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年26期文献
  • 早期肾盂癌的诊断和诊断方法的比较

    目的 探讨早期肾盂癌的诊断和有效的诊断方法.方法 在诊断肾盂癌时采用B超、静注尿路造影(IVU)、逆行性肾盂造影、CT、泌尿系磁共振水成像(MRU)、输尿管肾盂镜检查等多种方法,比较各种方法对早期肾盂癌诊断的准确率.结果 IVU和逆行性肾盂造影、CT、输尿管肾盂镜、MRU、B超对早期肾盂癌的诊断阳性率分别是89%、94%、80%、50%、40%和22%.结论 IVU和逆行性肾盂造影是诊断早期肾盂癌基本和必要的有效检查方法,是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因输尿管肾盂镜检查为有创性检查,故可作为疑难病例后的确诊性检查方法,不宜做首选的检查方法.B超可作为普查之用.

    作者:程远合;高中伟;刘刚;许红伟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自发性食管破裂5例报告(附国内文献29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自发性食管破裂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收治的5例自发性食管破裂患者结合国内文献290例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结果 共计295例患者,采用单纯胸腔闭式引流术57例,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术46例,颈部食管外置术11例,食管内带膜支架植入术3例,食管修补术178例,其中使用大网膜、膈肌、心包等修补者45例.术后再次裂开11例,全组死亡40例,病死率13.6%.结论 自发性食管破裂病情进展快,误诊率高.口服造影剂X线检查或急诊胃镜检查可早期确诊.通过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等方法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雷霆;孙仁斌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期间非通气侧肺不同处理方法对动脉血氧合肺内分流的影响

    目的 观察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OLV)期间非通气侧肺不同处理方法对动脉血氧合肺内分流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行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将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旷置于大气中;B组向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吹氧;C组将非通气侧肺的支气管导管出口处接上一负压吸引管.在OLV前、OLV 30 min、OLV 60 min分别采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 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OLV 60 min时A组下降明显,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s/Qt在OLV 30 m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V 60 min时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B组与C组的非通气侧肺处理方法都能降低肺内分流,提高动脉血氧合能力,但C组的方法更方便胸腔镜手术术中的操作.

    作者:袁爱武;阳世光;李丽梅;杨军良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

    目的 总结应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12例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患者分别采用颈后正中切口及颈前外侧切口,在显微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完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熟悉高位颈段脊髓及周围解剖关系,仔细分析术前影像学资料,熟练采用显微手术技术是治疗高颈段哑铃型椎管肿瘤并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关键.

    作者:关靖宇;魏学忠;韩松;郑春雷;李凤强;项忠刚;秦欣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习惯性髌骨脱位的综合术式治疗

    目的 探讨综合术式治疗髌骨习惯性脱位的疗效.方法 利用外侧松解、内侧紧缩、股内侧肌止点下移、外侧1/2半髌韧带止点或胫骨结节内移及内侧筋膜瓣牵拉治疗48例(52膝)习惯性髌骨脱位患者.结果 术后随访5个月至14年,无一例髌骨脱位复发,测量Q角(胫骨结节按术后髌韧带止点中点计算)为6°~16°,平均9.3°.按一般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功能评定方法:24膝完全正常,18膝优,9膝良,1膝尚可(手术伤口感染).优秀率达80.8%.结论 根据病因及病理改变情况选择恰当的综合手术方式,绝大部分病例尤其是软骨退变轻微的病例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张静梅;于永林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胸椎结核合并截瘫21例早期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回顾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早期手术,用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一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8年7月~2005年7月收治胸椎结核合并截瘫进行性加重的患者21例,在血沉未降至正常或抗痨治疗不足2周时采用经肋横突切除入路一期手术,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静脉点滴异烟肼、喹诺酮2周,口服四联药物12~18个月,患者术后卧床3~6个月,并定期行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随访时间为0.5~5.0年,平均3.9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级:16例达E级,2例达D级,2例达C级,1例为B级.结论 对胸椎结核合并截瘫患者在截瘫进行性加重时,在血沉未降至正常或化疗未满2周时早期手术安全可行,有利于截瘫早期恢复,以免造成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作者:扈文海;许海华;李会杰;张志峰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连衣挽具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的新方法.方法 1994~2005年使用连衣挽具(Pavlik)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共11例11侧,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1例均得到良好的疗效,无并发症发生,去支具后患肢活动好,无步态异常,临床治愈.结论 连衣挽具是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的新方法,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易行、生物力学合理、治疗效果可靠、便于患儿护理等优点,适合医院及家庭内的治疗观察,值得应用.

