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脓胸的原则和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16例急性脓胸患者,术中清除脓液、脓块,肺表面纤维膜剥脱等使患侧肺充分复张,消除脓胸残腔.术后配合胸腔灌洗液进行胸腔灌洗.结果 本组患者均一次手术治愈,无死亡病例,手术时间(92±30)min.术后4~8 d复查胸部X线片见肺组织复张良好,胸内无残腔,胸腔灌洗液清亮后即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切口全部一期愈合.住院时间7~22 d,平均11.6 d.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肺功能恢复良好,无胸廓畸形.结论 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急性脓胸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可达到防止形成慢性脓胸,促进肺功能恢复的目的.
作者:谢模彦;刘小玲;何德林;孙成耘;崔丰和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近期再手术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6年12月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经再手术治疗后均获痊愈.其中再手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分别为切口感染3例、腹腔残余脓肿1例、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和胆管炎各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均予对症处理.结论 完善术前检查,严格选择适应证、规范手术操作、适时中转开腹等是减少LC术后近期再手术的关键.
作者:赵登秋;张喜成;姜宝飞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观察终末温血低钾停搏液再灌注技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0例择期首次体外循环(ECC)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升主动脉开放前,对照组在主动脉根部灌注ECC温血5 min;试验组先在主动脉根部灌注含磷酸肌酸(10 mmol/L)的温血低钾停搏液7 ml/kg,待3 min后再继续灌注ECC温血5 min.结果 试验组的心脏自动复跳率90%,对照组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多巴胺的大剂量试验组、对照组分别为(3.7±1.0)、(6.5±1.2)[μg/(kg·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主动脉开放后4、10 h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试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终末温血低钾停搏液再灌注技术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作者:孟凡浩;张俊权;张喜林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动态观察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巨大左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以关闭不全为主合并巨大左心室患者(巨大左心室组)换瓣术前,术后2周、6个月、1年、2年的超声心动图随访资料.与18例同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巨大左心室组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引起的巨大左心室主要以离心性扩大为主,术后2周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长径即呈现缩小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缩小显著,与术后2周和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术后2年这种趋势减缓或消失,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后壁厚度在术后1年基本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射血分数在术后2周与术前比较无变化,随后逐渐恢复,至术后1年多数能恢复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以关闭不全为主的患者,巨大左心室一旦形成,形态则较难完全逆转,建议尽早手术治疗.左心室功能的恢复优于形态的恢复,恢复的佳时期为手术后1年,应该加强该时期的随访和治疗.
作者:张春曦;黄达德;杜微云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提高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33例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正确率76%.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住院16~135 d,平均32.6 d.32例痊愈出院,1例术后130 d带胸腔引流管出院.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左主支气管残端瘘伴脓胸1例,术后第4天左下余肺叶不张1例,胸膜左上肺叶切除术后1 d血性胸腔引流液2500 ml 1例,胸腔积液3例,切口感染2例,高热1例.全组患者随访10个月至11.5年,无一例再发肺曲霉菌病.结论 胸外科临床应警惕肺曲霉菌病的误诊误治.该病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朝东;高理锦;徐先全;周胜年;徐宁;朱学应;朱峰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改进胆肠吻合术操作方法,提高胆肠吻合术的质量.方法 行胆肠吻合术57例.并进行临床观察.根据胆管口径大小、形态是否规整、游离度大小、术野宽敞度及显露满意度等情况的不同,分别采用对拢式前后两定点、对拢式三定点、敞开式三定点、不规则敞开式定点分割等显露方式,行黏膜对黏膜的一层内翻间断缝合法,将线结全部打在腔外,保证吻合口内面光滑、无线结存留.结果 住院期间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3%(7/57),手术病死率为3.5%(2/57).无胆瘘及吻合口出血发生.术后获随访40例,随访率为72.7%(40/55),随访时间1~11年.无吻合口狭窄、梗阻及结石再生等情况发生.结论 采用胆肠吻合术改良操作法可明显提高胆肠吻合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张建宇;傅颖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膀胱颈口附近膀胱癌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5例膀胱颈口附近膀胱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表浅性膀胱癌18例.行经尿道切除术13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经尿道切除加膀胱部分切除术1例.浸润性膀胱癌7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4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经尿道切除术1例.结果 随访16~96个月,平均61.3个月.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4例,再行经尿道切除术后第2次复发1例;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死于癌转移2例,复发2例.结论 膀胱颈口附近膀胱癌治疗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分级、分期合理地拟订出手术方案才能提高疗效.
