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7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在良好控制血糖、血压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罗格列酮4 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不加罗格列酮,共12周;治疗前后监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CR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CRP、UAER、IRI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格列酮能够明显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UAER和CRP水平,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有保护作用.
作者:谢新荣;蒋红焱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深吸气量(IC)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 对65例COPD稳定期患者(Ⅱ、Ⅲ期)进行肺功能检查、St George呼吸问卷(SGRQ)评分以及患者日记,并对结果进行多元相关性分析.结果 SGRQ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三个能区分值与总分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0.944和0.970,P<0.01),并且四者与患者症状积分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61、0.769、0.773和0.835,P<0.01).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肺总量(TLC)占预计值百分比、残气量(RV)占预计值百分比、IC占预计值百分比与SGRQ各能区分值及总分间具有相关性(P<0.05).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相比,IC占预计值百分比与SGRQ评分具有更高的相关性.结论 肺功能检查结果与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与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相比,IC占预计值百分比对COPD患者的实际生活质量评价具有更高的价值,应当在临床上得到重视.
作者:张国清;金先桥;张鹏宇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非肥胖的糖耐量受损(IGT)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126例非肥胖的IGT者,根据B超诊断有无NAFLD分为IGT伴NAFLD组64例,IGT不伴NAFLD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MS患病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并对NAFLD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IGT伴NAFLD组的BMI、空腹血糖、甘油三酯、胰岛素、HOMA-IR、ALT、AST及MS患病率较IGT不伴NAFLD组显著增高,而且NAFLD与MS及HOMA-IR呈独立相关.结论 在非肥胖的IGT者中NAFLD与MS独立相关.MS不但明显增加NAFLD的发生率,而且还加重肝脏损害.
作者:路影;黄艳霞;杨华章;宋晓漪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探讨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和对恶性胸腔积液3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结果 34例患者中12例行全胸膜肺切除术,术后生存期为14~26个月;9例行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术后生存期为12~18个月;13例行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化疗后胸膜固定,生存期为13~16个月.结论 对于以恶性胸腔积液为首要表现的肺癌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一侧全胸膜肺切除术或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胸腔镜下胸腔积液清除、胸膜固定、胸腔内化疗或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置管引流及胸腔内化疗后胸膜固定可作为晚期恶性肿瘤所致的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一线治疗.
作者:寇小格;梁东良;李小瑞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比较小剂量布地奈德吸入联合扎鲁司特与大剂量布地奈德吸入治疗轻中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方法 40例18~70岁轻中度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扎鲁司特组(20例,布地奈德干粉600μg/d吸入;扎鲁司特20 mg口服,每天2次)和对照组(20例,布地奈德干粉1200μg/d吸入),持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进行临床评估和肺功能检查.结果 扎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哮喘发作天数百分数及日间和夜间哮喘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沙丁胺醇用量较治疗前显著减少,肺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扎鲁司特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剂量布地奈德吸入联合扎鲁司特与大剂量布地奈德吸入在改善哮喘症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张英民;毛毅敏;孙瑜霞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应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确诊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每次1吸(每吸含沙美特罗50μg,丙酸氟替卡松250μg),每日2次,经准纳器吸入;对照组28例,给予多索茶碱片每次0.2 g,每日2次.两组常规给予戒烟、预防呼吸道感染及必要的家庭氧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临床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第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 58例受试者终完成试验53例,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5例,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下降,生活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肺功能FEV1、FEV1/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COPD疗效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及推广应用.
作者:张清君;翟成凯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要探讨等容等压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将44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等容等压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2个月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治愈率为56.5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9%,治愈率为2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脊液蛋白、白细胞数及脑脊液压力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结论 等容等压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疗效显著.
作者:张向东;淳采璞;杜怀文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研究侧支循环建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在TIA神经保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164例,根据不同年龄段分为A组(年龄<55岁)、B组(年龄55~70岁)和C组(年龄>70岁),每组又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分为A1、A2、B1、B2、C1、C2组,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侧支循环状况、梗死体积进行评估,并分析患者侧支循环的建立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A1、B1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2、B2组(P<0.0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和良好的侧支循环建立发生率显著高于A2、B2组(P<0.01),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建立良好者预后较好,侧支循环建立不良者预后较差.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建立有关,并与患者年龄相关.
作者:李龙宣;赵斌;许志恩;刘亚杰;唐荣华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观察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对血脂正常的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脉压(PP)的影响.方法 选取老年ISH患者6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治疗组在应用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每2周随访1次,测量血压并计算脉压,观察12周.结果 治疗至第8周时,治疗组PP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至第12周,两组间PP差异更加明显(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与降压药联合使用对老年ISH患者PP有改善作用.
