、危害极大的心肺血管疾病,因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而常常被漏诊和误诊[1],近年来,由于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2],越来越多的肺栓塞患者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肺通气/灌注显像对诊断急性肺栓塞及评价溶栓效果的价值.
作者:何新霞;韩卫红;曹双清;王红燕;高志红;李美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是内科常见急重症之一,ACOP可造成以中枢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功能损害为主的多脏器损害[1],许多研究已证实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比血清肌酸磷酸肌酶同功酶MB(CK-MB)检测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特异度[2].本研究测定ACOP患者cTnⅠ及CK-MB水平,进行两者比较,以评价其对ACOP患者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
作者:杨桂玲;乔英红 刊期: 2006年第16期
暂时性骨质疏松是未明原因且不常见的自限性病变,多见于中年男性,好发于髋关节[1],青少年发生髋关节暂时性骨质疏松的临床报道较少.现对6例经MRI检查和临床治疗证实的青少年髋关节暂时性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郭炳伦;李桂英;肖海鹰;孙化;李玉舟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例1男,65岁.体检时发现右肺阴影.无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及其他任何不适,平素身体健康.既往无呼吸及其他系统疾病史,不吸烟.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腹无异常.X线胸片、肺CT示右肺中野团片状阴影,纵隔淋巴结不大.考虑右肺占位,后患者去北京某医院行经皮肺活检,病理诊断为腺癌.患者回当地准备手术治疗,手术前先行化疗1次,方案为TP:紫杉醇135 mg/m2,顺铂80 mg/m2,化疗前12 h、6 h各给地塞米松10 mg,30 min前给西米替丁400mg,苯海拉明40 mg,配合止吐、水化等治疗.化疗前各项检查均正常,化疗后第1、2天无不适,第3天出现顽固性呃逆,以至影响呼吸、进食及睡眠,并且发热、咳嗽.查:呼吸32次/min,心率102次/min,两肺湿啰音,血常规示各系均减少,X线胸片示两肺多发片状阴影.立即予吸氧、抗炎、平喘、营养及对症(止呃逆、升白细胞)等治疗,因病情进行性加重,于第4天转入我院.入院时神智清楚,呼吸急促,咳嗽、咯痰较前加重,呼吸35次/min,心率102次/min,SpO2 88%,两肺阴影较前明显增加,白细胞0.5×109/L.入院后予隔离、升白细胞、抗炎及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第5天病情进一步加重,呼吸窘迫,PaO2 8.0 kPa,两肺弥漫阴影,改经鼻气管插管有创通气,加强抗炎及营养支持,病情无缓解.第7天行气管切开,继续有创通气,第8天患者死亡.
作者:康维华;刘长恩;刘丰遂;乔华;赵靖;卢宏志;张向宁;战海涛 刊期: 2006年第16期
家族1例1,男,11岁,主因间断发热伴腹部包块11个月,加重3 d,于1999年3月16日收入院.查体:神清合作,中度贫血貌,皮肤黏膜元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轻度鸡胸,胸骨中下段压痛,心率78次/min,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肺(-)、腹软、肝肋下3.2cm,脾肋下3.8 cm,余无异常.血常规:WBC 2.3×109/L,RBC 1.78×1012/L,Hb 53 g/L,Pt 81×109/L,N 0.40,L0.60.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系0.11,红系0.14,淋巴0.13,单核细胞明显增多,原单0.45,幼单0.17,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NLL-M5b).确诊后,以小剂量三尖杉化疗(1 mg/d),并予中药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治疗18 d,骨髓穿刺未缓解,之后予CE方案,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继发感染,予抗炎及支持治疗,因经济原因于1999年5月5日自动出院,13 d后因发热腹痛来院,予青霉素抗炎4 d后,症状消失,予阿糖胞苷25 mg/d治疗,骨髓抑制一直未缓解,6月1日放弃治疗,于1999年6月底死亡.
作者:贾学军;张文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是踝部动脉(通常取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高值之比,它是诊断外周动脉缺血的一种准确、简便、无创的方法[1].目前国内对ABI的测量主要集中在血管外科,而与之亦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等学科,ABI仍未得到重视和普及.事实上,ABI的测量不仅是筛查外周动脉病的手段,而且与心脑血管疾病、外周动脉病、肾功能不全等多种疾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为临床医生进一步判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杨建;王国华 刊期: 2006年第16期
肥胖症是一种与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疾病,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防治肥胖已迫在眉睫,有关肥胖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关于肥胖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发现一些肥胖相关基因,其中主要的是瘦素基因(ob基因)和瘦素受体(ob-R)基因.1994年,Friedman实验室首次定位克隆小鼠ob基因,并由其DNA顺序合成了ob基因产物瘦素(leptin,LP).随着LP的发现及对其功能的逐步认识,LP cDNA克隆的成功,使肥胖的基因治疗在ob/ob小鼠身上获得了成功,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肥胖的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作者:陈敏明;刘云建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白介素(interleukin,IL)-18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细胞因子,它能有效地诱导γ-干扰素(interferon-γ,INF-γ)的产生,是一种多效的细胞因子,在先天及获得性免疫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它是IL-1细胞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在生物学特性上与IL-12(强Th1诱导因子)类似.IL-18是在一定免疫环境下诱导Th1或者Th2极化作用的独特细胞因子.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证明IL-18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及2型糖尿病的发展有关,现就IL-18的新研究进展及其与糖尿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作者:张俐 刊期: 2006年第16期
盐雾疗法(halotherapy,HT)是一种在密闭的空气媒界中模拟天然盐矿井微气候的治疗模式.微气候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少菌、无过敏原的饱和离子状态的空气环境.主要治疗因素是5~8μm的干燥氯化钠气雾颗粒;颗粒密度在0.5~9.0 mg/m3;微粒的高负体电荷值为6~10负电荷库仑/m3(nk/m3).该疗法首先由波兰医生菲利科斯·鲍鲁考夫斯基于1843年提出,1989年盐雾疗法获得前苏联卫生部批准,至今已在俄罗斯及少数独联体国家广泛应用.
作者:余健民 刊期: 2006年第16期
Alport综合征(Alport syndrome,AS)是一种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的遗传性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疾病[1].
作者:王芳;丁洁 刊期: 2006年第16期
Fabry病,又称Anderson-Fabry病或弥漫性躯体血管角质瘤,1898年由Fabry和Anderson两位学者首先报道故而命名,是一种较少见的、与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糖鞘脂类代谢疾病,白种人较东方人种更多见.
作者:李文歌 刊期: 2006年第16期
人类对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的研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元前460年,希波克拉底描述了一种酷似多囊肾病的疾病.1856年Bristowe 在伦敦病理学会上首次报道了1例囊性肾病合并囊性肝病的病例.直到近几十年,随着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发展,人们才逐渐对多囊肾病有了科学的认识.
作者:李林;梅长林 刊期: 2006年第16期
Bartter综合征是一组因髓袢升支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减少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AR)遗传病,其临床以低钾血症,低氯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增高,血压正常并对外源性血管加压素反应低下,肾小球旁器增生等为特点[1].1962年Bartter等[2]报道第一个家系,但由于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Bartter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阐明.近年来,相继有6个编码肾小管离子通道或转运子基因被发现与Bartter综合征有关,从而对Bartter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分子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
作者:陈楠;潘晓霞 刊期: 2006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