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筋膜蒂皮瓣修复肢体创面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方法 2000年2月~2006年5月,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肢体创面41例.结果 皮瓣完全成活35例,4例远端皮瓣边缘有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愈合,2例皮瓣表皮剥脱,15例皮瓣稍臃肿,经后期修薄后外形良好.经3~24个月随访,所有皮瓣质软耐磨,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筋膜蒂皮瓣修复肢体创面在临床上是一种理想方法,具有手术操作容易、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
作者:方志祥;邵强;孙罡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聚四氟乙烯补片及聚丙烯补片在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使用以上三种补片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病例(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组、聚四氟乙烯补片组、聚丙烯补片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三组在手术时间、复发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组的术后不适感发生率低于聚四氟乙烯补片组及聚丙烯补片组(P<0.05),聚丙烯补片组术后腹股沟区不适感发生率高.结论 各种补片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但聚丙烯补片具有材料价格较低、术式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而脱细胞异体组织补片具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术后无慢性疼痛及局部硬结或不适感,具有可推广性.
作者:礼巍;江洋深;张静静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的体液丢失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影响和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单纯重型颅脑外伤患者265例,按伤后1周内失水量的不同分为轻度脱水(A组,119例)、中度脱水(B组,106例)和重度脱水(C组,40例)三个组,统计受伤后1周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的比率.结果 受伤后1周内出现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共24例,其中A组6例(5.04%,6/119),B组8例(7.55%,8/106),C组10例(25.00%,10/40);受伤后1周内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共64例,其中A组19例(15.97%,19/119),B组29例(27.36%,29/106),C组16例(40.00%,16/40).三组之间合并大面积脑梗死的比率和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比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结论 大量体液丢失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大面积脑梗死和急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的机会明显增多,应引起临床医师足够的重视.
作者:刘玉琪;赵英萍;张爽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创伤性膝关节僵直手术松解及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1985年1月~2005年12月对135例创伤性膝关节僵直患者采用手术治疗,膝关节周围粘连锐性分离、瘢痕切除、挛缩松解、髌旁支持带减张、CPM机早期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结果 135例中114例获得1~18年随访,平均9年6个月.按疗效评定标准,优62例,良45例,中3例,差4例,优良率93.9%.结论 术前应重点分析皮肤、肌肉、肌腱、关节周围粘连及僵直程度和病理变化.术中做到彻底松解粘连、瘢痕组织切除、辨认股直肌是否完整,是否有收缩力及能否从股内、外侧肌和中间肌中分离出来是手术的关键;术后预防伤口出血、皮肤坏死,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临床意义,而CPM机练习亦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于永林;孙秋茹;杨佐明;张艳蕊;孙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5例利用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治疗长管状骨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肢体功能恢复参照肘关节和膝关节HSS评分系统,优良率为92%,无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结论 带锁髓内钉及捆绑带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治疗长管状骨多段复杂骨折,患者能够早期活动,避免骨折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倪东馗;商振德;景成伟;朱福良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总结不典型肾结核的诊治经验,提高肾结核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2006年9月诊治的24例不典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以腰背痛和肉眼血尿为常见临床症状,分别占50.0%和41.7%.24 h尿抗酸杆菌和尿结核聚合酶链反应(TB-PCR)的阳性率分别为10.5%和33.3%,静注尿路造影、逆行输尿管肾盂造影及CT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1.6%、14.3%和58.3%.结果 药物治疗6例,手术治疗18例,包括肾切除和输尿管远端切除加膀胱肌瓣成形术等.1例并发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死亡,2例失访,余21例随访4个月至4年均治愈,1例因膀胱挛缩而行回肠扩大膀胱术.结论 不典型肾结核的诊断应受到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和重视,排除膀胱肿瘤、结石、非特异性炎症等,综合应用尿路造影、尿细菌学、CT、超声检查等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患者可用药物治愈,晚期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
作者:胡巍;叶敏;龚旻;陈楚红;顾建军;祝凤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作者:曾少建;舒航;李昭杰;陈光忠;林晓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在贲门癌切除术后的抗反流作用.方法 采用改进型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治疗贲门癌患者384例.剥除胃浆肌层,暴露黏膜形成上窄下宽如烧瓶平面图形样,窄部黏膜比吻合口边缘宽1.0~1.5 cm,宽部黏膜距吻合口3~6 cm,然后食管黏膜与胃窄部黏膜分层吻合,浆肌层与食管肌层吻合,使胃黏膜折叠形成活瓣置入胃腔内,距下缘浆肌层约2cm环缩下缘边径中三分之一胃浆肌层,使凸入胃腔活瓣轻度展开,并形成一相对高压腔.结果 除4例并发吻合口瘘,3例合并胸腔感染外,其余病例均恢复顺利,大部分患者半年再次复查,有反流症状6例,余均无明显反流.结论 胃前壁黏膜活瓣成形可有效地起到抗反流作用,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何海生;董新伟;刘平;银瑞;田永京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和提高生存率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治疗15例,占19.7%;手术治疗62例(包括非手术治疗中转手术患者1例),占81.6%.结果 非手术治疗患者治愈14例,占93.3%,1例中转手术.手术治疗患者治愈58例,占93.5%,死亡4例,占6.5%.结论 手术是外伤性肝破裂的主要治疗方法,特别是有合并伤者.正确的术式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王子成;李富莲;于庆云;毛新彦;黄文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合理选择,评价肝血管瘤手术治疗的风险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腹部症状或体征.B超、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三种方法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4.7%、84.2%和100.0%.结果 16例患者行肝血管瘤挖除术,27例行常规肝叶或肝段切除术,1例行肝右动脉结扎加碘油栓塞术,3例患者实施了右半肝联合左外叶切除术以及肝段切除联合血管瘤挖除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5.5%(12/4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中失血量和术中有无输红细胞(≥2 U)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P=0.0280,P=0.0013).结论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超、CT和MRI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主要手段,MRI的诊断准确率高,对本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手术切除是肝血管瘤理想的治疗方法,手术指征应从严把握.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有无输红细胞(≥2 U)是影响肝血管瘤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的重要风险因素.