作者:刘峦松;张富;江志辉;张亚正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并发乳糜胸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肺癌根治术后并发乳糜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给予保守治疗,8例再次行开胸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保守治疗的34例中,33例胸腔引流量逐渐减少,终治愈,1例因营养代谢失衡,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8例手术治疗者均成功治愈.全组随访3个月至1年.均未再次出现乳糜胸.结论 肺癌根治术后并发乳糜胸,应根据胸腔引流量及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及时的诊断、恰当的治疗方式是治愈的关键.
作者:郑中锋;臧其威;魏静义;张青海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中,用改良Lahey法防止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效果.方法 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71例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改良Lahey法(改良组,38例)和传统Lahey法(传统组,33例)进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随访1年,传统组和改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分别为42.4%(14/33)和7.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Lathey法能有效防止全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较为合适的术式.
作者:杨大明;徐幼龙;张世统;吴敏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使用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指导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诊手术决策的可行性及意义,提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行控制性手术的指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244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根据入院时的APACHE-Ⅱ评分分值分为两组,再分别将两组采用胆道控制性手术(BTCO)治疗的患者和常规确定性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将APACHE-Ⅱ评分>15分者作为A组,采用BTCO 63例,确定性手术110例,将APACHE-Ⅱ评分≤15分者作为B组,采用BTCO 29例,确定性手术4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中BTCO术后病死率(4.8%)和并发症发生率(6.3%)明显低于确定性手术(8.2%、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BTCO术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与确定性手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HE-Ⅱ评分可以用于指导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急诊手术决策.APACHE-Ⅱ评分≤15分者,可行确定性手术;APACHE-Ⅱ评分>15分者,以采用BTCO为宜.
作者:卫庆文;汪校;黄俊;王道回;郭勇;吕锦程;宋耀林;吴丰彪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贲门癌组织显微自体荧光特征及作为自体荧光成分的Ⅲ、Ⅳ型胶原在贲门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中分布的不同.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以氩离子(Ar+)激光(Ex=488 nm)和氦氖(He-Ne)激光(Ex=543 nm)为激发光的双通道法对20例贲门癌手术标本进行自体荧光图像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半定量计分法分析Ⅲ、Ⅳ型胶原在正常胃组织和贲门癌组织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贲门癌组织自体荧光信号与正常胃组织各层相比均显著减弱(P<0.01).正常胃组织的Ⅳ型胶原抗体反应呈强阳性,贲门癌组织则明显减弱;而Ⅲ型胶原在贲门癌间质中的抗体阳性反应较正常胃组织变化不明显.结论 贲门癌组织与正常胃组织的显微自体荧光无论在形态、颜色、分布,还是在荧光强度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贲门癌组织比正常胃组织细胞外基质内Ⅳ型胶原显著减少,而Ⅲ型胶原减少不明显;Ⅳ型胶原可能是胃底贲门黏膜细胞外基质自体荧光的主要来源.
作者:李欣欣;李威;陈胜林;吴宝安;陈君填;曾永明;郭毓文;吴利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总结嵌顿性膈疝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16例嵌顿性膈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先天性膈疝2例,创伤性膈疝12例,食管癌术后并发的膈疝2例.术前经X线、CT检查、胸腔闭式引流确诊14例,2例为经剖腹探查证实.本组16例术中均行嵌顿疝松解还纳、膈肌缝合修补固定术.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并发脓胸1例.经闭式引流治愈;已发生绞窄穿孔的2例,术后1例死于中毒性休克.痊愈出院的15例术后随访0.5~3.0年未见异常.结论 X线、CT检查是诊断膈疝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张雷;郑钢;张允刚;王秀珍;朱守亮;许正国;杨玉国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A组)、Petey术清除腋窝淋巴结(B组)、Halsted术清除腋窝淋巴结(C组)三种不同术式清除腋窝淋巴结标本病理情况.结果 Ⅲ区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A组2枚、B组3枚、C组5枚;Ⅲ区腋窝淋巴结阳性病例数:A组2例(12.5%,2/16)、B组2例(4.4%,2/45)、C组4例(18.2%,4/22);清除Ⅲ区腋窝淋巴结总数:A组60枚、B组126枚、C组89枚.结论 Auchincloss术通过变换患侧上肢位置、牵开胸大小肌从胸大小肌间隙径路可获得满意的腋窝淋巴结清除.
