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35期文献
  • 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体会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穿刺取石术(MPCNL)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方法 对382例422侧MPCNL术中、术后所发生的并发症及相关处理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382例MPCNL中结石残余45例,结肠损伤1例,胸膜损伤4例,肾盂和肾盏撕裂或穿孔20例,中转开放手术6例,术后大出血6例,输血3例,肾切除1例,持续高热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术者操作认真仔细、术后卧床都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并发症发生后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泽华;熊晖云;丁小春;金永明;肖长根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患者肾移植效果的对比观察

    目的 对比腹膜透析(PD)与血液透析(HD)患者接受肾移植的效果.方法 从1997年7月~2007年2月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中选取28批次总共125例,每批次中均同时含有术前接受PD和HD的患者.按肾移植术前的主要透析方式分为PD组(44例)与HD组(81例),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移植前PD组血浆白蛋白(ALB)水平明显低于HD组[(38.91±5.13)g/L和(43.78±4.82)g/L,P<0.05],但移植后两组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D组移植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优于HD组,两组的术后18个月血肌酐水平分别为(84.00±19.94)μmol/L和(107.17±52.4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移植前后的血红蛋白、尿量、排斥发生率、移植术后并发症、人/肾存活情况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D患者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较HD患者满意,但两者肾移植远期效果相当,均可作为终末期肾病患者肾移植的术前准备.

    作者:倪晓洁;郑少玲;杨亦荣;夏鹏;邵蓉蓉;蔡勇;陈必成;潘晓东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病理观察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发生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2例原发于脑室的CNC进行光镜观察,应用突触素(Sy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 2例脑室CNC临床诊断困难,病理形态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组成,胞质透明,有核周空晕,核小而圆,居中,呈菊形团状排列,并有/无无核原纤维岛特征.免疫组织化学Syn、NSE阳性,GFAP阴性.结论 CNC是一种由小圆形细胞构成的核分裂不活跃的脑内肿瘤,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瘤细胞来源还未明确.好发于青年人脑室内,光镜观察与少突胶质细胞瘤、透明细胞室管膜瘤不易区别.免疫组织化学Syn阳性、GFAP阴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雷伟华;刘自光;刘丽萍;谭敏华;邓超桦;胡志雄;成卓梅;叶秀群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及对免疫功能影响的观察

    目的 评价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的安全性及对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6例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各33例.EEN组术中放置空肠造口管,术后24 h以内管喂肠内营养液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PN组给予等氮、等热量的标准PN,总热量为125kJ/(kg·d).术前1 d、术后第1、10天观察并比较两组营养免疫指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营养支持费用.结果 所有病例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在术后第10天前白蛋白和转铁蛋白以及白细胞介素(IL)-2水平EEN组较PN组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IgM、IgA、IgG水平均下降,术后第10天EEN组IgA水平明显高于PN组(P<0.05).EEN组较PN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早、住院时间短.结论 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EEN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可促进术后免疫功能早期恢复,是值得推广的营养支持方式.

    作者:黄凯;郭晓波;李其云;杨小文;程伟华;黎才海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乳腺肉瘤28例诊断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72年1月~2006年9月收治的28例乳腺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0个月至32年,1例失访,随访率为96%.6例死亡,7例复发.5年生存率为80.3%,10年生存率为71.0%.结论 乳腺肉瘤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肿块较小,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行单纯乳腺切除术;对于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需行乳腺癌根治术.对局部复发的患者不应放弃再次手术的机会.

    作者:滕宝群;孙康;何宋兵;朱兴国;汪良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下腹部横切口不同缝合方式的临床研究及意义

    目的 探讨科学合理的、恰当的下腹部横切口缝合方式.方法 将219例行下腹部横切口手术的患者分为3组:观察组(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腹膜,5-0可吸收合成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100例,对照1组(常规丝线连续缝合腹膜)68例,对照2组(丝线连续缝合腹膜,2-0可吸收缝合线连续缝合关闭皮下组织)51例.分别采用三种缝合方式,比较三种缝合方式的效果.结果 术后2~4 d切口疼痛程度、术后住院时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切口甲级愈合率100.00%,对照1组97.06%,对照2组100.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切口渗血、渗液及线结反应或硬结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满意率94.0%,对照1组为36.8%,对照2组为82.4%,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0可吸收合成线连续缝合腹膜,5-0可吸收合成线间断缝合皮下组织明显减小了对机体的创伤,缩短了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较好地满足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医院的床位周转率.

    作者:梁秀青;荆效奎;尚蓝天;柴小丽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麦默通微创旋切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B超引导下对116例乳腺肿块或有可疑病变的患者进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评价其诊断和治疗效果.结果 116例145处乳腺病灶经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后获得明确病理诊断,良性病变同时获得治疗.术后发生切口下血肿5例(4.3%);皮下淤血斑21例(18.1%);无一例感染.结论 B超引导下的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诊治技术,具有传统开放手术无法比拟的优点,对于乳腺多发性良性病变的肿块可彻底切除,对乳腺可疑病变能及时明确诊断,合理治疗.

    作者:毛红岩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股、腘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的外科治疗.方法 27例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患者中4例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5例行股动脉取栓术;6例行膝上腘动脉取栓术;2例行膝下腘动脉取栓术;4例行股、腘动脉联合取栓术;其中9例取栓术中联合腔内血管成形;5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其中2例股浅动脉支架置入;1例行内膜下血管成形术.结果 随访3~6 个月,按Cooly标准:优秀5例,良好17例,失败2例,死亡3例.结论 下肢动脉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应积极、尽早手术探查,根据病变程度、范围,制订相应的手术方案.

