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年32期文献
  • GST-π与p53在大肠癌和肠道异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p53在大肠癌和肠道异型增生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与p53的表达情况.结果 30例大肠癌、40例肠道异型增生病变、20例正常肠道黏膜组织中GST-π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7%、52.5%和15.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47.5%和0,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者GST-π阳性率高于p53阴性者.结论 肠道病变由正常黏膜、异型增生向恶性变化的过程中,组织内GST-π与p53也逐渐升高,说明GST-π与p53和肠道病变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标志物之一.

    作者:孔辉;李菁华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2003年1月~2006年1月,同一手术组30例行腹腔镜(腹腔镜组)和46例行传统(传统手术组)结直肠癌根治术病例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当日输血人数、手术时间、术后吗啡用量、术后住院天数和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同时观察手术切除肿瘤的大小、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随诊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当日输血人数、术后吗啡用量和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56±98)ml、3例、(10.7±3.9)mg、(8.6±2.0)d,明显少于传统手术组(P<0.01).腹腔镜组和传统手术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分别为(11.5±4.5)枚和(11.9±6.2)枚,直肠肿瘤远端切缘长度分别为(3.4±1.5)cm和(3.0±1.0)cm,复发率分别为3.3%和5.0%,转移率分别为6.7%和10.0%,病死率分别为3.3%和7.5%.上述观察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以达到与传统结直肠癌根治术同样的根治效果,且创伤小,恢复快.

    作者:曹其彬;胡三元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CT导向肝占位穿刺活检

    目的 探讨CT导向肝占位穿刺活检技术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2年12月~2006年6月45例肝占位病变患者在CT导向下,选用精细活检针对肝占位进行穿刺活检.结果 45例患者共行72次穿刺,成功率为100%.39例确诊,确诊率为86.67%.1例出现胆汁性腹膜炎,并发症发生率为2.22%.结论 CT导向肝穿刺活检操作简单、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徐惠亮;蒋红良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胆囊息肉样病变45例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 4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通过症状或超声诊断确诊.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39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示:胆固醇息肉18例,腺瘤样增生6例,炎性息肉4例,乳头状增生2例,腺瘤6例,腺癌3例.10例良性息肉患者和2例恶性息肉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合并胆囊结石18例(占40.0%),其中有2例为腺癌患者.结论 恶性息肉的危险因素是患者的年龄(大于50岁)、并存胆囊结石、息肉的大小(直径大于10 mm)和数量.治疗时对无症状的患者,如果证实有恶性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随访,可用超声动态检查.小于10 mm的病变通常不会为恶性或出现其他胆道并发症.

    作者:岳书勇;张云双;宋彤焱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热休克蛋白70和Fas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Fa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HSP70和Fas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6例NSCLC组织、10例正常肺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 NSCLC组织中HSP70的阳性表达率为80.43%(37/46)、正常肺组织中无阳性表达;Fas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5.22%(30/46),正常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100.00%.HSP70阳性表达在NSCLC的病理类型、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阳性表达在NSCLC的病理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HSP70与Fas在NSCLC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r=-0.327,P<0.05).结论 在NSCLC组织中HSP70的高表达和Fas的低表达与肿瘤发生转移有关,HSP70和Fas可能是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及凋亡的重要基因,可以作为NSCLC的辅助诊断及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联合检测这二项指标对肺癌的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伟;倪一鸣;丁伟;冯强;高志斌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

    目的 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损伤的预防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16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喉返神经损伤与手术方式及是否显露喉返神经之间的关系.其中显露喉返神经患者(显露组)437例;非显露喉返神经患者(非显露组)379例.结果 喉返神经损伤显露组26例,非显露组22例.在甲状腺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中,永久性损伤显露组1例,非显露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暂时性损伤显露组10例,非显露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状腺部分切除术中,宜行囊内切除,而不宜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暂时性损伤;甲状腺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术中,宜常规显露喉返神经,以减少永久性损伤.

