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快速腹水筛检试验在诊断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92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在入院24 h内行腹腔穿刺,抽取的腹水分别进行快速腹水筛检试验、腹水常规检查和腹水干化学分析.以腹水常规检查多形核白细胞≥0.25×106/L作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断标准.结果 快速腹水筛检试验诊断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100.0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10.00%,约登指数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100.00%,阴性预测值为98.80%.结论 快速腹水筛检试验是一种快速筛检肝硬化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较好方法.
作者:高虎云;胡建国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联合抗病毒治疗前后P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参数变化.方法 采用日本生产的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10例ITP患儿(病例组)联合抗病毒治疗前后Pt、MPV、PCT、PDW,其中轻度组16例、中度组38例、重度组30例、极重度组26例.并与11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ITP患儿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重度组与极重度组比较MPV、PDW、PC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极重度组与轻度组比较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及对照组Pt、PCT及MPV、PDW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t、PCT仍低(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小板参数可反映ITP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魏金铠;刘慧哲;王四宝;石瑄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通过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血清全段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及微炎性反应和营养指标的变化,探讨PTH对MHD患者微炎性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透析龄超过3个月的MHD患者98例(MHD组),健康对照者60例(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检测血清全段PTH水平.同时检测微炎性反应指标:CRP、IL-1β、IL-6、IL-8、TNF-α;营养状态使用改良定量整体主观评估法(MQSGA)进行评分,检测人体学指标: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MAC),并计算上臂肌围(MAMC)和相对体重(RBW).分析PTH对MHD患者微炎性反应及营养状态的影响.结果 MHD组患者血清全段PTH水平为(353.46±102.41)ng/L,较对照组[(57.45±5.76)ng/L].显著升高(P<0.01),且CRP、TNF-α、IL-1β、IL-6、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MHD组患者RBW、TSF、MAC和MAMC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而MQSGA评分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HD患者血清全段PTH水平与血清CRP、IL-1β、IL-6、TNF-α、脂蛋白(a)、磷水平及透析龄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RBW、MAC、MAMC、白蛋白、Hb、TC呈负相关(P<0.01或<0.05),而与MQSG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MHD患者PTH升高不仅影响骨代谢,还可通过影响患者摄食、增加蛋白质分解代谢、抑制骨髓红细胞生成等作用来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同时还可能加重微炎性反应状态.PTH可能在营养不良-炎性反应-动脉粥样硬化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黎明;邬碧波;唐琦;贾洁爽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及厄贝沙坦联合应用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及24 h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58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28例、联合用药组30例,分别给予厄贝沙坦150 mg每日1次,厄贝沙坦150mg每日1次联合前列地尔10靏每日1次,疗程均为14d,观察用药前后24h尿蛋白、血肌酐和血尿素氮的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与厄贝沙坦组比较,联合用药组可明显减少24 h尿蛋白(P<0.05),降低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P<0.05).结论 前列地尔和厄贝沙坦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肾病,较厄贝沙坦单独应用能更快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能.
作者:周建敏;姚国卫;郭文建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加强气道管理的气囊上滞留物清除技术对急性有机磷中毒(AOPP)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重度AOPP呼吸衰竭气管插管患者74例,随机分为加强气道管理组(38例)和常规管理组(36例),对两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插管时间、感染菌的种类及耐药菌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加强气道管理组和常规管理组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8.9%和3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间分别为(3.64±0.24)d和(6.29±0.3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气道管理组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要地位;常规管理组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增多,且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和继发的真菌感染也增多.结论 加强气道管理能提高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AOPP患者呼吸衰竭的效果.
作者:田玲玲;王立芹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尿铜蓝蛋白(CP)与糖尿病肾病(DN)的关系.方法 将2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Alb)尿组(DMN组)129例,微量Alb尿组(DMMA组)107例,另选择81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C组).检测尿CP、Alb、肌酐(Cr)和血清CP等.结果 (1)尿CP/Cr中位数在DMMA组为2.55 ng/mmol,在DMN组为1.18 ng/mmol,均显著高于C组0.92 ng/mmol,P<0.01;血清CP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型糖尿病患者尿Alb/Cr与尿CP/Cr呈显著正相关(r=0.188,P<0.01),糖尿病病程为尿CP/Cr和Alb/Cr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尿CP与尿Alb排泄量有一致性升高的趋势.2型糖尿病患者尿CP升高,其与DN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尿CP可以用来监测DN的发生、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作者:谢英才;陈文璞;洪夏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念珠菌尿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83例ICU念珠菌尿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尿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3例念珠菌尿道感染患者均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同时伴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全部病例应用过广谱抗生素,接受侵袭性诊疗操作依次为留置导尿管、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深静脉或深动脉留置管、外科手术、留置引流管(分别为96.39%、95.18%、69.89%、46.99%、43.37%、33.73%).年龄≥60岁占62.65%,住院时间≥31 d占54.22%,死亡病例33例(39.76%).念珠菌属以热带念珠菌(55.91%)和白念珠菌(35.48%)为主,单一念珠菌感染74例(89.16%),2种和3种念珠菌感染9例(10.84%),同时血念珠菌培养阳性9例(10.84%).结论 ICU患者病情危重,多种高危因素并存,容易发生念珠菌尿道感染.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部分念珠菌尿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标志.
