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15期文献
  • 喷他佐辛和氯胺酮复合全麻用于毒瘾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喷他佐辛和氯胺酮复合全麻用于阿片类药物依赖毒瘾患者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阿片类药物依赖性毒瘾患者,未行戒毒治疗,急症拟行上腹部手术,随机分为喷他佐辛组和氯胺酮组,每组15例.喷他佐辛组用喷他佐辛、氯胺酮组用氯胺酮快速诱导插管和维持麻醉.其他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复合用药和剂量(按每kg体重计算)两组相同.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T1)、麻醉后1 h(T2)、麻醉后2 h(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4 h(T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各组麻醉诱导时和拔管后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恢复延迟、苏醒时躁动不安的例数.结果 麻醉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喷他佐辛组血压波动较大,氯胺酮组血压较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氯胺酮组的心率增加明显,与喷他佐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喷他佐辛组术后躁动不安的发生率与氯胺酮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喷他佐辛和氯胺酮静脉复合全身麻醉用于毒瘾患者腹部手术是可行的,但又各有特点,总体评价氯胺酮优于喷他佐辛.

    作者:孙许宝;方坚;胡年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AO限制接触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复杂髁部骨折

    目的 探讨分析AO限制接触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复杂髁部骨折的方法、疗效及应用中的注意问题.方法 应用AO限制接触股骨髁支撑钢板治疗复杂髁部骨折23例(C2型9例,C3型14例).结果 全部患者获得6个月至4年的术后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2~32周.根据Merchan等提出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7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结论 AO限制接触股骨髁支撑钢板和股骨远端的解剖形态较为匹配,治疗股骨远端C2、C3型髁部骨折可达到坚强内固定,术后即能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作者:郭仕方;薛文;苟海涛;王和平;刘杰;台会平;陈宝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YL-1型血肿穿刺针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高血压壳核出血30 ml以上患者382例,分为微创组192例,开颅组190例.微创组采用YL-1型血肿穿刺针进行颅内血肿粉碎穿刺术,开颅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时随访情况.结果 微创组有效率41.15%,开颅组有效率24.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病死率为13.54%(26/192),开颅组病死率为25.26%(48/1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微创组发生肺部感染32例(16.67%)、中枢性高热45例(23.44%)、应激性溃疡26例(13.54%),开颅组分别为41例(21.58%)、53例(27.89%)、31例(1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微创组Barthel指数70~100分占60.94%,开颅组占37.89%;10~60分微创组占25.52%,开颅组占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L-1型血肿穿刺针超早期微创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有效率高,病死率低,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吴忠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中低位直肠癌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 对2000年11月~2005年8月收治的直肠癌行TME 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吻合口漏2例(2.4%),术中骶前出血1例(1.2%),输尿管损伤1例(1.2%).均及时发现并处置,痊愈.结论 直肠癌术中行TME需熟悉盆腔解剖结构,掌握TME的要领及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预防并发症发生是可能的.

    作者:孙威;江洋深;娄立广;盖雪峰;卢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萘哌地尔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萘哌地尔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62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在口服萘哌地尔25 mg的基础上,再加服左氧氟沙星0.2 g;对照组30例口服左氧氟沙星0.2 g.两组疗程均为42 d.结果 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基本痊愈13例,显效12例,总显效(基本痊愈+显效)率78.12%;对照组基本痊愈2例,显效9例,总显效率3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大尿道压(MUP)、大尿道闭合压(MUCP)、残余尿量(RU)以及提高大尿流率(MFR)和平均尿流率(AFR)方面,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萘哌地尔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朱舒翔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细胞介素-6(IL-6)在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细胞因子在翼状胬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组)和无翼状胬肉患者(对照组)血清中bFGF和IL-6的含量;取胬肉组织及正常球结膜组织做常规HE染色.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有bFGF和IL-6的表达,且比对照组明显升高;bFGF和IL-6表达呈正相关;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血清中bFGF和IL-6的表达比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明显升高,而初发性翼状胬肉静止期组与进行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翼状胬肉组织病理切片中可见增生和变性两种表现.结论 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及术后复发可能与bFGF和IL-6的异常分泌有关.

    作者:李添天;黄敏;曹婧;宁安红;钟民涛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59例急诊剖宫产术的指征分析

    目的 分析急诊剖宫产术的指征分布情况,寻求降低剖宫产率的方法.方法 对2005年1~12月住院的259例行急诊剖宫产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同期分娩总数1954例,剖宫产数771例,其中急诊剖宫产数259例,剖宫产率39.46%,急诊剖宫产占同期剖宫产的33.59%,急诊剖宫产率13.25%.急诊剖宫产指征以头位难产居首位,占45.56%,其次为胎儿窘迫,占40.15%,以后排序为胎膜早破、产前出血、子宫破裂.结论 提高产科医师处理头位难产和阴道助产技术,严格掌握胎儿窘迫的诊断标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郑云英;张建果;黄位香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和肠间质细胞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目的 了解先天性小肠闭锁肠壁神经系统(ENS)和肠间质细胞(ICCs)病理变化特征及病变肠段范围,探讨小肠闭锁术后发生肠动力功能障碍的机制,为小肠闭锁手术切除肠管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小肠闭锁手术切除小肠标本15例及6例非肠道或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的足月新生儿小肠标本(对照组)肠壁S-100蛋白和c-kit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观察闭锁两端肠壁ENS和ICCs病理改变及其分布范围.结果 闭锁近端肠壁S-100和c-kit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随距离盲端长度的增加,以上指标呈逐渐增加趋势.闭锁近端14 cm、远端4 cm处,二者病变总体上趋于正常.结论 小肠闭锁两端肠壁与肠动力密切相关的ENS和ICCs均存在病变,是小肠闭锁术后肠道动力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患儿小肠长度允许的情况下,切除闭锁近端肠管14 cm,而远端切除4 cm,可减少或避免术后肠动力功能紊乱的发生.