作者:崔淑娴;王立奎;陈杰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目的 了解Barrett食管上皮逆转前后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 对41例Barrett食管患者进行食管压力测定,筛选出食管体部运动障碍的Barrett食管患者22例,给予氩离子凝固术+埃索美拉唑40mg/d治疗2~12个月,且内镜及病理证实Barrett食管上皮逆转后,再行食管压力测定,观察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及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Barrett食管上皮逆转前后,LESP[(0.77±0.12)kPa比(0.80±0.13)kPa]、食管远端压力[(4.75±1.01)kPa比(5.04±0.91)kPa]、湿咽成功率[(48.0±5.4)%比(45.8±6.1)%]、传导速度[(3.0±0.9)cm/s比(3.1±0.9)cm/s]、蠕动时限[(3.1±1.1)s比(3.0±1.0)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传导速度和蠕动时限以外,其余指标均值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Barrett食管上皮逆转后并不能提高LESP及改善食管体部的运动功能.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是Barrett食管的重要发病机制.
作者:李启祥;尹合坤;陈莉君 刊期: 2006年第31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2003~2006年我科收治不典型老年抑郁症21例患者,现就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作者:吴莺莺;高媛 刊期: 2006年第31期
高血压急症是指短时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重度升高,舒张压(DBP)>130 mm Hg(1mmHg=0.133kPa)和(或)收缩压(SBP)>200mm Hg,伴有重要器官如心脏、脑、肾脏、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性损害.
作者:魏艳阳;周明银 刊期: 2006年第31期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endothelial dysfunction)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关键[1],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2].现拟对TIA患者行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测,并分析血管内皮功能,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芳 刊期: 2006年第31期
吲哒帕胺是一种非噻嗪类降压药,具有利尿作用及钙拮抗作用,是一种新的长效降压药,适合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作者:戴少颖;吴瑞芬 刊期: 2006年第31期
心脏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10%~30%.近年来的研究提出,ST段抬高与心室壁的矛盾运动相关,而不是室壁瘤本身造成的[1-2].
作者:邢永生;王忠民 刊期: 2006年第31期
患者女,72岁,因突然昏倒后双上肢、胸部烫伤7 h伴抽搐为主诉入院.7 h前患者在做早饭时突然昏倒,被米汤烫伤,当时人事不省约半小时,且伴抽搐,半小时后自行苏醒,送当地卫生院就诊,因条件受限未行处理而于2005年8月7日14时转入我院烧伤科.
作者:黄泽民 刊期: 2006年第31期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表现为剧烈胸痛、血压降低、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甚至死亡.
作者:汤秀英;荆全民 刊期: 2006年第31期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组以外周血涂片中出现球形红细胞为特征的遗传性溶血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病.
作者:姜杰玲;王椿 刊期: 2006年第31期
慢性病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是临床上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仅次于缺铁性贫血(IDA),通常是由慢性炎症、肿瘤、风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体内铁代谢障碍、骨髓造血失代偿、红细胞寿命缩短而造成的贫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早期正常细胞性贫血和中后期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均低于正常,ACD时由于大量骨髓铁贮存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故早年被称为铁粒幼细状内皮系统含铁血黄素沉着症[1],因其常伴某些慢性感染、肿瘤等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改称为ACD.
作者:田凡清 刊期: 2006年第31期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再障)是多种原因导致的骨髓衰竭综合征,典型特征是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池的枯竭.
作者:郑邈;刘文励;孙汉英 刊期: 2006年第31期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先天性溶血病,由于基因突变后导致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而造成临床上的溶血表现.
作者:闵碧荷 刊期: 2006年第31期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溶血性疾病,临床上较少见,据日本统计,发病率为0.1/10万~0.3/10万.我国北方报道的病例要多于南方,据牡丹江地区5个县市流行病学调查,平均发病率为0.12/10万,患病率为0.69/10万[1].
作者:林果为 刊期: 2006年第31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由于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造成误诊和漏诊.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6年5月发现的4例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原发性气管肿瘤报道如下.
作者:施蓉萍 刊期: 2006年第31期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s)为目前临床常见病,其包括一组影像相似而临床和病理类型不一的肺间质病变,各类型对糖皮质激素(GC)的疗效反应和预后不同,故各类型的鉴别深受重视,为提高临床的实用性,现将本病落足于临床应用进行论述.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6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