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神经外膜减压与束间松解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探讨治疗肘部尺神经卡压更有效的松解方法.方法 选择60例中、重度肘管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试验组(B组),每组30例,A组单纯行尺神经外膜切开减压松解,并选择筋膜下前置法;B组在A组手术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结果 术后1周内持续5 d环、小指麻木、疼痛症状较术前加重者,A组5例,B组26例,两组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9.43,P<0.01);体征检查小指尖刺痛觉较术前神经敏感性降低者,A组9例,B组18例,两组体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5,P<0.05);术后5周检查环、小指感觉异常者,A组21例,B组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P<0.01);术后1年肌萎缩恢复情况检查,A组未恢复者22例,B组未恢复者13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5,P<0.05);术后3年A组优良率66.7%,B组优良率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1,P<0.05).结论 显微镜下行神经束间松解法,能及早改善受卡压神经的微循环,能使神经功能更快、更好地恢复,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王盛;孙铭;李洪彬;吕庆生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阴囊内男性附件疾病在各种附件的发生比例及其疾病的声像学特点.方法应用菲利普公司生产的IU22及HDI5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 MHz;选择160例具有睾丸鞘膜积液的阴囊进行扫查,以同侧睾丸及附睾为一个受检单位,共有200个受检单位可供检查.结果阴囊内男性附件疾病发生的四种类型中,睾丸附件发生率占73%,附睾附件发生率占36%,旁睾发生率占10%,迷管发生率占3%;睾丸附件及附睾附件疾病依声像学特点可分为囊肿型、钙化型、回声强弱不均型三种类型,迷管及旁睾疾病声像学表现为管壁的回声增强.结论高频超声是检查阴囊内男性附件及其疾病声像学特点的较好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鄂占森;孙小晶;胡卫东;陈金华;刘静华;王凯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评价同种异体骨、自体骨髓移植并用L型钢板内固定对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7月采用同种异体骨、自体骨髓移植并用L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41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时间为6~24个月,41例患者全部获得愈合,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同种异体骨、自体骨髓移植并用L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杨大志;郑启新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并血小板减少的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80×109/L以下)的1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10例均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5例急诊手术,5例延期手术.结果 急诊手术患者中,1例在ICU治疗10d,血小板上升为130×109/L,1例术中出血、十二指肠损伤,经输血、止血、行空肠营养造瘘术治疗,血小板上升为126×109/L,其余3例手术顺利,血小板上升为(120~140)×109/L.延期手术患者术后血小板除2例年龄较大者上升为96×109/L,余均上升至正常范围,全部患者均成功取石.结论 急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血小板减少时,患者的胆管炎分级、手术史、CT诊断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对决定手术时间和方式至关重要.
作者:陈德烽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选择方法并分析疗效.方法 对16例(24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了2~10年的随访.临床随访根据Harri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X线随访根据Gruen等和Deele and Charnley分区法对股骨假体和髋臼假体进行影像学评定分析.结果 16例(24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前Harris评分为9~64分,平均32.0分,术后Harris评分提高到51~89分,平均81.6分.优4例(6髋),良7例(12髋),中3例(4髋),差2例(2髋),优良率为75.0%.髋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由术前的0°~58°,平均34.8°提高到了术后的73°~105°,平均85.5°.X线片示9髋假体松动,有疼痛症状2髋.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手术方法、切口和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重建髋关节、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正洲;姚永成;丁鹏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分析腕桡侧入路和腕掌侧入路治疗腕舟骨骨折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腕舟骨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腕掌侧入路24例,腕桡侧入路22例.拍摄X线片,以骨折的愈合作为评价的标准.结果 随访8~40个月,腕掌侧入路中有23例获得骨性愈合,腕桡侧入路中有16例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P<0.05).结论 在保护腕舟骨血供、促进骨折愈合方面,腕掌侧入路优于腕桡侧入路.
作者:高剑锐;何一平;王建伟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病灶清除后椎间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36例患者,采用经胸或经腹膜外入路,行病灶清除、髂骨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卧床2~3个月,抗结核治疗1.0~1.5年.结果 平均随访29个月,疗效满意,1年内结核病无复发,所有患者内固定无松动或断裂.植骨后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 彻底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加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结核病灶的稳定与修复,在病灶内植入内固定器械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郑旺;张艳勤;李文毅;张隆;王树茂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总结心脏黏液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92例心脏黏液瘤患者,在体外循环停跳或不停跳下手术,经不同的心脏切口,同期施行三尖瓣成形术31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置换术各2例.结果 待手术死亡3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右心房黏液瘤患者中无死亡病例.随访2~6年,心功能恢复至Ⅰ级61例,Ⅱ级21例;晚期死亡4例.随访期间,发现2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 心脏黏液瘤有栓塞和猝死的危险,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确切;由于有一定的复发率随访是必需的.
