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3-4904
  • 国内刊号:11-5455/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78
  • 周期:旬刊
  • 发行:湖南
  • 语言:中文
  • 邮发:42-141
  • 全年订价:336.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年5期文献
  •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

    目的 探讨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的原因、诊断及救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髂总动脉血栓3例,髂外动脉血栓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臀上动脉断裂2例.3例髂总动脉及2例髂外动脉血栓行人造血管移植术,获得成功.髂外动脉切除损伤段直接吻合术1例成功.髂外动脉取栓再通术1例成功,1例失败.左臀上动脉断裂行血管造影栓塞术获得成功.结论 闭合性无骨盆骨折的髂动脉损伤,髂总动脉及髂外动脉以挫伤、血栓形成为主,髂内动脉以破裂为主,应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奉琪;张英泽;潘进社;李西成;于金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髋臼骨折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2001年3月~2005年10月收治的3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9例无明显移位的骨折予牵引等保守治疗,22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3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平均2年9个月.保守治疗9例,优3例,良5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88.9%.手术治疗22例,优11例,良8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86.4%.结论 对单纯无移位的骨折采用牵引治疗效果较好,但绝大部分髋臼骨折需手术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手术指征、确定手术方案、把握手术时机,术中解剖复位、可靠的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对髋臼骨折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极为重要.

    作者:李鸿;潘良春;尹宗生;王伟;胡勇;刘必全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钙化对甲状腺癌超声鉴别价值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目的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高频超声探测出的钙化对甲状腺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47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病理性质(因变量),与边界、钙化等6项超声特征(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分析.结果 6个自变量全部纳入回归方程,多元回归方程虽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仅边界与钙化对方程的影响较大,其他4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经逐步回归分析后,边界与钙化选入方程,它所建立的方程为优方程.结论 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证实,甲状腺结节内的钙化能为肿瘤性质的鉴别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罗传玲;肖磊;王辉军;夏洪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并存糖尿病时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的处理

    目的 探讨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措施.方法 对60例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非急诊手术35例,急诊手术25例.术后发生酮症酸中毒3例,切口感染3例,肺部感染6例,泌尿系统感染3例,真菌感染4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 对合并糖尿病的腹部外科患者,围手术期严格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和麻醉方式,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的有效措施.

    作者:沈建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治体会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作者:招建华;鲍洪;吴开华;丁轩;骆太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小儿漏斗胸改良微创矫治术早期观察

    目的 探索改良的微创矫治术治疗小儿漏斗胸的可行性.方法 2004年7月~2006年2月,对18例漏斗胸患儿采用新设计的简化术式(改良微创抬举术)进行矫治,患儿均为对称性漏斗胸,术前常规检查了解心肺情况及除外合并畸形,计算和田漏斗胸指数(FI)均>0.3.结果 本组病例手术操作时间30~40 min,全部病例均于1 h内结束手术.18例患儿术后4~6 d即可痊愈出院,住院期间未发现胸部复塌陷或克氏针移位、突起等异常情况,出院前胸部X线复查示克氏针位置良好,胸部矫形满意.随访1~19个月,所有病例随访期内均获得非常满意的胸廓外观.所有病例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 改良微创抬举术治疗小儿漏斗胸是一种微创、安全、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手术时间短、无需配置特殊器械设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术后近期塑形效果满意、对患儿胸廓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方法,对12岁以下患儿均可使用.

    作者:杜杰;王胜利;胡型锑;赵琦峰;赵子牛;章岳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胆道再手术517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与处理对策,降低再手术发生率.方法 对1986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517例各类胆道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胆道良性疾病496例,占96%.其中胆道残余或再生结石303例,占59%;术后胆漏包括拔T管漏68例,占13%;胆管损伤42例,占8%;术后胆道出血37例,占7%;胆肠吻合口堵塞或狭窄25例,占5%;Oddi括约肌狭窄21例,占4%.余为胆道肿瘤21例,占4%.结果 2次手术358例,3次手术117例,4次及以上手术42例.痊愈372例,占72%.16例因胆道出血或肝功能衰竭等死亡.结论 胆道再手术主要原因为胆道残余或(和)再生结石.胆管损伤、胆漏、损伤性胆管狭窄和术中出血也构成胆道再手术的重要因素.首次手术中的正确判断、术式选择以及仔细操作是减少胆道再手术的关键.

    作者:石建平;于海文;陈贵;朱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结肠镜在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讨结肠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7例不明原因的小肠大出血患者,术中行全小肠结肠镜检查,结合快速冰冻切片,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给予相应外科处理.结果 全组17例患者均明确了出血原因和部位,十二指肠球部以下至屈氏韧带出血5例,空回肠出血12例;病理检查小肠恶性肿瘤4例,小肠良性疾病13例;行小肠壁部分切除术2例,部分小肠切除吻合术11例,根治性小肠切除吻合术4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无术后复发出血.结论 术中结肠镜检查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诊断快捷、确切,尤其适用于不允许进行较长时间、较复杂检查的小肠出血患者.

