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行开放手术后排尿困难的发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分析总结48例BPH患者开放手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及处理经验.排尿困难的原因有膀胱颈口狭窄或挛缩、尿道狭窄、腺体残留或复发、膀胱逼尿肌乏力或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和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结果 手术治疗46例,成功45例(97.8%),术后随访2~84个月,均排尿通畅;1例失败,长期留置耻骨上膀胱造瘘.非手术治疗2例,需长期留置导尿管或间歇清洁导尿配合药物治疗.结论 正确的术前诊断、术中及术后处理是预防术后发生排尿困难的关键.
作者:刘付国琛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5例经影像学确诊的AMVT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途径溶栓治疗8例,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5例,经颈静脉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机械性取栓2例.结果 15例患者均获成功,介入治疗后腹痛消失,血管造影可见肠系膜上静脉内血流通畅.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0~22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对于早期AMVT病例,介入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作者:孙云川;李增智;周保军;杨迎国;高印生;何寿华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20例肺硬化性血管瘤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女性多于男性,常为体检时发现,亦有少数患者可有咳嗽、咯痰、痰中带血以及胸闷等症状,多在50岁以前发病.因肺硬化性血管瘤少见,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表现与胸部X线片、CT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所见并不能直接确诊,故而其术前不能确诊率高达100%;手术效果佳,治愈率100%,术前及术中均未发现淋巴结增大及转移病灶,术后随访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手术不仅是诊断手段,也是为确切的治疗措施.同时在良好的麻醉下,取腋下小切口结合冰冻切片行肿瘤完整切除术或在斜裂完整情况下行胸腔镜肺叶楔形切除术,可大限度地保留肺叶组织.
作者:李云清;柳曦;刘英;丁颜辉;毕卫东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损伤严重程度、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关系.方法 检测64例多发伤患者伤后第1、3、5天血清PCT水平,同时进行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记录血常规、血糖、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感染和MODS的情况.结果 多发伤患者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MODS组PCT、白细胞计数、ISS、血糖、ALT和Cr均明显高于脏器功能正常组(P均<0.05);发生感染前后,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多发伤可引起PCT水平升高,且与损伤严重程度、感染、MODS有关;检测PCT水平变化有助于及早发现感染和预警MODS的发生.
作者:谢玉刚;赵中江;孙炜;姚彬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测定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中胰岛分泌C肽(CP)和胰高血糖素(GG)的水平,探讨胰岛内分泌细胞的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8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重型急性胰腺炎2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60例)和4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对照组)血浆中CP和GG水平.比较各组患者CP和GC水平的变化,判断胰岛A、B细胞的功能.结果 重型急性胰腺炎组患者CP水平于发病后第6天、第9天、第12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G水平于发病后第9天、第12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型急性胰腺炎组患者CP和GG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重型急性胰腺炎时胰岛内分泌细胞受到破坏,血浆中CP、GG水平降低;CP能准确、及时地反映胰岛B细胞受损程度.(2)GG水平可以反映胰岛A细胞功能,重型急性胰腺炎时B细胞可能比A细胞更早受到破坏.
作者:张新明;高伟;秦宪斌;鲁德忱;张圣林;孙诚谊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评价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完全错位的儿童锁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采用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完全错位的儿童锁骨骨折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3处骨折12例,中段骨折31例.结果 43例患儿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5周,功能完全正常.结论 可吸收固定棒治疗完全错位的儿童锁骨内、中段骨折,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王群;金华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内镜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美容性和实用性.方法 施行经胸部入路内镜甲状腺切除术26例.结果 成功施行内镜甲状腺切除术26例.平均手术时间(160±20)min.手术中平均出血量(8±2)ml.手术方式包括甲状腺大部切除术14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术12例.全组病例手术后无出血、声嘶、呛咳、皮下积气积液和皮肤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后病理诊断:甲状腺腺瘤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手术后随访6~48个月,治疗效果和美容效果满意,其中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后随访8~34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内镜甲状腺切除术安全可行,治疗效果确切,美容效果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徐德龙;许家鹏;桂林;翟秀兰;张献义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评价盐酸坦索罗辛治疗输尿管远段小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73例输尿管远段结石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6例,采用双氯芬酸25 mg/次,3次/d;B组37例,采用双氯芬酸25 mg/次,3次/d,加盐酸坦索罗辛0.4 mg/d.观察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强止痛剂使用率、外科干预率、副作用.结果 B组与A组在结石排出率、结石排出时间、强止痛剂使用率、外科干预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坦索罗辛有促进输尿管结石排出的作用.
