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13期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79例(LEAD组),无下肢血管病变67例(NLEAD组),分别记录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测定其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24 h尿白蛋白,并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LEAD组与NLEAD组比较,平均年龄、平均病程、24 h尿白蛋白、收缩压、舒张压、TC、TG、LDL-C、HDL-C、APOA1、APOB、HbA1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TC、年龄、收缩压、24 h尿白蛋白四项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C、年龄、收缩压、24 h尿白蛋白是2型糖尿病患者伴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安增梅;冯继明;周丽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的3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DA 8例,ASD23例,VSD 6例,均在X线和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导管植入封堵器.分别于术后1~3 d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术后随访1个月至1年.结果 37例患者均封堵成功,手术时间为30~150 min,X线下操作时间为10~60 min,其中即刻封堵成功率为97.3%,一次植入成功率为94.6%,7例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术后肺动脉压显著改善,1例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并维持,心功能改善.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有效治疗后恢复,其余患者在手术后即刻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程铖;杨向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红细胞酵母菌花环试验测定38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和35例初次确诊为MDS患者(患者组)缓解前后红细胞膜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及红细胞膜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结果 对照组RBC-C3bRR及RBC-ICR分别为(18.65±2.58)%和(7.45±2.16)%;患者组缓解前后RBC-C3bRR分别为(9.87±2.43)%和(14.65±3.22)%,而缓解前后RBC-ICR分别为(15.48 ±3.25)%和(9.36±2.56)%.患者组缓解前后RBC-C3bRR及RBC-I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患者组缓解前后RBC-C3bRR及RBC-I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后RBC-C3bRR明显升高,但仍较对照组低,缓解后RBC-ICR明显降低,但仍较对照组高.结论 MDS患者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下降,测定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RBC-C3bRR、RBC-ICR)可作为判定MDS患者疗效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林斌;陈永振;汤斌;王永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检测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化疗前组)、28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CR)者(化疗后CR组)和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 化疗前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R组血清TT3、FT3水平较化疗前组明显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TT4、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CR组血清TT3、TT4、FT3、FT4、TSH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中的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综合征,动态监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观察疗效及估计预后的一项指标.

    作者:陶丽菊;王小超;陈诗强;揭旭日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不同临床及血管病变类型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hs-CRP变化规律探讨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类型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类型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方法 100例行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按临床类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分为A型病变组、B型病变组和C型病变组.分别于PCI治疗术前、术后5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hs-CRP.结果 (1)100例患者术前hs-CRP均高于正常标准值.(2)100例患者术后hs-CRP较术前升高.(3)SAP组术后6 h hs-CRP开始升高,48 h达到高峰,72 h开始下降;UAP组及AMI组均于术后12 h hs-CRP开始升高,72 h开始下降,其中UAP组术后48 h达到高峰,AMI组术后24 h达到高峰.(4)A型病变组术后24 h hs-CRP开始升高,持续至72 h,其间无明显峰值;B型病变组和C型病变组术后12 h hs-CRP开始升高,峰值在48 h,72 h开始下降.结论 PCI治疗术后炎症反应的状态不仅与术前临床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类型有关,更与PCI治疗过程密切相关.

    作者:刘晓桥;吴强;刘志琴;郑亚西;张陈匀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通心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近远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梗死相关动脉再狭窄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9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通心络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通心络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通心络.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狭窄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的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个月的MACE发生率通心络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心络治疗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患者效果良好,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和预后.

    作者:肖红兵;张大东;顾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短期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治疗后病情稳定的12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65例,美托洛尔组63例.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卡维地洛组加用卡维地洛口服,2次/d,首剂3.115 mg/次,5~7 d后增至6.250 mg/次,后根据患者状态,每1~2周递增6.250 mg/次,直至目标剂量25.000 mg/次或患者大耐受剂量.美托洛尔组加用美托洛尔口服,2次/d,首剂6.25 mg/次,5~7 d后增至12.50mg/次,后根据患者状态,每1~2周递增12.50 mg/次,直至目标剂量50.00 mg/次或患者大耐受剂量.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剂量调整时间、达到目标剂量例数、静息心率、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静息心率均降低,卡维地洛较美托洛尔更能有效地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改善LVEF、CO、CI,更易达到目标剂量且剂量调整时间短,卡维地洛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美托洛尔组.结论 卡维地洛短期应用(8周)即可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且剂量调整时间短,易达到目标剂量,短期疗效优于美托洛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佟玉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了解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的近远期疗效及咯血复发的原因.方法 对37例肺结核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咯血复发情况.结果 37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术后1个月治愈率为100.0%,术后12个月治愈率为91.7%,总有效率为97.2%,无效率为2.8%.咯血复发4例,主要与肺结核未愈、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曲菌感染有关.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治疗肺结核咯血时疗效显著,尤其对不适宜手术的肺结核患者,创伤小,安全有效.