作者:王莉;张丽雁;刘芳;袁丽娜;梁慧;褚云卓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患者的气道炎性反应特点.方法 对7例EB患者(EB组)行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并与12例哮喘患者(哮喘组)、16例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患者(CVA组)和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进行对照.计算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及EB组和CVA组患者支气管黏膜活检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组诱导痰中嗜酸粒细胞比例为(18.7±53)%,CVA组为(10.2±4.5)%,EB组为(8.7±2.3)%,变应性鼻炎组为(2.7±3.2)%.EB组与哮喘组、CVA组、变应性鼻炎组嗜酸粒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VA组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分别为(5.2±1.2)个/mm2和(12.5±2.4)个/mm2;EB组分别为(1.3±0.1)个/mm2和(3.5±1.4)个/mm2,两项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EB可能与多种疾病有关,积极治疗可能阻止其进一步发展为哮喘;EB患者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的浸润数量较CVA明显减少,可能是其缺乏气道高反应的重要原因.
作者:林隆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RP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36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COPD组)和36例COPD稳定期患者(对照组一)及36例健康人(对照组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三组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常规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 COPD组外周血中CD4+CD25+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为(2.56±1.83)%,明显低于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P均<0.01);COPD组CRP水平为(55.7±14.8)mg/L,明显高于对照组一和对照组二(p均<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表达水平与CRP水平呈负相关(r=-0.312,P<0.05).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少导致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细胞免疫失调,CRP参与了炎性反应激活过程,可能为COPD急性加重期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张天弼;肖芸;冯慧斌;杜雪霞;陈小龙;涂相华;吴明清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44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28例大肠息肉患者、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ICAM-1水平进行检测,并检测大肠癌及大肠息肉患者组织中该项指标的水平.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693.22±276.25)mg/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患者[(61.99±27.39)mg/L]和健康体检者[(59.28±27.55)mg/L](P均<0.01).大肠癌组织中sICAM-1水平[(706.92±286.09)mg/L]明显高于大肠息肉组织[(63.06±27.07)mg/L](P<0.01).大肠癌Dukes C~D期血清和组织中sICAM-1水平明显高于Dukes A~B期(P<0.01).大肠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1个月sICAM-1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姑息性切除患者虽有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观察血清和组织中sICAM-1的变化可作为大肠癌的诊断、切除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价及预后监测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旭军;曹仕琼;熊枝繁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对62例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每晚1次,治疗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及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2周后,脑梗死患者hs-CRP由(11.8±4.2)mg/L降至(3.6±1.4)mg/L(P<0.01),TC由(4.53±0.51)mmol/L降至(4.04±0.49)mmol/L,TG由(2.28±0.21)mmol/L降至(1.67±0.20)mmol/L,LDL-C由(3.80±0.42)mmol/L降至(3.21±0.30)mmol/L(P均<0.05),治疗3个月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得到改善.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在脑梗死患者的三级预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志鸿;郭遂怀;郑凤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粪便环氧合酶(COX)-2检测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收集21例结直肠腺癌患者(结直肠腺癌组)、17例结直肠腺瘤样息肉患者(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以及23例存在腹痛、贫血、粪便异常等症状对照患者(对照组)的粪便,检测粪便中COX-2.结果 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和结直肠腺癌组的COX-2阳性率分别为88%和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COX-2阳性率为0,对照组与结直肠腺癌组及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粪便COX-2检测对于发现结直肠腺癌和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具有一定敏感度,是有前途的无创检测方法,用于早期发现结直肠肿瘤及癌前病变.
作者:刘芳;陈东;陈霞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随访自愿进行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44例OSAHS患者,分析其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依从性良好者23例,占52.3%,主要影响因素为疗效好、治疗前症状重、良好的家属督导;依从性差者9例,占20.4%,主要影响因素为认知变化、治疗繁琐、缺失家属督导;依从性一般者12例,占27.3%.结论 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加强督导,树立患者长期治疗的信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作者:叶贤伟;张湘燕;冯端兴;李丹;饶珊珊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许多疾病均会引起眩晕,它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目前脑干诱发电位(BAEP)已成为眩晕病因诊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我们分析2005年6月至200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前庭系统性眩晕患者BAEP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建军;朱春霞;裘俊幼 刊期: 2008年第13期
一直以来,口服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是治疗某些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DPLD)的主要方法.我们通过激素雾化治疗2例DPLD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弘;邵池;徐凌;蔡柏蔷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继发肾上腺危象,临床上极为少见,现报道1例.
作者:王文学;唐学艳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患者 男,57岁.因反复腹痛1个月余入院.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前1个多月出现中下腹部持续性绞痛,伴大便次数多,混少许红色血液,有里急后重感.
作者:安瑛;唐晓丹;岳伟 刊期: 2008年第13期
1908年Alezai和Peyron首先报道了一组副神经节瘤病,1912年,Pick建议将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而肾上腺外嗜铬性肿瘤称为副神经节瘤.它起源于神经嵴,与交感神经同源并伴行,由具有神经分泌功能的主细胞群构成.其分布较广泛,可分布于有副神经节的区域,自颅底至盆腔的中轴线附近,以腹膜后较为常见,其次纵隔、颈部、颅底、膀胱等[1],大多数为非功能性,少数也可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传统认为副神经节瘤仅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10%~15%,属于少见病,易被误诊误治,近年来国内报道有上升的趋势,多数报道在20%左右[2].
作者:邱云霞;王萍;王颜刚 刊期: 2008年第13期
糖尿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以上,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胰岛素抵抗,长久以来一般认为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介导的胰岛功能损伤所引起,在对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有关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以及受体后信号转导障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免疫机制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少,但已有的研究结果也足以使我们重视免疫机制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丛令波;白然 刊期: 2008年第13期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是一种临床较为少见的血管畸形,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造成误诊、漏诊.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例早期误诊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赵辉;徐运;李敬伟;杨咏波;黄玉杰 刊期: 2008年第13期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TG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循环血液中的脂类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所以,要了解血脂的基础知识,就必须清楚血浆脂蛋白代谢的基本过程.
作者:赵水平 刊期: 2008年第13期