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及川穹嗪治疗重度子痫前期的疗效.方法 将2002~2005年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低分子肝素及川穹嗪;对照组120例,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期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血循环增加,血压下降,尿量增加,尿蛋白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系列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分子肝素及川穹嗪治疗重度子痫前期较常规治疗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为临床治疗重度子痫前期探讨新的思路.
作者:乔宗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异时性重复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食管癌大组病例中异时性发生的胸腔胃重复癌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层螺旋CT(MDCT)扫描以及消化道造影、食管镜病理组织学检查的方法对食管癌手术后的病例进行随诊复查.MDCT增强扫描,范围从颈部扫描至膈角,采用胸部直增扫描,层厚5 mm,5~8 mm重建.造影剂使用100 ml,注射速率2 ml/s.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食管癌手术后,经胃镜病理证实的原发肿瘤.其中胃腺癌9例、印戒细胞癌1例.全部病例排除食管癌复发或淋巴结转移累及胸腔胃.食管癌手术后发现胸胃重复癌的时间:1~2年6例;>2年4例,其中有1例在食管癌手术后15年被发现.胸腔胃重复癌变的部位:胃体5例,胃窦5例.病灶大小:1.5~7.0 cm,以肿块居多.所有病例在MDCT增强扫描时均表现为病灶的局限强化.同时伴有淋巴结肿大3例,其他器官转移2例.结论 MDCT检查是判断食管癌手术后胸胃重复癌的重要手段,并能同时了解锁骨区、纵隔淋巴结及肺野转移灶.
作者:郑石芳;余文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的变化,了解该药在2岁以下婴幼儿静脉快通道麻醉恢复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岁以下婴幼儿(观察组)及2岁以上小儿(对照组)各20例.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内连续输注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ECG、HR、Bp、SpO2.静脉血标本采集时点:T1为停止输注前即刻;T2为停药后5 min;T3为停药后10 min;T4为停药后15 min.全血瑞芬太尼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 两组麻醉恢复期各时点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与2岁以上小儿相比,瑞芬太尼在2岁以下婴幼儿呈现相似的血药浓度变化.
作者:魏继承;周述芝;姜鲜;莫莉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切除术中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23例,麻醉后30 min内输入6%羟乙基淀粉130/0.4 20 ml/kg,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硝普钠控制性降压;对照组22例,单纯硝普钠控制性降压.两组在麻醉插管后稀释前即刻(T0)、稀释后降压前即刻(T1)、降压后30 min(T2)和停降压后30 min(T3)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t)、纤维蛋白原(FI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两组术中的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联合组Hb、Hct在术中降低,在T1时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Pt在T1、T2时点降低,在T1时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PTT、PT术中降低(P<0.05)但在正常值范围;对照组降压期间CVP、MAP降低,HR增快;联合组降压期间HR平稳.联合组术中输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用6%羟乙基淀粉130/0.4 20 ml/kg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控制性降压的方法在脑膜瘤手术中应用有明显的节血效果,对凝血功能影响小,血流动力学稳定,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骆喜宝;刘志贵;林高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补充叶酸、甲钴胺对血液透析(血透)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门诊血透患者随机分成五组,每组12例.Ⅰ组:口服叶酸5 mg 1次/d;Ⅱ组:口服叶酸5 mg 3次/d;Ⅲ组:口服甲钴胺0.5 mg 3次/d;Ⅳ组:每次血透后静脉注射甲钴胺0.5 mg 3次/周;Ⅴ组:口服叶酸5 mg 1次/d联合静脉注射甲钴胺0.5 mg 3次/周.观察每组患者用药前、用药2个月后和停药2个月后血浆Hcy、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另选择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血浆Hcy浓度明显升高,维生素B12和叶酸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除Ⅲ组外各组血浆Hcy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Ⅴ组血浆Hcy下降效果好,但均未达正常水平.停药2个月后各组血浆Hcy浓度又恢复到用药前水平.结论 血透患者普遍存在高Hcy血症,补充叶酸和/或甲钴胺可以降低血浆Hcy浓度,但不能使其正常,5 mg/d叶酸和15 mg/d叶酸所取得的效果相似,甲钴胺只有静脉应用才有降低血浆Hcy的作用.