    作者:宋晓东;任彦微;徐齐峰;朱红;许岩;于洋;高宇新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低钠血症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且症状和体征常被肝硬化的症状所掩盖.为了加强对低钠血症的认识,现将2000年1月~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腹水并发低钠血症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孟红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MA和DA方案治疗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疗效比较

    为探讨米托蒽醌和阿糖胞苷(MA)方案对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初治住院患者的疗效,1994年6月~2002年10月用国产药物组成MA方案与柔红霉素和阿糖胞苷(DA)方案进行疗效比较分析,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璐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与肿瘤相关性10例分析

    抗利尿激素分泌不适当综合征(SIADH)是由于抗利尿激素(ADH)过量分泌,导致体内水分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尿钠与尿渗透浓度升高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院1996年6月~2005年12月收治的临床资料详尽的10例以SIADH为首发症状的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对SIADH与肿瘤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促使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张丽娟;张国庆;刘素丽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65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十二指肠镜及影像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有关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与胰胆疾病关系的报道逐渐增多.我院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65例,其中并发胆石症49例,现对其临床资料做一分析.

    作者:丁春生;韩大正;张振英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后发热和感染的分析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是呼吸科常用的检查技术,是一项安全的有创检查手段,死亡和感染发生率极低,而术后短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但纤支镜检查术后发热和术后感染有本质的不同.现对我院2001年3月~2005年3月纤支镜检查术后患者发热和感染的情况做一分析.

    作者:刘颖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囊虫性脑膜炎13例诊治分析

    脑囊虫病是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幼)寄生于人体脑组织中所引起的疾病,而囊虫性脑膜炎因其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改变与其他病因引起的脑膜炎相似,极易引起误诊,临床报道较少.我院1996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囊虫性脑膜炎患者1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路文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淋巴瘤并发致死性暴发性乙型肝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绝大多数B淋巴细胞表达CD20抗原,人源化的CD20单抗--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美罗华)可通过细胞毒和诱导凋亡的作用,特异性杀灭淋巴瘤细胞和正常的B淋巴细胞,它的不良反应轻微,通常局限于输注过程中,并不增加机会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鲍扬漪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1例

    Weber综合征和Claude综合征均属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二者合并存在的情况更为少见,现将我们诊治的1例Weber综合征合并Claude综合征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蔺建文;王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内皮功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OSAHS)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之一.该病患者睡眠时频繁发作呼吸暂停,反复出现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导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现就OSAHS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OSAHS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及处理对策.

    作者:高永平;刘辉国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近年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造血干细胞外,脐带血中还存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相似的细胞群,这类细胞在特定诱导条件下可向多种组织细胞分化.由于脐带血具有资源丰富、采集简单且无损伤等优势,如果对脐带血MSC进行开发和应用,将能为组织工程提供新的种子细胞,对干细胞组织工程及其应用具有深远意义.现就目前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李云涛;石琳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益生菌在功能性肠病中的应用

    微生态制剂也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指含活菌、死菌、菌体组分和产物或是仅含活菌和死菌的微生物制剂,包括益生菌(probiot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三大类,具有调整微生态、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作用.益生菌由含足够数量的非致病性的特定活菌组成,通过改善宿主黏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来保持微生态平衡.临床常用的益生菌是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和芽孢杆菌.

    作者:李兆申;徐晓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益生菌与胃肠道炎症和屏障功能

    益生菌(probiotics)是一种含有生理性活菌及其成分和产物的微生物制剂,经口服或其他途径进入体内;通过改善黏膜表面的微生态或酶的平衡,刺激机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机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和免疫力.益生菌种类繁多,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屎肠球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等.基础和临床研究结果提示,益生菌可改善各种胃肠道炎症并提高消化道屏障功能,该类制剂已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药物,而且其潜在功效在不断的研究中逐步扩大.

    作者:杨小军;侯晓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肠菌丛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与益生菌治疗

    细菌是慢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因子,是炎症性肠病(IBD)的特征.现代观点支持IBD是被寄居在肠道的细菌引起异常的免疫反应所触发.益生菌是活菌,对宿主健康有益,益生素是肠道细菌的一种选择性营养物质,它能促进细菌的生长和代谢,并有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益生菌主要用于治疗过敏、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它可改善症状并防止其复发.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及开发近况

    微生态制剂包括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元(synbiotics).益生菌是指由生理性活菌或/和死菌组成的微生态制剂.它能调节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宿主的健康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作者:杨冬华;王立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多发性骨髓瘤38例临床误诊分析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由于本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异性差,极易导致误诊、误治.1998年3月~2006年2月我院共收治112例,其中误诊38例,误诊率为33.9%.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使临床各科医生对MM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警觉,降低误诊率.

    作者:郭若冰;严云;梁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发热咳嗽左肺空洞

    病历摘要患者,男,41岁,因发热、咳嗽2个月,胸痛1周于2006年4月17日入院.入院前曾予头孢呋辛、加替沙星静脉点滴1周后口服莫西沙星治疗,发热逐渐消退,咳嗽减轻,仍咯黄痰.1周前出现左侧胸痛,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既往体健.

    作者:赵靖;刘丰遂;康维华;乔华;张向宁;战海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中英文摘要撰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