作者:杨传青;张晓玲;陈木水;李天津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在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18例患者中,高位室间隔缺损17例,经右心房和升主动脉根部双切口1例,经右心室和升主动脉根部双切口17例.主动脉瓣置换术6例,主动脉瓣叶悬吊成形术4例,在以补片修补主动脉窦瘤破裂和高位室间隔缺损过程中使主动脉瓣叶复位8例.结果 本组18例中手术死亡1例(5.6%),出院17例.17例经门诊复查或信访1~8年,其中1例死于感染性人造瓣膜心内膜炎.结论 当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尽早手术,术中观察主动脉瓣病变程度,一期矫正瓣膜关闭不全.若瓣膜损伤明显,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作者:朱水波;殷桂林;张殿堂;胡健才;张晓明;王荣平 刊期: 2007年第26期
目的 研究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基底节小量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例10~30 ml伴有明显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定向手术组)在出血6~72 h内进行CT导向下的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术后以尿激酶2万~5万单位每天2次血肿腔注入.并早期行高压氧针刺及康复治疗.与同期80例未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出血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定向手术组血肿3 d基本消失(残余量<3 ml)188例,大部消失10例,再出血行开颅手术2例.住院时间11~33 d,平均19 d.出院时恢复良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为1~2级)140例(70%).55例经3个月随访,恢复良好46例,总良好率为83.6%.对照组血肿消失时间18~33 d,平均27 d.住院时间21~45 d.平均33d.出院时恢复良好28例(35.0%),轻残47例,重残3例,死亡2例.48例随访至3个月,恢复良好29例,总良好率为60.4%.两组功能恢复时间、恢复良好率、残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定向治疗基底节小量出血可显著加快和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冯国强 刊期: 2007年第26期
波及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的胫骨远端骨折(简称Pilon骨折)常发生于高能量损伤中,我院于2002年7月~2006年7月共手术治疗中老年胫骨Pilon骨折2l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跃国;陈茂西 刊期: 2007年第26期
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对胰腺断端采用胰胃吻合、胰肠套入式吻合和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等不同吻合方式,各种手术方法均有不同的优缺点.
作者:郝迪斯;兰晓东;王景毅;沈英举;金政锡;哈斯巴根 刊期: 2007年第26期
食管憩室是指与食管腔相连的盲袋,临床按部位分为咽食管憩室、食管中段憩室及膈上食管憩室.食管憩室发病率低,其中高位食管憩室发病率更低,国内仅见个案报道.我院近期诊治了2例高位食管憩室患者,现总结如下.
作者:周贤;陈海泉;罗晓阳 刊期: 2007年第26期
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十二指肠憩室的发现率较以前明显增高,其与胆胰疾病的关系及外科治疗问题再度引起重视,对明确诊断又有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应持积极治疗态度.
作者:赵建国;蔡兵 刊期: 2007年第26期
自1987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成功开展以来,腹腔镜技术在胆道外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作者:胡三元;陈波 刊期: 2007年第26期
1996年Gagner[1]首次报道成功施行第1例腔镜甲状旁腺手术,1997年Hüscher等[2]报道了首例腔镜甲状腺叶切除术,腔镜甲状腺手术逐渐发展并被接受,目前腔镜手术已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3]、低度恶性的甲状腺癌[4].
作者:王存川;张清河 刊期: 2007年第26期
1982年,Ger早报道了腹腔镜内环口关闭术即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开创了腹腔镜疝修补的先河.20世纪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成熟,其中包括医师操作技术的提高和疝治疗器械(如疝钉枪)的开发,各种补片不断面世,腹腔镜疝修补手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作者:胡友主 刊期: 2007年第26期
Jacobs等于1991年首次报道了应用腹腔镜技术进行结肠切除手术,历经10余年的发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已成为消化道外科中成熟的手术方式之一,其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已得到广泛认可.
作者:林惠铭;池畔 刊期: 2007年第26期
1991年Reich等首先报道2例腹腔镜肝切除术,在这以后这类手术的报道不断增加.主要包括:(1)腹腔镜辅助的肝切除术(laparoscopic-assisted hepatectomy).(2)手助式腹腔镜肝切除术(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作者:蔡秀军;王知非;王一帆 刊期: 2007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