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应用免疫生物制剂和抗肿瘤药物对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的局部治疗效果及比较.方法将64例中到大量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用不同药物治疗.(1)A组:22例,用沙培林治疗.(2)B组:20例,用博莱霉素治疗.(3)C组:22例,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全部患者均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彻底引流胸液后注入药物,并进行了全身化疗.结果有效率为A组81.8%,B组70.0%,C组68.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缓解率(CR)为A组45.4%,B组25.0%,C组13.6%,A组优于C组(P<0.05).局部注射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发热副作用,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闭式引流后胸腔内注入免疫生物制剂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肺癌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贾嵘;徐云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胰岛B细胞的功能障碍在2型糖尿病(DM)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正常人及125例2型DM一级亲属进行研究,测定了空腹血糖(FBG)、空腹血浆胰岛素,并计算HOMA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B细胞功能指数(HOMAB)、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胰岛初期分泌功能指数(△I30/△G30),差异显著性用t′检验.结果一级亲属正常组HDMAB和△I30/△G3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一级亲属糖耐量减低(IGT)组HOMAB和△I30/△G30分别高于和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新诊断DM组HOMAB和△I30/△G3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2型DM一级亲属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增强,但在IGT病人B细胞初期分泌功能下降,在2型DM分泌功能明显下降.
作者:何宗明;董砚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急性期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5例正常对照组、61例肺心病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LDH、AST、ALT、CK、CK-MB及HBDH含量,并计算CK-MB/CK及HBDH/LDH,同时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结果肺心病患者治疗前血清LDH、AST、ALT、CK、CK-MB及HBDH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血清酶含量(P<0.01或P<0.001),治疗后血清酶含量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血清酶值变化与PaO2呈显著性负相关,与PaCO2呈显著性正相关.结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引起的多脏器损伤是肺心病急性期血清酶变化的重要原因;伴发病是酶学变化的次要原因,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正确分析酶学变化特点对鉴别诊断及疾病预后至关重要.
作者:陈永凤;刘巨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因子在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hsCRP ELLSA)对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者(LPAF)分别于房颤发作及终止后1周测定外周静脉血浆CRP浓度,并与28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LSAF)、27例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伴持续性房颤(RHD)、3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及20例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LPAF病人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LSAF和RHD组病人血浆CRP浓度较PSVT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上升.LPAF病人房颤发作时血浆CRP浓度与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左心房内径无关.而PSVT时血浆CRP浓度与心动过速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孤立性房颤的发生与维持.
作者:夏小杰;昝沁;夏丽婵;陈朱;田晓红;陈红;邓海;曹克将;黄元铸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应用变应原疫苗(AV)进行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的30例缓解期哮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特异性皮肤试验结果,用AV进行雾化吸入,通过对血清中IL-2、IL-4和总IgE测定,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另外选择60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舌下含服及皮下注射方法,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AV雾化吸入组30例哮喘患者经1年的治疗以后,复查患者血清中IL-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高,IL-4及IgE的水平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88、2.494、2.225,P<0.05).结论AV雾化吸入的治疗方法,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简便、顺应性高的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作者:尹玉敏;程志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探讨伴中央-颞部局灶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癎(BECCT)的脑电图(EEG)特点.方法对74例BECC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进行分析.结果BECCT主要表现为面肌抽搐、口角抽动、流涎、喉咽发声、发作性肢体阵挛或强直;且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脑电图背景活动正常,发作间期脑电图有一侧或双侧中央和(或)中颞区棘波或尖波,可向其他部位扩散;入睡 后局灶放电频率明显增加;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预后良好.结论BECCT是一种特征性癫癎综合征,临床发作和睡眠密切相关;发作间期EEG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及判断预后.
作者:冯雪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老年人下肺叶病变合并胸腔积液的X线和CT表现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60岁以上,有下肺叶病变和胸腔积液及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病例共35例.结果老年人下肺叶病变合并胸腔积液主要见于肺癌(19/35,占54.3%)、肺炎(10/35,占28.6%)和肺结核(4/35,占11.4%).良性病变多为轻度胸腔积液(8/15,53%),恶性肿瘤多为中~重度胸腔积液(16/20,80%).若以环状胸膜增厚、增厚胸膜>10mm、纵隔胸膜受累和结节状胸膜增厚作为恶性肿瘤的征象,诊断准确率为71%(12/17).结论综合分析胸水程度、胸膜增厚和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很大帮助.