作者:韩继彪;于奇;邹良建;陈和忠;疏元善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通过了解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菌群分类及药物敏感性(药敏)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集71例阑尾炎患者阑尾腔内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测定7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检出9种共63株细菌,细菌检出率为88.7%,其中大肠杆菌49株.(2)各型阑尾炎细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体重指数(BMI)与培养结果有关,性别、体温、中性粒细胞、粪石与培养结果无关.(3)第3、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高,第1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敏感性低.结论 (1)大肠杆菌为阑尾炎的主要致病菌.各型阑尾炎菌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作为一线药物,第4代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可作为二线药物.喹诺酮类抗生素不适合首选应用.
作者:王光辉;车向明;盛薇;卓建生;樊林;赵伟;张如愿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适宜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5年7月就诊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行双侧开颅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患者预后按照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评价.结果 死亡7例(21.9%),植物生存2例(6.2%),重残5例(15.6%),中残6例(18.8%),良好12例(37.5%).结论 对于适宜的病例,双侧开颅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的较好方法之一,早期采用,可以改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军;许瑞雪;李伟华;李忠民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植骨内固定手术疗效及术式选择适应证.方法 2002年2月~2005年4月对中老年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经过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的32例患者采用开窗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后路椎间及椎板、横突植骨融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下腰痛采用JOA评价方法.结果 术后随访9~36个月,平均28.5个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优良率达93.3%,根据术后9个月以上X线、CT或MRI检查观察融合率达96.7%,2年以上随访拍X线片观察椎间植骨融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有1例内固定松动致腰痛患者手术取出内固定物,未见有断钉发生.结论 对于中老年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不稳患者根据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后路融合方法并给予Moss-Miami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融合率高,手术彻底,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汪银魁;邓永发;焦见海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改良Sugiura断流术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2月~2005年12月行预防性改良Sugiura断流术的3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2例中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无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例;术后食管静脉曲张消失率为100%;无一例出现食管吻合口漏;吻合口轻度狭窄2例,发生率为6.2%;早期胃排空障碍4例,发生率为12.5%.结论 改良Sugiura断流术是一种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可靠术式.
作者:雷亿群;李一凡;赵炜;周丽英;熊安玲 刊期: 2006年第35期
前臂桡神经深支损伤(旋后肌以下)可导致伸拇、伸指功能障碍,如神经缺损过多不能修复,或经早期修复后伸拇、伸指功能仍未恢复,可行桡侧腕长伸肌腱、尺侧腕屈肌腱移位重建伸拇、伸指功能.我院于2000~2006年应用该术式重建伸拇、伸指功能12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秦绍春;郑连杰 刊期: 2006年第35期
我院于1997年5月~2005年5月采用带旋股外侧血管升支髂骨瓣移植的方法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8例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廉明;李颖;郑学成;张会久;高鸿雁;梁龙;贾俊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原发纵隔罕见,我们于2002~2005年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纵隔囊性淋巴管瘤患者,现复习相关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刘小雄;何雄;徐建军 刊期: 2006年第35期
脊髓纵裂是较罕见的先天性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代S)亦是脊髓较少见的一种发育性疾病,而脊柱侧弯合并脊髓纵裂伴有TCS在临床上发病率极低,我们曾收治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新明;石蔚;杜雅坤;孟宪勇;邹宇纬 刊期: 2006年第35期
开胸术后镇痛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预后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减轻手术患者的切口疼痛和由手术创伤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因此,有效控制术后疼痛不仅仅是患者的基本医疗要求,也是治疗的措施之一.近年来,随着冷冻医学的发展以及冷冻探针的研发和改进,肋间神经冷冻止痛在临床上逐渐得以推广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止痛效果.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肋间神经冷冻止痛的临床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现对其实验及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李山成;卢兆桐 刊期: 2006年第35期
在我国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首.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手术治疗往往预后不佳.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等研究的进展,胃癌的治疗已形成了除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外,还包括生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以下提到肿瘤的治疗皆指恶性肿瘤.
作者:仲雷;张建国 刊期: 2006年第35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损伤和退行性变有关.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沿坐骨神经通路的压痛和反跳痛.随着研究的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机制也渐趋明朗.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疼痛发生机制.(2)神经机械压迫机制.(3)免疫学机制.(4)炎性反应机制.(5)神经根粘连机制.(6)微循环机制.(7)退行性变机制.对这些机制的深入研究为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可行性.现主要就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机制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晓声;曾炎 刊期: 2006年第35期
目的 探讨膀胱疾病的误诊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1784例临床诊断为膀胱癌的54例误诊病例,对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检查、活组织检查.结果 仅靠影像学检查误诊22例,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误诊13例,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误诊11例,影像学检查+膀胱镜检查+活组织检查误诊8例.结论 影像学检查不能作为膀胱癌定性诊断依据,但可作参考,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有时也难以定性,活组织检查是相对为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有时也因取材深度、部位及组织学类型等而误诊.
作者:陈方敏;石家齐;谷江;李登宝;曾甫清 刊期: 2006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