作者:路建饶;田军;武立群;王汉清;顾波;张金元;严海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9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中转开腹25例,中转开腹率2.6%.结果 中转开腹的25例患者均恢复顺利,痊愈出院,无不良后果.住院时间7~20 d,平均12 d.胆道损伤的2例患者术后6个月拔除T引流管,未出现黄疸、胆道感染、胆道狭窄等并发症.25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6年,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发生胆囊三角结构不清、出血及胆道损伤时需及时开腹手术治疗.及时中转开腹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董瑞;鲁建国;马庆久;王青;褚延魁;杜锡林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对官颈癌前病变筛查的价值.方法 2005年9月~2006年8月部分患者行TCT检查,对其中细胞学检查提示阳性及细胞学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的患者行阴道镜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组织学病理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TCT检查3025例,共检出细胞学阳性287例(9.49%).对其中266例行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细胞学与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分别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72.32%(81/112),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92.86%(CIN Ⅱ 20/23,CIN Ⅲ 19/19),鳞状细胞癌(SCC)100.00%(6/6),腺癌(AC)100.00%(1/1),HPV感染符合率为70.41%(69/98).结论 该方法可提高宫颈病变尤其是宫颈癌前病变的阳性诊断率;细胞学阳性患者配合阴道镜及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能及早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作者:徐晓英;陆品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全麻插拔管应激反应和患者耐管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气管导管套囊外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B组:1%丁卡因5 ml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入(喉喷);C组:2%利多卡因凝胶+1%丁卡因喉喷;D组:为对照组,无任何表面麻醉.诱导方法:东莨菪碱0.3 mg、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08 mg/kg、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8 μg/ml输注.观察指标:记录血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5 min的变化.抽血检测各组麻醉前、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皮质醇、血糖值.应用充放气进行耐管评定.结果 各种表面麻醉方法在不同时点与D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组间血糖、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管评优率C组(66.7%)>B组(36.7%)>A组(33.3%)>D组(10.0%).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利多卡因凝胶+丁卡因喉喷是理想的表面麻醉方法.
作者:张文钰;徐铭军;董经纬;王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死亡13例(23.2%),其中4例死于脑疝;植物生存7例(12.5%),重残13例(23.2%),中残7例(12.5%),轻残10例(17.9%),良好6例(10.7%).结论 重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保守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作者:李旭;王兴铧;石敬增;潘锋;殷振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组为60例脑挫裂伤患者,入院时行格拉斯哥评分(GCS),分为重型脑挫裂伤组(GCS 3~8分)和轻中型脑挫裂伤组(GCS 9~15分);据CT诊断分为单纯脑挫裂伤组(观察组1)、脑挫裂伤合并颅骨骨折和/或硬膜外血肿组(观察组2)、脑挫裂伤合并硬膜下血肿组(观察组3).入院24 h内测定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将其测定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心肌酶均值对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轻中型脑挫裂伤组与对照组两两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1、观察组2、观察组3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除AST和LDH)、观察组2、观察组3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挫裂伤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值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脑挫裂伤患者是否合并脑外损伤无关,但与脑挫裂伤严重程度有关,脑挫裂伤愈严重其心肌酶值愈高,早期检查血清心肌酶可作为伤情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郑元回;杜森林;郑金意;谢玉程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滤过阻滞的部位以及再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 20例20眼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并伴有视野缺损的青光眼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房角镜检查虹膜周边切口、小梁切除口及结膜滤过泡的情况;UBM检查小梁切除口、巩膜瓣下通畅程度及滤过泡内有无腔隙,从而判断阻滞位置.6例为虹膜周切口消失,3例为小梁切除口消失,11例为结膜滤泡扁平或消失.结果 20眼分别行原滤口重建和再手术治疗.随访2~14个月,19例眼压控制在理想的状态,1例为再次小粱切除患者,术后2周眼压升高.结论 小梁切除术后眼压升高可根据不同的阻滞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吴群;丁晟欣;张润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维胺酯(三蕊)胶囊联合氨苯砜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8例中重度痤疮予以治疗,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8例,三蕊胶囊联合氨苯砜口服,对照组30例,单纯口服三蕊胶囊,两组均配合应用囊肿内硫酸庆大霉素冲洗,疗程共8周,疗程结束后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11%、痊愈率为76.32%;对照组有效率为73.33%、痊愈率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发生,但未影响治疗顺利进行.结论 三蕊胶囊联合氨苯砜治疗中重度痤疮疗效满意.