    作者:常青;陶强;牛丽文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通心络胶囊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影响.方法 60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 mg/d,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 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观察服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素B2(TXB2)、有无左心房血栓形成及栓塞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均无脑卒中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左股深、浅静脉内血栓栓塞.治疗组TXB2、FIB明显降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在改善NVAF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方面优于单纯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作者:魏峥;廖志山;孙冠珠;张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不同镇痛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的镇痛方式对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静脉镇痛组(A组,n=20),胸段硬膜外阻滞镇痛组(B组,n=20).两组术中均采用静脉输入异丙酚镇静.术后入ICU治疗并测定患者不同效应点异丙酚血药浓度,记录患者入睡、唤醒和定向时间及术后行为评分.结果 A组各效应点异丙酚浓度均低于B组(P<0.05).A组在ICU内唤醒、定向时间均长于B组(P<0.05).停止输入异丙酚后,10~60 min,A组遗忘评分高于B组(P<0.05),30 min内,A组定向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15 min内,A组合作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芬太尼静脉镇痛能延缓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的复苏过程,硬膜外阻滞镇痛则复苏效果较佳.

    作者:杨威;赵刚;孙怡;赵国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ICU治疗对高危气道梗阻的五官科患者术后气道安全的影响

    目的 探讨ICU治疗对高危气道梗阻的五官科患者术后气道安全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6年ICU收治的高危气道梗阻的五官科术后患者56例,术后即时带气管导管入ICU,为治疗组,另取高危气道梗阻的五官科术后患者38例,为对照组,术后即时拔管,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因气道梗阻需要二次插管的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仅3例患者需要二次插管,插管率为5.36%,无一例死亡;对照组10例患者需要二次插管,插管率为26.32%,因气道梗阻死亡4例,病死率为10.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危气道梗阻的五官科患者术后入ICU治疗,可减少呼吸道梗阻的发生,降低二次插管率,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吴兴茂;汪海源;王大为;李国福;张首梅;陈卫民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羟乙基淀粉130/0.4与琥珀酰明胶术前急性扩容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对比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和琥珀酰明胶(佳乐施)术前急性扩容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50例下腹部或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乳酸林格液组(对照组,15例)、万汶组(20例)和佳乐施组(15例),术前分别用相应液体15 ml/kg,30 min内输完,在扩容前及扩容后即刻采取静脉血样,采用血栓弹力图测定凝血R时间、K时间、α角、MA等值,同时测定各时点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和脉搏(HR).结果 扩容后三组R时间、K时间、α角、MA、Hb、Hct、APTT、MAP及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扩容后PT较扩容前均明显延长(P<0.05),佳乐施组扩容后PT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万汶组扩容后INR明显低于佳乐施组(P<0.05).结论 万汶和佳乐施术前急性扩容对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但前者优于后者.

    作者:廖秀清;肖晓山;李俊;胡忆华;何日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干扰素联合小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由于病毒持续感染、免疫功能紊乱,致使病情迁延难愈,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干扰素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它主要是通过其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及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发挥抗病毒作用,但单独使用疗效不理想.本研究就干扰素联合小剂量胸腺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总结如下.

    作者:金宝艳;刘洪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胎心监护联合B超检查诊断胎儿脐带绕颈在产科中的价值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物质交换的通道,脐带异常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导致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脐带绕颈为常见,占分娩总数的13%~25%.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是目前产前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主要方法,检测脐动脉收缩期大血流速度(S)与舒张期末血流速度(D)的比值(S/D值)是一个主要指标;胎心监护(NST)是判断胎儿储备能力的主要方法.

    作者:孔翠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3例毒蕈中毒救治体会

    蕈俗称蘑菇,常被产地居民自采而食用.将毒蕈当作无毒蕈采集后食用,将引起毒蕈中毒,食用毒性极高的毒蕈,将导致中毒者死亡.

    作者:崔美玉;王范茗;安立姝;尹文华;汪克非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经阴道鞘内子宫切除术49例临床分析

    我院2004年7月~2006年6月在经阴道子宫次全切除术的基础上,开展经阴道鞘内子宫切除术,共完成手术49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卫华;张秀玲;王艳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肾病综合征合并院内感染64例临床分析

    肾病综合征患儿由于其免疫功能低下、蛋白质营养不良、水肿造成局部循环不良、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易出现院内感染,这容易导致原发病的复发、加重甚至死亡.我们回顾性总结分析1996~2006年收治肾病综合征合并院内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琳;王恒娟;王丽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重症肺部感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分析

    老年人呼吸系统原发或继发性感染均可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1-2].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多伴有其他原发性疾病,各脏器功能衰退,当出现重症肺部感染时,肺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合并DIC早,并具有症状隐匿、病情进展快、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特点,是导致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付汉钦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青光眼术后迟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1例

    患者 女,59岁,主因右眼疼痛、视物不清伴头痛10余天于2005年12月20日收入院.入院检查:全身情况无特殊.视力:右:光感不定,左:1.0,左眼前房稍浅,角膜清,瞳孔大小正常,对光反射存在,眼底未见异常.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雾状混浊,角膜大泡形成,瞳孔直径约8 mm,对光反射消失,前房极浅,晶体轻混,眼底窥不清.

    作者:尹春红;赵玉彪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HBV合并HIV感染的诊治进展

    全球有3.7亿~4.0亿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由于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共同的传播途径,因而有大量的HBV合并HIV感染患者.在欧洲,8%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合并HIV感染.在HIV感染患者中,HBV-引起的肝脏损害是影响病死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仁芳;卢洪洲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