    作者:马才英;石得璋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漏诊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患者,4例采用股骨干切开复位加压钢板内固定,2例交锁髓内钉固定股骨干骨折,1例股骨近端髓内针固定,5例动力髋螺钉+经皮空心钉固定,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型)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1例采用保守治疗.2例延迟诊断.结果 15例患者随访5个月至4年,股骨干、股骨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结论 对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应常规摄骨盆前后位X线片及膝关节正侧位片,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采用股骨干骨折加压钢板或髓内针固定,股骨颈骨折经皮空心钉固定疗效满意.

    作者:付勇;朱莺鹰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经皮肝胆道造瘘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

    目的 探讨经皮肝胆道造瘘(PCH)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RHS)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1年2月~2005年12月改良传统的经皮经肝胆道镜(PTCS)技术,参考经皮肾造瘘术(PCN)碎石取石的方法治疗复发的肝胆管结石17例.结果 17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出血15~100 ml(平均40 ml),结石取净率88.2%(15/17),术后不用止痛剂,无出血、胆漏并发症,住院时间10~59 d,平均14 d.结论 PCH治疗RHS的优势明显,具有微创、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刘衍民;曾可伟;孙北望;欧阳斌;文辉清;陈光春;王平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高血压内囊内侧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时机

    目的 探讨高血压内囊内侧型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时机.方法 将64例高血压内囊内侧型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后手术的时间分成两组,发病6 h内手术的患者归入治疗组(40例),发病6 h以后手术的患者归入对照组(24例).结果 治疗组40例患者中12例基本痊愈,16例好转,5例无效,7例死亡,总有效率70.00%;对照组24例患者中5例基本痊愈,6例好转,5例无效,8例死亡,总有效率45.83%.结论 高血压内囊内侧型脑出血的微创治疗发病后6 h以内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发病6 h以后手术的疗效.

    作者:梁东良;李平法;石金河;杨飞云;张建新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的临床分析(附70例报告)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术(PPH)的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 经PPH治疗重度脱垂性内痔70例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15~25 min,平均(18.0±4.3)min,术后1~4 d出院.术后发生吻合口出血3例,尿潴留8例,发热4例.术后所有患者痔核均渐萎缩直至消失.结论 PPH作为治疗重度痔的新方法,因其手术安全、疗效确切、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张德祥;管洪庚;李德春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喉镜法与引光器气管插管对心血管

    目的 探讨喉镜法与引光器气管插管时对心血管应激反应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腹部及脑肿瘤手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喉镜插管(对照组)32例;引光器气管插管(观察组)32例.两组麻醉诱导均用咪唑安定0.1 mg/kg、利多卡因1.5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5μg/kg及丙泊酚1 mg/kg.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即刻、插管5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心肌缺血阈值(RPP)、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变化.结果 两组诱导后SBP、DBP、RPP均下降(P<0.01),而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即刻较诱导后,对照组SBP、DBP、RPP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R也增快(P<0.05),观察组SBP、DBP、HR、RPP无明显变化(P>0.05);插管后5 min,对照组SBP下降明显(P<0.05),DBP、HR、RPP下降幅度大(P<0.01),而观察组除HR下降明显(P<0.05)外,SBP、DBP、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光器气管插管对心血管刺激较小,尤其对血压影响小,降低RPP,插管期间心血管功能较稳定.

    作者:包长顺;宏杰;苏国友;王翠荣;吴非;贾海鹰;代辉;韩俊喜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术前急性超容血液稀释用于肝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以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行急性超容血液稀释(AHHD)在肝肿瘤手术患者中的安全性.方法 30例ASAⅠ~Ⅱ级的肝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HHD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AHHD组全麻插管后在20~30 min内输入万汶15 ml/kg.对照组仅常规输入乳酸林格液[6~8 ml/(kg·h)].术中连续监测心率(HR)、平均气道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术毕记录输液量、失血量和输血量.在AHHD前、AHHD后15 min、手术结束时和术后第1天,各时点抽取动、静脉血液样本行血气分析、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测.结果 两组组间比较,输入异体血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HD组血液稀释后CVP显著高于血液稀释前(P<0.01);AHHD组红细胞压积(Hct)在血液稀释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 肝肿瘤手术患者术前用万汶行AHHD是安全、有效的,能有效地减少手术期间异体输血的机会和数量.

    作者:章云飞;冯艳平;卢锡华;王根生;任柏林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

    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科采用膝后侧入路,用可吸收钉治疗后交叉韧带损伤15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武玉江;宋景仑;张占修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现状

    结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400000人死于结直肠癌[1].早期结直肠癌是指无论有否淋巴结转移,其局部病变仅侵及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结直肠癌[2].