    作者:郑君青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的注意事项、失败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应用DHS治疗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55例,对其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随访6~30个月,满意42例,较满意(不同程度功能障碍)8例,失败5例.5例失败病例中,髋内翻畸形4例,螺钉穿出股骨头颈1例.失败原因是骨折不稳定,骨骼质量差,钉位欠佳和复位不满意.结论 DHS是目前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方法.选择适应证、掌握手术技巧、术后正确有效的康复指导是防止失败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修卓;彭完全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胆管癌栓患者术中癌栓的处理方式和术后恢复过程.方法 对1995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27例HCC合并胆管癌栓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只有59.3%(16/27)患者行肝切除、胆管取癌栓及胆管引流术.全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15/27),术后30 d病死率为22.2%(6/27).结论 HCC合并胆管癌栓的预后差,早期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是改善此病预后的关键.

    作者:曹杰;罗时敏;王辉;梁力建;彭宝岗;李旺林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及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41例肺癌患者术前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与50例健康献血者作对照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肺癌患者CD3+、CD4+、CD8+和NK细胞减少,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分期相关:Ⅰ期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未见明显抑制;Ⅱ期CD3+、CD4+、CD8+和NK细胞减少,但较Ⅰ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Ⅲ期肺癌患者所有亚群均降低,分别与Ⅰ期和Ⅱ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分期增加,CD4+/CD8+明显降低,各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组NK细胞和CD4+/CD8+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随着肿瘤的进展进一步受到削弱.

    作者:李进东;许金良;王文光;赵婷茹;马杰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及巨大听神经瘤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1994年3月~2006年4月对27例岩斜区肿瘤及16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实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34例(79.1%),大部切除9例(20.9%).颅内感染8例(18.6%),脑内血肿5例(11.6%),死亡2例(4.7%).结论 该手术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对小脑和颞叶牵拉轻,能直接处理肿瘤的基底部,手术野开阔,但具有潜在并发症、手术费时的缺点.

    作者:张征军;蒋广元;梁新强;宋星志;廖毅超;覃彦;陈慧溪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腹部肿瘤手术致大血管损伤1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原因及血管外科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腹部肿瘤手术中并发大血管损伤的病例血管损伤的原因,总结应用血管外科技术的临床经验.结果 应用血管外科技术行血管移植术或成形术,10例血管损伤患者中,9例患者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1例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肿瘤手术中大血管损伤存在一定人为因素,血管外科技术能使肿瘤外科手术更趋完善.

    作者:戴玮;刘建夏;钱海鑫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附32例报告)

    目的 探讨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32例大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均手术治疗,其中同时性肝转移17例,异时性肝转移15例,均痊愈出院.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9%、62.5%和28.1%,其中2例行2次手术者,术后均生存4.0年,1例行3次手术者,术后生存1.8年.结论 大肠癌肝转移的诊断主要是在确定大肠癌的同时要想到有肝转移的可能,同时积极进行癌胚抗原、B超、CT及MRI的检查,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时机及方式,手术治疗本病完全是可行的.

    作者:邱云峰;许海民;陈虹;王为民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急性输尿管插管结合体外碎石治疗梗阻性肾功能衰竭

    上尿路结石梗阻引起无尿或少尿是泌尿外科急症之一,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尽快解除梗阻,可使大多数患者肾功能恢复.2000~2006年我院对41例急性梗阻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输尿管逆行插管结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龙亚;石永雄;杨立钢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1例报告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属于下肢缺血性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以往外科手术实施动脉重建是主要措施[1].但总体效果不理想,往往终难逃截肢厄运.干细胞移植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2002年国际上首次报道应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2].我院2004年5月~2006年5月,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ASO患者11例,共14条患肢.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孙文郁;涂巍;梁健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前术后的应用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是贯穿肝移植手术全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评估手段,彩超不仅操作简单、无创,且可动态观察肝脏解剖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肝移植术前、术后的评估、观察.现将我院2001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6例用彩超观察肝移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探讨彩超在肝移植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

    作者:时贵阁;岳湘竹;郑兰兰;秦金环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中硬脑膜处理方法的探讨

