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年34期文献
  • 活动性炎症性肠病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液中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是否可以作为评价IBD活动性的参考指标.方法 选取IBD病例160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85例,克隆病(CD)75例;非IBD病例121例.摘录病例中的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结果 UC和CD病例中的血小板计数均比非IBD病例高,而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比非IBD病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均与UC的炎症程度分级有相关关系,与CD的简易CD活性指数评分也有相关关系.结论 血小板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可作为评价IBD活动性的参考指标.

    作者:倪伟虹;杨英;陈隆典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脂联水平检测及意义

    目的 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60例无糖尿病的NAFLD患者(NAFLD组)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测定两组的空腹血糖、血脂、胰岛素和脂联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评估法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结果 NAFLD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8.04±3.20)μg/ml比(12.53±8.50)μg/ml,P<0.001];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腰围、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甘油三酯(TG)、HOMA-IRI呈负相关;BMI、HOMA-IRI为脂联素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NAFL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脂联素可能参与了NAFLD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作者:赵庆华;李新;路玉桥;狄秀华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黏膜下注射法在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黏膜下注射法在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聚乙二醇口服补盐液对患者进行肠道清洁,结肠镜下先用结肠镜注射针在腺瘤基底部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溶液,使局部黏膜隆起后,再用氩离子凝固术或电凝、电切治疗.结果 共治疗338例患者,389枚腺瘤被成功摘除,术后病理显示有6枚腺瘤合并早期癌,在其腺瘤基底部均未发现癌细胞,说明早期大肠癌得到根治.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黏膜下注射法应用于结肠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是有效可行的,并且是安全的.

    作者:包云;丁岩冰;肖炜明;吴健;严志刚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定容和定压通气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通气24 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 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作者:叶振海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强化血压控制对老年患者靶器官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老年人高血压靶血管损害特点与老年人高血压的特点密不可分.年龄的增长和高血压能同时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代谢异常,如血脂异常等.因此,老年人高血压靶器官损伤发生率高,损伤程度重.我们分析单纯高血压对靶器官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索强化血压控制对高血压患者心脏、大血管及肾脏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防止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

    作者:陈丽;陈琴;孙彩云;孙梅芳;艾庆利;耿敏学;时贵阁;屈跃军;孟隽;崔伟利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营养疗法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运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25%~65%合并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直接损害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免疫功能,是COPD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1-3].为了解营养疗法对COPD患者的影响,我们对60例重症COPD合并营养不良患者的体重、白蛋白及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以探讨重症COPD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模式.

    作者:江朝俐;谢文娅;吴永秀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早期应用递增大剂量肾上腺素对恢复自主循环的改善作用

    肾上腺素作为心肺复苏抢救时的首选用药,目前临床上基本均按推荐的成人标准剂量应用,即0.5~1.0 mg/次.近年来,心肺复苏时,国内外有不少应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取得心肺复苏成功的报道,证明肾上腺素大剂量使用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我院2004年1月~2006年2月对4例因不同疾病所致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标准剂量使用无效时,于心肺复苏早期应用递增大剂量肾上腺素抢救.4例患者全部恢复了自主循环,其中2例患者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永琳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急诊医生实施气管插管术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

    心搏呼吸骤停抢救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效的心肺复苏术(CPR)是保证,其中通气是关键.及早行气管插管对提高复苏成功率和生存率,减少复苏后神经后遗症有重要意义.我们对12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由急诊医生在第一时间实施紧急气管插管,配合心脏按压、除颤等复苏措施,临床效果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光发;向良号;沈丽祯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干扰素α联合胸腺肽α1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国内外已普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胸腺肽α1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我们采用两者联合的方法治疗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沈雁冰;冯芳;贺中云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临床上常发现许多危重患者全身严重水肿但同时伴有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的现象,常规补液治疗只能使血压短时间上升,但很快又出现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且全身严重水肿进行性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是由于发生了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apillary leak syndrome,CLS).CLS时患者能迅速出现进行性全身性水肿、低蛋白血症、血压及中心静脉压均降低、体重增加、血液浓缩,严重时可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上越来越重视在许多危重症患者中常出现的CLS,CLS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影响抢救成功的因素之一.现就CLS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进行概述.

    作者:张永利;万献尧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危重症患者优化抗菌治疗策略

    在现代医学中,抗菌药物一直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利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不恰当的经验性用药,全球范围内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导致感染持续时间延长、罹患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病死率升高.抗菌治疗在考虑个体患者治疗成功的同时,如何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及增加是临床医生需要面对的日益严峻的课题.尤其在ICU,患者往往合并多种重要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免疫状态低下,常发生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复杂感染,如何在有效抗菌治疗与防止耐药之间进行平衡,即优化抗菌治疗成为一项新的挑战.以下将从抗菌药物管理策略和抗菌治疗策略两个方面加以讨论.

    作者:田素飞;陈佰义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危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

    保证气道通畅是抢救和复苏的重要环节和基本前提,危重症患者因治疗需要,往往早期即建立人工气道,因此人工气道的管理成为危重症患者气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气道的管理,包括如何开放气道、人工气道的选择、气道的护理、并发症的防治等,是保证气道通畅和救治成功的先决条件.

    作者:姜东辉;万献尧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是日本学者Kitamura等于1993年在嗜铬细胞瘤组织中发现的一种含有52个氨基酸残基的血管活性多肽.在体内分布广泛,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

    作者:金杰;孙志余 刊期: 2006年第34期

  • 硫酸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的危重急症之一,我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为2.0/10万~22.5/10万,预后通常不良,发病28 d内病死率为41.7%[1].SAH患者易并发脑血管痉挛(CVS)和缺血性脑损害.CVS和出血后4~12d出现迟发性脑缺血(DCI)是SAH死亡和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作者:陈小平;李小刚 刊期: 2006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