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RF)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临床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45例ARF伴MODS的患者应用CRRT,CRRT模式为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所有患者在CRRT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4天晨采周围静脉血查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酸、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同时测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4、IL-6;定时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SCr、BUN、尿酸、CRP均显著下降(P<0.05);PH值能维持在7.30~7.40,血电解质由置换液调整基本正常;治疗前及治疗后6 h血清TNF-α、IL-4、IL-6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26例患者,均为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 Ⅱ)评分在25分以下、衰竭器官数小于3个、年龄较小、入ICU到开始CRRT时间短且CRRT在5 d以上者.结论 CRRT能有效控制ARF伴MODS患者的酸碱平衡、液体平衡及氮质血症;能有效降低部分细胞因子,抑制炎性反应;CRRT也是脏器功能支持的治疗方法,可能改善ARF伴MODS患者的预后.
作者:许继元;李茂琴;张舟;卢飞;李琳;李家琼;莫逊;许艳军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沙利度胺(反应停)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7例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反应停400 mg/d口服6个月,环磷酰胺0.2 g/次,隔日静脉滴注1次(至血WBC<3.0×109/L时停药),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第1~4天、第9~12天、第17~20天.1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个月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共3~4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和起效时间、持续缓解及生存时间.结果 至疗程结束时,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5例,轻微反应3例;总缓解率为70.6%,总反应率为88.2%.中位起效时间为3周,中位缓解时间为17个月,预期中位生存时间为70个月.不良反应较轻,未发生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 反应停联合环磷酰胺及地塞米松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较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轻.
作者:周章军;陈建才;王新珠;王引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口服小剂量阿米三嗪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36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小剂量阿米三嗪24周.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仅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小剂量阿米三嗪,通过改善患者的氧合,虽无助于肺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但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谷旭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和延迟性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个月、6个月的心功能变化情况.方法 对45例AMI患者静脉溶栓失败后(TIMI 0~Ⅰ级)进行补救性PCI治疗(补救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心功能,并与行延迟性PCI治疗的26例AMI患者(延迟性PIC组)进行比较.结果 补救性PCI组较延迟性PCI组术后1个月、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结论 静脉溶栓失败后施行补救性PCI治疗成功率高,且至少6个月内心功能明显改善.因此,任何静脉溶栓失败的AMI患者都应该及时进行补救性PCI治疗.
作者:张丽;刘闯;张金盈;李凌;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方法 将89例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44例)给予曲美布汀200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B组(45例)仅给予莫沙必利5 mg,每日3次饭前口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4%,B组为5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有2例患者服药后出现头晕,4例患者感觉轻微腹痛;B组有3例患者服药后出现头晕,3例患者感觉轻微腹痛.均未影响治疗,症状能自行缓解或消失.结论 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老年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依从性较好,不良反应轻微,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薛鸿鹏;祝喜萍;周兆海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膜癌病临床特点与早期识别.方法 分析39例脑膜癌病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脑脊液所见.结果 首发症状以头痛、恶心、呕吐为常见.均有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脑压>350 mm H2O(1 mm H2O=0.0098 kPa)者37例,颅神经损害以视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多见.39例均在脑脊液中发现癌细胞.原发灶以肺癌、胃癌、乳腺癌居多.结论 脑膜癌病以恶性颅内高压及脑膜刺激征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早确诊需反复多次行脑脊液癌细胞检查.
作者:刘洪波;李京红;连亚军;滕军放;方树友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收集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单药使用氟达拉滨治疗;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10例(66.7%)达完全缓解,4例(26.7%)达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93.3%.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5例,血小板减少9例.结论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
作者:张曦;周立宇;李晓;徐黎;宋陆茜;应韶旭;浦权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和性激素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检测了20例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和10例糖耐量正常的男性(对照组)血清SHBG、睾酮(T)和雌二醇(E2)浓度.结果 SHBG、T和E2浓度在糖尿病组分别为(62.50±27.08)nmol/L、(48.41±9.96)nmol/L和(150.84±96.81)pmol/L,而在对照组分别为(74.16±32.30)nmol/L、(50.55±12.39)nmol/L和(166.03±121.55)pmol/L,三个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组内相关因素分析发现,SHBG与年龄呈正相关(r=0.54,P<0.01),与体重指数(BMI)呈负相关(r=-0.46,P<0.01),并与空腹胰岛素呈负相关(r=-0.48,P<0.01).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SHBG影响大.结论 2型糖尿病本身对SHBG和性激素浓度无明显影响,而年龄和BMI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胡蜀红;邓爱群;蔡仕林;张建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61例NVAF患者(NVAF组,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41例,扩张型心肌病20例)和20例非NVAF患者(对照组)血浆vWF水平.