    作者:王宗喜;渠时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直肠阴道隔修复治疗重度直肠前突80例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重度直肠前突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选择重度直肠前突患者80例,采用经肛门闭式电凝切除直肠前壁、基底部黏膜下及会阴体注射硬化剂修复直肠阴道隔的手术方法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80例患者全部治愈,并发出血3例,随访1~3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2.5%.结论 重度直肠前突采用修复直肠阴道隔的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琳;王剑峰;黄熠;白清华;王江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切肝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普通吸引器刮吸法切肝45例(刮吸法组),指捏法切肝35例(指捏法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 刮吸法组术中出血量(282±160)ml,住院时间(7±5)d;指捏法组术中出血量(410±220)ml,住院时间(14±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指捏法组术后并发出血3例,胸腹水4例,肝功能衰竭4例,感染7例;而刮吸法组仅1例发生感染.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吸引器刮吸法切肝优于常用的指捏法切肝,是临床值得推广的一种切肝方法.

    作者:邵纯;龚晓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26例外科治疗

    目的 分析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4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患儿26例,其中隔膜型狭窄23例,纤维肌嵴型狭窄3例.单纯行狭窄隔膜切除术23例,加行左心室流出道心肌切除术3例,同期手术矫治合并畸形24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术后心脏杂音消失17例,术后随访5~68个月,无明显临床症状,均可正常活动.结论 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如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一经诊断均应同期手术治疗,单纯局限型主动脉瓣下狭窄,如左心室与主动脉收缩期压差小于50 mm Hg(1 mm Hg=0.133 kPa),无主动脉瓣返流及左心室肥厚征象者,则可随访观察.

    作者:张军;孙国成;郝占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尿瘘处理对策(附170例报告)

    目的 提高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治疗水平.方法 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170例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患者,其中瘘口位于阴茎阴囊交界处29例,阴茎体部106例,冠状沟下35例;1个瘘口者97例,2个以上瘘口者73例.简单尿瘘(简单组)适合于未进行过尿瘘修补术,阴茎体部或阴茎阴囊交界处1个或2个瘘口,但距离较近可融合成1个(大直径小于1 cm),既往尿道成形时新尿道板尚可应用、无尿道狭窄、尿道憩室者;采用荷包缝合法及Y-V成形法修补.复杂尿瘘(复杂组)适合于冠状沟下尿瘘,多次尿瘘术后尿瘘,多个瘘口且不能融合成1个者,瘘口直径大于1 cm,尿道狭窄、尿道憩室,伴有阴茎下曲者;采用Mathieu法、Snodgrass法、阴囊皮瓣尿道成形术,再用肉膜蒂覆盖.结果 155例尿瘘患者一次修补成功,随访2个月至2年,立位排尿通畅.结论 先天性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处理,简单尿瘘采用荷包缝合法及Y-V成形法修补;复杂尿瘘采用Mathieu法、Snodgrass法、阴囊皮瓣尿道成形术,再用肉膜蒂覆盖修补,效果满意.

    作者:张小明;何恢绪;胡卫列;吕军;聂海波;李清荣;王元利;姚华强;邱晓拂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5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分析

    目的 研究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56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恶性41例,良性15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根治组)37例,非根治性手术切除(非根治组)19例.结果 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62个月,根治组短复发时间为9个月,2年复发18例,复发率为48.6%;非根治组短复发时间为2个月,2年复发15例,复发率为78.9%.两组患者术后存活时间均超过1年.结论 PRT治疗效果差,手术彻底性及肿瘤分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凤力;李德春;赵华;朱东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破裂动脉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破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可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应用表面遮盖、大密度投影等重建技术,1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得到的影像学资料与手术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4例患者确诊为动脉瘤,共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3D-CTA可以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将3D-CTA与DSA检查测量的瘤体及瘤颈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手术治疗23例,介入栓塞治疗7例.结论 16排螺旋3D-CTA图像质量高,可作为SAH及可疑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DSA可作为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李爱军;王道奎;王永和;曹培成;卜振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治疗中晚期肺癌

    目的 探讨中晚期中央型肺癌的手术方法.方法 1988年1月~2005年1月收治32例中晚期中央型肺癌患者,右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8例,左心包内处理血管全肺切除24例,均采用在膈神经后自肺动脉至心尖部做心包切开,先结扎切断肺静脉,再结扎切断肺动脉.主支气管残端均采用间断一层缝合.均仔细清除各组淋巴结.结果 手术后30 d内31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术后1 d因胸腔广泛渗血死亡.结论 中晚期中央型肺癌,如肿块直径超过5 cm,常规处理血管困难,采用心包内处理血管行全肺切除安全可靠.