    作者:陈军;刘勇;牛广伟;满元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开胸术后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效果的临床比较

    目的 观察肋间神经冷冻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开胸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150例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按镇痛方法随机分为三组:肋间神经冷冻组(冷冻组,50例)、PCIA组(50例)及临时肌肉注射哌替啶(度冷丁)组(对照组,50例).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评价疼痛程度,并比较各组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实测值.结果 术后第3天冷冻组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弱于PCIA组和对照组,P<0.05,冷冻组的FEV1(1.89±0.31)较对照组(1.37±0.20)高,P<0.05,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14%)也显著低于对照组(36%),P<0.05.结论 肋间神经冷冻可以显著减轻接受开胸手术患者的疼痛,并可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银瑞;赵方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3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分析

    目的 探讨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临床特点和适宜的诊治措施.方法 调查3个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家系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其中17例先后行28次手术切除30枚肿瘤.结果 18例患者除1例发现血管网状细胞瘤后2个月即死于颅内出血(未手术)外,余17例手术患者术后均定期随访,随访期间9例术后复发,7例死亡.结论 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较散发性病例发病早,术后易产生新病灶,复发率、病死率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网状细胞瘤.预后差,应终身随访.手术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应加强对家族性血管网状细胞瘤的认识.

    作者:毛晓春;郑伟明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对大口径胆肠吻合术的再认识(附63例分析)

    目的 总结分析大口径胆肠吻合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用胆总管或肝总管斜面与肠管侧壁大口径吻合行胆道内引流术63例患者的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教训.其中53例行胆管空肠端侧Roux-en-y吻合术,10例行胆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术.结果 本组63例中,围手术期无胆漏发生,无死亡.随访60例,随访率95.2%,随访时间0.5~10.0 年,有11例术后死于肿瘤复发,其中短的1例术后生存11个月.结论 术后胆管壁的弹性回缩是胆肠吻合口狭窄的重要原因,纵行切开胆管壁扩大吻合口是预防吻合口术后狭窄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雷;王秀珍;尹文州;郑刚;吴建华;杨玉国;沈伟;马祖泰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术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后早期施行肠内营养(EN)支持对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58例患者被随机分为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EN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由鼻肠管内输注营养液,PN组经静脉输注营养液,于术前1 d及术后第7天测定两组患者尿乳果糖与甘露醇的比值(L/M)、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及IgA.结果 术后第7天,EN组L/M、血浆内毒素、TNF、IgA分别为0.08±0.03、(0.49±0.12)EU/ml、(39.40±4.62)μg/ml、(2.65±0.07)g/L,PN组分别为0.24±0.05、(0.55±0.12)EU/ml、(43.01±8.12)μg/ml、(2.17±0.10)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EN对肠黏膜屏障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吴旭东;梁继刚;张虹;王兴光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肝胆管术后T管造影阴性患者常规胆道镜检查56例分析

    我院于2003年5月~2006年10月,对56例肝胆管术后T管造影阴性患者行常规胆道镜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支永发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阴茎海绵体破裂(附12例报告)

    阴茎海绵体破裂是少见但较为严重的一种泌尿外科急症,诊疗不当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并可能影响排尿和性功能.我院于1997年8月~2006年8月,共收治12例阴茎海绵体破裂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张占五;王长义;刘兆月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初由日本学者提出,治疗后纵韧带骨化(OPLL),并在不断改进中得到普遍推广.脊髓型颈椎病也越来越多地应用此术式.我们回顾性分析我院1988~2003 年应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12例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龙;周岩;苏崇德;郭文生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嗜酸性膀胱炎的诊断与治疗(附2例报告)

    我们于2000年和2002年收治嗜酸性膀胱炎2例,现报道如下.例1 女,28岁,严重尿频、尿急1.5年,伴有排尿困难(曾多次导尿)、尿线细无力及腰痛,偶有尿痛,抗炎治疗无效.体检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尿常规,pH值5.0,蛋白(+)/μl,红细胞(+++)/HP;肝、肾功能正常.

    作者:陈楚红;陈晓春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高位食管癌的治疗现状

    高位食管癌指位于气管分叉平面以上的上胸段或颈段食管癌,因其解剖关系较复杂,肿瘤与气管、主动脉弓及颈部血管等关系密切,因此,高位食管癌的治疗亦有其特殊性.现就高位食管癌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李逢昌;黄健辉 刊期: 2007年第35期

  • 直肠间质瘤的诊治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由Mazur于1983年提出的,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目前认为GIST是原发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于细胞的肿瘤,免疫组化多数过度表达CD117和(或)CD34.恶性间质瘤发病多见于35岁以上成年人,但低龄者亦可发病.男女发病机会几乎均等.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小肠、结肠、直肠、其他部位.直肠间质瘤占同期全部间质瘤的5%~10%[1],但仅占直肠恶性肿瘤的0.1%,百万人口年发病率为0.45%[2].直肠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较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0岁.近90%的直肠间质瘤距肛缘7 cm以内[3].该病术前明确诊断困难,常需病理学检查特别是免疫组化检查确诊.

    作者:万厚民;李占元 刊期: 2007年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