结果 NVAF组vWF水平为(198.85±35.46)%,对照组为(128.45±32.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vWF水平为(187.58±33.54)%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vWF水平(192.36±36.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VAF组患者随心功能状况的恶化,vWF水平呈增高趋势.结论 NVAF患者vWF水平升高,通过检测vWF水平,有助于了解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作者:施春燕;李红霞;宋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胸廓出口综合征(TOS)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1例TOS患者(TOS组)及3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人组)行TCD检查,全面检测颅内、颅外各主干动脉、分支血管和双侧锁骨下动脉、双侧桡动脉,并行Adson试验.记录Adson试验过程中双侧桡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以及TCD频谱的改变.结果 Adson试验过程中,TOS组健侧和健康人组双侧桡动脉血流的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TOS组Adson试验过程中26例(83.9%)出现患侧桡动脉PI增高,Vs和Vm下降或消失,频谱显著高阻,或血流频谱信号完全消失.结论 TCD可客观准确地反映TOS患者Adson试验过程中锁骨下动脉受压所致的桡动脉血流改变情况,是一项有效的诊断性检查.延长试验时间及正确的试验体位可减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作者:高凤玲;徐忠宝;李继梅;冯兰芳;周艳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便秘是一种以少(排便次数每周少于3次,大便量少)、硬(大便干硬)、难(排便不畅或排便困难)为特征的个体排便习惯改变,常伴腹胀等症状,便秘严重者可致全身不适,烦躁不安.为了解恶性肿瘤患者便秘发生情况,现对我院2006年1~12月恶性肿瘤住院患者便秘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张侠;阮新建;耿振英;贾晓燕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肝性脑病是重症肝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精氨酸是一种临床上较早用于治疗肝性脑病的药物,但临床应用受血液酸碱条件的影响,门冬氨酸鸟氨酸(雅博司)在肝性脑病治疗中有巨大优越性.大量临床应用证明,雅博司能显著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氨水平,缓解肝性脑病患者精神症状,是治疗各种肝性脑病的理想药物之一[1].我院于2003年3月~2006年3月采用雅博司治疗46例肝性脑病患者,效果较理想,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海发 刊期: 2007年第19期
Landau和Kleffner于1957年首次报道了6例以获得性失语、脑电图异常、癫痫发作为特征的儿童,后被命名为Landau-Kleffner综合征(LKS),也称为获得性癫痫性失语(acquired epileptic aphasia,AEA).它是一种少见的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约占儿童癫痫的0.2%[1],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抗癫痫药物治疗可控制癫痫发作,但对语言功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现报道5例获得性癫痫性失语患儿应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对语言功能的改善情况.
作者:刘俊英;王霞;刘冬青;申鲁生 刊期: 2007年第19期
1991年7月~2005年7月,我院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12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有120例,全部为60岁以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男84例,女36例,年龄60~90岁,平均年龄(70.28±10.45)岁.其中,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102例.临床表现:出现急性低血糖反应,即心悸、出汗、面色苍白、颤抖、饥饿、软弱无力105例;发生非感知性低血糖(UH)15例(12.5%).表现为昏睡或昏迷86例,初误诊为脑血管意外14例、偏瘫23例、发作性精神障碍6例、癫痫5例.发作时血糖≤2.8 mmol/L者115例,血糖>2.8 mmol/L者5例.导致低血糖发作的因素:与格列本脲有关的低血糖82例;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7例;对肝、肾功能不良等特殊患者控制血糖过严12例;新近确诊为2型糖尿病,未经过严格的饮食及体育运动,即给予足量的降糖药物15例;未确诊糖尿病而应用降糖药物者18例;热量摄入不足或服药与进餐不匹配者10例;中药所致20例;胰岛素过量8例.
作者:张海雄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前诊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辅助检查有多种,如MRI、CT、动脉造影、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等,而彩超检查简便、无创、准确率高,是诊断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作者:孟令洋;梁盛斌;孙许峰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患者 男,53岁,因双下肢活动不利、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半年于2005年8月12日入院.30年饮酒史,每日饮白酒300~500 ml.于入院前半年,双下肢僵直,行走困难,进行性加重,终发展为痉挛性瘫痪,伴双下肢水肿,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计算力差,曾出现一过性神志恍惚,二便失禁,按酒精中毒治疗后,神志好转.
作者:闫海燕;袁栋才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患者 男,25岁,未婚,出生时发现多指、趾,以后双眼视力下降,有夜盲,无法上学,但智力尚可,可进行简单计算.青少年时期食欲猛增,出现肥胖.青春期时家人发现其男性第二性征发育不好.1个月前出现头晕、乏力,来延安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发现贫血而入院.入院体格检查:T 36.6 ℃,P 74次/min,R 20次/min,Bp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体重指数(BMI)39.4 kg/m2,体形肥胖,贫血貌,双眼视力仅有光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余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未见异常,无紫纹.四肢对称,六指(趾)畸形,双手及双足宽短.睾丸小,阴茎短小.其父母及两弟弟体形均正常,父母非近亲婚配.
作者:张永莉;李社莉;王晶;施秉银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是导致围生期胎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因素,大约每年4000例活产儿中便有1例发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1].急慢性缺氧可损伤新生儿及胎儿脑细胞,累及神经系统发育中的多个区域而遗留永久性的损伤[2].这些损伤可导致患儿精神活动异常、抽搐、永久性运动障碍和脑瘫等.这些躯体及精神的损伤对患儿及整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这些患者的照顾及护理常常不仅仅局限在他们的儿童时期,而是持续其一生.因此研究缺氧缺血导致的后续病理生理变化,探讨缺氧缺血后导致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及相应的干预策略有着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意义.
作者:邓淑珍;刘荣国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近年来国内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传统的治疗方法对多数患者有效.然而随着病例的增加,一些常规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的患者亦逐渐增加,文献报道有30%~60%的IBD患者为难治性IBD或激素依赖性IBD,其中有些患者甚至对补救措施的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巯嘌呤(MP)、环孢素亦无效,如何治疗难治性IBD是临床工作者的一大难题[1].
作者:陈隆典 刊期: 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