作者:刘志刚;钱叶本;耿小平;孙礼侠;熊奇如;李方跃;许伦兵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46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分析是单纯性结石还是复杂性结石.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单纯性结石,治疗无效的患者按复杂性结石处理.采用输尿管镜下碎石术(URL)及URL联合ESWL治疗复杂性结石.URL失败的患者改行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结果 初步诊断单纯性结石97例,复杂性结石49例.ESWL治疗输尿管上段单纯性结石成功率为90.7%(88/97).9例ESWL无效改行URL.URL及URL+ESWL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成功率为86.2%(50/58).8例URL失败改行MPCNL,治疗成功率为100.0%(8/8).结论 应当充分尊重患者本人的意愿,从经济、安全、有效的角度,按无创-微创-轻创的顺序选择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方法.
作者:倪颖;江汉群;朱晓群;周玲;蒋梅英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我科2006年4~8月采用持续温血逆行灌注技术,在心脏跳动状态下完成2例主动脉瓣、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冠状动脉移植术(Bentall手术),现将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夏洪韬;况竹生;张永恒;胡杰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上消化道瘘是胃肠道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有效清除漏出物,控制腹腔感染,是治疗的重要环节.我院2004年3月~2006年3月用T管引流加纤维蛋白胶封堵治疗上消化道瘘6例患者,效果较为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邢涛;张友文;赵金锴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年来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的首选措施.肝癌早期诊断困难,且多数患者受肿瘤部位、大小、数目、血管、肝外转移及患者全身状况的影响,只有少数患者适合手术切除或就诊时已为晚期,不能手术切除.
作者:张弘超;梁健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无论是外伤或病理性因素,术后明显的变化就是血小板计数升高.
作者:于荣波;季宪飞;刘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一些文献相继报道KLF6(Kruppel-like factor 6)基因在前列腺癌、食管癌、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的突变和向下调节作用.现就KLF6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许万松;王夫景;杨茂鹏;于洪亮;黄跃南;杨维良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气管肿瘤大多发生于气管的黏膜上皮和腺体,儿童以良性者居多,约占90%,成年人多为恶性,良性占10%,多发生于气管隆突部,鳞癌占50%,其次是腺样囊性癌,占30%[1-3].
作者:丁卫军;刘志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临床较为少见,占支气管起源肿瘤的1%,文献报道占所有上呼吸道肿瘤的1%~2%,多数为恶性[1],多见于成年人,且诊断困难.
作者:林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原发性气管肿瘤是指原发于环状软骨以下和气管隆突以上的气管肿瘤.原发性气管肿瘤比较少见,多数为恶性,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1%,每100万人口年发病率在2.7%左右[1].
作者:许林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前胸外科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当需要切除长段气管病变时如何重建呼吸道的完整性.如果切除长于6cm的气管,由于切除后气管端端吻合张力过大,易发生吻合口瘘等致死并发症.
作者:王群;刘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睾丸扭转的诊断方法,寻找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3月~2006年2月被误诊的23例睾丸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23例均经手术探查获得确诊,患侧睾丸固定5例,患侧睾丸切除18例.结果 获得随访21例,睾丸固定5例中有3例患侧睾丸萎缩.8例成年患者精液常规检查,4例精子数目和活动力均低于正常.结论 只有对病史、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对发病时间短,症状不典型而高度怀疑睾丸扭转的病例进行早期探查,对保护睾丸功能,避免切除有重大意义.
作者:陈雷振;王平元;徐卫东;马迎军 刊期: 2007年第20期
1983年,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开始应用于临床肾移植,此后全世界多数移植中心的1年人/肾存活率达到90%或以上,然而远期效果却未得到相应改善,目前移植肾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
作者:杨乐;姜睿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