作者:朱英华;史月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每日注射1次甘精胰岛素(来得时)与中效胰岛素(NPH)联合格列吡嗪(瑞易宁)治疗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和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方法 将52例单纯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来得时组(30例)和NPH组(22例).在同样采用瑞易宁每日早餐口服5~20 mg的情况下,每日22点分别注射来得时和NPH.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两组均以空腹血糖<6.7 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观察血糖控制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及全天血糖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两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来得时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6.7%)明显低于NPH组(31.8%),P<0.05.结论 每日注射1次来得时或NPH联合口服瑞易宁的方案可使更多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来得时的应用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这种简便的治疗方案可使患者的依从性大大提高.理想的基础胰岛素补充有利于全天血糖控制.
作者:田彦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纤维胆道镜在恶性胸腔积液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局麻加静脉全麻下纤维胆道镜辅助行胸膜活检和胸膜固定术.结果 纤维胆道镜对所有病例都能明确诊断,治疗有效率为95%,无手术及麻醉并发症.结论 纤维胆道镜对恶性胸腔积液确诊率高,在其辅助下行胸膜固定术疗效好,创伤轻,无须全麻插管,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尤其适合晚期恶性肿瘤体质衰弱者.
作者:朱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月共接诊眼外伤患者406例,其中眼顿挫伤致前房积血91例91眼,占眼外伤总数的22.41%.现对91例前房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何晓静;付玲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有报道为20%~50%.1990年1月~2006年1月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共施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1146例,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17例,发生率为1.48%.现就其发生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作者:张正君;李喆;华积德;刘文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输尿管损伤是妇科手术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在复杂困难的手术中,损伤输尿管的机会增加.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输尿管损伤也有增多趋势.
作者:纪江海;孙金豹;王吉云;郑淑琴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前肿瘤患者的治疗由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趋向于联合治疗.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由于建立快捷、简单、实效、可靠而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术前准备、术中容量监测和重要的输血、输液、给药和抽血途径,同时也是术后化疗、长时间静脉补液、非肠道营养可靠的静脉通道,尤其对于癌症晚期危重患者的救治以及静脉镇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国内已完全取代了静脉切开术.我院2004~2006年开展肿瘤患者深静脉置管126例,现将其临床应用以及并发症处理报道如下.
作者:马静;王莉;董青英;孙永翠;彭晓燕;王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C-反应蛋白(CRP)被认为是第一个急性时相反应蛋白(acute reactive protein,ARP),也是一种敏感的炎症标志物,是由Tillet等于1930年在急性炎症患者血清中发现的.
作者:刘蓓;王卫疆;张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外阴白色病变是指女性外阴皮肤和黏膜组织发生变性及色素改变的一组慢性疾病,以外阴奇痒、破溃、剧痛、皮肤变化为特征,治疗困难,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妇产科的一种常见病[1],国外统计其发病率为1/300~1/1000,占外阴疾病的50%.该病从幼年到老年均可发病,高峰年龄在50岁左右.外阴白色病变为慢性过程,病程长者可达数十年.现就其病因、病理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贾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B和C为疏水性蛋白质,对维持人体肺功能和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蛋白质起到增加、扩展及吸收肺泡表面活性磷脂从而减少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作者:陈咏梅;陈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本病常侵犯肋间神经,有时极易误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我院1998年8月~2002年6月共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16例,其中7例后被确诊为带状疱疹,现分析如下.
作者:肖丙荣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