作者:宋岫峰;于咏梅;徐敬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脑电图过度换气(HV)试验中小儿与成人癎样放电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对拟诊为癫癎、常规脑电图无癎样放电的139例小儿与成人两组患者行2次HV试验,并对两组癎样放电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第1次HV试验、第2次HV试验及2次HV试验累计小儿组癎样放电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成人组(分别P<0.05,P<0.05和P<0.01);全身性发作小儿组癎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成人组(P<0.05),其中失神发作癎样放电检出率达80%(8/10).结论脑电图HV试验对小儿癫癎,尤其是失神发作效果好,且更易诱发出临床发作.
作者:崔彦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性脑卒中患者由于急性期缺血、缺氧和严重的高颅压、脑水肿,极易并发脑-内脏综合征,造成急性肾功能不全,而增加病死率.
作者:裘丽红;韩新生;张保华;罗志刚;马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成人低血磷性抗维生素D骨软化症(adult hypophosphatemic vitamin D resistant osteomalacia,AHVDRO)是一临床综合病症,临床上不常见,常被误诊、误治.现将我科近年收治的3例病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便临床医生对此病有一定认识.
作者:赵铁耘;张玄娥;朱培菊;李宏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骨化性气管支气管病(tracheobroncheopathia osteochondroplasticsa,TO)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下有多发性骨质或软骨组织结节状增生并突向管腔的良性病变.现将我院新近收治的1例TO患者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复习.
作者:龚建化;马经平;张家洪;夏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女,61岁,因发作性双眼向左侧凝视,颈部及左侧肢体抽搐4 d,于2004年10月10日11时入院.4 d前患者活动中无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抽搐,头扭向左侧,双眼向左侧凝视,当时神志清楚,不能说话,但事后能回忆,无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作者:张爱旗;陈旭梅;时洁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对心钠素(又称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c,ANP)的分子结构、分布和生物学作用研究进展较快,我们就ANP对肺动脉高压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旭明;王维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999年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创伤委员会把休克定义为:循环系统异常引起内脏器官灌注不足和组织缺氧,以至于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作者:龚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急诊医师对怀疑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常首选心电图(ECG)检查.若有胸骨后压迫样长时间的疼痛病史,结合ECG的ST段抬高可得出心肌梗死(MI)的诊断.
作者:唐纯青;史杰;唐国骥;王尉;胡玉娟;李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有大量证据表明,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为心、脑血管功能障碍或病变,而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功能障碍或血管病变与糖脂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自主神经病变密切相关.
作者:董砚虎;李娟娟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联系已引起内分泌及心血管医师的广泛兴趣.然而,心血管的内分泌问题并非仅局限于糖尿病.
作者:于德民;张景云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甲状腺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一些甲状腺疾病常以心脑血管功能障碍为首发表现或主要表现.心脏是甲状腺激素(TH)作用的靶器官,一方面,TH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另一方面,TH可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间接影响心血管的功能.
作者:黄国良;陈志涵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指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多种临床代谢表现异常在人群个体患者中聚集现象,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不同人种或国家与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患病率在10%~50%不等,总体上约占人群的1/4,发展中国家的患病率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西化、增龄而迅速增高.
作者:顾维正;官莉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心血管疾病是近年来发病率快速增长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众所周知,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间的联系主要依赖于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其中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范围广泛,效果缓慢而持久.
作者:雒瑢;邱明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肥胖是指机体长期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多蓄积,引起脂肪组织绝对量增多或其比例增高,是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
作者:马静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过敏性紫癜(HSP)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具有典型表现的HSP诊断不难,现总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HSP患者26例,报道如下.
作者:马春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发热为常见病情,大多尚伴有具体症状,如咳嗽、痰多、腹泻、脓血便等,而分别予以胸透、粪便检查后诊断支气管炎、肺炎、肠炎、菌痢等.但有些病人症状无特殊性,多项检查亦无异常则诊断困难,称为发热原因不明(FUO).
作者:陶仲为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病例摘要患者,男,20岁.因剧烈胸痛反复发作15 h于2005年5月13日急诊入院.胸痛局限于心前区,反复发作,每次历时5~10 min,届时疼痛难忍,冷汗淋漓,呻吟不已,并向左肩、左前臂放射.曾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畏寒、发热.发病前无咳嗽、腹泻.既往无高血压及糖尿病史.
作者:严铭玉;张雁;王骏;王鸣和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