    作者:喻驰龙;黎明;肖霄;张先家;谢冰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胆囊结肠内瘘临床诊治分析

    胆囊结肠内瘘临床少见,我院1990年7月~2006年5月,经手术证实胆囊结肠内瘘22例,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作者:郑国庆;张珉;梁金荣;张伟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胃肝样腺癌6例分析

    胃肝样腺癌(hepatoid adenocarcinoma of the stomach,HAS)是原发于胃黏膜腺体的一种特殊类型肿瘤,1985年由Ishikura等首先报道,临床比较少见.我们将经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的6例HAS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以期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余上海;董凤珍;唐德羽;吴太忠;梅卫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16例临床分析

    脂肪肉瘤占全部软组织肉瘤的10%,发病部位主要在大腿及腹膜后,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cal liposarcoma,PRPLS)约占全部脂肪肉瘤的20%,达全部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0%.因位置较深,且常侵犯重要血管,故诊断及治疗有很大的困难.我们收集1988~2005年经手术治疗的16例PRPL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马刚;李华;陈福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肝破裂86例诊治探讨

    外伤性肝破裂是腹部外伤比较常见的疾病,严重危胁着患者的生命.1996年3月~2006年3月我科收治了86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根据病情,采取个体化方法处理,进行手术或非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志红;赵建民;郭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移植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5例分析

    移植肾患者术后一个严重的并发症为移植肾动脉狭窄,因其可直接导致肾功能衰竭,故为临床医生较难处理的问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应用介入治疗效果理想.我院收治5例移植肾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置入术,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张杰;郭秀军;董来成;王玉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纵隔肿瘤放疗后患者体外循环的建立(附1例报告)

    患者 男,75岁,身高1.72 m,体重60 kg.主诉:反复胸闷气促2年余.1995年行前上纵隔恶性畸胎瘤摘除术及术后足量放疗.4个月前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开口局限性狭窄85%,中后狭窄30%.查体:主动脉瓣区可闻及Ⅳ级喷射性杂音,向心尖部传导.心脏超声示:老年钙化性主动脉瓣中~重度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跨瓣压差78mm Hg(1 mm Hg=0.133 kPa).

    作者:张柽;陈海泉;周建华;赵永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先天性右肾发育不全伴右输尿管口异位1例报告

    患者 女,26岁,湖南省祁阳县人,已婚,生有一子.持续少量漏尿26年,自幼无明显诱因出现不自主漏尿,量不多,多每日更换3块卫生巾,24h均可出现,与体位改变及活动无关,能正常自主排尿,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发育正常,血压正常,外阴发育正常,尿道外口无红肿,无异常分泌物.

    作者:吴国伟;赵永斌;吕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体外预测泌尿系结石理化性质的研究进展

    结石是泌尿系常见的疾病,我国的南方更是世界三大泌尿系结石高发地区之一.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如开放手术、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溶石、微创腔镜手术等,而结石的理化性质正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治疗前准确预测结石的理化性质对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很有帮助.现复习近年来的文献资料,对泌尿系结石理化性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进峰;吴志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内固定技术在上颈椎不稳中的应用及其进展

    上颈椎由寰枢椎构成,解剖结构特殊,之间无椎间盘组织,在运动学方面相互关联,不同于其他椎体有各自独立的运动单位,所以称为寰枢复合体.上颈椎不稳是指寰枢复合体结构破坏,在C1~2间产生病理性异常活动,出现上颈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等症状和体征.

    作者:陈志刚;张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16例尺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尺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2年收治的尺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4~8个月发现尺骨不愈合8例,畸形愈合2例,桡骨不愈合3例,畸形愈合1例,尺桡骨不愈合2例.结论 原发性损伤严重、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骨缺损太多、医源性因素等均为尺桡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常见原因.防治对策:术前软组织条件的充分准备,手术方法的妥善选择,包括内固定的应用和骨缺损植骨,术中精细操作,术后细心管理.

    作者:于祥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

    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rcinoma,EGC)是指局限于黏膜内(M)或黏膜下层(SM)的胃癌,而不考虑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EGC的预后明显优于进展期胃癌.实际上,所有进展期胃癌患者都经过了EGC这一阶段,只是在此时期被发现或诊断的不多.目前,我国EGC约占胃癌的7.5%,而日本报道高达50%.

    作者:彭开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肝癌分期诊断与治疗策略

    肝癌是全球常见的五种癌症之一,每年新增加病例在50万例以上,近年来发病率还在上升,预计2015~2020年将达到高峰.在亚洲和非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黄曲霉素B1的摄入进一步加重了肝癌的危险性.在西方和日本,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1-2].

    作者:胡以则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