    重型颅脑损伤脑肿胀引起高颅压病情危重,致残率及病死率高.目前以去大骨瓣减压术为主,术中灵活应用硬脑膜与肌筋膜单边缝合,游离缘重叠覆盖脑表面使其达到敞开减压和保护大脑的双目的.我院2003~2005年收治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进行脑肿胀去骨瓣减压术中利用上述方法修补硬脑膜切开创面,并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宝森格;顾广智;田仓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性脊髓病11例临床分析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HM)是肝脏疾病晚期罕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突出特点是颈髓以下脊髓侧索脱髓梃鞘病变,主要表现为肢体缓慢进行性对称性痉挛性截瘫.我们仅将1984~2005年在我院收治的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并发HM的11例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何卫平;胡瑾华;陈婧;张爱民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异位胰腺1例报告

    患者 女,56岁,以间歇性腹胀20 d入院.体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可.腹部B超示腹水,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官腔内少量积液;上腹部CT:肝硬化,胆囊内软组织块影,强化CT值83 HU,腹水;查血清糖抗原19-9(CA19-9)示431.6 U/ml,甲胎蛋白(AFP)示638.60 ng/ml;乙肝系列示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胃镜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术前诊断为胆囊癌.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探查,胆囊肿大,壁厚,未触及结节,肝脏呈结节性肝硬化表现,大量腹水,约1000 ml,幽门上可及质硬、淡黄色、表面光滑、大小约2 cm×1 cm×1 cm结节1枚,完整切除该结节及胆囊,随同胆囊一起送病理,术后病理报告为慢性胆囊炎,幽门上异位胰腺组织,术后患者腹胀消失,无任何不适,临床痊愈出院.

    作者:杨文彬;王永恒;蔡锋;曹罡;同高峰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成人肾母细胞瘤3例报告

    肾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恶性肿瘤,成人罕见.我院1985年1月~2002年7月收治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例1 患者,女,68岁.因左肾区持续性隐痛伴尿频及体重减轻1个月余入院.查体:腹软,左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左肾叩击痛(+),余未见异常.血常规检查为贫血征象.尿常规示:WBC 20~30个/HP,RBC 8~10个/HP.B超示:左肾下极见一约8.0 cm×5.5 cm实质性肿物,左肾集合系统受压,右肾未见异常.静脉尿路造影(IVP)检查示:左肾影增大,肾下极肾盏受压、变细,左肾盂见弧形压迹.CT示:左肾下极密度不均、边界不清之实质性肿物.术前诊断:左肾癌.在全麻+连续硬膜外麻醉下,经左侧第11肋间切口行左肾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侵犯侧腹壁及左半结肠,行左肾根治性切除+左半结肠切除术.顺利结束手术.术后剖检发现肿物大小为8.0 cm×5.0 cm×5.0 cm,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病理诊断:成人肾母细胞瘤,瘤组织浸润结肠.术后患者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术后13个月死于肺转移.

    作者:赵积晔;荆孝东;田兵;李猛;邓昕;吴永安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肝错构瘤1例

    患者 女,54岁.因体检时发现肝右叶肿物1个月入院.彩色超声检查见肝右叶有2.7 cm×2.2 cm大小实质性等回声区,形态欠规则,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均质.CT检查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考虑为肝错构瘤.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术中见肿块约2.5 cm×2.2 cm×1.0 cm,位于肝右后叶膈面前下方突出于肝表面.表面结节状,质硬.行肝右叶局部肿瘤剜除术.病理检查见肝组织2.5 cm ×2.2 cm×1.0 cm.表面有一结节1.0 cm×1.0 cm,凹凸不平,无坏死,色泽淡黄.切面结节为2.5 cm×2.2 cm,实性,呈棕灰色,界限可分,无包膜,但边界较清.镜检为以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肝细胞和胆管所占比例少,有炎性细胞浸润.诊断:肝右叶血管性错构瘤.