    作者:颜松龄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及治疗

    一般认为乳腺导管扩张症(mammary duct ectasia,MDE)与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mmitis,PCM)为同一种疾病,是以乳晕处集合管明显扩张、管周纤维化、炎性细胞特别是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病变,为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良性炎症性疾病[1];但有人[2]发现MDE和PCM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病理变化,治疗术式存在差异,说明是同一疾病发展的两个阶段,各有其独立性,讨论如下.

    作者:杨维良;李福军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乳房缩小整形术

    乳房缩小整形术是以切除部分乳房皮肤、乳腺组织,达到改善乳房形态和乳房位置的整形手术.乳房缩小整形术适用于乳房过度发育及乳房下垂的女性患者.乳房的过度发育使乳房的体积过度增大,形成乳房肥大症(巨乳症),给女性带来精神及肉体上的痛苦.巨大乳房下垂造成女性胸部形态臃肿,失去了匀称、苗条的曲线美轮廓,同时常引起肩背酸痛,乳房下皱襞区易出现湿疹等皮肤病,使女性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双重负担,失去自信.为了修复巨大乳房下垂造成的女性胸部形态和功能,整形外科医生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乳房缩小整形手术,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大平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乳腺结构不良的诊断与治疗

    乳腺结构不良(mammary dysplasia)于1829年首先由Astley Cooper描述,指由于卵巢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以乳腺纤维组织及上皮增生伴囊肿形成的一种乳腺结构紊乱的疾病.由于本病各个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故而有各种各样的命名,如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病、慢性囊性乳腺炎、乳腺单纯性脱皮性上皮增生症、囊性增生症、乳腺小叶增殖症、乳腺增生症、小叶增生和乳痛症等.1948年Geschickter将此类疾病统称为乳腺结构不良,是女性乳房疾病中多见的一种.在30~50岁的人群中其发生率可在15%左右,在乳腺病专科门诊中占50%~70%.高峰年龄在30~45岁,很少在绝经后女性中发生[1].

    作者:刘志民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乳头溢液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一、乳头溢液的病因及分类乳头溢液指女性非哺乳期有液体自乳头溢出,是乳腺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临床上将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乳头溢液主要与月经周期、雌性激素水平升高、生育、哺乳有关.病理性乳头溢液分为全身性和乳腺本身病变两种.全身性的乳头溢液原因主要有内分泌功能紊乱、绝经前后、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可引起双侧多乳管的乳头溢液,一般无需外科处理.乳腺本身病变引起的乳头溢液,常见的原因为乳腺腺病、乳管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乳腺癌.国外文献报道乳头溢液占全部乳腺疾病症状的5.0%左右,而病理性乳头溢液中9.3%~29.3%为乳腺癌[1-2].

    作者:张滨;刘垚;单中辉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乳腺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1829年Astley Cooper首次报道乳腺结核病例[1].1860年Lan-Ceraux首先以病理检查诊断此病.1868年Culaeo从患者脓液中分离出结核杆菌并动物接种成功[2].乳腺结核为乳腺组织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多见于南非和印度,约占乳腺疾病的4.5%,国内报道为2.8%,欧美乳腺结核发病率为0.5%~1.0%.由于其在临床上少见,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各种检测方法各有局限,误诊率可为57%~80%[3],因此其诊断与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赵涛 刊期: 2006年第26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对用动力髋螺钉(DHS)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失败的可能原因进行归纳分析,拟为DHS的临床应用提出进一步建议.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用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骨折再移位、内固定移位或断裂,考虑与手术有关的27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从骨折类型、髋螺钉在股骨头内的位置、术中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骨骼质量等方面分析造成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结果 在发生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移位断裂、骨折再移位的27例病例中,Ⅰ型(顺转子间骨折)20例,其中Ⅱ度骨折占7.4%(2/27),Ⅲ度骨折占29.6%(8/27),Ⅳ度骨折占37.0%(10/27);Ⅱ型(反转子间骨折)7例,占25.9%(7/27);髋螺钉位置不良(尖顶距>25 mm)占59.3%(16/27);复位不满意占59.3%(16/27);骨骼质量差(Singh指数<4)占44.4%(12/27).结论 病例选择不当、骨折复位不良、髋螺钉的位置不佳、骨骼质量不好等因素均可导致DHS的临床应用失败,术前全面地分析、术中精确地操作是保证DHS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庆仲;杨晓东;陶崇毅 刊期: 2006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