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23期文献
  • 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同期行无张力疝修补术74例

    目的 评价同期行经尿道等离子前列腺电切术(PKR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 先采用顺行切除和逆行剥离切除法对74例BPH合并腹股沟疝患者行PKRP,然后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 PKRP手术时间平均为(69±23)min.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大尿流率(Qmax)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时间平均为(45±8)min,无切口感染、疝复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PKRP和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期治疗BPH合并腹股沟疝,手术安全、疗效确切,减少了患者二次手术和麻醉带来的痛苦.

    作者:柯昌兴;王剑松;左毅刚;杨德林;颜汝平;石永福;徐鸿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肺癌淋巴结分布及转移规律的研究

    目的 研究肺癌患者淋巴结的分布及转移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6年12月300例肺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各部位肺癌14组淋巴结的清扫个数及转移个数.结果 1~11组清扫多的淋巴结个数分别为11、17、12、19、9、9、18、8、12、11、13枚,合计为139枚淋巴结.右上叶肺癌主要转移在3、4、7、10组,1~4、7~11组都有转移的淋巴结.右中下叶肺癌主要转移在3、4、7、10组,1、2、8、9组未清扫转移淋巴结.左上叶肺癌主要转移在5、6、9、10组,3、4、7组也有转移.左下叶肺癌主要转移在5、6、7、10组,8、9组有淋巴结转移.结论 肺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必要的,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所在部位及类型有一定的关系,这与肺的淋巴回流途径及癌细胞的浸润特点有关.

    作者:李宏伟;张熙曾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手术时机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Ⅱ、Ⅲ型Pilon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24个月.按Mazur疗效评定标准,优:7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Pilo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临床效果与骨折类型密切相关.

    作者:庞瑞明;陈海良;曾伟坤;谭官峰;盛朝辉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超低位切除管扎式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目的 评价超低位切除管扎式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10月~2005年12月共256例低位直肠癌行管扎式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例,吻合口狭窄16例,术后肛门功能优良率96.7%,术后5年肿瘤局部复发率13.1%,5年生存率71.9%.结论 超低位切除管扎式结肠直肠(肛管)吻合术操作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减少了吻合口漏的发生.

    作者:孙学军;吕春华;黄凤瑞;褚海波;韩刚;李银良;徐永波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Mirizzi综合征的MRCP诊断价值(附16例分析)

    目的 分析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在Mirizzi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和MRCP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患者中,术前MRCP诊断为Mirizzi综合征Ⅰ型10例,正确率100%.其余6例为Ⅱ型,术前MRCP无一例提示胆囊胆管瘘形成,MRCP未做出正确诊断.结论 MRI及MRCP是诊断Mirizzi综合征Ⅰ型的可靠方法,Ⅱ型的诊断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及提高诊断技术.

    作者:高凤霄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术的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LCBDE 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一期缝合组(36例)、T管引流组(32例),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如胆漏、胆汁性腹膜炎、结石残余、急性胰腺炎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一期缝合组均少于T管引流组(P均<0.05);术后随访1~4年,两组结石复发、胆管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BDE后一期缝合、T管引流术均安全、有效,一期缝合术疗效优于T管引流术.

    作者:陈小勋;黄顺荣;罗汉传;林源;李世新;吴瑞正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经翼点入路显微切除前床突脑膜瘤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以蝶骨嵴为中心的翼点入路.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12例,Simpson Ⅱ级切除6例,Simpson Ⅲ级切除2例,Simpson Ⅳ级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8例患者视力有较明显改善,遗留轻偏瘫2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余疗效满意.结论 在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的基础上,经翼点入路,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但对与下丘脑、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海绵窦等重要结构粘连过于紧密的肿瘤,即使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手术风险仍较大,可考虑姑息手术结合术后放疗.

    作者:刘伟;杨廷舰;张贺;贾丽燕;张月梅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行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PHPT患者的临床资料.甲状旁腺腺瘤22例,甲状旁腺增生3例,甲状旁腺癌1例.所有患者均有血钙和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升高,全组平均血钙为(3.4±0.8)mmol/L,术前测血清PTH平均为(921.7±819.2)pg/ml.手术治疗以病变甲状旁腺切除术为主,占96.15%(25/26).结果 全组患者均为一次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术中死亡,无一例出现喉返神经损伤.术后第1、3、7天测血清PTH均在正常范围,无一例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但全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血钙为1.8~2.2 mmol/L.术后随访17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14例患者血钙于6个月内恢复正常,并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另2例骨折患者和1例骨痛患者于血钙正常后自行持续口服钙剂.随访中无一例出现PHPT复发或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结论 PHPT根据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可以确诊,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治疗PHPT的有效方法,术前的准确定位和术中监测血清PTH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刘谨文;马士辉;张军;沈文状;吴毅平;易继林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高原地区老年贲门癌经腹切除术临床分析

    老年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有其特点,在高原缺氧环境下的老年贲门癌患者手术治疗中更有其特殊性.青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2001年6月~2005年6月共施行了65岁以上老年贲门癌经腹(膈肌切开10例)切除术49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广钰;窦拉加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膀胱癌膀胱全切术后继发尿道癌3例报告

    1998年5月~2006年2月,我科收治膀胱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38例,术后发生继发性尿道癌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志宏;胡言雨;张旭;施国洪;夏文彬;余文韬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明胶酶及其抑制剂与胶质瘤侵袭性生长之间的关系

    胶质瘤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使各种治疗措施难以达到治愈目的.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行为涉及细胞迁移和附加降解的功能,即指肿瘤细胞通过释放蛋白溶解酶使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屏障降解的能力.

    作者:王玉亭;易有峰;王道奎;张振兴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胸腰椎骨折AF内植物松动折断的失误分析

    目的 探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常见失误原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后路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内固定失效及断钉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例患者均行内固定物取出治疗,术中发现2例由于骨折未愈合且神经损伤症状重,给予减压及重新长节段钉棒系统固定.其余患者经卧床、理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结论 术前手术时机及病例选择不当、手术操作及复位不当、术中未做融合、早期负重活动及内固定物置留过久是引起失误的主要原因.

    作者:韩德;郭培刚;马文升;郝建军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转移性肾癌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是肾癌中常见的类型,其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而居第二位.美国统计2001年RCC的发病率比1950年上升了12.6%,病死率上升了36.5%[1].

    作者:赵长林;殷洪霞 刊期: 2007年第23期

  • 乳腺癌蛋白激酶C-β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族至少包括12种不同亚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它们的不同功能主要表现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肿瘤发生、血管发生和耐药性等方面[1-2],基于组织表达、亚细胞定位和底物特异性等方面的差异,PKC同工酶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张杰;郭书若 刊期: 2007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