    作者:郭子军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胰腺癌与区域淋巴结清扫

    胰腺癌是胰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球胰腺癌发病率男性为4.4/10万,女性为3.1/10万[1],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2].胰腺癌病死率位居北美所有癌症病死率的第4位,在我国也由过去的第20位上升为第7位.手术是目前所有治疗措施中能够给患者提供治愈机会的惟一手段.胰腺癌的发生部位以胰头部为多见,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胰头癌手术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3-4].长期以来,对胰头癌患者是否实施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存在较大的争议.欧美学者多认为淋巴结廓清无益于提高生存率,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日本学者研究资料却表明淋巴结廓清可大大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现对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谢方亮;刘胜利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膝关节韧带是保护膝关节及维护稳定的重要结构,主要包括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及内侧副韧带(MCL)和外侧副韧带(LCL).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由于运动不当、意外事故等原因导致膝关节韧带损伤.国内对于膝关节韧带裂伤多主张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主要给予中医中药治疗.国外大量文献报道认为关节囊内韧带(ACL和PCL)不发生自发性修复,临床上采用外科修复;关节囊外韧带(MCL和LCL)有较强的自愈能力,对MCL断裂不需要外科修复.康复治疗能够消炎、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疤痕,防止粘连,对膝关节韧带损伤手术后康复或非手术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现就近年来膝关节韧带损伤康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岳亮;张长杰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颅内结核瘤误诊分析(附5例报告)

    颅内结核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肺外结核疾病,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特异性,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误诊误治时有发生.2000年1月~2006年6月我科共收治6例,误诊5例,经及时纠正处理,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东亮;谢庆海;彭涛;颜循金;李云;覃祖业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早期胃癌的保留迷走神经、幽门胃切除术

    胃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原创期、根治期和合理手术期后进入了个体化治疗时期.因而,对于早期胃癌在保证根治的前提下以改善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为目的的缩小手术被推崇和广泛应用.缩小手术既要考虑胃切除范围和淋巴结廓清范围的缩小,又要考虑保存器官的功能和低侵袭性.缩小手术中的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gastrectomy,PPG)作为保存功能的手术,由于幽门和迷走神经得以保留,从而降低了倾倒综合征和胆石症的发生率,同时也能满足第2站淋巴结廓清(D2)[1-2]程度的需要,淋巴结廓清的范围和质量并不因为手术本身而改变和降低了根治性的要求.自20世纪80年代保留幽门胃部分切除术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以来,极大地改善了术后QOL,使其成为早期胃癌治疗上极为有效的手术方法[3-5].

    作者:胡祥;田大宇;宝全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腹痛肝占位低血糖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公务员.因上腹部隐痛3个月伴消瘦于2004年3月10日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呕血,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病史.

    作者:王根和;王远飞 刊期: 2006年第32期

  • 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术式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手术方式,以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总结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BPH 52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有3种,12例单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为单纯TURP组;18例行TURP+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为TURP+TUIBN组;22例行TURP+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TURBN),为TURP+TURBN组.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大尿流率(MFR)、残余尿(PVR)对3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单纯TURP组:术后有3例并发膀胱颈挛缩,术后IPSS为(12.2±3.2)分,MFR为(11.7±2.6)ml/s,PVR为(27.6±13.0)ml.TURP+TUIBN组:术后1例并发膀胱颈挛缩,术后IPSS为(8.6±3.2)分,MFR为(16.7±3.0)ml/s,PVR为(20.0±8.0)ml.TURP+TURBN组:术后IPSS为(6.2±3.0)分,MFR为(22.7±3.1)ml/s,PVR为(8.0±4.0)ml.3组比较,术前IPSS、MFR、PVR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IPSS、MFR、PVR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URP+TUIBN组疗效优于单纯TURP组,TURP+TURBN组疗效佳.结论 经尿道手术治疗小体积BPH,TURP+TURBN疗效比TURP+TUIBN疗效更确切,应作为首选术式.手术的关键是既要切除增生的腺体,又要彻底切除膀胱颈部的病变组织.

    作者:董自强;李克军;张平;张路生;毛峥 刊期: 200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