作者:王风;曹清丽;张瑜;常江平;张忠林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小腿腔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断离术(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方法及优点.方法 67例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81条肢体利用顺行性静脉造影检查确定为小腿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依据临床、病因、解剖、病理(CEAP)分类方法,将临床表现作为临床分级的依据.所有交通静脉开放的病例均行小腿SEPS.结果 67例(81条肢体)手术创口愈合均佳,无感染发生.76条肢体被随访,随访时间为1~12个月,随访率93.8%.23条肢体的小腿或内踝区溃疡,其中21条在2周内痊愈,2条在6周后痊愈,痊愈率为100%;下肢轻度水肿9条;小腿内侧皮肤麻木感6条;无皮瓣坏死发生.结论 小腿SEPS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手术切口远离病变区、减少切口感染、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特点,故应用SEPS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较传统的手术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林海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对88例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Hunt-Hess分级,Ⅰ级16例,Ⅱ级23例,Ⅲ级27例,Ⅳ级13例,Ⅴ级9例.入院后均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31例,后交通动脉瘤37例,大脑中动脉瘤16例,脉络膜前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分叉部位动脉瘤2例.所有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2 h内行显微外科手术并随访4~12个月,生存质量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法.结果 88例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均获夹闭.根据ADL结果评分:Ⅰ~Ⅱ级77例(87.50%),Ⅲ~Ⅳ级5例(5.68%),Ⅴ级3例(3.41%).死亡3例(3.41%).结论 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提高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郝进敏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高风险人群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7例高风险人群(出现术后感染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针对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流程中可能引起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治疗效果随访调查.结果 7例患者中,2例保留假体、清创冲洗;2例清创并假体取出,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其中1例行二期关节再置换术;1例行关节融合术;2例截肢.随访(31.9±8.4)个月,除1例行关节融合术的糖尿病患者感染迁延外,无再发感染病例.结论 高风险人群膝关节置换术后,除具有一般全膝关节置换术所存在的易感因素外,其切口大、手术时间长、软组织损伤重、假体占位体积大、免疫功能低下是造成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清创、假体取出、严重者果断截肢方可有效控制感染.
作者:许杰;马若凡;丁悦;刘尚礼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应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的价值.方法 在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均采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预防胰瘘.结果 36例中出现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肾功能衰竭.结论 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胰管置管胰液外引流可有效地预防胰瘘的发生.
作者:王业波;陈国峰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我院2003年5月~2005年12月,开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25~48岁;10例均合并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其中胆总管结石9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术前B超示胆总管直径均≥15 mm.均为择期手术患者.全身情况较好.
作者:刘鄂长;路中江;陈贤民;林秀云;苏连珠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我院自2000年1月开始,行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时,随机选取其中部分病例,不缝合腹膜以预防切口及阑尾残端缝扎,用带血管蒂阑尾系膜残端覆盖方法以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姚宏伟 刊期: 2006年第29期
例1 女,29岁,于1999年7月5日20:30入我院.因车祸导致原发脑于损伤,颅底骨折.入院即为昏迷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7分,双侧瞳孔忽大忽小,左侧瞳孔椭圆形,右侧瞳孔圆形.右侧巴氏征(+).口腔见血性分泌物.头CT扫描见环池出血及气颅征象.头MRI扫描见右桥脑T1W和T2W异常高信号.立即行气管切开,切口范围:第3~5气管软骨环,置入气囊套管.
作者:李卫 刊期: 2006年第29期
浮肩损伤又称肩关节上部悬吊复合体(superior shoulder suspensory complex,SSSC)损伤,是指锁骨骨折合并同侧肩胛颈骨折,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肩部双重结构被破坏的高能量损伤.临床上对该类损伤的报道较少,在诊断与治疗上尚有争议[1~5].随着交通业的发展,该类损伤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现就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英泽;冯和林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增生性病变,1887年由von Limberk首先报道[1],过去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少见病,但随着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普及,临床和病理医师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其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泌尿外科的常见病.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的发病率占膀胱疾病的1%[2].临床资料提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有一定关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但也有不同的观点.
作者:陈晓波;谭建明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近年来,随着交通、建筑业的发展,事故增多以及人口年龄的老化,骨折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新材料、新器械的应用和不断更新换代,特别是大量国际先进的固定器材进入国内市场后,新的理论观点、手术和技术操作在推动现代骨科临床医疗工作迅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国内医疗市场的巨大,创伤骨折的复杂性,医疗条件、患者个体差异的多样性等,影响着骨折的治疗.如何在现今条件下对应用骨折内固定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高度认识和重视,尽量避免其发生,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的同时,将其可能带来的危害减到低限度,对临床工作具有普遍意义.
作者:王伟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踝、足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青壮年易发生,严重损伤后常留有伤残.现就踝、足部创伤骨折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复习,对踝、足部骨折的治疗方法作一概述.
作者:袁欣华;庞清江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近年来,四肢长骨骨折治疗方面的进展主要体现于骨折固定原则、方法及器材的演变.即由要求解剖复位、坚强固定转向注重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的间接复位、弹性固定或生物学固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的固定器材,如外固定器和各种内固定系统,包括交锁髓内钉、有限接触接骨板、桥接接骨板、点式接触内固定系统、微创固定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微创经皮固定术等,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骨折治疗的三大基本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其中,固定的原则、方法、器材的演变贯穿于四肢长骨骨折治疗进展的历史轨迹中.
作者:王俊芳;方煌;罗永湘;陈安民 刊期: 2006年第29期
骨折经过手术复位、固定,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和废用性肌肉萎缩,制动的时间越长越明显.因此,康复训练正确与否对功能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反复、耐心、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将有助于功能恢复;而不适当的康复训练不仅使其恢复时间延长,有时还会导致骨折移位甚至再骨折.
作者:宋卫东 刊期: 2006年第29期
目的 探讨石膏绷带固定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常发生的一些技术问题及原因,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疗效.方法 总结了1812例四肢骨关节损伤应用石膏绷带固定技术的临床资料,对其中336例(计386例次)的技术失误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技术失误情况主要包括石膏绷带固定范围、石膏绷带敷用厚度、管型石膏应用时机、石膏绷带操作方法、石膏固定后注意事项交待不清等方面的问题.结论 基层医院部分医师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住院医师观念上偏差,患者缺乏康复知识等是发生技术失误的主要原因.
作者:薛俊茹;党世民 刊期: 2006年第29期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诊断技术的不足,通常发现时多已为进展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伴有腹膜转移,发生腹膜转移者通常预后不佳,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对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膜转移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很大进展.
作者:彭远飞;郑民华 刊期: 2006年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